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如何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一首表达女主人公惜春之情的小令。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稀落落,风却刮的很急。沉沉地睡了一夜,酒意仍有些朦胧。清晨起来赶紧问那卷帘子的侍女:″一夜风雨之后,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却漫不经心地答道:″还是那样吧!″″知道吗?知道吗?叶子一定是茂盛了不少,可那花儿经过雨打风摧,肯定会变得更加稀少啊!″这首词只有寥寥三十三个字,内容却极为曲折丰富,几句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为人们描摹了一幅生动逼真颇有情趣的生活画面,刻画出女词人敏感细腻,对美好事物关切体贴的心态。″绿肥红瘦″一词,既新鲜又形象,既含蓄又凝炼,给读者印象十分鲜明。
▍如何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说起女词人,宋代李清照是不能绕过去的。作为婉约词派代表,她艺术造诣较高,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藏书丰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丈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婚后,俩人拥有相同的生活情趣和爱好,她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所以她早期的生活是比较优裕的。但是金兵入据中原后,他们流寓南方,丈夫赵明诚病死,她的境遇孤苦。所以她的词作,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一首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首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词,都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其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应该是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写的。这时得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尤其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因此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因“日暮”“酒醉”不知归处,才会误入荷花塘,只因“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出了李清照昨夜饮酒过量,第二天晨起,宿醉尚未尽消的状态。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既有闲情喝酒,也有侍女相伴,生活安逸,所以才会关心风雨后的海棠。这首小词虽然短,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 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知否,知否?这样层层转折,也将作者惜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所以,我一直觉得,读李清照,得寻觅一方清净之处,细读细思才好。
▍如何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两首《如梦令》词,在公元1099年的宋都开封,就像一缕春风一样,一夜间轰动整个城市,它惊起的可不是一群殴鹭。而是一帮的大咖。
在宋朝那个文学可以震撼社会的岁月里,各个文学大家都曾在京城,多数为官,基本掌握着文学的潮流与方向,甚至朝政。那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还有司马光,这些文化大咖门都活跃在文坛,吸允着文学土壤里清新的空气。
两首《如梦令》,忽然一夜之间被人抄送,传遍了各个文人的眼里。大家大都猜测,这一定是被贬远方的翰林学士苏东坡的新作吧!可是,苏东坡当时已经六十岁开外的年龄。而《如梦令》清丽妩媚,而且浪漫天真,“试问卷帘人”,显然不是苏东坡这样老者的口气。
没有多久,就有知情者出来辟谣,此《如梦令》不是苏东坡所作。而是一位十六岁的待在闺中的少女所作。她就是李清照,其父亲李格非,官太学正。
一时间,李清照的词犹如一股清流小溪,流入宋朝的文坛。当时领导文坛的苏东坡已是暮年。而李清照的出现,使当时以柳永为首婉约词派,从勾栏低俗的小曲,瞬间走向了正道,成了终于可以与豪放派分离抗争的正规的婉约派。
李清照的《如梦令》在一千年前的开封,就好比上了春晚的一首流行歌,第二天大街上到处都是唱的一样,很快就有人打着拍子吟唱起来。这时,在太学里有一位年轻的大学生,看了李清照的词后就得了相思病了。他就是赵明诚。他的父亲赵挺之官至御史中丞,后任右丞,左丞。
赵明诚做个梦,说是梦里看书上说“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肤草拔”。赵挺之给儿子解释梦境说,“言与司合”是个“词”字,“安上已脱”是个“女”字,“芝肤草拔”是“之夫”两个字。“词女之夫”,这是指要赵明诚娶李清照。
世上哪里有这么巧的梦呢?或许是赵明诚真的是相思病,赵挺之心疼儿子。他真的就向他的政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提亲了。
赵挺之是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支持者,是新党中坚力量。而李格非是苏东坡“苏门四学子”之一,是元佑党(保守党)。苏东坡被贬就是两党争斗的结果,苏派门生都鄙视赵挺之的行为。
公元1100年,宋徽宗继位,罢免了新党领袖丞相章纯。政局的风向转向了元佑党,这时赵挺之向李格非提亲事,很明显是想借势保护自己。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为何让女儿嫁给自己的政敌,这无从说起。但是,李清照的《点绛唇》里写到: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显然,李清照是在家里荡秋千时见到了赵明诚,一时慌乱鞋子袜子脱了,金钗也掉了,羞红了脸。还是忍不住回头看了看自己将来一起生活的男人。
赵挺之还是正式给李格非提亲,求赵明诚娶李清照为妻,两家基本是门当户对,而且还是山东老乡,李格非还是同意了。
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新婚的李清照当然是“一番风露晓妆新”的快乐无比。
然而,第二年,宋朝政局变幻,赵挺之官至右丞。他趁机打击元佑党,元佑党人多被流放,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罢官回山东去了。李清照写诗给老公公赵挺之“灸手可热心可寒”,意思是你心如铁石,没有人情味,这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凭此就可以被休了李清照。
