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了味的农村喜宴,随个礼就走,为什么连饭都不吃了?
▍变了味的农村喜宴,随个礼就走,为什么连饭都不吃了?
一哥“俗眼看社会”之——变了味儿的喜宴
记忆里的热闹场景不再,浓厚的家乡味道也渐行渐远,人情也随着人口的外流与城镇化的进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抓不住的乡情,挽不回的乡愁,正在侵蚀着过往的岁月,人情世故早也作了卖场,能用钱办到的事已经不算事儿了,那么喜宴上“礼”到人不到的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打破了旧有的圈子,人们的交往在开拓新圈子的同时,逐渐脱离了旧的圈子,实在脱离不了的,也只好意思意思了,有好多城二代、城三代们,现在交给留守老人唯一的任务就是在家给他们支撑“门面”(方言,意思是礼尚往来随份子钱),不要说放下钱就走,有的根本就见不到人,更有“嘟”地一声外加个红包或是一句祝贺语的微信,时代的进步让礼尚往来进入了信息时代。
社会化的服务使得结婚变成了“托管”,只要有钱,从婚礼的策划到一步步的实施,都可以实现全程包办式的社会化服务了,除了入洞房让新郎新娘费点心、出点力亲自完成外,其他的交给婚庆公司就OK了,如是这般,一帮亲朋好友、同学朋友、左邻右舍实在是无用武之地了,来了多一个看客,不来空半尺土地,如此而已。
社会化服务使得宴席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技校味道,绝大多数的成品加热、半成品料理再也没有了半点新鲜之味,过去那种村厨独特的味道一去不复返了,更无了丁丁当当的人间烟火气息,固定的菜品、相同的味道、程式化的服务再也勾引不回人们刁钻的味蕾,这边掏钱走人,那边找饭店就餐的客人多了去啊。
个别农村陋习把宴席办成了“陋席”,什么图阔气讲排场盲目攀比,什么屁大的事当成“天大”的事来办,什么客是我请的菜是公司的,好吃不好吃我也没办法,什么这边还没上菜,那边大塑料袋子先张开了口子,人吃的没有塑料袋子吃的多,什么宴席上借故口角争吵有失风度的,等等,干脆来个眼不见心不烦、躲个清静也好。
其实这事啊,也是一座新的围城,没了想,多了恨,回头路自然走不得,不回头望一眼也不可能,但愿失去了乡情、乡愁,最终能造就出“城情”、“城愁”来。
▍变了味的农村喜宴,随个礼就走,为什么连饭都不吃了?
农村的喜宴已经不是原来的味了,以前都是民间口碑好的厨子做饭,提前几天开始准备,菜都是一个个现做的,现在的厨子基本都是一瓶不满半瓶咣当,菜大部分是去喜宴批发市场批发的,到时回锅一热就上桌,所以喜宴千篇一律,都吃够了。
▍变了味的农村喜宴,随个礼就走,为什么连饭都不吃了?
如今淳厚朴实的农村人,也都变了。我在村中亲身感受。别说喜宴随完礼便走,就是丧事需要帮忙的人多都无人凑。老人老的有心无力,年轻的来不了,因为有压力。别说别的了,在这物欲横流下,过年都没有了年味,更别说村中和自身关系不大的红白事。展新的社会风貌,斩心的社会风俗。
▍变了味的农村喜宴,随个礼就走,为什么连饭都不吃了?
农村喜宴确实变了味,但不是随了礼就走,而是不全家吃两顿都觉得亏的慌。
以前农村喜宴在自己家举办,占用左邻右舍房屋,都要摆二天酒席。
第一天借锅碗瓢盆,桌椅板凳,杀猪宰羊。亲朋好友,乡里乡亲都过来帮忙,劳累一天,肯定少不了一顿大鱼大肉的热情款待。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都嫌麻烦,没有在家准备酒席的了,都到婚礼宴席和大酒店吃酒席。
都是一条龙服务,不用家人帮忙,两天酒席到酒店吃酒就变成一天了,开始人们去酒店吃酒,还很自律,生怕给办喜事东家吃赔了,一家只去一个代表,去随礼吃饭。
后来这种顾虑逐渐打消了,去两三个人,慢慢就全家出动了。反正农闲季节,人们都没事做。凑个热闹,家里就不用开火了。
随着农村的喜宴越来越多,也许是农村人恋旧情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到酒店摆酒也要车接车送吃上两天了,礼钱甭管花多少,肯定也是全家出动,这或许是对农村五花八门喜宴的一种无声抵抗吧?
你能预备我就能吃,有很多摆完酒席一算帐,不但没剩钱还赔钱呢!
我在农村写了三十多年的礼帐,见证了农村礼金,从过去的四五元钱涨到现在的四五百元,甚至过千到万的升级变化。但总觉得现在的礼帐缺少点什么,似乎就是一本农村平常的借贷簿,少了点温度。人家有事,又马上就要还回去。
礼越随越大,情意却越来越淡。农村喜宴变了,变成越来越没有人情味了。向往三十多年前在农家小院摆喜宴的情景。
▍变了味的农村喜宴,随个礼就走,为什么连饭都不吃了?
