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讲:“鱼儿露头,收竿快走”,难道鱼儿上浮后就钓不到鱼吗?
▍老话讲:“鱼儿露头,收竿快走”,难道鱼儿上浮后就钓不到鱼吗?
“鱼儿露头,收杆快走”是有道理的,因为鱼儿露头的原因是因为水溶氧过低,它们才会到水面上来呼吸的,简单的说就是都快被憋死了,哪还有闲心去吃,所以遇到鱼儿露头,就别浪费时间钓鱼了,它们几乎不会吃口了。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水溶氧会降低呢?了解了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选择适合的时机去钓鱼了。
鱼露头
在开始我们说过,鱼露头大概率是与水溶氧有关,而水溶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水面直接溶解空气中的氧气;一个是水中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这两个方面共同组成了水中的氧气来源,其中水面溶解的氧气是水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而不同的水深,水溶氧是不一样的,从整体上看,水底的水溶氧是最低的,也就是说栖息在水底的鱼类耐低氧能力是很强的,比如草鱼、青鱼都是耐低氧能力较强的鱼类,但是如果发现这些鱼都露头了,那就证明水中的含氧量非常低了。
同样的,水面由于直接接触空气,所以无论是什么条件下,这里的水溶氧都是最高的,而且大多数鱼类是用鳃过滤水中的氧气生存的,它们通常不具备从空气中直接获取氧气的能力(鲶鱼、肺鱼、黄鳝等鱼类是可以的),所以,它们露头并不是为了从空气中获取氧气,而是从浅水层获取氧气。
水溶氧降低的原因
影响水溶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与大气压、温度、光照、水质四个因素有关,下面我们分别的来看一下这几个因素是如何影响水溶氧的?
首先是大气压。喜欢钓鱼的小伙伴一定发现了,当大雨来临前,鱼是最容易浮头的,这并不是鱼有什么预知能力,而是下大雨前,大气压发生了变化。大雨前由于空气中的湿度高,水蒸气在大气中的含量高,所以造成了大气压下降。
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大气压降低会使得水溶氧能力下降,原因是气压降低后,会打破空气与水原本的气体平衡,造成水中氧气会向空气中逃逸(压强关系),这样水溶氧就会变得比正常情况下要低,此时的鱼类就开始出现浮头的现象。
此时,收杆走人比较好,不然除了没有鱼口外,还会被大雨洗礼。
其次是温度。在夏季是鱼最容易浮头的季节,这就意味着温度越高,水溶氧越低(其他条件不变)。通常在标准大气压下,20℃纯水的溶氧量为9毫克/升,当温度逐渐地上升到30℃时,水溶氧就不足7毫克/升了。
而水溶氧主要的来源是水面溶解空气中的氧气,但是在夏季水面的温度只比空气温度低一点,此时的水溶氧量是很低的,低到了水面的溶氧量还没有达到饱和,更不用说是向水下传递了,所以,此时的鱼就会因为缺氧浮头。
第三是光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光照条件越好,水溶氧其实是越高的,这是因为水溶氧一部分是来自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而有阳光,它们就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从而增加水溶氧。
同样的道理,在阴天,植物不但不会进行光合作用,还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使得水溶氧降低。
最后是水质。水质的好坏不但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对水的溶氧量影响也是很大的,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水体中,水溶氧是非常低的,这里的鱼即使在温度适宜、光照较好的条件下依然频繁的浮头,显然这种水体中的鱼是不适合垂钓的(钓上来拿回家吃是不安全的)。
除了污染外,水中的泥沙也是会影响水溶氧的。举个例子,每年黄河都会上演“流鱼”的壮观场面,而流鱼的意思就是大量的鱼类在水面上漂浮,这是因为黄河流鱼是在汛期出现的,而汛期水会冲刷黄河两岸的泥沙进入到水中,造成泥沙含量大大增加,从而降低水的溶氧量。
总结
如果只是单纯的少量的鱼露头,那可能是它们在玩耍,但是大量的鱼露头就与水溶氧降低有关了,基于水溶氧与污染、暴雨等因素有关,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最好还是收杆快走的好。
当然,鱼大量浮头也不一定会钓不到鱼,因为不同鱼类对氧气的需求量也不同,从整体上看,体型小、底栖型的鱼类其耐低氧能力比较强,所以,遇到鱼大量浮头,你可能会收获一些“烦人”的小杂鱼。
▍老话讲:“鱼儿露头,收竿快走”,难道鱼儿上浮后就钓不到鱼吗?
哈喽钓友你好,很有幸看到了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以个人观点,回答一下你的问题!关于你提问,“鱼儿露头,收竿快走”,难道鱼儿上浮后就钓不到鱼吗?这句话乍一看。
被钓起的鱼儿
似乎让人有所不理解,鱼上浮了就不能钓鱼了?从字面看似乎就是露头而已,而实际!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鱼上浮不仅仅是水温发生了变化,而是鱼生存的环境改变了!
