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人?为什么是雍正帝成功继位的关键?
▍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人?为什么是雍正帝成功继位的关键?
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人?
丰台大营主要都是八旗子弟,有超过40000多人,全都是骁勇善战,是一支精锐之师。
康熙年间丰台大营有四万人,到了乾隆年间丰台大营一分为二,分成了锐键营与丰台大营,每个营有两万余人。当时雍正帝登位时,通过十三阿哥稳定了丰台大营的人,所以他才可以成功继位。
清入关后,将八旗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在京八旗,也叫“京旗”,一个是直省八旗,称“驻防八旗”。如果再细分,那么还有一个畿辅驻防。前面两个很好理解,关键是畿辅驻防。
清代的八旗军队总人数约为20万人,京旗约10万,直省和畿辅驻防约10万。京旗驻防在北京内城。清定都北京后,将内城的汉人全部逐出,将北京内城分为八个区域,由八旗分别驻守。
京旗分为左右两翼,左翼为:镶黄旗(驻皇城东北角,安定门两侧、东直门北侧),正白旗(驻皇城东侧,东直门南侧),镶白旗(驻皇城东侧,朝阳门南侧),正蓝旗(驻皇城东南角,崇文门两侧)。右翼为:正黄旗(驻皇城西北角,德胜门两侧),正红旗(驻皇城西侧,西直门南侧),镶红旗(驻皇城西侧,阜成门南侧),镶蓝旗(驻皇城西南角,宣武门两侧)。
在军事系统上京旗又有不同的军兵种组成。具体分为骁骑营、护军营、步军营、前锋营,这四大营是八旗中的精锐。此外,还有虎枪营、火器营、健锐营、善扑营、神机营等,这些营属于特种兵。
自康熙晚年以后,尤其是雍正初年,随着圆明园的营建,京旗的驻防方位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八旗各旗又抽调一部分兵力守卫圆明园。
畿辅驻防顾名思义,就是驻防在京师附近的军队,主要职责是拱卫京畿。畿辅地区的八旗驻防军共有8处,分别是:沧州、保定、天津、郑家庄、采育里、山海关、密云、热河。
从地图上来看,这8处驻军分布在顺天府、保定府、天津府和永平府。若是以京师为参照中兴,采育里最近,其次是密云,然后依次是天津府、保定府、沧州、郑家庄、山海关、热河。
从兵力配置上来看,以上八处驻防军人数普遍不多,沧州为525人,采育里为55人,保定府为526人,天津为2251人,郑家庄为621人,密云为1935人,山海关为1128人,热河为2261人,总计9302人。
不难看出,清代的八旗驻防中,不管是京旗还是外旗,都没有丰台大营这个机构。这恐怕和大家想象中有不小的出入。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清代统治者都不可能在丰台驻军,原因有两个。
其一、距离京师太近
丰台现在是北京的城区,清代时属于南郊,清末时划为城属区。满打满算,丰台和京师不过几十里的路程,如此短的距离,完全在京旗兵力的覆盖之下,不到一个小时就能抵达。
离京师南面最近的畿辅驻防地是采育里,这里里京师的距离也不过上百里,正南方向又有天津府、西南方向又有保定府,这两个地方都有规模不小的八旗驻防军。丰台正好夹在中间,完全没有必要设防。
此外,京师除了八旗驻防军还有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这两个衙门,它们下属的还有几万军队,只不过这些军队大多不是八旗,以绿营为主。丰台属于顺天府辖区,即便有驻军,也是以绿营为主,其级别也不会超过千总、把总一类的下级军官,人数也不会超过500人。
其二、八旗兵力不足
《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曾说过,丰台大营的兵马要比步军统领衙门要多很多,步军统领衙门的人数有据可查,大约2万多人,以此推算,丰台大营的兵力应该不下于3万人。
很明显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上面提到,八个畿辅驻防军中,兵力最多的热河不过才2261人。这一点也可以从直省驻防八旗的兵力上进行对比,比如:西安驻防军为6711人,江宁驻防军为2620人,成都驻防军为2064人,荆州驻防军为5839人,杭州驻防军为1986人,福州驻防军为2162人。
这些军事重镇的八旗驻防没有一个超过一万,最多是西安和荆州,也不过6000人左右。这个兵力配置是大致可以满足基本的防守需要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所谓的丰台大营不过是子虚乌有,历史资料上并无丰台大营这一说法,至于丰台大营有多少兵力就更无从谈起了。《雍正王朝》中的丰台大营,不过是影视渲染而已
▍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人?为什么是雍正帝成功继位的关键?
这个问题咱们先说明一下,历史归历史,小说是小说,别混为一谈,毛主席曾经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真的在历朝历代都一样适用,京师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从大唐开始,历朝历代都会在京师驻守重兵防御,在清朝也不例外,从满清入关之后,八旗兵在全国驻防,其中一条重要的防线就是京畿驻防线,九子夺嫡是历史上最激烈的夺储事件,雍正皇帝继位,并且能维持局势稳定,很大程度的确依靠手上握有兵权。
丰台大营在何处?清朝京师驻防情况如何?