前几天跟同事聊天,说他这个五一假期家里要办酒,礼金大概能赚个3-4万元,他老家是徐州睢宁农村的,说他之前结婚时办酒席,收到的礼金除去开支后,赚了14万左右。根据他的描述,说他们当地的农村很热衷办酒席,基本上各家各户都会想办法请客,每年在酒席送礼上的开支有2-3万元,主家办酒席时,会尽量省点钱,比如酒席上的用烟,有买七八块钱一包的,十几块钱一包的算好的,稍微有点沾亲带故的请客时都会叫上,人去不去吃酒席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礼金收了。我们跟他开玩笑说,一年要是办酒席3-4次,那可以赚个十几万元的礼金,比上班强很多。如今农村喜宴,随礼不吃饭就走,这是为何?微尘微视界认为有五个方面的因素。
一、真有其他安排,没时间在农村吃酒席
农村酒席上来送礼的人,有的是本村的村民,有的是在镇上或者县城上班的,主家请客时间虽然提前确定了,但来吃酒席的人时间不一定合适。比如有些人当天临时有事或者需要上班,但又不能不去送礼,毕竟人家请客叫了自己,人情往来上得做到位,所以就直接来写个礼簿。就像我们村里,到过年很多人家办酒席时,有的人在镇上的机关单位上班,的确没时间吃酒席时,会开车到主家家里打个招呼,送上祝福语,然后写个100-200元的礼金,饭也不吃就走了,前后花10分钟左右。主家知道实际情况后,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家礼数也到了,也不能要求人家一定要留下吃饭。
二、同一时间段有好几家酒席,需要取舍
农村办酒席有两个阶段是热门时间段,一个是年初时,另一个是年尾时,特别是腊月,基本上每天都有人办酒席,过房子、婚嫁、祝寿、满月酒等等,各种喜事凑在一起,就会出现同一天有多家办酒的。如果关系网较多的,在临近年关时,同一天有5-6家要送礼的也正常。这时对家庭成员数量就是很大的考验,如果只有2-3个人在家的,每家派一个代表去送礼也不够,那就必须得有去舍,必然有的人家不能去吃酒席,通常写个礼簿就到下一家去吃酒席。通常情况下,直系亲属家请客,基本上会有代表去吃饭送礼,如果是邻居关系,或者平时关系一般的,通常会写上礼金,然后不吃饭就走了。
三、双方关系一般,送礼不吃饭只是为了还账
在农村,人情往来有时会显得有点复杂,很多时候会看出彼此关系如何,关系很铁的,在其家里办酒席时,肯定会主动帮忙,自然会留下来吃饭,简单的说得来捧场增加人气。当然,还有的人家平时来往较少,或者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彼此相处较为冷淡,来送礼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祝福。就像我妈妈娘家的亲戚,在我奶奶去世后,我爸爸和叔叔还是像往常一样到那边走亲戚,那边办酒席时一样去送礼,可后来人家做出的反应却让我们无语,我们这边有酒席专门安排人员上门送请帖给人家,人家知道时间但就是不来,2次都是如此,就再也没叫过对方了,彼此的关系网也就断了。
四、对农村酒席吃腻了
如今农村酒席的排场不小,酒席上的菜谱也很丰富,比30年前不知道要好多少,可以说大鱼大肉已经不再是什么需求,更要追求弄点花样出来。年底密集吃酒席,说实话也有吃腻的时候,毕竟同一个乡镇,饮食习惯基本相同,厨师做菜的口味也差异不大,天天吃类似的酒席,连续吃上3-5天,就容易觉得没胃口,反而觉得自己在家里弄点素菜吃还要好些。这年头,哪家都不缺吃喝,觉得酒席吃腻了,想自己弄点有胃口的吃,这也很正常,但又不能不去送礼,所以会先去露个脸,写上礼簿然后自己去弄点自己想吃的。
五、个人原因只送礼不吃饭
不少农村留下来的是老年人,年轻人外出发展,遇到村里的一些喜宴时,只能老人出面去送礼,可有的老人因自己身体原因,比如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就会很少出现在酒席上。因为留下来吃饭了,会发现没几样菜可以吃的,酒也不能喝,饮料也不能喝,如果自己坐在那里这不吃那不吃,还容易被误会成对酒席的饭菜不满意,自己干坐着也挺尴尬。为了避免类似的尴尬,这部分人群,往往会只写礼金,而不会留下来吃饭,这种做法主家也会理解,毕竟老人的身体健康第一位。
总而言之,当下的农村酒席与七八十年代相比,肯定是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更多的是真心祝福,如今更多的是走个过场,很难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毕竟时代的变化是不可逆的。有的人只送礼而不留下来吃饭,原因可能有多种,相信主家也有这个预期,办大酒席时,很少有发了请柬都来现场并且都留下来吃饭的。为了留住曾经的乡愁,个人觉得减少办酒频率,将礼金控制在100元以内,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这样农村的酒席会更有仪式感。
以上为微尘微视界对“变了味的农村喜宴,随个礼就走”问题的理解。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多多指导交流。
------------------
推荐阅读:
“满船清梦压星河”,为什么能被誉为元代最有意境的诗句?为何又出现在全唐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