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
其实根本问题不是藩镇,藩镇是结果。原因是土地和户籍政策,导致府兵制破产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
前期是王忠嗣最强,后期是安禄山最强。相比之下,王忠嗣要强于安禄山。
一、藩镇情况
安史之乱前,唐朝政府一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并称为天宝十节度。这十节度的兵力和职责如下:
河西——73000人,隔断吐蕃和突厥;
朔方——64700人,遏制突厥;
陇右——75000人,对吐蕃作战;
以上为河西三镇,总兵力为212700人,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三个藩镇。
河东——55000人,遏制突厥;
范阳——91400人,压制契丹;
平卢——37500人,镇抚室韦;
以上为河北三镇,总兵力为183900人。
北庭——20000人,管理西域北部;
安西——24000人,管理西域南部;
以上为西域二镇,总兵力为44000人;
剑南——39000人,西抗吐蕃,镇抚南蛮;
岭南经略使——15400,镇抚南蛮;
以上便是天宝十节度的基本情况,十镇共拥兵49万人左右。
二、历任节度使
天宝年间,各镇节度使调动情况如下。(天宝元年至安史之乱爆发前)
河西镇共有五任节度使,分别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安史之乱爆发时,哥舒翰是当时的河西节度使。
朔方镇共有三任节度使,分别是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安史之乱爆发时,安思顺是当时的朔方节度使。但由于他是安禄山的堂兄,受其造反牵连,被免去节度使职务,改为郭子仪担任节度使。(安思顺后来被哥舒翰诬陷,含冤而死)
陇右镇有三任节度使,分别是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安史之乱爆发时,哥舒翰是当时的陇右节度使。
范阳镇一共有两任节度使,分别是裴宽和安禄山。裴宽受李林甫诬陷,主动去职后,安禄山捡了便宜。
平卢镇只有一任节度使,就是安禄山,平卢也是安禄山的发家地。
河东镇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河东镇原本跟安禄山没什么关系,但由于王忠嗣被免职,韩休琳因为跟王忠嗣的关系也被免职,安禄山就又捡了个便宜。
安西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北庭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安史之乱爆发时,安西和北庭二镇的节度使都是封常清,高仙芝因为怛罗斯之战失利的原因,被调入京城,担任右金吾大将军一职。
剑南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安史之乱前,剑南的实际最高长官是剑南节度副使崔圆,节度使是杨国忠。(杨国忠是遥领,他在马嵬驿被杀后,玄宗的儿子颍王李璬遥领剑南节度使)
三、哪位节度使的实力最强?
如果单个拎出来,天宝十节度中,河西节度的实力最强。虽然河西节度的兵力不如范阳节度多,但它面对的敌人是吐蕃、突厥,远比范阳节度面对的契丹和奚人要强的多。不过安史之乱期间,河西和陇右两镇的表现并不好。灵宝之战时,哥舒翰统领八万河西陇右军被安禄山打的全军覆没。
如果论哪个节度使实力最强,王忠嗣被玄宗贬官之前,他的实力最强。
开元二十八年,王忠嗣出任河东节度使,此后他又成为朔方节度使,兼任过河西、陇右节度使。一个人担任四镇节度使,掌握着唐朝最精锐的部队,多达26.7万人。这是唐朝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
用《新唐书》的话说:“佩四将印,劲兵重地,控制万里,近世未有也”。
并且王忠嗣兼领四镇时,他麾下的将领也是人才济济,比如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后来的名将,都是他一手提拔、培养起来的。如果王忠嗣不死,安禄山根本就不是王忠嗣的对手,也必然不敢反。
不过,由于王忠嗣实力太强,玄宗最后还是把他免职了。起先玄宗是想杀他的,幸而哥舒翰拼死力谏,才改变了玄宗的主意,没有当时就赐死他。不过到了第二年,王忠嗣还是莫名其妙的暴病而亡,死因不明。
王忠嗣死后,安禄山兼并了他的河东镇,一人坐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总兵力约十八万人。他是继王忠嗣后,实力最强的。
当时,哥舒翰(河西、陇右),安思顺,封常清(安西、北庭)的实力,跟他完全不能比,这也是他为什么有勇气造反的原因。
注:李光弼和史思明在安史之乱前,都不是节度使。李光弼是在安禄山叛乱后,才被唐玄宗提拔为河东节度副大使的。他出任正式的节度使,还是安禄山死后的事;史思明也一样,安禄山造反后,让他守老家,他这才出任范阳节度使。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了,可是要说唐朝最后真正的灭亡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潘镇割据导致的,后期所谓的潘镇,其实也就是在安史之乱前的节度使,因为安史之乱后太混乱了,我们就着重来讲一讲安史之乱前唐朝的十个节度使。
严格来说,唐朝在安史之乱前,是有9个节度使加一个经略,至于究竟哪个节度使最为强大,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一下,下边我们就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来了解一番吧!
