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国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韩国是如何并列七雄的?
▍作为战国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韩国是如何并列七雄的?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确实比较弱,但这个弱是指“军队战斗力”方面。韩国强在地方在于“用计(间)”。
战国时代,各国都有自己的变法,而韩国的变法与其它国家不太一样。
《史记·韩世家》:“八年,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二十二年,申不害死……二十六年,昭侯卒。”
《史记》所说的“申不害变法”比较假,因为《竹书纪年》的记载是:“韩昭侯之世,兵寇屡交。”所以申不害变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效果,或者说申不害的变法使韩国走上了歧路。
申不害,祖籍是郑国的京邑,其父曾经在末代郑国做过小吏。韩国吞灭了郑国,申不害与父亲一起,成为“故郑之贱臣”,也就是先朝遗民。
不过,战国初期社会,人身自由程度很大,申不害可能出去游学去了。到韩昭侯八年公元前355年,申不害已经成为法家名士了。
不过申不害的“思想”比较另类,讲究“术治”。这个”术治“讲究从属于法治条件的术,也可以称为”权术“。而”权术“在实践中最大的缺点就是非制度化与神秘化。
申不害认为;作为君主,不可能越过官吏去治理天下。所以,就是知道了官员作伪犯奸,也最好不明说。只有这样,才能藏于无事,以示天下无为。才能做到“独听、独视、独断”。独听者谓“聪”,独视者谓“明”,能独断者,可以为天下王。
也就是说,秘而不宣,使人“莫之得闻”,是术治的最重要特征。也就是作为君王要探听”任何大事“,然后用这些”事“去鞭策大臣。
韩国的这种改革,只有借助有能力的君王压住大臣,去干活,一旦君王平庸,这套改革失效了。而且带来一个后果,就是韩国很喜欢用”术“去对付大臣或者敌国。
比如韩国派郑国去秦国,让秦国消耗大量国力修郑国渠,还有韩非入秦。最有名的计就是韩国割让上党,结果上党主动想归附赵国,结果就是秦赵决战——长平之战。
▍作为战国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韩国是如何并列七雄的?
越是韩国这种“小强”型的国家,你就越不能掉以轻心。
因为它不仅能恶心死你,而且真能弄死你。
战国时候的韩国,跟现在某些实力“小强”、野心膨胀的国家,一个德性。
外交手段,狡猾刁钻,恶心你没问题、恶心死你也富富有余。关键是你还弄不死它,只能看着生气。但是一个不留心,这种家伙就能搞出天大的事情来,弄痛你没商量、弄死你也不是没可能。
好了,现在讲一下韩国的故事。听完,你就知道这家伙绝不是什么善男信女,更不是一直被欺负的小白羊。
春秋诸侯,数不胜数。但,这时候已经礼崩乐坏了。礼崩乐坏,也是分层级的。
第一层级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也就是大家谁也不鸟周天子了。肯定是楚国最先叫板,接着就是谁都叫板。大家互相打架,根本不向周天子请示,想打谁就打谁、想跟谁打就跟谁打。
第二层级是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也就是连诸侯都不放在眼里。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天子最尊贵,后来不尊了;诸侯次尊贵,后来也不尊了。谁开始尊贵了?是大夫们。
鲁国有三桓,三个大夫就能把鲁国国君架空。齐国有田氏,这个更牛,直接自己篡位当诸侯。诸侯被架空,已经算温和了;被大夫篡位,还能给诸侯留一时的性命。比这些更恶劣的,早已数不胜数。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
这就是春秋诸侯们的写照,要多惨有多惨。当时,经常性的国际新闻,就是谁家国君被“盗”杀了。哪有那么牛的“盗”,大家心知肚明,就是国内大夫们干的。杀完国君,命令史官就写“盗”杀了,以后要加强治安工作;通知列国我们国君被“盗”杀了,你们也要注意。
外部兼并战争不能停、内部屠戮诸侯也不能停。杀到战国,基本上就没剩下几家了。但剩下的,肯定都是强者。所谓强者,就不会是大夫杀诸侯,而是诸侯杀大夫。
韩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春秋后期的宇宙第一强国,是晋国。这家伙拳打西秦、脚踏东齐,伸出脑袋、一口盐汽水,还能喷废楚国。外部牛得不鸟周天子,但内部同样牛得不鸟晋诸侯。开始是十一个大夫和晋侯搞民主集中,后来内部掐架、掐剩下六个,具体是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和中行氏。这个韩氏就是后来的韩国。但掐架不能停,于是剩下了四个大夫,韩、赵、魏、智。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三家分晋。
智氏最牛,牛得把韩赵魏三家轮流欺负。然后,三家忍无可忍,晋阳城前搞了一场大阴谋,就把智氏给灭了。灭了智氏还不算完,连带把晋侯也给甩一边凉快去了。三家也不再遮遮掩掩当君子了,分完智氏就分晋国。于是,宇宙第一强、晋国,就一分为三,变成韩国、赵国和魏国了。
到这个时候,韩国正式闪亮登场。
三家分晋之后,晋国肯定没法再牛了,因为就剩下一个晋侯在躺死。但,因为晋国太牛,所以分出来的韩、赵、魏三国就没一个善茬。而且,三家大夫的关系本就不错,于是三国的关系也不错,三晋联盟在中原天下一直横着走。即便不搞什么三晋联盟,随便拉出一个来,也是第一序列的强国。
所以,韩国一登场,就是C位出道。
比筚路蓝缕好几百年的楚国、比跟戎狄抢地盘的秦国,不知道强了多少。此时的韩国,就是天下诸侯的白富美,而且非常强。
晋国地盘大,所以强。韩赵魏的地盘真心不大了,怎么可能还强呢?
