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为什么不让民军去抗金?
▍明末为什么不让民军去抗金?
不是李自成主动提出了吗
▍明末为什么不让民军去抗金?
这个提问是不对的,而下面的回答直接就是顺着这个问题说下来的,更是一错再错,误导读者。事实上明末的时候,尤其是崇祯十一年后,明朝通过招抚的手段成功的让部分起义军为自己效力,进入了明军的行列,而这些起义军被招抚后,经过裁汰改编迅速投入了对清军的作战,史料明载,这是毋庸置疑的,二话不说上例子。
就比如说白广恩,他是在崇祯初年加入农民军反明的,后来被洪承畴率兵干服,在平凉率部降明,降明后靠着农民军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官袍,节节高升,被明廷授予蓟州总兵。
以上是他的发家史,再说说我从史书查阅的他和清军战斗的记录。在崇祯十一年,清军第六次破塞入关,白广恩部隶属于孙传庭麾下,随孙传庭去勤王抗清,在崇祯十二年三月的太平寨之战中,白广恩表现英勇,右腿被清军弓箭射中,受了很严重的箭伤,“若副将白广恩,右腿箭伤刺骨”。
松锦会战的时候,白广恩是八总兵之一,在洪承畴麾下对抗清军,据《国榷》记载,8个总兵就白广恩、马科、吴三桂表现最好,“承畴虽统八镇兵,仅白广恩、马科、吴三桂敢战”,当然松锦会战明军一败涂地,白广恩也和吴三桂、王朴他们脚底抹油而去,被明廷贬官。崇祯十五年,清军第七次破塞入关,与清军战于龙山口,又小胜一场,这不是我瞎编,这可是清朝官方史料记录的,应该不虚,“俄,战龙山口,稍有斩获,以捷闻”,随后和清军又打了几场,当然实力悬殊,就败了,但好歹是打了嘛!
崇祯十二年,孙传庭上京勤王的时候,除了白广恩在其麾下作战,孙的部下出身于农民军的还有两个,分别是郭汝磐和武大定,孙传庭对他们勇敢的表现十分认可。
《孙传庭集·省罪录》:被伤之刘成、吴宗、马应腾、郭汝磐、武大定等,臣验多对面之伤,足知进战之勇。内郭汝磐即降寇之混天星,武大定即杀蝎子块、黄巢而坚不复叛者,今俱能报国忘身,尤宜风劝。
除了他们还有闯塌天刘国能,降明后也曾随左良玉要上京勤王,但是左良玉比较坑爹,路上有意迁延,不想和清军交手,最后没和清军打上,那也不能怪他是吧!刘国能的最后结局也是为明廷尽忠而死,这觉悟比他那上司左良玉高了不知几个位面。
所以,写历史不能想当然,多查查史书再写我觉得相对严谨些,事实上一部分农民军领袖,其实他们也希望自己当官能受朝廷重用的,起义纯粹是生存,像刘国能在起义前本来就是一个文化人,潜意识里充满了忠君孝子的伦理观,所以朝廷一旦加大招安力度,于是乎也就做了死心塌地的跟着明朝,最后做了个大明忠烈。
《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一》:国能曾为庠生,被掠入贼,不得返正,遂以智勇著名。性孝,归降奉其母命也。
当然,也有为数很多的农民军并不吃招抚那一套,像李闯王“革命意志”是最为坚定的,我就是跟你明廷正面硬刚,拒绝一切招抚,在崇祯十一年前后,其他农民军弟兄真降或假降(究其原因还是孙传庭和洪承畴两位实力太恐怖),李自成宁可去川陕鄂豫山区打游击。其他如张献忠、罗汝才、革左五营规模比较庞大农民军尽管接受招抚了,但是听宣不听调,随时随地要举起反旗的那种。
事实上,这些大股的农民起义军和明廷根本就是互相猜忌,首先那些队伍本来就不是真心接受招抚的,像张献忠这样实力较强,野心无限大的,一开始就缺乏归降的诚意,张献忠迟早要反这事几乎全世界都看出来了,像罗汝才这样的根本不愿意接受明朝官爵,“诚意”也是显而易见的。
《流寇志·卷三》:张献忠愿杀贼自效,屡檄不前,以寄顿家口为言入谷城矣。郧西大寇与界山错壤而处。曹操等不愿为官食饷,愿为百姓耕田,此目前盗铃之说耳,将俟民间田熟,分其夏秋之粮,稍不遂意,锋镝遽起。
而明朝也没打算放过张献忠他们,要知道李自成、张献忠那都是在崇祯八年烧毁皇陵的主力军,崇祯对这两人恨得咬牙切齿,放过那是不可能的事,事实上从史料上看崇祯就暗中授权杨嗣昌,意图挑拨义军内部关系,让罗汝才和张献忠互相攻杀,根本也没有受降诚意。
《杨嗣昌集·卷四十八》:据汝述罗汝才之言,贼不杀为,兔死狐悲,恶伤其类。本阁部岂不知之?但面奉圣命而来,只有张献忠罪在不赦,任他走到何处,调尽天下兵马,决要拿了他。
要不是兵马都在北上勤王,估计真是要灭了张献忠的(实际上崇祯十一年,农民起义军进入低潮,如果那年清军不破关而入,以当时明军的实力还真能一口气压住起义军),所以,一个投降没诚意,一个受降起杀心,那么张献忠、罗汝才、革左五营他们降而复叛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本来就调不动,更不要说让他们打清军了。
引用文献:《清史列传》、《国榷》、《孙传庭集》、《杨嗣昌集》、《流寇志》、《怀陵流寇始终录》
▍明末为什么不让民军去抗金?