十个节度使的兵力以及历任节度使
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的十大节度使兵力情况分别如下(从多到少排序):
范阳节度使,管辖兵力91400人,治所在幽州,主要责任和用途是用来压制契丹,防止契丹侵扰大唐;
陇右节度使,管辖兵力75000人,治所在鄯州,主要责任和用途是对吐蕃作战,防止吐蕃侵扰大唐;
河西节度使,统辖人数为73000人,治所在凉州,主要责任和用途是隔断吐蕃和突厥侵扰;
朔方节度使,统辖人数为64700人,治所在灵州,主要责任和用途是遏制突厥,防止袭击;
河东节度使,统辖人数是55000人,治所在太原府,主要责任是遏制突厥;
剑南节度使,统辖人数为39000人,治所在益州,主要责任是西抗吐蕃,镇抚南蛮;
平卢节度使,统辖人数为37500人,治所在营州,主要责任是镇抚室韦;
安西节度使,统辖人数为24000人,治所在龟兹城,主要责任是管理西域南部;
北庭节度使,统辖人数是20000人,治所在北庭都护府,主要责任是管理西域北部;
岭南经略使,统辖人数是15400人,治所是广州,主要责任是镇抚南蛮。
以上就是唐朝当时的十个节度使的统辖人数以及所在的区域,接下来我们再说一说历任节度使都有哪些人,由于篇幅问题,我就直接以图片形式来呈现了,值得补充的是,岭南经略使只有过一个就是裴敦,还有平卢节度使,除了安禄山之外,还有薛仁贵的次子薛楚玉短暂做过一段时间,后来就被李隆基给贬职了,将这个位置让给安禄山。
正因为李隆基对薛仁贵的儿子薛楚玉进行贬职,导致后来薛楚玉的儿子薛嵩生活过得越来越糟糕,后来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薛嵩就跟着安禄山一起造反了,直到最后眼看安史之乱不行了,薛嵩才又投降李亨。
从历任节度使的情况来看,当过节度使最多的人是王忠嗣,曾经担任过河西、陇右、朔方以及河西四个地方的节度使,统辖兵力高达267700人,达到了唐朝当时节度使中总兵力的一半以上,其次就是安禄山,担任范阳、平卢、河东三个节度使,总共有183900人,达到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也相当不得了。
但是王忠嗣与安禄山两人,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与两种人生,不信我继续跟大家来讲一讲王忠嗣和安禄山这两个人吧。
王忠嗣与安禄山的区别
王忠嗣的父亲是王海宾,当年与薛仁贵的长子薛讷一起去攻打吐蕃,也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先锋,可是最后遭人嫉妒战死沙场,最后战争胜利后,年仅9岁的王忠嗣就被李隆基带回宫中养育,任他为义子,赐名为王忠嗣,其实他的原名是叫王训。
时隔19年后,王忠嗣已经长大,曾带领几百人马去把吐蕃的几千人马打得落花流水,因此得到赏识,后来在桑干河三次打败奚怒皆,给唐军争光,所以李隆基一步步重用他,让他当的节度使也越来越多。
虽然王忠嗣担任了四个地方的节度使,可是他对唐朝忠心耿耿,对人民也很关心,他不希望战火伤害到无辜的百姓,也不想肆意战争,换言之,王忠嗣更多是喜欢扮演防卫的角色,而不是主动攻击。
可是李隆基当时就比较飘,眼看王忠嗣战无不胜,李隆基想要一鼓作气,去攻打石堡城,王忠嗣知道这个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不适合去做无谓牺牲,可是李隆基偏偏不听,结果最后攻打石堡城果然失败了。
失败之后,李隆基开始怪罪是王忠嗣不够卖命,所以才会导致失败,再加上当时有一些小人早就嫉妒王忠嗣,所以暗地里跟李隆基说,王忠嗣试图与太子李亨合谋,这可是李隆基最忌讳的事情,所以最后就把王忠嗣贬官,隔了一年王忠嗣就离奇去世了。