按照电视剧的描述,丰台大营在北京城外西南方,在这驻扎着大约12营部队,约6000人,但是这个人数应该是不准确的,正常情况下,清朝重要的省直隶驻防一般也就4000千人,在盛京也就5000人左右,如果京师丰台按照满编25牛录的话,应该有7500人的驻军部队,但是这并不是在京师驻防的全部部队数。
那么清朝在京师附近驻扎着多少部队呢?在康熙晚期,京师周边驻扎着的部队大约在8-10万之间,这些部队也被称为京旗,在最初满清才入京时,他们被分为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驻守在北京内城,另外一部分驻守在皇城之外,一直到了康熙年间,八旗才转移到京城外驻防,在这期间京旗兵种编制不断的完善,有了骁骑营、步军营,之后又有了虎枪营、火器营等。
在历史上,康熙皇帝才继位时,由于担心南方汉人起兵的叛乱,所以一度把京城驻军的重点放在南方,但是后来三藩平了,南方也基本稳定,相反的是葛尔丹和沙俄的威胁日益增加,所以才把京师的防御重点转移到了北方,在京城外顺义、昌平、三河等地进行驻防,每一处的兵力在4000-8000人不等。所以我们也可以知道,在真实的历史上,即便丰台驻扎有重兵,也并不是拿下这一处,就足以左右局势,只不过获胜的几率就更大了一分。
十三爷胤祥对夺嫡的影响有多关键
康熙皇帝的儿子们,在军队中具有影响力的有胤禔,胤禩,胤祥,胤禵,在雍正王朝中,雍正接到康熙召见后,知道夺嫡已到最后关头,干的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把胤祥放出来,在康熙晚年丰台大营是由胤禩掌管,丰台大营就配备了各类部队,并且战斗力强悍,但是军官多是胤祥的旧部,这也为胤祥能够夺下丰台大营指挥权打下了基础,但是显然只是因为这些军官曾经在胤祥领导下,就听令胤祥并不现实,所以电视剧中的金牌令箭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见令牌如见皇帝,这也是让军士们不再犹豫的一个关键。
胤祥在朝中也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九门提督掌管京城内的防务,所以隆科多也就成为了胤禩,胤禛拉拢的重点,但是隆科多也曾经是胤祥的部下,在电视剧中,有一幕是邬先生写胤祥在军队的旧部,写了满满一整页,可见胤祥在军队的影响力也不是胤禩可以相比的,可以说胤祥帮助胤禛稳住了京城之外的局势。
胤禛夺嫡时实力如何?
康熙就快死了,这时的热门继位人选就三个,胤禛,胤禩,胤禵,胤禵在外打仗,一时半会回不来,胤禩的丰台大营已经被夺下,胤禛的底牌如何呢?在雍正继位前,京师地区的防卫其实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京城之外被胤祥控制住了,京城内防务是九门提督隆科多管着,大约有两万多人,还有一个是宫禁内的防御,这一时期雍正暂时担任领侍卫内大臣,所以最外围和最内部都在雍正的控制之下,这个时候隆科多的态度将会直接左右新君的产生。
但是从总体而言,雍正皇帝已经掌握了大半的优势,而如果丰台大营没有拿下,六七千人都在胤禩的掌控之下,雍正只掌握了一千多人的侍卫亲军,那么隆科多可能真会重新掂量一下,到底应该支持谁。
▍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人?为什么是雍正帝成功继位的关键?
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对于其中的“丰台大营”,想必不会陌生,在剧中正是它两度挽救雍正于危难之中。
第一次是在康熙去世的当晚,十三阿哥胤祥从宗人府被赦出后,杀掉了丰台大营提督成文运,掌握了丰台大营的兵权,进而率兵进宫勤王,扶保雍正顺利登基;第二次是在“八爷党逼宫”期间,又是十三阿哥胤祥拖着病体,重新夺回了已经被关外四位“铁帽子王”控制的丰台大营,再次帮助雍正渡过了危局,从而使得“八爷党”的“逼宫”阴谋彻底破产。
然而,这些都仅仅是影视作品的演绎而已,历史上的丰台大营,包括《雍正王朝》中同样被反复提及的西山锐建营,无论是在雍正登基之时,还是在此后整个雍正统治期间,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作为与表现,原因就在于康熙朝以及雍正朝时期,这两者都是完全不存在的。
关于丰台大营,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
历史上的清朝时期,到底有没有在丰台进行驻军,一直是众说纷纭。
有的说法称,位于北京西南部丰台地区,驻防有大量八旗精锐,“丰台大营”因此得名。并且,由于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又是直接拱卫着京畿地区,因而丰台大营的管理和统帅也是为皇帝所非常看重的,丰台大营的最高统帅为丰台大营提督,由皇帝亲自任命,并且直接效忠听命于皇帝,没有皇帝亲自统领或者皇帝的圣旨及手谕,任何人都无权调动丰台大营的士兵。
