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背刺关羽是不是明智、聪明的做法?
▍孙权背刺关羽是不是明智、聪明的做法?
当然是不明智的做法。
主要在于违反了东吴的总体战略构想——防火墙理念。
东吴孙家与荆州刘表乃是不共戴天之仇,
赤壁之战后东吴元气未复,
与曹军接战只要登陆就连续战败,
虽然占领荆州,
但是当地人对东吴孙家的仇视不会短时间消除,
依托此地与强大的曹操抗衡并无胜算,
还不如连消带打,
一边利用,一边防范,
引战争经验丰富的刘玄德起一屏障作用;
东吴小霸王孙策死后,
政治策略趋向于偏安保守;
三国第一大好人鲁子敬的如意算盘是:
刘皇叔在荆州这个四战之地与曹丞相对抗,
胜则协助匡扶汉室,
败亦本方留有余地,
两方相持不下之时自己作为第三方正好火中取栗。
▍孙权背刺关羽是不是明智、聪明的做法?
三国中,当蜀北伐进攻曹魏之时,东吴乘荆州守将关羽围困樊城,首尾不顾时,袭取荆州。东吴此举毁掉了孙刘联盟,与盟国关系破裂,削弱了盟国力量,等同于帮盟约国的敌人。受损者蜀国,受益者曹魏。
背剌关羽,是急功求利,下下之策!
东吴可以响应北伐,川蜀由长江中上游进攻曹魏,东吴由长江中下游进攻曹魏,孙权和刘备能瓜分曹操领地,削弱强大的曹魏,减小对东吴的威胁。此举将消耗东吴实力,实为中策。
东吴孙权可采取上上之策:坐山观虎斗。应派使节出使蜀国,从物质从支持蜀北伐。与刘备约定,如果关羽攻下樊城,再归还荆州剩下的郡县或者荆州全部,谈得成则谈,该不成也不能对荆州用兵。
让刘备与曹操争斗,让刘备去消耗曹魏力量,减少曹魏对东吴威胁,是上上之策!如刘备败,则增援刘备;如曹操与刘备相持不下,坐山观虎斗;如曹操惨败,乘机攻取曹魏,壮大东吴。只有这样,东吴刘权的统治更安全。
当时,鲁肃不在世了,东吴缺少极具战略目光的战略人士,发生了背袭荆州的削弱盟友,有利于强敌曹操的最愚蠢的事情。
东吴有此拙作,强大的曹魏灭掉东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孙吴联盟不牢靠,此谓天不灭曹!
▍孙权背刺关羽是不是明智、聪明的做法?
谢谢邀请!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是明智之举,不妥的地方是吕蒙杀了关羽,若不杀关羽,还有说话的余地。孙权夺取荆州,也是再三考虑的,也是听取众人的意见的,并不是盲目行动。
在赤壁之战前,刘备弱小,极力和孙权结盟,赤壁之战后,刘备逐渐强大起来,攻下益州,不还荆州,得到汉中,若再拿下襄樊,地盘比原来大多了,实力今非昔比,使刘备达到鼎盛时期,给东吴造成威胁,刘备不再有和东吴联合的想法了。这些,孙权看得非常清楚,这时若不趁关羽攻打襄樊的机会夺回荆州,今后就没有机会了。若夺回荆州,就扩大了自己的地盘,削弱了刘备的实力。走这步棋实在有利,下一步怎么办,再走联合曹操这一步棋。
另外,还有原因。 孙权夺回荆州,一是因为刘备不守信用,说过攻下益州,就还荆州,现在不还了,实在不仁义,孙权感到刘备没有把他看在眼里,为了争这口气,也要夺回荆州。二是,孙权想和关羽联姻,关羽的“虎女怎能嫁犬子”的这句话,使孙权恼火,不惩治关羽,出不了这口气,所以孙权极力要夺回荆州。
关羽被杀后,孙刘联盟破坏,这是必然,实际上,刘备感觉自己实力今非昔比,也不想再结盟了。刘备报仇心切,时机没有选好,夷陵之战,刘备吃了苦头,蜀国从此走下坡路了,一系列事实证明孙权的这步棋是走对了。
▍孙权背刺关羽是不是明智、聪明的做法?