这时候,你别说谁地盘大、谁地盘小。春秋到战国前期的一段时间里,就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到处都是荒地,而且还找不到主。所以,大家比的就是人口,谁人口多、谁就牛;其次比的是怎么利用人口,而这一点更重要。
怎么利用人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理清这个问题,也就知道韩国为啥不弱了。
历史往往都是最坏的家伙爬到食物链的顶峰。所以,道德楷模鲁国,一直被齐国欺负,最后直接被欺负死;虎狼之国秦国,一直欺负人,直到把六国都欺负没了。
而在这时候,谁是最坏的家伙?肯定是三家分晋的魏赵韩。把主君晋侯的权力给分了、土地给分了,而且还不算完,直接逼着周天子封为诸侯。三家的逻辑,就是一派丛林法则,道德水准已经跌破下线。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周威烈王被逼无奈,只能遂了这三个家伙当诸侯的美好愿望。因为这时候,三家大夫的军队已经顶到周天子的家门口,不走了。封我当诸侯,咱好聚好散;不封我当诸侯,我就不走了。不走了,也不是杀了周天子,而是带着军队就在洛邑死命吃周天子的粮食。在这之前,三家大夫刚把齐国教训一顿,把那个不听话的齐康公给抓来献俘了。替周天子打仗、打胜了报功,你就说怎么赏吧?反正赏赐不到位,肯定赖着不走,而周天子只能拼命花钱、好好招待。就是用这种手段,三家终于变成了三国。
所以,就道德水准来说,韩赵魏三家已经坏到了顶峰。这种坏家伙,能不强吗?而坏的底层逻辑,则是彻底不顾王道礼乐的旧道德,然后轻装上阵就啥事情都能干出来了。既不要面子也不要里子,我就要搞整军备战。那怎么整军备战呢?就是变法,只有变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的人口资源。
春秋到战国期间,第一个变法的就是魏国;吴起弃魏就楚之后,楚国也变法了,这算是魏国变法的对外辐射;而第二个主动变法的就是韩国,即申不害变法。
道德好坏只是表象,轻装上阵搞变法,才是实质。所以,就如何利用人口这个问题上,韩国必须是第一序列的。
所以,韩国不可能弱。
另外,三代到战国,是一个青铜时代到黑铁时代的演变过程。这时候,韩国也抓住了机会,或者说韩国本就得天独厚。宜阳铁山,就是韩国的波斯湾。所以,韩国的冶金水准,一直是战国最强。铁和铜有那么大的差别吗?你可以说铜剑和铁剑的差别不大,反正都能砍死人。但能冶炼出铁剑,则说明你的冶金水平已经高出了一个时代。
公元前1274年,古埃及帝国与赫梯帝国在卡迭石干了一仗。双方出动了几千辆战车,在旷野中互相对射,作战方式是高速冲锋战车拉着弓箭手搞射击游戏,不是战车冲撞。第一天,古埃及胜了,因为人多。但第二天,赫梯帝国出动了新式武器——铁轴战车。铜轴战车上只能拉两个人,而铁轴战车上却能拉三个人。人家一辆战车抵你两辆战车,你这还怎么打?于是,古埃及战败,双方签订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条约,即卡迭石条约。
这就是黑铁时代对青铜时代的碾压。有了对铁的冶炼能力,韩国武器质量一直冠绝天下。当时,就有“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的说法。韩国的弩箭,能在800米开外杀伤敌人,所谓“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而韩国的剑,也同样彪悍,所谓“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就这种军事水准,战国诸侯谁敢小瞧韩国。
立国没多久,韩国就把曾经的中原小霸王郑国给灭了,也就是“古之遗爱”子产主政的那个国家。这就是韩国的实力。
三分晋国,韩国继承了晋国的人口和土地,人口不会少、土地也算肥沃。变法时代,不算楚国,韩国是魏国之后第二个主动变法的。铁器时代,韩国利用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有“劲韩”之称。以此而论,韩国怎么也得称得上战国一雄了。
但,韩国的定位,只能是“小强”型的战国。为什么这么说?
