战国赵括与明朝李景隆哪位更丢人更“神助攻”?
▍战国赵括与明朝李景隆哪位更丢人更“神助攻”?
与赵括比李景隆更丢人,赵括虽然是战败,千古骂名,而李景隆不战而降更丢人。自古以来投降派都是让世人痛恨的,绝不会留芳百世,比如秦桧主张投降而不敢去征战强敌,换来的也是千古骂名!所以李景隆更不堪,更不齿。
▍战国赵括与明朝李景隆哪位更丢人更“神助攻”?
战国时期的赵括是赵国人,自幼习读兵法,聪明伶俐,胜过他父亲赵奢。知兵法,务必亲身实践,好钢用在刀刃上,只能纸上谈兵,乃是兵家大忌。他与秦将白起交锋,最终惨败自刎。
明朝李景隆生在朱元璋执政期间,属于李文忠之子,从小学习兵法,成年后辅佐朱允炆。朱允炆叔侄交锋,李景隆竟开门投顺朱隶,成了明永乐帝朱隶的有功之臣。
战国的赵括与明代的李景隆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但是他两的人格素质,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赵括保全忠节,李景隆保护自己。
▍战国赵括与明朝李景隆哪位更丢人更“神助攻”?
战国的赵括和明朝的李景隆留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和启示,并不是丟不丢人的事情,而是诠释了人生的实践践行和历练是至关重要的!说明了天生的军事天才是根本不存在的,真正的好钢是靠千锤百炼打磨出来的,高超的军事将领也是通过实战锻炼成长起来的,书本上的军事家不但成不了大事,而且还会酿成大祸,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赵括与李景隆都是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官官二代及富二代,都只是书本上或嘴巴上的军事统帅,鲜少有实战经验和磨砺,怎么能统御千军万马去抵抗强敌呢?至于他们俩谁更神助攻则是无所谓的,毕竟最后的结局都是以慘败吿终。正如毛主席所谆谆教导我们的那样,没有革命的实践,就不会产生革命行动!现在,尚有许多人常沉迷于书本知识而乐此不疲,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那是很可怕的!因为世间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当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事因势因人去采取机动灵活的应对措施和办法,充分地去认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属性,我们才能获得工作的成效或取得战场上的胜利,这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毛主席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史,就是一部革命实践史!成就毛主席的军事指挥天才,是他通过战争不断学会了战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神通广大,而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一步一步地探索摸索出来的。积小胜而成大胜,以弱胜强,以少胜多,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等战术方法,都是毛主席根据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复杂情况所采取的战略应变措施和布局。其实,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也不是一出山就能神机妙算,也是通过实地考察才分析得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在二十七岁前,一直是在潜心考察和琢磨天下大势,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来通过与刘备在战场上颠沛流离,才感悟出了诸多的战争经验和战争要领,其真正的佳作,便是赤壁之战了。而书中所虚构的情节,在历史的考证当中是不存在的。
回望历史场景,赵括与李景隆惨遭败绩的教训,深刻地提醒和教育了我们,在做人做事方面,一定要脚踏实地认真地去考察琢磨才能付诸实施,千万不能凭着主观意断和异想天开鲁盲行事!
▍战国赵括与明朝李景隆哪位更丢人更“神助攻”?
战国时期的赵括通晓兵法,理论知识无人望其项背,连他的父亲在讨论兵法时也不能驳倒他。但是他没有实战经验,接替老将廉颇后,面对久经沙场的秦将白起,他轻敌冒进,中了埋伏,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他自杀谢罪,不失为一个忠勇之士。明朝的李景隆也是将门之后,而他并不缺乏作战经验,建文帝朱允炆将全部兵马和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给他时,他面对来势汹汹的朱棣大军,选择开城纳降,卖主求荣,致使建文帝国破出逃,他却升官发财。这种行为实在令人不齿,所以李景隆是更丢人的“神助攻”。
▍战国赵括与明朝李景隆哪位更丢人更“神助攻”?
感谢题主的邀请。我是履和斋主。这两个人比较起来,李景隆更丢人,更“神助攻”。
出身相似。赵括的父亲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李景隆是明朝曹国公李文忠之子。
学历相似。二人均受家庭熏陶,从小熟读兵法,而且理论水平很高。尤其是赵括谈论兵法,连他的父亲都难不倒他。李景隆也是早年以通晓兵法著称。
履历不同。赵括上任之前没有任职履历的记载,更没有军事行动的记载。而李景隆早在朱元璋时代就参与政务和军务,建文帝时代更是身居要职。曾主持抓捕周王朱橚。
临危受命,对阵名将。赵括去接替老将廉颇,对抗秦国名将白起。李景隆做为二路元帅接替耿炳文,对抗燕王朱棣。
战场结局。赵括草率出兵,进入白起的包围圈,被白起围歼,赵括临危不惧。李景隆最初对阵的只是燕王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因为心胸狭窄而并无寸功。然后一路败仗,最可悲的是,在敌人逼近南京时李景隆竟然开门投降,因此李景隆也成为燕王朱棣的大功臣。
小结:李景隆虽然有实习过程,但是对阵期间并没有建功立业,反而最后投降,直接导致建文帝政权的覆灭。
李景隆在投降之后获得加官进爵,封太子太师,赐功臣勋号,加柱国,增岁禄,列于群臣之首。
所以李景隆比赵括更丢人,更是敌人的“神助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