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为何要拥立朱祁钰?
▍于谦为何要拥立朱祁钰?
没有啊!于谦拥立的是郭德纲啊!
▍于谦为何要拥立朱祁钰?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朱元璋活了 70 岁,朱棣活了 64 岁,这父子俩似乎把明朝皇帝的寿元都用光了,接下来的七位皇帝没一个长寿的。
(明太祖朱元璋)
朱棣之后,明仁宗 47 岁,明宣宗 36 岁,明英宗 37 岁,明代宗 29 岁,明宪宗 40 岁,明孝宗 35 岁,明武宗 30 岁,你看这一串,山珍海味怎么把人养成这样?难怪网络上这么多大咖劝老百姓吃素,莫非他们也看过明史?
朱祁钰便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年号“景泰”,大名鼎鼎的“景泰蓝”大家不陌生吧?话说朱祁钰和皇位本没有什么关系,毕竟非嫡非早长,但架不住大哥朱祁镇做牙,硬生生的把皇位推到了朱祁钰的面前。朱祁钰就如同中了五百万,你说这个大奖他领是不领?
(明英宗朱祁镇)
当时北方的蒙古又逐渐强大起来,在首领也先的率领下,时不时到明朝边境打秋风。1449 年,蒙古人又来了 ,时年 22 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就有点坐不住了,想我高祖父朱元璋开局一个碗,把元朝搞了个底朝天,曾祖父朱棣五征漠北,把蒙古人摁在地上使劲摩擦,他们可以,我也可以呀,不然怎么对得起我“英宗”这个庙号?
多说一句,因为朱祁镇后来做了俘虏吃了鳖,“英宗”这个本来高大上的庙号就臭了,清朝人嫌弃就不用了。
(王振 剧照)
少年天子摩拳擦掌要搞事情,旁边的大太监王振也使劲的煽风点火,“老大,我看好你哦!”这王振本是个落地秀才,私塾先生,王振可能觉得当老师没前途,本着“男人对自己下手就是要狠一点”的原则,挥刀自宫入宫做了太监,最终和明英宗朱祁镇搅和在一起,深得信任。
于是在这两个二货的率领下, 20 万明军雄赳赳,气昂昂,匆匆忙忙赴战场。结局大家都知道,王振被杀,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这就是明朝中期的“土木堡之变”。
明军溃败,皇帝在蒙古人那里吃牢饭的消息传到京城,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主,这怎么搞?朝中很多大臣着急要往南边走,有的已经准备把财产家人及儿女往南京迁,毕竟南京也是咱大明朝的首都嘛,避避风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于谦夫妇)
以兵部尚书于谦(不是说相声的那位啊)为首的主战派驳斥了这种观点,认为大明朝的宗庙社稷都在北京,不可放弃。同时告诫朝廷文武要想想宋朝的历史,往南边跑容易,要打回来可就难了。这时朝臣们也没有其他主意,但关键问题是这个烂摊子总得有个带头人,皇帝毕竟是要选一个的。虽然朱祁镇还没死,但生死未知,龙椅一直空着也不是个办法。
这时新皇帝的人选有两拨人,一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们,二是朱祁镇的兄弟朱祁钰。父死子继,这是千百年来传下来的道理,但明英宗当时出生的三个儿子却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年纪太小,老大朱见深两岁,老二朱见潾一岁老三朱见湜刚办完满月酒,这可怎么整?