一个原因是既生瑜何生亮。在韩国崛起的同时,近邻魏国比它还先崛起了。主要是魏文侯这个老江湖的手段太高超。所以,最先变法的是魏国,先是李悝变法搞集权、后是吴起变法搞军事。魏国在当时,就打遍天下无敌手了。这时候,韩国就是再强,也得排位在魏国之下。
另一个原因就是土地优势越来越重要。单位能力很强但总体力量不够,那也白扯。韩国这个位置就把它限死了,除了一个郑国可以吞并,周边就没有可以扩展的土地。所以,在比体量的时代,韩国只能越来越不行。
再一个原因是挡了第一强国的路。这个国家当然是秦国,秦国要东出函谷关,首先干的就是三晋。因为三晋把秦国给封死了。而主要的两块石头,第一个是魏国、第二个就是韩国。所以,这两个家伙越到后期就越不行。
但,“小强”型的韩国,却一直是个非常可怕的对手。
傻白甜往往跟白富美划等号。之所以万千宠爱在一身,能傻、能甜、能可爱,就是因为先天条件太好,于是众星捧月给捧出来了。韩国本可以成为傻白甜,但有个魏国在,它就是再努力也只能当个女二。而女二要上位,就不能傻、不能甜、更不能可爱。在魏国的压制下,韩国开始走上了灰度人生。韩国,肯定要算计魏国,因为女二一定要算计女一。
历经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君主的励精图治,魏国就是妥妥的中原最强国。但魏武侯死后,魏国立即陷入了长子魏罃与次子公中缓的争位内斗。有内斗,就有机会,因为苍蝇不叮无缝蛋。而韩国这时候就一定要插上一脚,自己力量肯定不够,因为魏国是第一强国。于是,拉上赵国,一起干魏国。这两个家伙,肯定不能支持名正言顺的嫡长子魏罃,一定要支持名不正、言不顺却心不服的公中缓。只有这样,才能拿到最大的利益。本来魏王就不是公中缓的,所以一旦公中缓在韩赵两国的支持下当了魏王,那多高的价码都可以开。
公元前369年,支持公中缓的韩赵两家基本上就把魏罃给打废了。魏国已经成了马上要煮熟的大雁。但关键是现在还没煮熟,而韩赵两家就开始谋划怎么吃大雁了。赵国的想法简单粗暴,直接杀了魏罃、立公中缓,然后死命要钱。但,韩国这家伙的算计,要比赵国诡诈一百倍。韩国的意见是分而治之,把魏国一分为二,一半给魏罃、一半给公中缓。如果真这么干,那韩国以后想欺负谁欺负谁,甚至可能把两个魏国都给蚕食掉。这就是韩国的外交手段,要多诡诈有多诡诈。
但,韩国赶上赵国这么个朴实汉子。赵国不干,因为太费事,非要怎么粗暴怎么来。于是,魏国还没灭,韩赵两家就打起了口水仗。关键是口水仗相当激烈,第二天赵国就把军队给撤了,我不打了,你自己看着玩。韩国也生气,你不打、我也不打了。然后,就剩下公中缓跟魏罃单挑了,那肯定挑不过,于是魏罃继位,就是魏惠王。
虽然肢解魏国未成,但你一定会发现韩国才是真正的诡诈之主。这家伙绝不是什么善男信女。
分而治之的手段,韩国还会接着玩。公元367年,西周国爆发了同样的长子和次子的内斗,还是韩赵两家集体干预。这时候,赵国终于遂了韩国的愿,把西周一分为二,都立为国君。但西周国只有一座王城,实在没法分了。西周没地方封,但周天子有啊。于是,把老二封到了巩这个地方,就是东周国。而东周国的公子根侍奉周天子,当时是周显王。这实际是一箭双雕,一个是把周天子的王畿给分了;另一个是把周天子给架空了。这时候,韩国想怎么收拾周天子这伙人就怎么收拾了。
韩国,这个“小强”型的战国,几乎是把挨得近的各方势力,都给坑了个遍。只有坑不成的、没有不去坑的。所以,韩国也不会饶了赵国。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就是韩国坑赵国。本来秦韩搞决战,桌子上的筹码就是韩国的上党郡。韩国是怎么玩的?祸水北引,直接搞的秦国和韩国打了一仗。如果没有秦赵长平之战以及接下来的秦赵邯郸之战,韩国都估计早就被秦国给灭了。对于秦国,韩国也不是一直任其宰割,该出手的时候绝不含糊。比如秦赵邯郸之战,楚赵魏三家联军吊打秦战国。这时候,韩国立即参战,跟这三国一起揍秦国,直接把秦国揍回函谷关。
所以,就韩国这个操作来说,它绝对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而之所以一直被欺负,从劲韩变成了弱韩,主要是四战之地和生不逢时。实在没有空间增厚体量,于是只能守在中原挨打。而凡是崛起的时候,总是既生瑜何生亮,开始崛起赶上了魏国、后来崛起赶上了秦国。但,韩国怎么算也是一雄战国。
▍作为战国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韩国是如何并列七雄的?
