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强,却不立其为帝,结果导致内乱?
▍朱元璋为什么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强,却不立其为帝,结果导致内乱?
我觉得朱元璋深知治国还需要文化人来,朱棣和朱元璋太像了。
▍朱元璋为什么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强,却不立其为帝,结果导致内乱?
明太祖朱元璋60岁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这下皇位继承人的位置就空了出来,选谁当太子让朱元璋伤透了脑筋。他最喜欢四儿子燕王朱棣,但是如果立他为太子,老二老三肯定不服。
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反复考虑,朱元璋决定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认为这样就名正言顺了。一天,朱元璋和朱允炆聊天,问他:*边境上的事我都交给你叔叔们管了*。没想到朱允炆却说:*那如果叔叔们有异心怎么办呢*?朱元璋沉默了一会说:*依你看怎么办呢?*朱允炆回答说:*用德行来争取他们的心,用礼义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如果不起作用的话,就削减他们的封地,再不行就兴兵讨伐他们*。朱元璋觉得也只能这样,没有其他的方法。
朱元璋去逝后,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按照朱元璋的遗诏,他禁止叔叔们进京奔丧,当时朱棣已经从燕京赶到了淮安,也被迫反回。这件事引起了诸王侯的不满,民间有人造谣说,各路诸王要造反。朱允炆听到这个消息后,忙把兵部尚书齐泰和黄子澄找来商量。黄子澄说:*燕王兵马最多,实力最强,人也最有能力,如果先拿他开刀,他肯定会造反。应该从其它王侯开始削藩,最后剩下燕王了,他势单力孤的时候再收拾他*。大家都觉得有道理。
于是建文帝朱允炆就派了几个大臣到燕王的属地去负责当地的军政事务,实际上就是让他们去监督朱棣。朱棣为了争取时间,干脆装疯卖傻,他一会跑到街上大喊大叫,一会又抢别人的东西吃。这些朝廷派来的大臣经过明查暗访,很快把朱棣的内慕调查出来,马上就报告给建文帝。
建文帝马上就调兵遣将,准备讨伐燕王朱棣。这时燕王朱棣得到了消息,派士兵们把朝廷派来的几个大臣都抓起来,然后都给杀了。随后以燕王为首的几个王爷都起兵造反,他们打着消灭朝中奸臣齐泰、黄子澄等口号,又称*靖难*。
这场战争打了近4年,朱棣最终打败朝廷的中央大军,攻到了南京城。几天后,守将李景隆开城投降,朱棣率大军进了北京城。随后皇宫里就燃起了熊熊大火,等大火扑灭后,朱棣派士兵们在灰尘里找建文帝的尸体,都没有找到。民间传说建文帝从暗道逃跑了,具体情况谁也说不清楚。
燕王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朱元璋为什么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强,却不立其为帝,结果导致内乱?
朱元璋不立朱棣,是因为他知道朱棣不会造反!这个因素一会再讨论。
朱元璋不立朱棣,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必须有人守国门。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统一全中国。元朝时期很多的地盘,朱元璋都还没有收复。但他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只要元的残余势力不要再打过来,他就心安了。
在他所以儿子中,唯有朱棣有这个能力为大明王朝守住国门。所以,朱元璋对朱棣也一直不坏。
他很清楚朱棣的为人,朱棣其实一直都认命的,谁叫自己不是朱元璋的嫡出呢?所以,他只想在燕京好好地做他的燕王。
如果他一直就有二心,他不可能在朱元璋去世的时候把三个儿子都派去南京。为朱元璋受丧,同时祝贺朱允炆登基。
朱元璋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从他的劳模行为就知道。他清楚只要朱允炆不逼朱棣,朱棣不会反的。
于是,他在去世前,还就这事跟朱允炆聊过。朱允炆说,万一我的叔叔们造反,我首先要以德去感化他们,然后再用礼去约束他们……
朱允炆的这番话,在朱元璋心里,视为朱允炆的保证。
但他依然不放心。他为朱允炆留了三个儒家学者,黄子澄、齐泰跟方孝儒。在他眼里,儒家都是比较讲仁德的。有这三个大儒,朱允炆不会做出什么不仁不义的事情来。
即使这样,他还是不放心。死前还密令驸马梅殷辅助朱允炆。梅殷,是一个武将。
所以说,朱元璋是安排得妥妥帖帖才放心让朱允炆登上皇帝的宝座。毕竟 了朱允炆身上,承载着朱元璋对儿子朱标的思念,对马皇后的感恩。
但他怎么都没有想到,问题出在他亲自为孙子选择的辅臣黄子澄身上。其实,朱允炆曾经也有一次就藩王如果造反该怎么办的话题跟黄子澄聊过的:
朱允炆还是皇太子的时候问黄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怎么办?”黄子澄答道:“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倘若有变,可以以六师监之,谁能抵挡?汉朝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
朱允炆认为黄子澄说得对。后来,每次叫黄子澄,必尊称他为黄先生。可惜,这次对话朱元璋不知道。
最后,由于朱允炆登基后不到一个月就开始削藩,而且首先拿朱棣的弟弟周王朱橚开刀,结果逼得朱棣造反,而且给了朱棣一个很好的造反理由:勤王。意思就是要肃清皇帝身边的“坏人”黄子澄。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夺得帝位后,要将黄子澄逮捕并处死,株连九族,女眷世代充官妓。他要告诉世人,他勤王是认真的。
所以,朱元璋不立朱棣是合情合理没有问题的,立朱允炆本来也是大家都没有异议的(因为朱标对这些弟弟都不错),问题是朱元璋所托非人!而朱允炆,也完全违背了他当初跟朱元璋说的话。
只能说,朱允炆活该!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留言探讨。感谢阅读!