李清照嫁给赵明诚近两年,也没有“弄璋之喜”。赵家无后,使李清照背上了不能生儿育女的恶名,朝廷又出一不容与元佑党结亲的政策,李清照也被送回了山东的娘家。
至此,李清照陷入感情的冰冷时代,她的丈夫在他走后,就纳妾在家了。李清照开始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怨生活。
▍如何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宋代诗人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流传至今,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以李清照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观察景色的角度与众不同,
表达了自己的早期心境情感。整篇文字不多,但境界很美,令人
赏心悦目,词中是如何写的呢?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记得常去小溪边的亭子游玩,有时玩到太阳落山,天色很晚。
因为喝醉了酒,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天黑夜晚的情况下往回划船,
竟然划进了藕塘里的荷花深处,大家争着划船,惊飞了滩里的水鸟。
这首小令文字不多,字字珠玑,用了几个画面就把生活中的
情趣写得淋漓尽致,把愉悦的心情融入了移动的自然景色之中,
不做作不工于雕琢,表现了词人在年轻的时候,那种充满了
青春活力,饱含着的好兴致和好心情。
作者用平铺直叙的手法,把读者带进词的意境之中,作者
玩得很高兴,直到天色已晚,由于喝醉了酒忘了归途,但是游
兴已尽,大家划船误入到荷塘深处,大家争着划船,惊起了
滩里的水鸟翩飞,一步接着一步的深入,词却突然收尾,
留下了联想的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特别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脍炙人口,
流传至今,已成为千古名句,现在也是妇孺皆知。
谢谢悟空问答平台!谢谢大家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如何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明知逝去的岁月不可追,人却总是要依托无休止的回忆,企望回归往昔那些难以忘怀的时光。于是心醉神迷之际,或许稀松平常的一幕幕便也仿佛被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光,以至于那些往事更加令人痴想莫名。所谓的“流金岁月”大致如此,而李清照的《如梦令》便是对年少时那段流金岁月的追忆。
也恰值年少时期,有幸读到李清照少女时代所作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篇。兴许都是处于善于幻想的年龄吧,便总是会对着她词中所描绘的“溪亭日暮、芙蓉晚照”的美妙景象,生出许多美好的遐思。现就愚之所见,重新品味一回这首美词,重新温顾一下这位宋时第一才女的创作故事,望同好师友指教!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作今译:常常记起溪亭的日暮时分,我曾泛一叶轻舟在长满清荷的湖里里尽情赏游、深深沉醉而忘了来路。待终于起身回舟尽兴而返时,却不小心使小舟划入藕花深处。于是争抢着划呀,划呀,反惊飞了湖滩上一群戏水的鸥鹭。
溪亭,是年少时期的李清照常去赏玩的一处郊外胜地,那里不仅有供游人栖息的凉亭,更有一座风光旖旎的莲花湖。每到了盛夏,湖中莲叶田田,莲花婷婷,或伫立湖畔或泛舟湖上,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迷人景象都莫不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小清照在那里忘情地采菱赏荷蹴秋千,生性才思敏慧的她,自然对眼前美不胜收的景象更有一番独特领会。于是溪亭,便成了一个特定的符号随那些年少的无忧时光,一起珍存在了她的记忆里、盎然在了她的作品中。
这首小令尺幅虽短,只寥寥数笔却把溪亭晚照、荷池生香、鸥鹭群戏、游人沉醉等诸多画面尽皆囊括。“常记”一词正明确表明了这段经历是对往昔生活的追述。“溪亭日暮”则准确地交代出欢游地点及当时所处环境。试想,即将日暮时分,落日的余晖斜照中,静穆的角亭披辉沐霞,清亮的溪水浮光跃金,这本就是一番美妙迷人的景象,再加上碧荷摇曳、红莲沁香,人影欢动,鸥鹭翩舞……这种动与静的结合、光与影的辉映,声与色的交措……诸多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把大美的自然景观、欢愉的赏游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这样引人入胜的景象怎不叫人深深沉醉而不知归返?接着“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仅描绘出了出了少女的娇嗔、鸥鹭的惊慌等灵动画面,更把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因为家境优渥,长亲宠爱,所以那时她的生活十分惬意无忧。然而很快过了“开笄之年”,已举行了象征着少女成人的开笄之礼,她已不可能像年少时候那样随心所欲地四处赏游,而是要以“大家淑女”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恪守阁中规矩,少出闺门,勿会外人,修女红学厨艺,笑不露齿、行不摇裙……这些苛刻的封建桎梏,无疑严重束缚了清照那颗自由惯了的心灵,使她对曾经自由自在的年少生活更加怀念以至于常常记起。所以怀念至极,才情满溢的她便作了这首《如梦令》来记录往昔的美好时光。
当年这首词刚一问世,便使她的在文学成就上盛名在外的父亲李格非异常惊喜。他把女儿的词作摆在案头,恰巧被前来造访的晁补之看见。晁早就知道李格非有个才情卓异的女儿,但一直未曾见识过她到底有多出类拔萃。此番见了小女儿这首小令,便不由当场震惊。晁当即把这首词连同另外一首《怨王孙》一并抄了去。由此,李清照的两首词便在当时的王公贵族间被争相传阅。后来朝廷名臣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读了清照的词,得知这首清新而颇具情味的小令竟是出自于一位妙龄少女之手时,便不由暗生情愫。若说因这首词而叩开了赵李这对青春璧人的情窦则毫不为过。
令人唏嘘的是,多年以后清照命运屡遭变故,不仅家国尽失,家藏尽毁,且琴瑟和鸣的丈夫赵明诚也在他们仓皇南渡不久后病逝。晚年时孤苦无依的李清照旅居浙江金华,当地也有一条叫做“双溪”的河流。同样溪流潺潺,景色奇美,但这时的清照早已没有了泛舟闲游的兴致。所以此时她的意兴阑珊与当年的意犹未尽,此时她的愁苦满怀与当年的无忧无虑简直遥相对比却已形如霄壤,难道这真的是造化跟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么?由此,这一首《如梦令》便真的成了她生命中往昔岁月的一曲绝唱啊!叹!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