战国时代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元前475~前445年。当时还没有赵魏韩三国,能称得上列强的大国,也只有四个,即晋、越、楚、齐四大国。
不过,这四霸都是“伪霸主”。
楚国自从被吴国挑翻后,实力衰退明显。再加上白公胜叛乱,又消耗了楚国实力。所以楚国只是体量大而已,并不算强。
越国很可惜,越王勾践活着时,越国能与晋国相比肩。但勾践一死,越国因为内讧,国力瞬间就衰落了。跌出一线行列。
齐国的情况也差不多。因为田氏篡位,国内也经历了政权更替的阵痛期。
至于晋国,大家都知道的。晋室早已经失去实权。晋国政权由六卿操控。
基于这种列强都是萎靡不振的大背景,所以三家分晋时,没有国家能干涉晋国内政。当三家逐步瓜分完晋国的基本盘后,战国也进入了第二阶段。
战国第二阶段是公元前445~前340年。在这一个阶段,战国七雄的格局初步形成,但各国实力差距较大。
魏国因为率先变法,成了当时唯一霸主。称霸时间长达五十多年之久。
楚国和齐国仗着体量大,具有和魏国较劲的实力,但它们都没有单挑魏国的实力。
秦国和燕国还在“沉睡”中。尚没有与一线大国平起平坐的资格。
韩国的实力比秦燕略强,但比起魏国,仍然不够看。不具备对抗魏国的实力。无论是单挑还是合纵其它国群殴,都不具备实力。
至于越国,已经掉出了第一梯队。
当时的赵国最可惜。三家分晋之初,赵国的实力本来最强的,但因为陷入内乱,赵国整整萎靡了一百多年。在当时只能算二流。
不过在这一阶段的后期,由于其他诸侯也纷纷效仿魏国变法。比如秦国的商鞅变法、齐国的邹忌治国、楚国的吴起变法,赵国的赵烈侯变法和韩国的申不害变法(期间灭了郑国)。各国实力都有所增强。
所以截止至第三阶段前。除了还在沉睡中的燕国外,秦楚齐韩赵,均已具备挑战魏国霸权的实力。魏国的独霸优势也已然是荡然无存。战国也进入了混战期。
第三阶段是公元前340~前301年。
在这一阶段,齐秦楚三强并立。秦国通过打魏国和韩国,日益强大。国力是列国中,实力最强的;齐国因为打败燕国,再加上早年打败魏国的积累,实力仅次于秦国;楚国实力稍微差点,其内部政治黑暗,贵族多次乱政。但毕竟有宣威之治的余威,再加上楚怀王更是吞灭了越国,扩大版图。所以楚国勉强有跟上秦齐的实力。
不过很可惜的是,楚国对自己的实力没有自知之明。公元前301年,楚国不自量力的与齐秦韩魏爆发了“垂沙之战”,被四大国联手打得落花流水,自此退出了一流强国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在列国混战的时候,赵国偷偷的开展了“胡服骑射”改革,并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因而到了这一阶段的后期时,赵国异军突起,取代楚国与秦齐并列为三强。
第四阶段是公元前301~前260年。
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一个小阶段是齐秦赵三强并立时代,赵国的实力相对偏弱,秦齐则一西一东,以“二帝”并称。
基本上,没有国家能单挑它们,而它们也具备合纵它国暴揍对方的实力。
比如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率三国攻秦国函谷关,就把秦国上下打蒙圈了。
如果说当时有国家能制约秦国,那就只有齐国了。赵国还差点意思。
第二小阶段是由于齐国灭宋,彻底激发了列强对齐国的不满。
在这之前,燕国被齐国揍过。秦国也被齐国揍过,韩赵均看齐国不爽。至于魏国,那更是仇大了。魏国从一线跌到二线,就是败齐国在马陵和桂陵两次大战所赐。
所以当燕国号召大家攻齐时,秦韩赵魏纷纷响应,组成合纵联军,共同伐齐。最后,齐湣王战死,齐国也一度被联军打得仅剩两座城。国力一落千丈,至此也像楚国一样,跌出了一线大国之列。
不过燕国重创齐国后,它自己也没有取代齐国跻身一线之列。所以齐国掉出一线后,战国的大国之争,变成了秦国和赵国的单挑。
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因为秦赵相争而引发的事件,便都发生于这一时期。
公元269年,秦国挟大破楚国之势(把楚国老窝端了),攻打赵国(之前主要是与赵国斗嘴皮子),著名的“阙与之战”爆发。
如果这一战赵国败了,那么战国将提前进入秦国独霸时代。但令秦国没想到的是,赵将赵奢竟然全歼十万秦军。秦国遭此一败,只能将称霸的计划延后。转而攻打韩国。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的野王县(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韩国为了自保,便把上党割给了秦国。但不曾想,上党太守冯亭不愿降秦,他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把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献给了赵国。想利用赵国力量抗秦,
于是秦赵两国为了上党,便提前在长平发动了大决战。著名的“长平之战”由此爆发。
“长平之战”后,第四阶段结束。战国也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
战国的第五阶段是公元前260~前221年。
在这一阶段的初期,赵国因为长平惨败,一蹶不振。从一线跌到二线。
但谁也没想到,正当秦国独霸天下,一统天下指日可待的时候。秦军在邯郸城下,意外的阴沟里翻了船。秦军死伤惨重不说,秦昭襄王几十年积累的战果,也毁于一旦。
魏国趁着秦赵都元气大伤时,各种“跳”,俨然一副中兴模样。只不过,由于魏国大势已去,跳不起来。所以当秦国恢复元气后,首先要报复的就是魏国。
这也是为什么,长平之战后,赵国还能苟活三十多年的原因。因为秦国的火力,都被魏国吸引走了。
后来魏国被秦国打崩了,为了转移火力,把一些地盘转让给了赵国。而赵国上下又是记吃不记打,忘了当初接收上党那档子事。主动的又把火力引了出来,先后导致“肥之战”和“番吾之战”的爆发。(名将李牧的两场经典胜仗)