而关于丰台大营的兵力配备情况,也是有着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说丰台大营共驻扎着12个营的军队,每营约500人,共6000多人;第二种说法是说丰台驻扎着4万人左右的兵力;还有一种说法是丰台大营驻扎着军队数量是在2—3万人之间。
然而,即便真的是如此,也是要等到清朝中期之后的事情了,究其原因有两点。
其一,“丰台”这个地名最终的确定,实际上是非常晚的。
按照清朝康熙年间的学者朱彝尊的说法,“丰台”实际上是取自于金朝时期在这一地区建造的丰宜门和拜郊台,因而取这两个建筑名称的首尾之字,故称之为“丰台”。在这之后,朱彝尊之子朱昆田,便对自己父亲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他认为“丰台”本应写作“风台”,这是古人在这一地区建造的一座名为“远风台”的山庄,所以“丰台”只是取了个谐音而已。然而,这样的称呼仅仅是用于记载便利以及民间通俗称呼,尚未得到清朝官方的确认。
真正等到“丰台”以官方地名出现的时候已经是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了,因为此处修建了火车站,故按照当地人的称呼习惯称之为“丰台火车站”。随后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正式设立里丰台镇。
由此可见,“丰台大营”这一名称,是基本不会出现在康熙朝以及之后雍正朝的。
其二,就是在清朝前中期的时候,八旗的精锐并不是驻防在北京城外,而是“驻防”在京城之内的。
顺治元年(1644年),在多尔衮的安排下,此前一直盘踞在东北地区的大清政权是举族入关,顺治皇帝也从盛京迁都到了北京。与此同时,多尔衮下令,将北京内城所有的居民全部迁出,改由八旗进驻,并且按照八旗传统的左右翼顺序,围绕着皇城完成驻防。所以,这一时期,京城的拱卫,并不是城外安营,而是城内驻防。
既然京城内驻扎了大量的满洲八旗精锐,再加上地方上重要城市的“满城驻防”,真正的八旗主力剩下的是少之又少,所以从人数上看,也不可能在北京城外再驻扎如此庞大的一支满洲八旗的军队。
而由此也可见,《雍正王朝》中两度帮助雍正挽救危局的“丰台大营”,在历史上是并不存在的,至少在这一时期没有的。
所谓的“西山锐建营”,虽然有,但是雍正却没有见过。
或许这个时候有朋友会问,既然《雍正王朝》所对应的历史阶段不应该有“丰台大营”,那么剧中同样反复被提及的“西山锐建营”到底有没有呢?
答案是有,只不过,历史上的雍正是没有见过的,因为这是在乾隆朝时期才建立的一支“特种部队”。
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川的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侵夺邻部,挑起事端,进而发动了叛乱,乾隆皇帝派兵予以镇压。这便是乾隆“十全武功”之中的“一平大金川”。
然而,由于四川地形复杂、民族矛盾尖锐,当地土司又凭借石碉建筑负隅顽抗,再加上当时的川陕总督张广泗用人和指挥不当,致使清军久攻不下,并且死伤极为惨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乾隆决定训练一支善于攀爬作战的特种部队。
“开国之初,我旗人蹑云梯肉薄而登城者,不可屈指数,以此攻碉,何碉弗克!命于西山之麓,设为石碉也者,而简飞之士以习之。”
由于其组建和训练的地点在北京西山地区,故取名为“西山锐建营”,也有史料称其为“西山健锐营”。只不过,“西山锐建营”仅仅是个临时性的“训练营”,并没有存续多长时间,在平定了“大小金川之乱”后,这支“特种部队”进驻香山,就此成为“香山锐建营”。
所以,在乾隆朝时期才组建而成“西山锐建营”,是不可能出现在康熙朝以及雍正朝时期的,《雍正王朝》中的这段演绎,确实也不符合历史的事实。
雍正能够顺利继位的关键,在于隆科多和他的步军统领衙门。
“步军统领衙门”,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掌管着京城内的满、蒙、汉军八旗步兵和京师绿营的马步兵,负责守卫京城九门,即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同时肩负着京城内的维稳、治安工作。步军统领衙门的兵力常年保持在3万人左右,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装备精良,是整个京畿地区战斗力最强的军事力量。