当然小皇帝继位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说前朝,看看后来的大清朝,顺治 5 岁,康熙 7 岁,同治 6 岁,光绪 4 岁,宣统 3 岁。在太平年月没问题,但当时明朝的环境就有点不容许了,内部人心惶惶,外部大军压境,北京城能不能守住还两说呢,选个年长的皇帝似乎更稳妥,于是朱祁钰被拥立为帝,年号景泰。
朱祁钰和大哥朱祁镇虽是兄弟,但并非一母所生。于谦等人在得到孙太后的同意后,拥立朱祁钰为帝,但孙太后毕竟是朱祁镇的生母,所以多了个心眼儿,不久便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这事儿很明显,你朱祁钰可以做皇帝,但也只是个过渡,以后皇帝还得回到朱祁镇这一这一枝儿来。
当时大家都没有意见,朱祁钰也安安分分的做到了龙椅上,任用于谦进行一系列改革,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当时蒙古人也先把朱祁镇给俘虏了,本来以为手中有个王炸,可以敲大明朝一笔,回头发现又出来一个皇帝,敲诈不成就把朱祁镇给送了回来。这事儿也好理解,既然无利可图不如把人送回来,恶心恶心你。
你别说蒙古人虽是马上民族,心眼子倒也不比中远民族小。 8 年后的 1557 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在石亨等人的帮助下,被困 7 年的朱祁镇复辟,这就是夺门之变。不久,于谦被杀,朱祁钰离奇逝世。
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迫于群臣压力,为于谦平反,同时追谥叔叔朱祁钰为皇帝。明朝灭亡后南明小朝廷又为朱祁钰加了庙号“明代宗”,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庙号不会缺席,只会迟到”吗?
▍于谦为何要拥立朱祁钰?
对国家有利。
借用鲁迅先生一句话吧,“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是在于谦这一生,我真的找不到什么自私自利为自己打算。他的行为,只有一个标准:为了国家。
拥立朱祁钰,其实不是于谦一个人的事,但肯定是于谦深度参与的。当时的情况是,在土木堡之变中,皇帝朱祁镇被敌人俘虏。朝中乱成一团,有人主张迁都——客观地说,“打不过就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问题是即使迁都,也解决不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什么?是大明需要一个领导人。朱祁镇被抓了,就得拥立一个新的领导人。固守也好,迁都也罢,这个领导人是不可或缺的。
按照法律,太子是储君,是当皇帝发生意外时合理合法的继位者。问题是朱祁镇还没有立太子。这一年朱祁镇是二十二岁,长子朱见深只有两岁,没来得及立太子也是很正常的事。
如果按照法理与惯例,拥立皇帝的儿子做皇帝,是最通常的做法。不过敌军已经快打到家门口了,让一个两岁的孩子做皇帝、做领导人、哪怕只是名义上的领导人,是不是不切合实际?
如果让朱见深做皇帝,那势必需要一位、甚至几位摄政大臣。当时的情况,谁能主持京师保护战,谁就会是摄政大臣。于谦当仁不让。可是他没有。他支持让二十一岁的郕王朱祁钰继位,由这个虽然年轻、但毕竟已经成年的皇弟,来担任北京保卫战的领导人——虽然只是挂名的。
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朱祁钰的继位,北京保卫战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取得胜利。
▍于谦为何要拥立朱祁钰?
说到这个于谦在朱祁镇被俘之后拥立这个朱祁钰的事情还是有说法的,因为当时朱见深已经是太子了,这个时候应该是太子上位啊,那么于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这背后也是展现了这个于谦的大智慧了,更多的我们不说了,大家往下仔细地分析看看就知道了!
这体现了于谦等人高超的政治智慧。
1、也先的如意算盘
朱见深出生于1447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在1449年,尽管朱见深已是太子,但,实际上还是一个天真无邪的两岁多的儿童,无任何执政经验,说话无份量。而朱祁镇又是贪生怕死之辈,一年半载是没有杀身成仁的勇气的。这两点瓦剌头目也先看得很清楚,于是,朱祁镇作为也先手中的筹码就有很高的价值了。
因为明英宗是大明朝的统治者,在朝野就是一言九鼎的天子,没人敢违背他的意愿。如果牢牢控制着明朝的天子,也先就可以挟天子以令大明!在攻城掠地时,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瓦剌灭明朝的成本低,而且速度快。
明朝中有见识的朝臣自然明白也先的小九九,知道要国有宁日,就必须尽快毁掉也先手中的筹码,也就是让明英宗不再拥有皇位——让明英宗一文不值。如此,既可保住英宗的性命,也能让明朝在抗击瓦剌侵略时,有浑存的底气。
2、于谦深谋远虑,善于权衡利弊
如果,拥立皇太子朱见深为皇帝,这位睡觉还尿床的儿童根本不会理政,必然导致皇权旁落。还有,朱祁镇是朱见深的亲爹,父子情意在——如果立朱见深为皇帝的话,说不定这个懵懵懂懂的儿童会不顾一切条件赎回自己的亲爹,这加大了朱祁镇作为筹码的份量,提高了朱祁镇作为人质的价值,也正中了也先的下怀!