这才导致秦国继公元230年灭了韩国后,随即又灭了赵国。
之后,魏、楚、燕、齐先后被灭。秦国第一次统一了中国。
值得一提的。在秦国发动扫六合之前,所有小国家先后被灭。除了秦灭周王室外,鲁国被楚国所灭,卫国被魏国所灭。再加上之前被秦国灭掉的巴蜀两国,被韩国灭掉的郑国和被齐国灭掉的宋国。
当时仅存的国家,仅存七国,也就是秦齐楚赵魏韩燕国。这也就是“战国七雄”的由来。
也就是说。“战国七雄”的概念是战国中后期才逐步形成的。早期并没有。
这也就是为啥韩国与秦楚齐等大国的实力明显不匹配,却可以与它们并列的原因。
因为它混到了战国的最后一个阶段。
如果它早先被灭,就如越国、宋国以及被它灭掉的郑国一样。那历史上肯定就没有所谓的战国七雄了。估计就只有战国六雄了。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韩国虽然实力偏弱,但它在战国时代的存在感并不低。其影响力贯穿战国时代,远比越国、燕国要大。
因为像燕、越那些国家都处在偏僻角落,而韩国则位于天下正中,属于四战之地。被强国环绕。几乎所有的强国与韩国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接壤。所有逐鹿中原的战争都会有意无意的波及到韩国。
韩国的这种处境与曾经的郑国很相似。自身实力一般,谁都比自己厉害,谁来了,都得像大爷一样伺候着。
而韩国由于国力偏弱,它谁都打不过,因而为了自保,它也就像昔日的郑国一样,经常搞些坑人的骚操作。
比如前面提到的献上党给赵国,直接引发了战国历史上第一次倾国之战,把秦赵两国都坑的不轻,都元气大伤。就是如此。要不是魏国大势已去罢了,没掀起什么大浪。如不然,这可就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型例子了。
还比如邯郸之战后。由于害怕秦国报复,韩国想出了坑爹的“肥周退秦”之计,鼓动穷的要当裤衩的周王室起兵抗秦。致使立国八百年的周王室被秦国一勺烩,就此灭了国。
再比如秦始皇登基后,由于害怕秦国会来打自己。韩国便想出了“水工疲秦”之计。让当时天下最厉害的水工郑国去秦国修水渠,想以此耗尽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使秦国国力衰减。结果没想到,适得其反,郑国渠修好后,秦国国力大增。不仅率先灭了韩国,还在其后灭了其它五国。韩国的这一步臭棋,可谓是把关东六国一起坑死了。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韩国虽然偏弱,但它的存在感是并不低。如果把战国时代看成是一部电视剧,七雄是七位演员。韩国起码是男四号或男五号的存在。它的戏份,远比排末尾的燕国要重。甚至比楚国在战国时代的戏份都重。
▍作为战国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韩国是如何并列七雄的?
在战国七雄当中,韩国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最弱的一个。但实际上,这其实是一个错觉。
真实的韩国,在战国末期的时候,确实是最弱的一个。但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韩国其实非常强大。当时的韩国,至少要比燕国和秦国更强。再加上三晋联盟的存在,绝对是没谁敢惹的存在。
而且,韩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不太方便向外扩张。因为这种地缘因素,导致后来的韩国,和今天某个奉行离岸平衡政策的岛国很相似,特别喜欢到处埋雷,以此来拖延其他国家的发展速度。
想要理解韩国的这种强大,我们还得简单来回顾一下,韩国的特殊历史。
话说在春秋时代末期,中原地区崛起了一个超强的庞然大物,这个庞然大物叫做晋国。相比齐国和楚国之类的国家,晋国的国境更接近中原腹地,所以不管是人口还是经济,都远超其他诸侯国。
如果晋国能够一直保持内部团结,可以一致对外的话,那周朝的下一个朝代,应该就是晋朝了,而不是什么秦朝。但问题是,正是因为晋国强大得太早,再加上当时还没有郡县制的意识,导致晋国强大起来之后,依然没能逃脱分封制的削弱。
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晋国强大起来之后,不得不将国内的一些领土,分封给国内有功的卿大夫。经过上百年的分封之后,晋国王室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小,而那些卿大夫家族获得的土地越来越多。如此一来,晋国王室自然也就被逐渐架空了。
再之后,晋国内部的几个卿大夫家族,就开始相互倾轧混战。经过漫长的混战之后,最终剩下了智、魏、韩、赵这四个家族。在这四家当中,智家的势力最强,所以便率先出手,联合魏韩两家,打算联手灭了赵家。
但结果,经过长时间的围困之后,魏家和韩家被赵家说服,认为一旦赵家覆灭,日后智家一定会反过来灭了魏家和韩家。所以最后,魏家和韩家决定倒戈一击,与赵家联手,一起反过去灭了智家。
而智家被灭之后,韩赵魏三家势力相差不多,谁也奈何不了谁。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三家的家主经过商议之后,便决定先瓜分了晋国,然后各自立国。如此一来,三家的利益都可以得到保障。
在三家联手之下,本来就已经被架空的晋国王室,自然无法阻止这场瓜分盛宴。所以最终,三家瓜分了整个晋国,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标志。这次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原本春秋时代的旧有制度,彻底崩塌。卿大夫只要势力够强,无需周天子点头,便可以直接做诸侯。而且事后周天子为了拉拢他们,还得装作自己很同意的样子。到了这个时候,周天子的存在意义,已经和庙里的泥菩萨没什么区别了。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对三家的家主进行册封,韩国也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接受周天子册封的韩家家主,名叫韩虔,这也是韩国的第一代国君。
