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士兵身上“兵”“丁”“卒”“勇”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清军士兵身上“兵”“丁”“卒”“勇”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说实话中国历史我基本上都知道!关于多民族国家我实在不敢苟同!我认为是多次被他人灭国!是汉人的耻辱!别再提这个话题了!
▍清军士兵身上“兵”“丁”“卒”“勇”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兵,是正规军的绿营士兵。
勇,是地方团练武装,比如湘军。
卒,是政府机构人员,如狱卒税卒。满清在袁世凯创建天津警察前军警不分,卒也是军人编制,巡卒就是今天的巡警。
丁,是特殊机构的编外非战斗人员,比如负责运输粮草的漕丁,虽是军人,却一般不参加作战行动。
▍清军士兵身上“兵”“丁”“卒”“勇”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首先兵和勇是意思大致差不多的,都算是正规部队,相当于野战军。简单来说,“兵”就相当于正规军,正规军都是有编制,有着服役合同的,吃军粮领军饷。而且时常训练,都有专门的军营。一般兵都是八旗子弟,多数为满八旗,或蒙八旗。而“勇”则基本上属于汉族士兵,满蒙八旗人数少,前期还好,后期统治中原以后,本土满蒙八旗,明显不够用,所以招募汉族士兵,补充军队,前期帮清朝打天下的部队也有许多汉族军队,后背上写“勇”字。尤其到了清朝末期,镇压太平天国,基本上都是汉绿营兵了。像湘军,淮军。“丁”则多为辅助后勤兵种,不属于正规作战部队,不在编制之内,负责押运粮草,传递公文等,不过“丁”这一军种,待遇好,有油水,又没啥危险性。最后一种是”卒,一般这种就属于吏了。吏卒,狱卒,基本上属于编制外政府雇佣人员,薪俸低,地位也最低。不过卒是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的,一般去看犯人,基本上,都要贿赂他们。这就是兵,丁,卒,勇的区别。
▍清军士兵身上“兵”“丁”“卒”“勇”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兵,不用过多解释,古代封建社会就是标准的正规军!
勇,这也同样是一支“正规军”,但他却也是一支特殊的正规军,因为它并不是国家组建,而是由地方出资筹集。所以,它还有一个更加熟悉的名字——地方团练,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地主武装。
这支军队不靠国库吃饭,而是靠地主出资赞助,以及在地方自行征税。在这里还要多说一点,战争状态下为了保证地方团练的维护和建立,封建中央王朝通常会允许这些地主武装在自己所控制的区域内设立自己的税收制度,用他们自己征集而来的税款来维护军队的开销。
而我们最熟悉的历史,莫过于近代史上,太平天国时期湘军所设立的厘金制度,即在自己的控制区域内设置多个关卡,想过关就得交税。
在我们更加熟悉的电影《太极张三丰》中,太监刘公公组建的军队更把收税的名头设置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幽默词语:军人服装税、安居乐业税......
卒,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十几年前范伟主演的一部喜剧电影《即日启程》,由于他外出的时候没穿外衣,剧组的朋友借了他一件印着“捕”字的官府衙差服装。结果他穿着这件衣服在街头偶遇两名巡警,巡警幽默的说了一句:“哎呦,这是同行”!
而这个“捕衣”和卒衣其实都是一个系统,即古代的官府衙门麾下的捕快和衙差,前者主要应用于抓捕罪犯,而后者则参与更多的官府行动。如果把捕快比作于警察,那“卒”就更类似于狱警。当然,也有可能是协警,毕竟他们什么活都要干!