当时很多节度使都是王忠嗣一手提拔的,比如哥舒翰等人,在王忠嗣被陷害获罪的时候,还是哥舒翰用性命做担保,请求李隆基绕过王忠嗣一命,最终王忠嗣才得以脱身,足以见得王忠嗣在将士心中,是有很高地位的。
与王忠嗣相比,安禄山就是一个没有底线的投机倒把分子了,他根本就没有去战场上取得什么突出贡献,就靠着每天巴结李林甫和杨玉环,促使李隆基越来越喜欢安禄山,最终把范阳、河东、平卢三个地方节度使都给了安禄山当。
安禄山是一个生意人,他明白政治其实也是一场交易,当自己的筹码足够多的时候,就有底气与对方谈条件了,安禄山眼看着自己已经占据唐朝三分之一的军力,所以自然就有胆量造反了,要知道当时的其余节度使,没有任何人是有实力来阻止安禄山的。
当然,要是王忠嗣在的时候,安禄山根本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可惜王忠嗣就这样被人陷害了,唐朝的悲剧已经在冥冥之中注定,李隆基把一手好牌逐渐因为自己的贪婪以及昏庸,打得稀烂,以至于最后当安禄山造反的时候,李隆基突然发现,似乎没有人能够抵挡安禄山,只能弃城而逃,从长安跑到四川。
结语
要说唐朝最厉害的节度使,毫无疑问就是王忠嗣,他是一个忠臣的典范,自己拥有国家一半的兵力,依旧如此忠诚,实在难得,可惜被奸人所害,最终李隆基一手除了王忠嗣,再一手提拔安禄山,可谓是自掘坟墓啊!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
唐朝十大节度使一般说的是唐玄宗时期天宝年间的十大节度使,节度使最早出现在唐睿宗时期,只是到了天宝年间,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节度使制度。
其实最开始,节度使权力并不大,大多数只是统领一镇的军事,而且有不少是文臣来担任,任期不会太长,不会形成太大的势力,但渐渐的,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基本上到了军、政、财等各个权力都握在手中的地步。很多文臣得以从边将入相,比如张说、萧嵩等。752年,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杜绝出将入相的可能,就建议李隆基重用蕃人为节度使,理由是他们骁勇善战、在朝中没有势力,而且给点好处就能成为死忠粉。李隆基愉快的接受了这个建议,也由此,安禄山得以势大,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当时在边陲重镇设的是九大节度使外叫一个经略使,这就构成了十大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治所在营州,统兵37500人;
范阳节度使,治所在幽州,统兵91400人;
河东节度使,治所在太原府,统兵55000人;
朔方节度使,治所在灵州,统兵64700人;
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统兵73000人;
陇右节度使,治所在鄯州,统兵75000人;
北庭节度使,治所在北庭都护府,统兵20000人;
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城,统兵24000人;
剑南节度使,治所在益州,统兵39000人;
岭南五府经略使,治所在广州,统兵15400人。