随着韩赵魏三国同时出现,整个天下的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韩赵魏三国刚刚开国的时候,三国之间还是非常团结的,基本上可以保证一致对外。这主要是因为三国都脱胎于晋国,彼此之间的联系很多,所以想要做到同进同退,还是比较容易的。
正是因为三晋开国之初,可以直接联手,一致对外。所以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基本没什么国家敢惹三晋。因为惹任何一个,都等于是惹了其他两个,会引来韩赵魏三国的围攻。就算不去惹三国,也有可能被三国联手针对。
比如在韩赵魏三国还未得到册封之前,为了得到册封,三国干脆联手以周天子的名义,去教训了一下不听话的齐国,还直接把齐国的国君给抓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把握,同时面对三个国家的围攻,自然不会轻易出手。而且,连齐国这样的大国,都扛不住三国的围攻。那其他国家,自然就更扛不住了。所以,战国初期这段岁月,应该是韩国最为春风得意的一段时间了。有着三国同盟做依靠,放眼整个天下,基本是只有三晋欺负别人的份,而没有其他国家欺负韩国的份。
与此同时,韩国内部其实也没闲着。从当年韩家战败智家,准备开始瓜分整个晋国的时候,三晋之间其实就一直在忙一件事情,这件事就是交换土地。
有关交换土地这件事,我们得简单解释一下。因为韩赵魏这三国,和其他诸侯国不同,他们的领土主要来源于瓜分晋国。在整个春秋时代,往往都是某一家立下了什么功劳之后,晋国王氏会赐下一部分土地。但这些土地之间,往往是相对分散的。
所以,即便到了三晋正式开国的时候,三国之间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领土犬牙交错,彼此之间都存在飞地。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自然需要不断交换领土,以此来保证自己的领土更加集中。
在这场长达数十年的交换扯皮过程当中,韩国逐渐将自己的领土范围,集中到了山西西南部,以及河南中部等地区。从地图上来看,韩国的领土面积,确实不算太大。但韩国占据的这块地盘,在当时却是真正的天下中心,人口密度最大,经济也最发达。
除此之外,韩国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拥有巨大的铁矿。韩国境内拥有的宜阳铁山,是当时整个中原内部最大的铁矿原产地。正是因为拥有这座宜阳铁山,导致韩国在整个战国时代,冶金技术都是七国当中首屈一指了。
冶金技术强大,就意味着武器装备会更好。再加上人口众多,足以让韩国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军队了,真正开始逐鹿天下了。
那么,这样的韩国,为什么后来又成为战国七雄当中,最弱的一个国家了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地缘问题。
韩国的先祖当初瓜分地盘的时候,虽然给韩国的后辈子孙,留下了很多好处。但同时,身处整个天下最中央的位置,也让韩国很难对外进行扩张。
相比之下,位于南方的楚国,可以轻易在向南方的蛮荒地区进行扩张,几乎没有任何阻力。只要人口足够,南方所谓的蛮夷之地,全都可以变成国土纵深。至于西边的秦国,以及北方的燕国,同样也有扩张的方向。至于东边的齐国,则是因为背靠大海,完全不用顾忌来自海上的进攻,可以集结所有力量向中原方向扩张。
即便是同为三晋国家的魏国和赵国,领土边缘同样也有扩张的方向,可以向北方草原扩张。唯有韩国,放眼四周,根本没有扩张的余地。
在韩国周围,唯一能够被韩国轻松消灭的,只有两股势力。一个是郑国,对于这个曾经在春秋初期一度非常强大的国家,韩国一点都没惯着,很快就把郑国给灭了。另一个则是周王室,但问题是,周王室太过特殊,虽然自身实力不强,但也不是韩国能够直接灭掉的。
所以,灭了郑国之后,韩国就已经没有扩张的余地了。
既然没有扩张的余地,接下来韩国又能通过什么方式,来强大自身呢?对于这个问题,韩国也进行过探索,最有效的一次探索,就是变法维新。
战国初期到中期,因为冶铁技术逐渐成熟,导致井田制彻底崩溃,继而导致各国不得不先后进行变法维新,改革自身的体制。在所有国家当中,首先进行变法的,是三晋之中的魏国。魏国首先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国力大幅增强。见到魏国强大起来以后,韩国也不甘落后,直接任命申不害为相国,全权主持韩国的变法工作。
在申不害的主持下,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韩国对内整饬众多家族,避免了重蹈当年晋国的覆辙。同时积极发展手工业和武器锻造工艺,加强君主集权,强化军队的力量。
总之,经过申不害的变法之后,韩国的国力逐渐达到了巅峰时期。此时的韩国,单凭自身的力量,也足以称雄于中原,位列战国七雄之一了。而且,在几大强国的变法运动当中,韩国应该是进行变法最早的一个。相比韩国,直到申不害完成变法很久之后,秦国才进行了商鞅变法,可以说被韩国落下了一大截。
但可惜的是,虽然有着变法维新的优势,但这样的韩国,还是无法克服地缘问题带来的阻碍。虽然成功变法,但韩国的国力,还不足以让韩国向外进行大幅扩张。所以,此时的韩国,不得不琢磨新的手段。
既然无法让自身强大起来,那让其他诸侯国衰落,给其他诸侯国拖后腿,似乎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只要其他诸侯国发展不起来,韩国单凭现在的状态,还是可以保证足够强大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在战国中后期,韩国逐渐成了一个类似‘搅屎棍’一样的角色。不管是哪个国家出了事,韩国都会想办法去掺和一脚。不求获得多大的利益,只求搅乱对方。而且,韩国的这种策略,不光用在其他敌国身上,甚至也用在了三晋盟国内部。