而“丁”是级别最低的一类人,通常指的是古代那些需要服徭役的人,这类职位的人通常连工钱都没有,能管饭就不错了。换言之,他们更类似于现在所谓的志愿者。
兵——正规军。
勇——武警或预备役。
卒——狱警或协警。
丁——志愿者。
▍清军士兵身上“兵”“丁”“卒”“勇”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看清朝的影视剧,无数次看到那些手持长枪的兵士们胸前一个大圆圈,里面一个字,不细心的看看也就过去了,细心的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往往圆圈里的字是不一样的,“兵”“勇”“卒”“丁”各式各样,让人疑惑:究竟每个字代表了什么?又是什么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呢?我们下面来一个一个的对比分析一下:
“兵”
顾名思义,就是士兵。
这里的“兵”指的是正规军的意思,也就是正八经有军籍的,在清朝,这个“兵”又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因为它原来特指的是八旗兵。
八旗兵来源于八旗制度,它是清朝奠基者努尔哈赤一手创建的。最初的时候,八旗制下的兵民是合二为一的,这样的做法在最大限度上节约了社会资源,也减轻了社会负担,促进了后金政权的稳固。
最早的时候,后金只建立了八旗中的四旗,也就是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和正红旗,直到明朝万历43年的时候才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也就形成了最早的八旗制度。后来,八旗制度得到丰富,又逐渐增设了蒙八旗和汉八旗,所以,带着“兵”的不止有满人,还有蒙人和汉人。
除了八旗,挂有“兵”字的还有一类人。
清军入关之后,原有的八旗兵数量不足以用来驻扎在全国各地,所以清朝就又组建了绿兵营,这是用关内的汉人组建起来的正规军队,地位并没有八旗兵高,不过人数上却比八旗兵多得多。所以,最终人数有限的八旗兵被用来保卫京师,而绿营兵则用来镇守其他地方。尽管后来八旗兵堕落,而绿营兵逐渐势大,可在清朝统治者眼里,谁也替代不了八旗的地位。
所以,最终胸前挂着“兵”的基本上就是这两类人,即八旗兵和绿营兵。
“勇”
相对于代表正规军的“兵”来说,“勇”则更像是雇佣兵性质的私募临时武装。
雍正时期,痛心于入关后八旗的堕落腐化,曾经大力整治,不过好景不长,毕竟“入奢易而入俭难”,到乾隆之后,八旗与绿营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指望八旗兵打仗更是不太可能了。遇到战争时人不够用怎么办?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种临时武装,因某一时段或某一次用兵需要兵员时就招募一批“临时工”,事情结束后就地解散,这些人的衣服上便是个“勇”字。
而到了清朝后期,太平天国运动闹得最厉害的时候,清朝已经无力镇压,不得不放任地方上自募私兵,这种情形有点像是汉末黄巾军起义,以至于到后来曾国藩的乡勇规模相当大,勇营也代替兵营成了清王朝的武力支柱。
原本只是一批“临时工”,不过在后来,“勇”兵却大行其道,逐渐代替“兵”成了实质上的武装力量。只不过,他们始终和“兵”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那就是不被朝廷正式承认,也没有国家军饷可拿,不过同样的,他们大多也不用向朝廷效忠,只需要向给自己发钱的将领负责即可。
“卒”
“卒”代表的也是当兵的一种,只不过在职能上与“兵”和“勇”有些区别,用现代眼光来看,“卒”更像是现在的武警,他们主要驻扎在州县等地方,保护一个地区的安全,真正碰上战事一般也用不到他们,当然,到了真正缺人的时候征调他们也是必须要服从的。
不过,“卒”的日子过得还是比“兵”和“勇”惬意一点,不用每天那么辛苦地训练,有时候还能正常上下班回家,过着朝九晚五的小日子。
除此之外,一些特殊岗位的人也属于“卒”这一列,比如狱卒。
“丁”
如果说前面三种人跟打仗还有关系之外,“丁”则是跟打仗基本上没什么关系了。
在清朝时期,衣服上带着“丁”字的,则多是政府机关部门底层的杂役人员,全是工作在一线的“员工”,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后勤管理人员。
“丁”的分类有很多种,主要看他们从事的行业,比如,管着收税催缴的就是“税丁”,管着库房的人员则叫做“库丁”,而在盐务部门的,就叫做“盐丁”。
“丁”虽然也是一些小喽啰,不过他们更像是古代基层的公务人员,既不用去战场厮杀,职业相对来说也比较稳定。
除了以上四种,还要一些其他的标识,比如挂着“捕”的就是捕头,也就是现在的警察,挂着“衙”的就是朝堂上审案时的衙役,就像现在的法警,还有衣服上挂着“驿”的则是驿站工作人员,就像现在的招待所里的工作人员。
总之,就是区分各类人员工作性质的一种标识。
------------------
推荐阅读:
《我的前半生》贺涵从头到尾只佩戴一枚宝齐莱腕表,男士正装都有什么腕表可以搭配?
“钓鱼穷三年,玩鸟毁一生,如果学会狗撵兔,从此踏上不归路”,怎么解释这段话?你怎么看?
上一篇:孕晚期胎儿缺氧孕妇有什么症状?
下一篇: 练毛笔字的时候竖笔总是写不直,怎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