您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明末的农民起义军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特别是到了后期,明朝军队基本没有能够和他抗衡的。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农民起义军造反的原因。小冰河时期:据明史记载,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小冰河时期引发之后的就是大规模的农民吃不上饭,所以造成农民起义。然而为什么崇祯皇帝不把农民起义军诏安,用他们对付后金的军队呢?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原因一:农民起义军诏安过,但是反复无常。
崇祯皇帝在前期一直强调,农民起义军是他的子民,他们只是一时吃不饱饭。所以开始对他们的征讨还是比较温和的,并且还实施过诏安政策。农民起义军诏安过来之后,没有得到该有的粮饷待遇,所以又翻盘过。特别是又一次诏安的时候没有解下他们的兵器,所以他们反叛的时候让明军伤亡惨重。久而久之,农民起义军和明军的误会越来越大,所以到后期已经无法调节。
原因二:明末的财政已经撑不起庞大的军队开支。
打仗要烧钱,关宁铁骑对付后金军队已经是非常困难了。因为朝廷拖欠了他们非常多的军饷!袁崇焕曾想要崇祯的小金库,但是崇祯表示小金库还得非常时期用。而崇祯皇帝后期确实用自己的小金库赈济过农民,但是被官员贪污了很多。所以农民起义军连连造反!如果在诏安,又需要庞大的金钱开支,那国家的财政就彻底透支了。
原因三:后金的军队也时常‘配合’农民起义军一起攻打明朝。
明军打败过农民起义军,并且差点全歼过。农民起义军的头子高迎祥曾经被名将孙传庭干掉过,高迎祥的两个著名手下李自成和张献忠又被洪承畴等将领打进深山老林里。然而每次要灭掉他们的时候,清军就会南下,给明朝造成两线作战!所以差点熄灭的火又死灰复燃。农民军和清军好像配合好一样,时间刚刚好!所以他们才不会互相攻伐,先把明朝这棵参天大树灭了,他们才会在决胜负。
可怜崇祯皇帝奋斗17年,还是没有办法克服两线作战的困难。最后导致国亡人死。
“朕非亡国之君,可惜天下尽是亡国之象。”
参考文献:《明史》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题主能够满意。
▍明末为什么不让民军去抗金?
明末为什么不让农民军去抗金?初看这问题时,就觉得十分好笑,让农民军抗金,就好比两口子因为绿帽子问题离了婚,对方丈夫打到家门口时,你竟恬不知耻地要求前妻跟你站到一起,前妻但凡有点脾气的,给你两脚都是轻的。
关于明末农民军的情况,是一个单独而且篇幅很大的课题,在此就不详细阐述了。只简单的说说农民军的来历和构成吧。明末农民军起义,完完全全是官逼民反,农民军是由吃不上饭的疾苦农民,和得不到军饷而哗变的明军构成。
想搞明白朝廷为什么不诏安农民军去对抗后金的部队,首先要搞明白农民为什么要起义,军人为什么会哗变。
明末时期,明朝的边境十分动荡,外敌连年侵扰,为抵御外敌明朝连年征战,钱饷消耗极大,再加上官员们的层层克扣,使得国库一度空虚。为了补充国库,朝廷加大了对民脂民膏的收刮,再加上地方官员的贪腐,就差拿把枪直接给老百姓“突突了”,老百姓一看朝廷不让“俺”活,你也别想好死,于是明末的农民起义便浩浩荡荡的开始了。
军队的哗变,同样也是因为钱的问题。随着国库的空虚,明朝朝廷只能将有限的军饷用在与后金作战的部队上(当然,军饷不足,国库空虚,都是因为明末时期的官场已经腐败到了极致,才造成的)。而其他的一些军队就没多少银两可发军饷的了,军人舍命从军就为了点军饷,结果还被克扣了,心里哇凉哇凉的军人不哗变才起了个大怪呢。
在这两个前提下,农民军又凭什么会帮明军抗金呢。农民军对抗后金军,朝廷就需要出血,可是但凡朝廷有钱的话农民也不会起义,军人也不会哗变,所以说“只要钱到位,玻璃全干碎”,没钱,啥也别说。
实际上,在清军入关后,起义军曾做过连明抗金,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还是被清军给揍了。
▍明末为什么不让民军去抗金?
光靠农民不能救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