比如,魏国强大起来之后,韩国利用盟友的身份,不断给魏国拖后腿。对于这样的韩国,魏国也忍不了了,所以后来直接出兵,打算直接灭了韩国。但是当魏国大举进攻的时候,韩国却马上联络之前同样被魏国打压的齐国,一起出兵联合对抗魏国。
最后,这场联合的最终结果,就是魏国在马陵之战当中,彻底败给了齐国。此战之后,魏国彻底衰落了下去,齐国逐渐强大了起来。但同时,同样作为战胜国的韩国,基本上一点好处都没捞着。
再比如,魏国衰落之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了对抗秦国,韩国又和其他几个国家,一起去进攻秦国,结果虽然暂时压制了秦国的扩张,但韩国同样还是没能得到什么好处。而齐国借助马陵之战强大起来以后,韩国又跟着其他五国,联手攻齐,由名将乐毅指挥,差点就把齐国给灭了。
还有,后期秦国进攻韩国,韩国的上党地区和本土的联系,被秦军切断。此后,上党地区的韩国旧部,干脆直接投靠了赵国,将战火引向了赵国那边。也正是因为这场投降,导致赵国不得不和秦国正面交锋,最后导致历史上那场著名的长平之战爆发。
类似这种事情,在整个战国中后期,实在是太多了。韩国的整体策略,就是利用自己的作为一个砝码,努力去让战国诸国尽量平衡。不管哪一个强大起来,韩国都会联合其他诸侯国,努力去把这个先行者打压下去,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利益。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样的韩国,很难通过这样的政策,来使自身强大起来。虽然可以短暂拖住其他国家发展的脚步,但拖延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消耗自身的国力。所以,到了战国后期的时候,此时的韩国,国土在秦国的不断进攻下,已经非常小了,所以就成了后世眼里的战国七雄之耻。
但即便到了这个时候,韩国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打压政策,依然努力扮演一个埋雷者的角色。这其中最有名的一件事,就要数郑国渠的修造。
战国后期的时候,韩国已经无法阻挡秦国的崛起,自身被灭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干脆将自己国内内部,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利人才,送去了秦国,帮秦国修造水利工程。
韩国当然知道,一旦水利工程建造完成,秦国的国力会再次大增,此后就有了独自面对六国的能力。但即便如此,韩国还是心甘情愿地执行了这项计划。因为秦国修造水利工程以后,短期内就没时间灭了韩国。而等到水利工程完成之后,秦国又已经变得特别强大,逼得其他六国不得不联手对敌,这就给了韩国最后一丝生存的希望。
而秦国这边,明知韩国是在使坏水,但为了自身的发展,还是心甘情愿地上套,修造了那条著名的郑国渠。而郑国渠完成之后,秦国也确实国力大增,这才拥有了彻底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能力。
所以,在郑国渠完工之后不久,秦国就大军压境,直接灭了韩国,让韩国成了战国七雄当在,第一个倒下的国家。
这就是韩国的历史。
纵观韩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韩国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弱。至少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韩国国力其实非常强大。但因为韩国特殊的地缘问题,导致韩国强大起来以后,根本没有扩张的余地。所以,等到战国中后期,其他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以后,地盘远胜韩国。到了这个时候,在其他诸侯国的衬托之下,韩国自然也就显得非常弱小了。
至于韩国为什么能一直延续到战国末期,这恐怕真要归功于韩国特殊的埋雷策略了。在这种策略下,韩国虽然无法强大起来,但却可以一直拖其他国家的后腿。这种策略,也不失为延续国家的一种手段。
▍作为战国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韩国是如何并列七雄的?
论战国七雄的实力,各有各的辉煌,各有各的锋芒,只有韩国时时被打的喊娘!
自赵魏韩三家分晋开始,掀开战国的序幕,魏文侯变法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超级大国,所向无敌,还曾经吊打秦国。
魏国衰弱之后,逐渐形成秦、齐、楚三国横强的局面,在秦昭襄王十九年的时候,秦齐还并称“东西二帝”。
主要的争霸对手也是秦、齐之间,齐闵王联合韩国和魏国攻打秦国,迫使秦国割让河东之地,随后又差点灭掉燕国,这个时候齐闵王有点飘,先是篡夺各国合纵抗秦,结果背后把宋国给吞并了,遭来其他诸侯国的不满。
不久燕国又联合各国来一个五国伐齐,彻底把齐国打熄火了,秦齐争霸局面结束。
战国中后期能够抗其反秦重任的只有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两者最终在长平之战火拼,秦国一举击垮赵国,为最终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在整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时期,魏国初期最强,随后秦齐楚三国横强,最后一个新秀是赵国。
很多同学都在问,为啥排战国七雄的时候,会把燕国和韩国算里面?