步军统领衙门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步军统领,也称九门提督,而隆科多自康熙五十年(1711年)起,就开始担任这一职务。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夜,康熙皇帝在畅春园去世。
根据《清圣祖实录》中的记载: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戊子,上不豫,自南苑回驻畅春园。十三日甲午丑刻,上疾大渐,命趋召皇四子于南郊斋所。寅刻,召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贝勒胤禩、皇九子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皇十二子贝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是日戌刻,上崩。”
而在康熙去世后,隆科多凭借其职权,随即下令关闭九门,在北京实施戒严长达七日之久,直至十一月二十日,雍正皇帝正式登基,这也随即引发了人们对于“雍正继位之谜”的猜想。
要知道从康熙去世后到第二天上午雍正出现在畅春园的这十多个小时里,只有隆科多能够自由行走于皇城之中,并且他也是唯一一位在康熙去世时守候在其身边的朝臣,其余皆为康熙皇子。由此可见,在这十多个小时里,隆科多与雍正到底见没见过面,商量了怎样的事情,做了怎样的部署和安排,这才是雍正为何能够登上皇位的关键所在。只不过如今这一切都已变得不得而知了。
假设如果康熙真的是将皇位传给了雍正,那么隆科多则是通过其手中的军事力量,有效的抵抗了其他皇子的反扑与争夺,确保雍正顺利登基;而如果雍正真的是像某些野史中记载的那样是“矫诏篡位”或者“无诏夺位”,那么隆科多以及他掌管的步军统领衙门,则是雍正实施所有计划的保障。
所以不管雍正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继承的皇位,隆科多都是当之无愧的“首功之臣”。
而在雍正登基之后,毫不掩饰自己对于隆科多的感激与感谢之情,在公开场合完全不顾及帝王的威严,称其为“舅舅隆科多”,甚至在与自己的另外一位宠臣年羹尧的书信中,也对隆科多不断的加以称赞。
“舅舅隆科多,此人朕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错了。此人真圣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也。”
与此同时,隆科多就此袭承了自己父亲佟国维的一等公爵位,并且被雍正委以总理事务大臣的重任,之后又先后兼任了吏部尚书、理藩院尚书以及《圣祖实录》和《大清会典》总裁官的职务,并被雍正赏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
由此也可看出,隆科多在整个雍正登基过程中的巨大价值与作用。
至于《雍正王朝》中力挽狂澜的十三阿哥胤祥,在历史上他所能做的反而非常有限。
早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祥被康熙下令圈禁了一年,随后被放出,但是其遭到了康熙皇帝的极度厌恶,不仅对其没有任何的封赏,同时也没有安排给他任何的差事,胤祥也就此消失在了康熙朝晚年的政治舞台上。
在康熙去世之后,胤祥极为主动的率先跪拜雍正,承认其“新君”的地位,算是给了雍正以巨大的“合法性”支持,而这也是胤祥对于雍正仅有的帮助和支持而已,并不是像《雍正王朝》中那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人?为什么是雍正帝成功继位的关键?
在《雍正王朝》第二十集中,康熙病重,召集所有儿子听命于病榻前,并当众宣布,“你们听着,朕传位于四阿哥",康熙完成了这传位大事后,便驾鹤西去了,顿时众儿子们在病榻前呜呼皇阿玛……
康熙传位
此时老八便在瞬间清醒了,也知道现在并不是大哭的时候,却急中生智地揣着明白装起糊涂来:
老八:你们谁都别哭了,皇阿玛,皇阿玛,刚才您说传位给谁?我们都没听见,您再说一遍,您再说一遍,皇阿玛!
老四:老八,你明知道皇阿玛不能说话,你何必多此一问,在场的谁没听清,皇阿玛说传位的四阿哥。
老八:皇阿玛,皇阿玛……
老八捣乱
老十:谁听清了?谁谁听清了?皇阿玛只说了传位,根本没说什么四阿哥!
二十四皇子:我听清了是传位于四阿哥。
老十七:我也听清了,是传给四阿哥。
老九:对,不错,是有个四字,但是是十四阿哥,不是四阿哥。
老十:对,是十四阿哥。
老十七:是四阿哥。
老十:是十四阿哥。
老十七:胡扯。
老十:你放屁。
(之后皇子们便打成了一团,小的哭,大的打。)
皇子们大打出手
张廷玉:别打了,别打了,都住手,众位阿哥节哀,隆科多大人。
隆科多:在!
张廷玉:皇上的传位诏书,早已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隆大人,你率人即刻取来。
隆科多:嗻!