孙权背刺关羽是愚蠢的做法,加速了孙,刘灭亡的速度,打破了三国的平衡,使孙,刘早早的灭亡,让司马家早早统一了三国。不然是没有晋的统一的。
孙权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夺回了荆州,但夺回荆州却害了关羽,和刘备结仇。
孙,刘大打出手,即削弱了孙,也削弱了刘而曹坐厶观虎斗。如果孙权帮关羽而杀向曹军,那随得不了荊州,却能得到曹操的地盘,孙刘可以分割曹的领土,用得来曹的领土换回荆州,即要回了荆州,削弱了曹操,又巩固了孙刘联盟,还有你司马家族的什么事呢?
如果这样从長远着想的话,提前灭亡的一定是魏,而不是蜀。说不定统一江土的是吴。
▍孙权背刺关羽是不是明智、聪明的做法?
在东吴偷袭关羽之前,孙权和刘备就因为荆州的问题,有过一次兵戎相见。双方都是派出了多达数万的兵力,孙权和刘备两人闹得也挺僵。
好在因为迫于曹操的压力,双方又重新达成了协议。东吴和蜀汉重新划定了疆域,双方各自占据了荆州的一部分。
孙权和刘备虽然是兵戎相见,毕竟还没有彻底撕破脸。而孙权背盟偷袭关羽,孙权占据了整个荆州,但孙刘之间的联盟也就随之彻底地破裂了。
孙权的这次背盟偷袭荆州,是以投降曹魏为代价的,而之后却又再度背叛了曹魏。江东孙权对于曹魏来说,那就是两度降附又两度背叛。
孙权为此又付出了一个沉重的代价,那就是孙权在中原再也不可能有号召力了。同样的道理,孙权曾经与刘备结盟,之后又背盟夺取了荆州。这样孙权在巴蜀也不可能有号召力了。
孙权因为夺取了荆州,巩固了他对江东的统治。但孙权的征治版图,也就只能局限在江东一隅了,孙权再也无缘于中原和巴蜀了!
别人给你算的账始终是别人的,究竟是赚了还是赔了,只有自己最清楚。
吞蜀灭魏进而夺取天下,这个目标固然是美好。但对于当时的孙权来说,那只是纸上画的一张大饼而已。无缘于中原和巴蜀,对于孙权来说其实也并没有损失多少!
当初孙策把位子传给孙权,并不寄希望孙权能够夺取天下,而是觉得保住江东就不错了。只不过后来鲁肃献了一个《榻上策》,给孙权重新定了一个新目标。
《榻上策》比《隆中对》要短不少,附录如下:
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的《榻上策》只有两步,先是“鼎足江东”,然后再“建号帝王”。至于什么“以图天下”,那都是后话。孙权后面所实施的战略,就是照着割据称帝这个目标来进行的。
在魏蜀吴这三个国家里面,孙权从鲁肃献《榻上策》时就以“称帝”为目标,但结果孙权却是其中最后一个称帝的人。这都是因为孙权是他们当中统治基础最弱的一个人。
在赤壁之战结束之后,刘备表封孙权为扬州牧,而刘备自己却领了荆州牧。扬州牧向荆州牧索要荆州,这是不是有点儿滑稽?
为什么是由刘备来上表,而不是由孙权去上表?因为孙权在这个时候连上表的资格都没有。
孙权在这个时期连个侯的爵位都没有。直到刘备晋位为汉中王的时候,孙权依然还没有混到一个侯爵。而刘备却早在建安元年就被汉朝封为了宜城亭侯。
孙权背盟偷袭了荆州之后,孙权除了得到了荆州之外,还被曹操表封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南昌侯。孙权想要得到的东西都得到了。
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之名发动了夷陵之战,孙权再次向曹魏称臣,曹丕册封孙权魏吴王。这下子孙权距称帝只有一步之遥了。
曹丕在准备册封孙权为吴王的时候,刘晔曾经劝谏过曹丕:
权虽有雄才,故汉骠骑将军南昌侯耳,官轻势卑。……夫王位,去天子一阶耳,其礼秩服御相乱也。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义也。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
在孙权被册封为吴王之前,孙权虽然是实际上的江东之主,但是孙权和江东士民却并没有君臣的名分。
孙权这个奢望已久的吴王,虽然只是大魏帝业之下的吴王,但却使孙权和江东的士民有了君臣的名分。这就为孙权下一步称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刘禅继位之后,诸葛亮开始主政。东吴与蜀汉恢复了联盟,孙权和刘禅“二帝并尊”。《榻上策》里“称帝”的这个目标终于完成。
孙权背盟偷袭关羽,就是实施《榻上策》的一个步骤。
鲁肃的《榻上策》最终成功了,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却因为荆州的丢失而搁浅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 @寄暇学宫】
------------------
推荐阅读:
我们网上买的月季花,收到货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马上换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