比较关键的就是水中的氧气量不足,不得不让鱼露出水面。鱼在水中也比较迫切需要氧气,如果氧气不够充足,其活动量和食欲就会下降,垂钓起来就更难!
上浮的鱼儿
当然你看到这里肯定会问,鱼上浮了在吸氧了,那么鱼活动量应该大啊!理论是这样,但实际当中鱼还是不舒服,就好比人一般。天气炎热的时候不喜欢吃热饭,就喜欢吃凉的,就是给肉吃都不喜欢,此时的鱼儿也是这样的状态!
如果钓友执意垂钓,那么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当然除了这点还有一个关键!鱼在水边的时候,我们虽然可以选择钓浮,但是鱼就饵比较难。这样一来给垂钓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与其这样的话,倒不如不钓!
钓鱼
一般能出现鱼上浮的季节,大部分都是天气比较闷热的时候,夏季和秋季比较常见。既然钓鱼难度这么大了,而且还不一定能钓到。综合上述所有,自然是不建议钓友垂钓了!希望上文回答,可以帮到你!
▍老话讲:“鱼儿露头,收竿快走”,难道鱼儿上浮后就钓不到鱼吗?
古人在生活实践中,将所见、所闻、所感总结成各类简短话语,得到广泛流传。细细品味,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正如钓友问题所讲“鱼儿露头,收竿快走”,同样如此。那么这种情况如何解释,又该怎么施钓,本文以此为起点,一窥究竟。
“鱼儿露头,收竿快走”,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鱼儿露头,顾名思义是说鱼儿离底上浮或浮出水面,严重时站在高处观察,鱼头部翘起,紧贴水面,大嘴不停地张开、闭合。不难看出,此时的鱼缺氧难耐,再接着扬竿,恐怕难有好鱼口,不如收竿回家。鱼离底上浮的情形,除去冬季、早春个别时间段,阳光辐射增强,中上水层水温提升,引起鱼上浮外,其他大部分多发生在夏季阴雨天气。这是因为夏季,气温低、水体溶氧量不足,再遇到阴雨天气,大气中水蒸气增多,气压进一步降低,河流、湖泊的溶氧量再次减少,活跃在底层的鲫鱼、鲤鱼等,因缺氧被迫离底上浮,甚至浮头。农村的鱼塘,水面小、水浅,周围又有许多建筑物,空气不怎么流通,所以夏季鱼塘经常出现大片鱼集体浮头的情况。小时在鲁西聊城农村,不时遇到,引得小伙伴围观。
除去离底上浮外,水体缺氧不断刺激鱼的中枢神经,抑制效果显著,此时的鱼活性低,摄食欲望减少,上浮后不怎么游动,这是为何鱼上浮时,鱼情不佳的关键原因。
那么如何施钓呢?
遇到鱼群离底上浮,状态不佳时,再奢求鱼口迅猛,连竿、爆护恐怕不现实。此时更应期待有鱼口,尽量能把鱼提上岸。那么有哪些技巧呢?
首先寻找鱼层。鱼离底上浮不假,但上浮到什么程度,并不清楚。需不断调整钩饵位置,通过鱼的吃口频率确定。一般先钓离底,即钩饵距离水底10公分左右的位置;然后下拉浮漂20公分的长度,再次扬竿试探鱼口情况,如此反复,直至钩饵有稳定的鱼口出现为止。但有些情况下,特别是投掷窝料或频繁抽窝后,加之鱼的耐氧性的差异,导致各个水层都用鱼群的活跃,所以这时再执着于一个鱼层,有可能错失许多鱼口。此时可采用飞铅钓浮,不改变原有线组,只是将铅坠上拉10-50公分的长度,这样钩饵入水后,不再迅速就位,而是以浮漂为中心做大摆钟运动,下落速度缓慢,在各个水层都用一定的停留时间,鱼截口的几率大增,同时饵料的动态效果也能吸引鱼的注意。
其次是饵料。此时的鱼活性不佳,因此饵料应蓬松提高适口性,不建议多度雾化,粉末饵散落水底造成浪费,却不起诱鱼效果。可适当添加一些果酸、麝香粉等小药,比如麝香粉,可有效增强鱼耐低温、耐低氧的能力,促进它的摄食。果酸则有类似开胃促食的效果,在夏季得到广泛使用。
最后是钓位的选择。钓鱼人清楚,鱼在湖泊、河流等自然水域并非均匀分布,阴雨天气更明显。鱼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哪里溶氧量丰富,哪里容易有鱼群聚集。所以光水区、下风口、水口处的两侧等这些溶氧量突出的水域,经常有大鱼逗留,这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议在水草处扬竿,应刻意避开水草,特别是过于密集的位置。这是因为水草缺少阳光照射,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反而释放二氧化碳,更不利于鱼的呼吸。
写在后面
鱼缺氧离底上浮或浮头,本身不是钓鱼的好时机,这是尽可能采取措施,获得较多的吃口。如果效果不佳,只能来日再战,毕竟很多情况下,任何措施都无济于事,这点钓鱼人都清楚。
原创:老高
▍老话讲:“鱼儿露头,收竿快走”,难道鱼儿上浮后就钓不到鱼吗?