▍朱元璋为什么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强,却不立其为帝,结果导致内乱?
朱元璋真实想法谁也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对朱元璋的心理进行分析。
一、朱元璋对子女的态度
因为小时候的贫苦,以及渴望家的温暖,朱元璋很信赖家人。朱元璋规定亲王俸禄万石,而且每一代都有俸禄,朱家的子孙国家都养,无论聪明的还是笨蛋。而一品的大臣俸禄才87石,还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工作。差距一目了然。
因为对家人的信赖,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子朱标死后就立了朱允炆为太孙,他觉得大臣是危险的,而家人是安全的。甚至亲王有兵权,能够镇守边疆,他太信任自己的家人了。
二、朱棣的生母之迷
正史记载朱棣的生母是马皇后,这个是有争议的,而且普遍认为朱棣的生母另有其人。比如呼声最高的碽妃,还有说有朝鲜,蒙古血统的,朱棣既然身份不行,做皇帝是无望了。
所以朱棣有可能是庶子,朱元璋不想庶子继位。在加上他对马皇后的深情,他是想让马皇后的孩子当皇帝也是有情可原的。
三、朱棣自身
都说朱棣像朱元璋,那朱元璋会考虑朱棣做皇帝和自己一样残忍,从而对其他子孙产生不利。
而朱元璋夸朱允炆仁厚,说明朱元璋是喜欢这种性格的继承人,朱棣这种好战残忍的性格不受朱元璋待见。朱标在世的时候也很辛苦,没少被朱元璋折腾,朱元璋也是对儿子有愧的。
以上是分析,也许朱元璋压根就从没考虑过让其他的儿子呢。朱元璋辛苦培养自己的孙子,却不成想孙子以后下场如此惨,朱元璋也是有一定责任的。
▍朱元璋为什么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强,却不立其为帝,结果导致内乱?
导语:
朱元璋可以称作一代英雄,自红巾起事起,朱元璋取应天、平江南,最后北伐灭元而一统天下,从无到有打下这大明三百年江山。
朱棣同样可以称作一代英雄,自古王朝后继之君难有超越先辈功绩之人,
简单列举几位:如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与清圣祖康熙。
但朱棣做到了这一点,在位期间收复安南、横扫漠北,命“郑和下西洋”使万国来朝。即使他的功绩没有超越朱元璋,至少也能达到朱元璋那个高度。
不过朱元璋在王朝继承人这个问题上却是没有选择朱棣,结果导致一场“靖难之役”的发生。
我想朱元璋应该是考虑过朱棣的,也考虑过若是不立朱棣,最后可能会引起一场内乱,但朱元璋最后还是选择了朱允炆作为接班人,这其中是有原因的,下面我来简单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从礼法方面来论,朱允炆的优势要高于朱棣
在朱允炆与朱棣之前,朱元璋心中最属意的接班人就是朱标。
《明史》:(朱元璋)谕之曰:“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
后世给朱元璋的评价有一个词叫做“刚愎雄猜”,意思就是朱元璋好猜疑,从洪武年间诸多大案来看,朱元璋对于大臣们是不信任的,他所信任的只有自己的亲人,而其中最得信任者就是朱标,以致于朱元璋早早的就立朱标为世子,后立为太子,然后全心全意将朱标培养成为国家的储君。
不过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心中最大的希望就此断绝。伤心同时,朱元璋必须得考虑谁来成为下一位储君,这个储君的人选在他剩下的儿子和朱标的儿子中挑选。
朱棣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在他上面的三位哥哥,朱标英年早逝,二哥朱樉、三哥朱棡分别在洪武二十八年与洪武三十一年病故,因此在朱元璋的子辈中,朱棣是最大的一位。
再说朱允炆,太子朱标有五个儿子,朱允炆排行第二,但长子朱雄英早夭,所以朱允炆也成为了名义上的嫡子。
从礼法上而论,朱允炆符合“嫡长子继承制”,而朱棣虽是长子,但不是嫡子,按明朝“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规定,朱允炆是比朱棣有优势的。(在古代,皇后所出才算嫡子,而史书上记载朱棣的生母不详,后世对此事也一直有争议)
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朱元璋更倾心于他的接班人是一位“仁厚之君。”
《明史》记载: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大意就是朱标是一个仁慈宽厚的人,他仁慈的性格是天生的,与后天培养之类的没有关系。
为什么朱元璋心中的接班人得是一位“仁厚之君”呢?