以上统兵都是按照各镇的需要设定,可以看出,东北部的范阳节度使统兵最多,是北庭、安西、岭南等节度使的四倍左右,其次就是西边的河西、陇右节度使,统兵都在7万以上。我们知道这些边镇之间多是要进行联络和传递消息的,也因此,为了便于管理,经常出现一人统管数镇的情况。比如王忠嗣曾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真正是劲兵重镇都在他手中,统兵267700人。次之的就是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统兵能达到183900人。其他比较著名的节度使还有安思顺(朔方、河西)、哥舒翰(河西、陇右)、皇甫惟明(河西、陇右)等。
这些节度使中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的自然是王忠嗣。大唐时期出过不少名将,多数都喜欢建立战功以达到平步青云的目的,像王忠嗣这种以人为本的名将很少,但王忠嗣的结局却实在不怎么好,被奸臣冤枉以至于暴卒。倘若王忠嗣能够早出生一百年,或许结局会好些。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四姑娘还是说说王忠嗣吧 。
王忠嗣原名为王训。其父王海宾也是名将。714年,朝廷派薛讷(薛仁贵长子)反击吐蕃,在武阶开战,当时王海宾是先锋,因为有人嫉妒他的战功,导致王海宾寡不敌众而被杀死,而大唐最后是得胜而归。九岁的王训被李隆基接入宫中收为养子,赐名忠嗣。长大后的王忠嗣有其父风范。在733年,曾率数百精兵斩杀吐蕃数千人,得到大量羊马;在攻取新城时,王忠嗣一人单枪匹马闯进吐蕃阵地,杀死数百人,扰乱了吐蕃军的阵营,最终唐军大获全胜;742年,王忠嗣在桑干河三次大败奚怒皆,令唐军扬眉吐气。等等。
王忠嗣几乎是战无不胜的,也因此成为四镇节度使,获封清源县公。王忠嗣不仅战功赫赫,更是一位难得的好将领,他爱惜自己的部下,同时不愿意以国家的力量来成全自己的功名,也就是说有些仗为了国家的安定他就义不容辞的去打,而有些没有必要的仗他就不愿意去打。而正是这种性格让他过早地失去了生命。
李隆基想要攻占石堡城,当时王忠嗣是持否定的态度的,因为失去的远大于得到的,石堡城地势险要,强攻的话会牺牲掉很多士兵的性命。但是李隆基却不去考虑其中的得失,非要攻城。747年,李隆基命令董延光攻城,又让王忠嗣分一部分兵来接应董延光,王忠嗣答应的很勉强,这让董延光心里很不高兴。李光弼看到后劝说王忠嗣如果攻城失败了,很可能会受到连累。但是王忠嗣始终不愿意牺牲那么多人的性命来成就自己的功名。
果然,董延光后来将攻城失败的原因归于王忠嗣延缓出兵。而李林甫也来添了一把火,找来王忠嗣之前的部下诬告王忠嗣早年就曾想尊奉李亨为太子。李隆基最忌讳的就是这个,于是把王忠嗣抓捕起来审问,如果不是哥舒翰用自己的官职来证明王忠嗣是被冤枉的,王忠嗣差点就被折磨死了。最终在748年,王忠嗣被贬为汉东郡太守,结果到了第二年,王忠嗣就暴卒了。实在令人扼腕。
倘若王忠嗣没有被诬陷,还是好好的保卫边疆,那么,安禄山想要造反就会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成功,当然,以李隆基晚年的昏庸来看,安禄山造反是迟早的了。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
大唐鼎盛时,唐玄宗为加强边防力量,就在周边地区设立了10个节度使,派驻长征健儿,企图大开边功,整饬边防。
这十大节度使,各自承担战略任务,又因任务不同而各具鲜明的特点。
十节度使
1、河西节度使。
711年,唐睿宗以贺河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统赤水、新泉、玉门等8军及张掖、交城、白亭3守捉。
这也是大唐设立的第一个节度使。因此,凉州也有“天下第一节度”之称。
之所以在此设立第一个节度使,是因河西特殊的战略意义。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最担心的,就是“北狄”与“西戎”相连,因为那样不仅会切断大唐与西北的联系,更可以直接威胁关中!