其实燕国也是有着高光时刻的,燕昭王即位后,整合燕国的国力,筑黄金台召天下名士,最终倡导了五国伐齐之举,使得强大的齐国只剩下两城就灰飞烟灭了。
唯一让人有疑问的就是韩国,这个经常被打的掉渣的国家,为什么也能称得上战国七雄。
一部战国七雄韩国史,一部血雨腥风血汗泪。
魏国崛起初期还能带着韩国一块玩,毕竟对外号称三晋,一块闯荡出来的小伙伴,但是随着魏国崛起,开始对身边的小赵、小韩垂涎三尺,想要把小赵和小韩吞并了。
桂陵之战有一个成语叫“围魏救赵”,讲魏国打赵国,齐国来帮赵国,而真正标志魏国衰弱的其实是马陵之战,这一战则是因为魏国打韩国,齐国再来捣乱。
魏国本来是韩国的老大哥,还经常性的欺负韩国,那就更别提其他国家了,尤其是西面的强敌秦国,那真是不管天下哪里有事,我都要出兵打韩国一下。
比较伤感的是,韩国对外战争,几乎是败多胜少,不堪一击。
比如公元前391年:秦国攻打韩国宜阳,夺取六邑;
公元前366年:秦国在洛阳击败韩魏联军。
公元前362年:魏国击败赵韩联军。
公元前317年:秦国在脩鱼击败韩国于脩鱼,斩首八万级,虏其将麿、申差于观泽。
公元前316年:韩国入侵秦国,结果再次败北。
公元前314年:韩国被秦国打败于岸门,韩太子仓入质于秦以和。
公元前308年-307年:秦国大将甘茂攻破韩国宜阳,斩首六万。
公元前293年:韩魏联军一块伐秦。结果被秦国大将白起击败,斩首二十四万级,拔五城。
公元前291年:秦国再次攻打韩国,拔宛。
公元前275年:秦国相国穰侯魏冉伐魏,韩暴鸢救魏,穰侯大破之,斩首四万。
公元前264年:秦国攻打韩国,拔九城,斩首五万。
公元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韩国,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攻下野王,将韩国都城与上党路断绝,韩献上党与赵。
公元前256年:秦国伐韩国,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
公元前254年:韩王入朝于秦。
公元前249年:秦伐韩,取成皋、荥阳,成为秦国的三川郡。
公元前244年: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颖川郡。韩亡。
这一串一串的数据,那都是韩国人鲜活的生命。
很多同学可能会疑惑,就这样一个国家,怎么还会被列入战国七雄呢?韩国的存在,是否拉低了战国七雄的整体水平呢?
整体来说,韩国在战国七雄中,存在感虽然低一点,大致与燕国差不多,其实也有其高光时刻。
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答复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跻身于诸侯之列,这在先秦时期,是逆天改命之举。
先秦时期最注重礼法,注重登基秩序,诸侯就是诸侯,大夫就是大夫,赵魏韩三家本身就是晋国的大夫,却造反瓜分了晋国,这在当时是敢都不敢想的事情。
要知道楚国之前已经是诸侯国,只不过等级较低,随着自身实力的强大,想要提升一下等级,却遭到周王室长期以来的蔑视,不给答复。
正因为赵魏韩三国的行为是逆天改命之举,很多人将三家分晋作为划分春秋和战国的界线,这个时候韩国还算是强大的。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也使得韩国越升为战国初期的小强,很多同学对郑国也算有一定的了解,比如我们曾经学过一个成语叫“郑人买履”,这个“郑人”就是郑国人。
郑国作为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国,在春秋时期是很有影响力的,郑国也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要称霸诸侯的国家,当时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的说法,郑国也被称为春秋小霸。
尽管经历而三百年已经衰弱,但也是强国,结果却被韩国给兼并了,这在战国初期也算一件大事。
当然,真正意义上能够决定一个诸侯国能否成为战国七雄,还要看这个诸侯国有没有进行变法。
比如魏国率先进行魏文侯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齐国齐威王变法,赵国胡服骑射改革,燕国燕昭王变法,韩国也有名重一时的申不害变法。
当然,变法只是过程,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只有经过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国家才能号召老百姓出来打仗。
在变法后,韩国身处列强环绕中,其抗挫折能力之强,不得不让人佩服,尤其是面对强秦的攻击,韩国承受的攻击最多,如果是一般诸侯国,也许早就亡国了,偏偏韩国坚持到最后,这并非偶然。
以长平之战来说,本来是秦昭襄王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开始全力攻打身边的韩国,在占领野王之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秦国要求韩国献出上党以罢兵。
结果上党郡守冯亭却谋划利用赵国的力量对抗秦国,直接把上党郡献给赵国,从而引发长平之战,到邯郸之战后,赵国基本被打废,秦国也好不到哪去,反而韩国没有投入多少,却是获益最大的国家。
申不害变法虽然也是法家变法思想,但是与秦国重“法”,赵国重“势”不同的是,韩国变法思想是法家的“术”,其实说白了就是诡诈。
身处强国环绕期间,想要生存下来已经很困难了,只有采取特殊手段才能勉强支撑,就冲韩国这种打不死的小强精神,也证明韩国完全可以跨入战国七雄之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