张廷玉:张五哥,你把四王爷扶到偏殿暂歇,等候诏书到来。
张廷玉劝架
看来这个皇位,可把众皇子们害惨了,个个虎视眈眈地盯着,为了能够坐上皇帝这把交椅,兄弟之间不惜手足相残,大打出手,九子夺嫡大战演绎到这里,也进入到了决战的关键时刻。
此时老四虽然已经接到了皇帝的明旨,私下里对他进行了托付,当着众人的面也做了宣布。可是老八一伙人,竟然可以睁着眼睛说瞎话,等康熙一咽气,就想赖皮翻盘。
康熙尸骨未寒,儿子们在他的面前想的居然不是尽为人子之孝道,反倒是让康熙死后都不得安宁,在他床前闹得鸡犬不宁,吵的不可开交。
老八吵事
此时哪管你康熙死不死的,皇位才是儿子们眼中的香饽饽。老八一伙人眼看着皇位就要被老四拿走,为了这个皇位他们已经处心积虑地谋略了很久,怎肯轻易罢手。
然而老四和张廷玉的心也是悬而未放,因为这场皇位争夺大战,不是今天才争的,兄弟们在这背后已经争夺了很多年,各各都蓄谋已久,也都是有备而来。
老八在进宫面圣之前,就命人去丰台大营传令,让丰台大营等他命令行事。就眼前的形势来看,老八已经成功地掌握了丰台大营的兵权。
老八控制了丰台大营
以夺嫡大战的这种状态看来,康熙皇帝的口谕和传位诏书已经无法平息这场争夺大战。这场争夺已经上升到你死我活,兵刀相向的地步。
在这场争夺大战中,老八是早有准备,将丰台大营的头领换成了自己的人,只要他一声令下,丰台大营就为他马首是瞻,仿佛胜利的曙光在向他招手。
可他不知道的是,老四哥哥也不是吃素的,在康熙重病期间,他就去探望了被圈禁的老十三,邬思道曾对老四说过一句这样的话:
邬思道为老四谋划
眼下只有一个人能擎天保驾,十三爷多年带兵。现在的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步军统领衙门中有一半的军官是十三爷带出来的。
邬思道还给了四爷一张丰台大营的军中名单,并让四爷带着这一张名单去给十三爷画圈,看哪些人能用,哪些人又不可用。
这一招可比老八要棋高一步了,老八只抓一个头领,然而老四趁其不备,就把头领给架空了。再加上在等康熙诏书的空隙时间,他也并没有闲着。
张五哥传信
而是让张五哥找来康熙的金牌令箭,立刻赶往雍亲王府将其交给邬思道,邬思道依计行事,又让张五哥快马加鞭去宗人府放出十三爷。
老十三一出圈,对于老四而言,那可是如虎添翼。老十三出圈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往丰台大营,将老八安排的丰台大营主帅给毙了,丰台大营的兵权直接被老十三牢牢地握在了手中。
老十三拿到丰台大营的兵权后,就干了第二件事,那就是赶往畅春园勤王护驾。此时的畅春园内,康熙皇帝的床前,依然火药味甚浓,老四如履薄冰,老八一党大有狗急跳墙之势。
十三爷夺得兵权
眼看局势即将失控,此时老十三出现在了畅春园中,他的声音从门外传入众皇子的耳中,老四悬着的那一颗心放下了,两腿软得差点倒下。
张廷玉绷得紧紧的那颗心,也随着老十三的到来,他慢慢地坐了下来。老八一党也安静了,不敢再闹,之后隆科多拿了许久未到的传位诏书也到场了。隆科多当众宣读了诏书:
隆科多:大行皇帝遗诏,众皇子跪听,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即传位于皇四子胤禛,钦此!
隆科多宣旨
此时,老八一党深知,大势已去,尽管心有不甘,但也只能俯首称臣,老四胤禛也终在险象环生的夺嫡大战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坐上了九王之尊的宝座。
这样看来,助老四登基的关键人物是老十三,老十三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呢?那就是因为他撑握了丰台大营的兵权,雍正帝成功继位的关键还要落实到丰台大营的兵权之上来,那么有着这巨大威力的丰台大营到底是一支怎样神奇的军队呢?
丰台大营将领
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人马?
其实丰台大营的人数在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对它人数的统计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丰台大营驻扎着12个营的军队,每营约500人,共6000人左右。
第二种说法是,丰台大营驻扎着四万左右的兵力。
第三种说法是,丰台大营的人数在2万—3万人之间。
在兵力的构成上,包括了步兵、骑兵和火器部队等等,是一支体系完整,战斗力强悍,等级森严的精锐部队。
那么他的人数到底是以上这三种中的哪一种情况呢?在我看来,一个军队的建立是由开始的小规模而慢慢壮大的。在初期的时候可能是只有几千人,但在系统升级完善的过程中,可能在人数上又升到了上万人,到了顶峰时期,驻军人数最高达到了四万之多。
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人马
丰台大营的主要作用
丰台大营是清朝时期驻扎在北京城外西南部的一支精锐部队,是由精锐的八旗军队组成,是捍卫清朝时期京机重地的重要军事力量。
这一部队是由皇帝亲自统领,丰台提督也是皇帝直接任命,提督只能听命于皇帝一人。没有皇帝的圣旨和手谕任何人都无权调丰台大营的兵。
丰台大营的精锐陪队,平日训兵严格,随时都处于警戒状态,当皇宫出现特殊紧急情况时,丰台大营有勤王护驾的职责。特别是在皇权的更迭关键之时,在丰台大营身上的威慑力可确保皇权平安过度在下一任的皇帝手中。
丰台大营精锐部队
丰台大营为什么是雍正帝成功继位的关键?