您好,谢谢邀请!
钓鱼中,经常碰到各种鱼情,有时候鱼情好,有时候鱼情差,有时候甚至鱼儿浮头,俗称“露头”。有句老话讲“鱼儿露头,收竿快走”,难道鱼儿露头后就钓不到鱼吗?光头不这么认为,因为这种说法已经过时了!
首先鱼类“露头”的原因?
鱼类为什么会露头?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原因为水体缺氧导致,因为氧气是从水表面向水底渗透。当水域内缺氧的时候,鱼类会寻找含氧量高的水域呼吸氧气,而水面的含氧量比较高,所以造成鱼类露头(上浮)。
比如:雷雨前,天气闷热水体缺氧鱼类上浮;中午的时候水温变高鱼类上浮;温差大鱼类上浮等,这些都是水体缺氧的表现。
其次怎么分辨鱼类的“露头”?
那么鱼类浮头后怎么钓鱼呢?要确定是什么鱼上浮,因为鱼类的品种不一样,所消耗的氧气不一样,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鱼类上浮都不能钓获。
比如:白条鱼、鲢鳙、草鱼等,这些鱼类在水体内不缺氧的时候也会浮头,它们为中上层鱼类,上浮很正常并不是上浮就缺氧,上浮的时候也能钓获。
比如:鲫鱼、鲤鱼等鱼类,这些鱼类为底层鱼类,对于水体的氧气需求比较小,一般不会上浮。如果出现上浮的话,那么就是水体缺氧的表现。还有一种情况下,鲫鱼上浮吃水草,这种情况下并不是缺氧,对于垂钓影响很小。
最后鱼类上浮后怎么钓?
并不是鱼类上浮后就钓不到,根据鱼类上浮的原因,更改垂钓方案,不能说一定收获好,最起码不至于空手而归。
比如:鲫鱼上浮后,证明水体确实已经缺氧,钓底的话很难有一个好收获,可以搜索鱼层钓浮,也会有所收获。
比如:水体缺氧的话,钓底没有鱼,也可以更改目标鱼,浮钓白条鱼或者浮钓鲢鳙,不再仅限于钓鲫鱼。
光头总结:在台钓没有推广之前,钓鱼的饵料一般为蚯蚓、面包虫等,也就是传统钓,传统钓主要是钓底,鱼类露头后钓底很难有一个好收获,因为鱼不在底。但是使用饵料钓鱼的话,钓底鱼不吃钩可以钓浮,甚至更改目标鱼都是可以的,您觉得呢?
▍老话讲:“鱼儿露头,收竿快走”,难道鱼儿上浮后就钓不到鱼吗?
鱼儿露头,收竿快走。
这是古代钓鱼人总结的钓鱼经验。这个经验总结的比较切合实际。
说到切合实际,就得分析鱼儿露头的原因。为什么露头?今天只说在窝子里的鱼儿露头。
正常钓鱼的情况下,打好窝子,已经开始垂钓,窝子里面突然有鲤鱼跃出水面,或露头现像,这是鱼群的侦察兵。鱼是群体水生动物,他们信息传递能力极强。露头或跃出水面,动作看似平常,但岸边的一切鱼儿都尽收眼底,并及时把岸上情况用鱼儿特有的传递方式传递给整个鱼群。鱼群随即转移,转移时在该水域j释放危险信号,所以在该窝子里再也钓不到鱼,就是本窝子里留有危险信号素,其他鱼儿也远离这一危险区域。再也钓不到鱼也就在情理之中。
为了防止这种现像的发生,没开始垂钓时,把一切垂钓事弄完后开始打窝,打完窝后远离钓点开始观察,一般情况下在打完窝后二十到三十分钟内该露头的也就露头了,发现鱼露头时千万不要急于垂钓,这是大鱼入窝的信号,或大鱼不露头,只有小鱼炸窝到处乱窜,这也是大鱼入窝的信号,发现这些水面鱼情的信息时,要等水面平静之后,再过二十分钟左右再开始作钓,一般竿竿大鱼。今日暴护无疑。
证明有大鱼进窝,要等20分钟再作钓,是因为进窝的鱼群在开始就饵时的警觉性最高,由其是鲤鱼,或其他的大型鱼类等。他们有身体射线和须鲯等侦知水中的钩线標网等异类物体,在人没进入钓台,水中又没有钩標线网的水域环境中,他们开始试探就饵,试探就饵无危险时才敢大胆集群就饵,因此从发现鱼群进窝到安全就饵,鱼儿的警觉期己过,留足20分钟足矣。此时作钓必是连竿。
垂钓是一种乐趣,钓鱼人都是善于动脑的人,善于观察和分析鱼儿给出的信息,综合分析钓场鱼情,有时在钓鱼半程时,发生这种露头现像,那就得另换钓位。在此垂钓,也就只能将就钓小鱼了。
书不尽言。就此打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