朱祁镇在御驾亲征前,命令郕王朱祁钰监国。这时的朱祁钰风华正茂,已二十一岁,精力充沛,有一定的执政经验,在朝野上也有威望。能认清理智与感情的界限,且朱祁镇跟朱祁钰是同父异母兄弟,隔着一层山!在亲情与国家利益面前,自然知道熟轻熟重!
3、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显然,拥立朱祁钰当皇帝是最明智的抉择,最低能破灭也先的幻想!朱祁钰身为大明王朝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后,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也先提出要求,对也先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也可以严辞拒绝!
也先能征惯战,也机智灵活!知道大明拥立朱祁钰为皇帝后,立即明白朱祁镇已有无价之宝变成了一钱不值得昨日黄花了!自己的计划已经泡汤!如果杀了这位先帝,对明朝没有任何影响,反而会激发大明同仇敌忾的决心,增加明朝报复自己的机率与勇气!
在于谦等人高瞻远瞩的政治策略下,朱祁钰被立为皇帝,明英宗也被放了回来。
▍于谦为何要拥立朱祁钰?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古代家国天下的概念。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及孔孟之道的宣扬和灌输,老百姓们始终相信家是君的国,国是君的家。即使少数无畏的反抗者,他们杀了屠了恶龙自己也变成了恶龙,你说他们愚昧么?我看不是,这是长达数千年的社会意识形态造成的,能突破这种牢固的社会意识形态站在更高的地方看的更远更广者寥寥无几,但是过江之卿总有鱼跃龙门者,日月照于大地总有人敢去直视日月,所谓先知,即使如此。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讨论的很厉害,中华五千年,谁是最伟大的中国人?有一个回答者的答案是:他说,是人民,人民说,是他。相信看过六七十年代关于教员的真实影像资料的人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当大庭广众之下人们高呼主席万岁时!怹总是注视着人民,朝人民挥手说中国万岁。在怹的心里,家是人民的家,国是人民的国,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胸怀天下,造福人民,怹真正做到了。而在几百年前还处于封建社会的明朝,也有两个人是这样想并且这样做的。虽然他们未做成教员如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但是真正的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仁爱百姓,忠于人民,他们做到了。这俩人就是王阳明和于谦。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英宗兵败被俘,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
这一句社稷为重,君为轻,几千年来第一次被喊出,振聋发愤,惊彻天地。在他眼里,皇帝不过是一个职业,关系到黎明百姓之安危时,合适者居之。所以,他选择朱祁钰,纯无私心,唯系黎明百姓耳!后面的事态发展也证明了他的正确而英明的所想所做。往后他身居高位官至少保大权在握之时,不结党营私,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避风遮雨。后来夺门之变发生时,难道他事先不知道么?以他当时所处的位置他肯定知道,以他的能力扑灭镇压由几个宵小之辈酝酿组织的夺门之变如反掌观纹轻而易举,但他为什么没去如此去做呢?因为这个时候,皇权内部矛盾跟老百姓没有关系,还是那句话,皇帝不过一个职业而已,谁坐都一样。他也知道夺门之变的后果,对他百害而无一利,但他不在乎。一个官居少保最后含冤被抄家之时,锦衣卫因为他家里的贫穷而含着眼泪走出门的文人,他在乎的不是这些,他在乎的是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在乎的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汽车租赁网选哪个?
下一篇: 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开国将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