从以上阐述的丰台大营的作用来看,丰台大营成为雍正帝成功继位的关键其实这不足为奇,因为在它身上本来就赋予了勤王护驾的这一职责。
虽然在真实的历史中,雍正帝的继位是隆科多掌管的步军统领衙门起到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但在电视剧的《雍正王朝》,雍正登基丰台大营确实功不可没。
这又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来呢?在电视剧中,隆科多也是惧怕这丰台大营的威力的。张廷玉就让他到皇宫正大光明匾后拿个传位诏书的圣旨,拿半天都没有拿过来。
其实隆科多这时就是在等待时机,他想看这皇位的风向到底是倒向了哪位皇子,然后他再做定夺。他和张五哥几乎是同时出发,一个去拿圣旨,张五哥去找邬思道。
张五哥找了邬思道,邬思道又让他去宗人府放十三爷,十三爷出来之后又去了丰营大台夺得兵权,之后才赶去畅春园,此时十三爷居然还于隆科多先到,十三爷一到,隆科多后脚就跟了进来,宣读传位诏书。
隆科多等待时机
隆科多是在伺机而动,他拿个圣旨慢吞吞,就是想要看清此时眼前的局势,这丰台大营到底是站在哪一边,结果十三爷一亮相,他就知道答案了。
雍正继位也就水到渠成。如果隆科多在此时,他发现的是老八掌管了丰台大营,那么即使皇帝是传位于雍正,隆科多亦有可能反水。
所以在《雍正王朝》中,丰台大营的实力是不可小觑的,就连统管步军衙门的隆科多也得看它的脸色行事。
老四登基
写在最后
在九子夺嫡大战中,丰台大营到关键的时刻,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说明一个问题,无论皇子们用一些什么手段来谋夺皇位,夺得兵权才是成功的密码。
当然做皇帝,也不是人人都能做,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比如在《雍正王朝》中,如果把皇位交到老九和老十或是老大手里,那大清江山可能活不了多少年,就要被其搞垮掉。
老八和老十四看起来相对要好些,但是老八搞得实事很少,老十四呢性格狭隘,不具王者风范。所以在这几个皇子中,挑来挑去,老四性格稳重,在政绩上也搞出了成绩。比来比去,老四胤禛确实是众皇子中最靠谱的一个。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如果你们几个兄弟再来争一次,就要铭记这一个道理了,老八还是明白的,他也知道兵权的重要性,只是他搞不赢四哥,丰台失守,皇位搞丢,老八怎能心甘,尼玛一万个憋屈在心里抓狂。
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人?为什么是雍正帝成功继位的关键?
在《雍正王朝》中丰台大营是个既关键又神秘的存在,剧中多次提到了丰台大营,十三爷先后两次带着丰台大营的人马帮助雍正化解了危机,第一次是康熙驾崩当晚,第二次是八爷党联合隆科多以及关外的旗主王爷“搞八王议政”。那么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人马呢?
丰台大营是京师最关键的驻防,也是京师军权最重的,总共有三万人马;其次就是由隆科多掌管的步军统领衙门管辖着京师德胜门、安定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和西直门的关防,俗称“九门提督”,总共有两万人马;最后还有一个西山锐健营也有两万人马。
康熙驾崩当晚,四爷的铁杆兄弟十三爷猛虎出囚笼,一顿操作猛如虎,先是言语嘲讽了一番八爷的铁杆粉丝——丰台大营提督成文运,说永定河里的王八也比成文运这类官多一些,然后用了一个颇有杀气的眼神,让人干掉了成文运,随之控制了丰台大营,带着丰台大营的人马进驻畅春园勤王护驾!
康熙晚年期间,九子夺嫡的形势
二废太子胤礽之后,“九子夺嫡”中的九子九去其三,大阿哥胤禔、废太子胤礽和十三阿哥胤祥被圈禁,剩下的六个人中,三阿哥胤祉一击不中,退而读书;四阿哥胤禛向来以孤臣自居,尽心办差,独成一派;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娥、十四阿哥胤禵合成“八爷党”,人多势众,势力也最大,八阿哥是这伙人的首脑,这其中也有些小分别,十四阿哥胤禵虽说依附八爷党,但缺不似老九、老十那样终于八阿哥,他有自己的小心思!
二废太子之后,康熙已决意不在立新太子了,起先儿子们还有点懵,巴巴的等着康熙立新太子呢,结果过了很久,都没有下文,儿子们也琢磨出了点味道,各凭本事来争,所谓“秦失其鹿,高才捷足者得之”,康熙之所以不立新太子,首先是不想被选中的那个人重蹈废太子胤礽的覆辙,其次是想考教儿子们的本事,从中择一能者,真正的较量由此展开!