而正是狭窄河西走廊,将“北狄”与“西戎”隔断。
大唐在此设立节度使,其任务就是为了隔断吐蕃与回纥诸胡的联系,保卫河西安全。
2、范阳节度使。
713年,唐玄宗又在幽州设范阳节度使。统经略、威武、北平、高阳、怀柔等11军。
自唐太宗讨灭薛延陀,唐高宗征灭高句丽后,大唐在东北较长时间没有大威胁,大唐在东北的军务渐渐松弛,居然成了大唐边防的薄弱环节。
因此,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当契丹、奚为乱时,大唐在东北的力量一时表现乏力,屡屡受挫,契丹、奚也多次侵入,富庶的河北地区屡屡受到破坏。
更有甚者,后突厥复国后,也将河北方向作为入侵方向,试图与契丹、奚联合。
因此,唐玄宗即位不久,立刻在此设立节度使,以加强对契丹、奚的防范,稳定大唐的东北防御。
3、陇右节度使。
713年,唐玄宗又在鄯州(今青海乐都)设陇右节度使。统临洮、河源、白水、安人、神策、保义等12军。
这是因为,在大唐收复安西四镇后,吐蕃将进攻重点放在了陇右、河西。因此,设置此节度使,就是为了防范吐蕃。
4、朔方节度使。
713年,唐玄宗又在灵州设朔方节度使。统经略、丰安、定远、东西受降城等7军府。
其战略任务,是防卫漠北突厥诸部。
5、剑南节度使。
717年,唐玄宗又设剑南节度使,统天宝、平戎、昆明、南江等6军及松、维、恭、雅、黎等八州军马。
其战略任务,是西抗吐蕃,南拒南诏。
6、安西四镇节度使。
718年,唐玄宗在龟兹设安西四镇节度使。统龟兹、焉耆、疏勒等四镇及天山、瀚海等四军。
其战略任务,是镇抚西域诸国。
7、平卢节度使。
719年,唐玄宗在营州设平卢节度使。治平卢、卢龙二军。
这里是著名的辽西走廊。在此设节度使,既是为防备室韦、靺鞨等部,更是为了确保辽西走廊的安全,以在东北获得进可攻,退可守的态势。
8、河东节度使。
723年,唐玄宗在太原设河东节度使。统大同、横野、天兵、清塞等5军以及代、岚等三州兵马、云中守捉。
设此节度使,一是为与朔方节度使互为犄角,二是为隔断突厥向河北进犯之路。
9、北庭节度使。
727年,唐玄宗又在庭州设置北庭节度使。统瀚海、天山、伊吾3军。
他们的战略任务,是防卫西域突骑施。
10、岭南五府经略使。
742年,唐玄宗在广州设岭南五府经略使。统经略、清海军2军。
虽然并列为“十节度使”之中,但其实际名称却是经略使,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该方向上,大唐没有特别强大的对手,因此,该经略使的主要任务是方位夷獠,绥靖海南诸族。
各自特点
十节度使,各有特点。
由于许多节度使的任务高度重合,且常常由一人兼任,因此,我们以“板块”来看待其特点。
1、安西、北庭:少而精。
安西、北庭二镇,驻地的经济条件有限,且距离大唐的核心地带遥远,补给难度大。
因此,二镇的兵力都有限,仅多于岭南,远少于其他各镇。
但是,在西域,他们需要守卫的范围极大,而对手又是突骑施、吐蕃、大食这样的超强势力以及摇摆不定的西域诸国,因此,对部队的战斗力要求极高。
因此,安西、北庭军的特点是:少而精!
安史之乱中,安西、北庭之兵虽然规模不大,但凭其精,还是常常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当时,叛军最畏惧的对手,一为大唐“借”来的回纥骑兵,二就是李嗣业从安西带来的陌刀队。
“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李嗣业所率的陌刀队,是唐军中最强的存在!