这一点还要从朱元璋本身讲起,了解《明史》或者说明朝这段历史的朋友应该晓得这样一个对朱元璋的评价:“刚愎雄猜。”
有史记载,朱元璋在位期间,因各种原因而丧命的官员多达十五万到十八万人,主要缘故就是受“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桓案与空印案”的牵连。
这其中,郭桓案与空印案是纯粹的因官员贪污腐败而引发的大案,而胡惟庸与蓝玉案则是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而扩大的两个案子,洪武时期丧命的官员大多也是因胡蓝两案,后世称作“胡蓝之狱。”
朱元璋处决这么多官员的原因在于加强皇权,如“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趁势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将相权收回皇权之中。
而“蓝玉案”的原因大致也是如此,诸位可见蓝玉身世,蓝玉是大将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的女儿嫁与了朱标为太子妃。正因有这么一层关系在,在明朝的武人团体中,以常氏与蓝氏为首的武将自然支持太子朱标。
在朱标不幸亡故后,朱元璋选择了他的儿子朱允炆作为接班人,而蓝玉也成了朱允炆名义上的舅舅,不过朱元璋担心年纪尚幼的朱允炆控制不住这些功高跋扈的武将,所以才有后来“蓝玉案”的发生。
总而言之,朱元璋造成这么多杀戮的原因都是为了加强朱姓皇权,从他个人方面来说,也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更好的掌权。
为了这个目的,朱元璋处决了很多人,他考虑的是,得罪人的事情让他干完就行了,后世之君只需要安心上任,好好安抚这些大臣就可以了。所以朱元璋希望他的接班人是一个仁厚之君。
关于朱棣,朱元璋当然很了解自己的儿子,朱棣从小好武不好文,于是朱元璋让他和徐达学习纵横沙场之术。但朱棣肯定不算仁厚之君,因此朱元璋最后没有选择他。
关于皇室之间的内乱,朱元璋也做出了相应安排
贫贱出身的朱元璋对其他人是不信任的,他只信任自己的儿子,所以他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大明各地,让他们掌管一定的兵权,并留有遗言: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皇明祖训》朝中有奸臣时,各地藩王可以领兵进京勤王。后来朱棣靖难就是依据这一点来证明的自己的合法性。
所以说朱元璋已经布置好了一切,他的一个儿子在京城做皇帝,其他儿子在外戍卫大明边疆,且一旦朝中发生叛乱,这些在外的藩王也可引兵来援。再加上那些对皇权有潜在威胁的功勋老臣也被朱元璋屠戮一空,所以说这个布置在朱元璋眼中是能够保证朱家千秋万代的一个布置。
同时为了预防有藩王作乱,朱元璋特地留下了一位名为“耿炳文”的武将,在明史的记载中,这位耿炳文将军善守而不善攻,所以朱元璋将他留下以应对各种不测。
在这种安排下,是不可能出现靖难成功这种现象的,即使有藩王指挥作战能力再强,与整个天下作对最后也只会一败涂地。可惜的是,朱允炆的敌人是朱棣;更可惜的是,朱允炆将耿炳文换成了李景隆。
总的来说,朱元璋为了后世之君杀了很多人、也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人算始终不如天算,朱允炆并没有按照他的安排来管理这个国家。而朱允炆用一生来做的削藩事业最后却是由朱棣来完成的。
参考资料:《明史》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孕妇可以吃海鲜吗?
下一篇: 俄罗斯为什么不使用武力重新恢复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