而有能力和实力争夺的是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第一展开真正的较量是争夺大将军王,因为争夺到了这个位置,就等于手里有数十万大军的军权。康熙五十七年,西疆阿拉布坦反叛,康熙命传尔丹为将,带领六万大军平叛,结果传尔丹中了诱敌深入之计,六万大军全军覆灭,康熙决定从皇子中选一人,带兵出征,封“大将军王”的称号。
四阿哥胤禛想争,八阿哥胤禩相争,十四阿哥胤禵也想争,而康熙则是在考察儿子们的大局观,看看谁是私心,谁是真正为国考虑。
八阿哥胤禩认为,康熙选谁当大将军王谁就是圣心默定的继承人,而十四阿哥胤禵管着兵部,又是知兵好兵之人,所以,八阿哥胤禩在八爷党聚在一起的时候,假意要推举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看看十四阿哥有没有跟他争夺的意思,于是二人打起了哑迷,上演了一番互相吹捧试探的戏码。
以十四阿哥的考量,他很想得到这个大将军王的位置,因为在带兵上他有着先天的优势,其他方面他自知比不过八哥,他找八阿哥的意思就是想让八阿哥保举自己,他的策略是先让一步,首先故作姿态要保八阿哥去带兵,然后由自己为副辅佐八阿哥带兵,等到八阿哥推让的时候,然后他顺水推舟做大将军王。
十四阿哥虽然是八爷党的一份子,但自从二废太子胤礽之后,康熙让他管了兵部,他就有自己的小心思了,因为在他眼里就连陈胜那样的赤脚杆子都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也是康熙的儿子,凭什么非要依附于八阿哥呢,于是,他表面上依旧依附八阿哥,但在暗地里却开始培植自己的体系。
八阿哥和十四阿哥的心里较量值得一品,十四阿哥对八阿哥说:谁带兵都一个样,我来来见八哥,就是为了大将军王这件事,阿哥带兵,不过是个坐纛儿的主,难道真的一刀一枪去厮杀?所以据我看来,这掌兵权的事不可旁落,最好是八哥为帅,好好儿在西边立一功。不然,让四哥抢了差使,我们就得不着彩头了!
八阿哥听完之后微微一笑道试探的说道:好兄弟,你的心我知道,现如今,大将军王这个位置至关要紧,据我看来,谁做了大将军王,谁就是圣心默定的继位人。这个位子,十四弟不坐还有谁来坐?
十四阿哥听完这话赶紧表现的无比真挚的说道:“八哥啊,我可当不起,无论是年龄资力还是德望,我老十四哪能及得上你的一分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是我们的首脑、我们的主心骨儿,这次序可千万不能乱,次序一乱后果不堪设想呀!
接着二人各种相互推让试探,十四阿哥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八阿哥是“皮”,他愿意做毛,八阿哥则说十四阿哥你才是“皮”,八哥愿意做为“毛”要依附于你,十四阿哥又说八哥你是永远的“皮”,我只能做一根依附八哥的“毛”,偏是兄弟二人各执一理,但都说的天衣无缝动人心扉,其实,二人都想争这个大将军王。
十四阿哥一方面和八阿哥打太极,另一方面又找到一母同胞的亲哥哥胤禛保他。所以才有人说十四阿哥胤禵是《雍正王朝》中最阴险的一个阿哥。
四阿哥胤禛有自己的想法,他也想争夺这个大将军王,但他平时疏于军事,临时抱佛脚角练了一会射箭,偏是箭发太臭,没中一个靶心,他的谋士邬思道看穿了他的心思,两个人聊了起来,胤禛表示非得争到这个大将军王,他要保举被圈禁的十三阿哥胤祥,实在不行就保举年羹尧。
邬思道听完四爷的想法后,呵呵地道:先不说十三阿哥被圈禁了,首先十三爷的外公就是蒙古喀尔喀部大汗,举荐十三阿哥是不可行的,举荐年羹尧更是不可行的,这样就彻底暴露了四爷夺嫡的心思,四爷之前不显山不漏水,忽然有此举动你让皇上作何感想呢?
胤禛问道:为今之计,当如何应对呢?邬思道说:第一,皇上如果问起你谁可以担任大将军王,四爷要毫不含糊地回奏惟独十四阿哥能当此大任!十四阿哥是圣心默定的大将军王,他管着兵部,无论任何人都难以替代,四爷您向来都以孤臣自居,突然另举他人为大将军王,皇上肯定会疑心的。
第二,十四阿哥虽说站在八爷那边,但八爷、九爷、十爷才是真正的铁杆,十四爷是‘党中之党’,八爷一方面防着十四爷,但更防着你,你如果举荐其他人而不是阻十四爷的话,首先就得罪了八爷,八爷就会先把矛头对准你,这是非常不合算的买卖,十四爷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之前和你套近乎,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刻,你支持他一把,而不是阻止他当大将军王!