2、陇右、河西:兵多马多。
玄宗朝时,吐蕃是大唐最主要的对手,而吐蕃与大唐的作战,又以在陇右、河西的作战最多。
因此,陇右、河西节度使的兵力都有7万多人,兵力仅次于范阳,远高于其他节度使。
而且,二镇的马匹数量也原本是最多的。
陇右马场是大唐最大的官方牧场,而河西节度使的马匹数量又冠绝天下。
而且,在与吐蕃的连番激战中,两镇的部队战斗经验也极为丰富。
遗憾的是,安史之乱前,一些“意外”,使他们的实力大为削弱。
先是749年,唐玄宗强令强攻石堡城。结果,唐军虽最终破城,但却损失了数万精兵。
然后是755年,唐玄宗鬼使神差地让安禄山作闲厩使、陇右群牧。结果,安禄山暗中将陇右、河西的良马悉数“分配”给了范阳,使陇右、河西马匹大量流失。
最后是潼关之战。由于唐玄宗强令镇守潼关的哥舒翰出战,结果,先期抵达的陇右、河西军跟着他们的老领导一起灰飞烟灭了···
此后,陇右、河西节度使的部队,追随郭子仪进行平叛战争,但风头被朔方等“友军”抢走了。
值得一提的是:河西统下的神策军,在调去参与平叛战争后,其在河西的驻地为吐蕃攻占。结果,神策军就留在了京师,成了大唐后期禁军的主要力量。
3、朔方、河东:兵强马壮。
朔方、河东的兵力都比较强。
但其最大的特点是“马强”。
尽管大唐的官方牧场主要在陇右,但互市马场却在朔方的西受降城。
王忠嗣统领河东、朔方时期,故意抬高马匹的收购价格,使突厥、回纥等地的良马纷纷流入。
因此,河东、朔方的马匹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陇右、河西,而且马种更为优良。
以至于,王忠嗣后来统领河西、陇右时,还嫌弃其马匹不佳,从河东、朔方调了9000匹良马过来。
朔方节度使的军力,应当是当时天下最强的。
只要没有瞎指挥,在郭子仪、李光弼的率领下,朔方军打叛军基本上都能取胜。
安禄山起兵时,最忌惮的就是朔方军。而朔方军,也是后来肃宗平叛的中流砥柱。
相比于出尽“风头”的朔方军,河东军的遭遇就比较复杂了。
河东节度使,正是安禄山。
不过,安禄山的基本盘在河北,对河东的控制力有限,因此,发动叛乱时,在河东仅能让大同高秀岩起兵。
因此,安史之乱中,河东军发生了分裂,忠于大唐的河东将士只能是配合朔方军作战。
4、范阳、平卢:综合实力最强。
范阳、平卢,可以视为一个整体。其中,范阳占主导地位。
这个“板块”的综合实力是最强的。
由于地处华北平原,经济条件优越,且又可依运河之力,因此,该地可以长期保持规模庞大的军队。
范阳节度使的兵力,长期冠绝诸镇。
而且,由于可以自给自足,因此,该地对朝廷补给的需求不大,其独立作战能力最强。
另一方面,该地节度使的人员都长期比较稳定,张守珪、安禄山,都长期节制其方,因此,其部队内部磨合已久,上下一体。
安禄山在吸纳了大量的同罗、奚勇士加入后,该军的战斗力更为强大。
该军最大的缺点是:缺马。马匹的比重低于平均水平。
然而,安史之乱前,安禄山将陇右良马运至河北,一举弥补这一缺点。
因此,以此为基本盘,安禄山敢于造反!
5、剑南、岭南:实力有限。
剑南、岭南,无论兵力还是马匹数量,都远低于其余各镇,实力实在有限。
安史之乱中,他们也被调人内地,加入了守南阳等地的作战,确保江淮财赋运至大唐心脏,保卫大唐的生命线。
基本平衡
总的来说,十节度各有特点。
安西、北庭“板块”,兵少而精。
河西、陇右“板块”,兵多马多。
朔方、河东“板块”,兵强马壮。
范阳、平卢“板块”,经济富庶,团队稳定,综合实力强,但马匹少。
至于剑南、岭南,则实力确实稍逊一筹了。
事实上,朔方、河东;河西、陇右;范阳、平卢;这三大“板块”之间的实力基本上是平衡的,唐玄宗如果不犯大错,未必会引发大祸。
遗憾的是,唐玄宗偏偏就犯下了低级错误。
安禄山一人统三节度,除了原本的范阳、平卢“板块”外,还治另一强镇河东,打破了平衡。
此后,安禄山又以职务之便,将陇右良马输至范阳,使其原本的劣势瞬间变为优势,再次打破平衡。
此外,安禄山的亲戚安思顺,还曾长期担任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
如果不是安思顺忠于大唐,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即便安思顺忠于大唐,后果也足够严重了···
大唐的盛世,就在这样的失衡中走向了终结!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柽柳有什么作用?
下一篇: 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开国将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