所以说胤禛如果自己争大将军王这个位置,首先会暴露自己夺嫡的野心,这样会引起康熙的猜忌,其次,不但得罪八阿哥,连带着十四阿哥也得罪了,这样一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肯定会连起手来先收拾他,非常不划算。
反过来支持十四阿哥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样做表明了四阿哥一心为国没有私心,首先就赢得了康熙的圣心。其次,离间了八阿哥和十四阿哥,让他们之间先争去,四阿哥胤禛坐收渔利,最后,把十四阿哥给蒙蔽了,顺便把年羹尧推到了台面上。
后来,胤禛在朝堂上提出保举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的时候,康熙表现的非常欣慰地点了点头,八阿哥胤禩则是非常震惊加失望,十四阿哥则是低着头暗暗偷笑。可以说四阿哥胤禛保举十四阿哥这一手非常高明,赢得了康熙的圣心,分解了八爷党的势力。
四阿哥胤禛本来就管着户部,十四阿哥在西北所需要的粮草都得经过他的手经办,年羹尧当了陕甘总督,把持着西北门户,十四爷将来若是有什么举动,先就有年羹尧部挡在陕西,断了他的粮草供应,即便十四阿哥打进来,数十万兵马无粮无饷,又师出无名,顷刻间就会瓦解。
后来,出现了“送死鹰”事件,八阿哥想制造乱局,结果康熙没有查这件事,而是冷处理了,因为他要为继位人铺路,就需要稳定大局。
丰台大营为何是雍正继位的关键
“死鹰”事件结束以后,康熙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不行了,于是着手安排身后大事。先是把写了保举四阿哥胤禛为太子的王掞罢免了职位,并且让他儿子带王掞充军,接着张廷玉、马齐、四阿哥、八阿哥等被降级的降级,撤差的撤差,凡是罢免的几乎都是能员干吏,这样做的是为了继位人铺路,因为这些人一旦涉及党争于朝局不利,新主登基后难于驾驭,罢免了这些人将来新主登基,重新启用,这些人会感恩新主,替新主卖命。
接着,召见了九门提督隆科多,用了一生一死的诏书,恩威并用,把宝压在了隆科多的身上,让他为新主擎天保驾,稳定大局。安排隆科多是极为机密的,只有张廷玉知道,康熙所做的这些安排,其他人都不明白这种态度,因为康熙把各方势力都削了,大家搞不清楚到底康熙属意谁,所以都不敢轻举妄动。
隆科多本来就是赌徒式的人,在康熙找他之前,他不知道把宝押在谁的身上,还是他六叔隆科多为他指点了迷津,隆科多告诉他,无论是八爷找他还是四爷找他,都不要得罪,也不要答应,等皇上找的时候就把宝押上去,才是最正确的选择。之后隆科多的态度一直很暧昧,八爷和四爷都搞不清他的态度。
这时丰台大营就显得尤为关键了,因为丰台大营是京师最关键的驻防,也是京师军权最重的,总共有三万人马,而丰台大营的提督成文运是八阿哥的死党,但康熙罢免了那么多关键的人,却为何独独没有调整成文运的位置呢?
康熙帝临终前一直没有释放十三阿哥胤祥,是对他的磨炼,也是为四阿哥留的最后的一道保险,但康熙明知道丰台大营提督成文运是八阿哥的死党,为什么不确保万无一失,把成文运撤掉呢,难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历朝历代传递皇位都是一件风险系数极大的差事,只能办好,不能办砸。康熙是何等样人,运筹帷幄了这么多年,培养了四阿哥胤禛这么多年,不可能关键时刻漏掉这一环,实际上一切都在他的控制之中。
之所以不动成文运的位置就是防止打草惊蛇,就是要求稳,这样做就是为了防止八爷党狗急跳墙,万一动了成文运的位置,一旦八阿哥提前起事,镇压还是其次,在自己弥留之际,还发生祸起萧墙,兵戎相见的事情,局面就乱了。所以,康熙必须稳住八阿哥胤禩,成文运是不能撤掉滴,同时还必须让八阿哥胤禩误以为隆科多是八阿哥的人。
康熙驾崩当晚全城戒严,八爷党的骨干成员都被康熙安排隆科多接到畅春园,而四阿哥胤禛的铁杆兄弟十三阿哥胤祥还在外面,这是康熙留的杀手锏,因为丰台大营的兵大多数是由古北口调来的,而古北口的兵正是十三阿哥当年练兵时带过的兵,十三爷当年练兵时使过的小军官,如今都是参将游击,带兵掌实权的管带。
十三阿哥胤祥是有名的侠王,非常讲义气,练兵时和士兵们一个锅里搅食,士兵们都非常信服他。最关键的是,康熙留有金牌令箭,见了金牌令箭就如康熙亲临,所有人都得服从命令,一个成文运就显得不足为虑了,就像十三阿哥胤祥说的:永定河里的王八都比成文运这号人多。
所以,当十三阿哥胤祥到了丰台大营之后,利用曾经带过的军官的情分外加金牌令箭,轻松搞定了成文运。
为何说丰台大营是关键?因为在十三阿哥胤祥没到畅春园之前,园子里乱成了一锅粥,阿哥们甚至大打出手,在争吵着到底是传位于四阿哥还是十四阿哥,当胤祥带着丰台大营的兵围了畅春园之后,一切都尘埃落定了,八爷一伙蔫了,张廷玉长出了一口气,而赌徒隆科多即使有康熙的遗命,也迟迟没有捧来遗诏,直到胤祥带着丰台大营的人马到了,隆科多适时的出现了,所以说丰台大营是雍正继位的关键!
写在最后
在真实历史上,康熙和雍正时期,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是不存在的,这是二月河在小说里杜撰的,纯属演绎,在历史上雍正继位的关键是隆科多和掌管的步军统领衙门,隆科多是九门提督,康熙驾崩后,隆科多凭借着九门提督的职权,下令关闭九门,在北京实施戒严长达七日之久,直至十一月二十日,雍正正式登基,这也随即引发了人们对于“雍正继位之谜”的猜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