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古代中国皇帝除朱元璋外,大部分皇帝对太子不满?
▍为什么感觉古代中国皇帝除朱元璋外,大部分皇帝对太子不满?
读书不要尽信书,那个老爹不爱儿
▍为什么感觉古代中国皇帝除朱元璋外,大部分皇帝对太子不满?
这个问题的提法其实是不正确的,应该说大部分皇帝还是喜欢自己封立的太子的。难道秦始皇不喜欢公子扶苏吗?难道汉武帝不喜欢太子刘据吗?难道隋文帝不喜欢太子杨勇吗?难道李渊不喜欢太子李建成吗?
我觉得皇帝在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他也是人子,也是人父,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喜欢自己的儿女呢?谁不需要儿女情长,谁不需要天伦之乐呢?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皇帝与普通老百姓还是有差别的,皇帝有国家,是大家,因此皇帝站的高度和看的眼界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
秦始皇是非常喜欢自己长子扶苏的,扶苏为人厚道,口碑极好,是仁君的好苗子。对于秦始皇的嗜杀,扶苏也是极力劝阻,尽管惹得秦始皇不开心,但秦始皇心里是非常认可扶苏的。有人说是秦始皇不喜欢扶苏,才把他发配到边关去做监军。对于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我觉得秦始皇心里的接班人就是扶苏,秦始皇之所以派扶苏去蒙恬那里,就是想锻炼扶苏,军中有蒙恬,朝中有蒙恬的弟弟蒙毅,这种安排足以说明秦始皇的用心良苦,只是秦始皇没想到他死后,赵高、李斯等人颠覆了他的计划。
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刘盈,立另一个儿子刘如意为太子,但在‘’商山四皓‘’的震慑下没有成功。我们不能因此说刘邦不喜欢刘盈,刘盈作为刘邦和吕雉的嫡子,是皇位的理应继承人,刘邦做了皇帝后,对于立刘盈为太子,他本人也没有异议,也是非常满意的。只是在后来有了多个儿子的比较后,刘邦觉得生性懦弱的刘盈无法撑起大汉江山,所以有了想立聪明伶俐的刘如意的想法。这是刘邦从大局考虑的结果,与父子之间的喜不喜欢无关。
汉武帝是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有作为的皇帝。一般来说,有才的人都比较自负,也就是我们说的刚愎自用。年纪越大控制欲越强,生怕自己失去权力,太子刘据就是因为父皇汉武帝的这种自负,被小人用‘’蛊惑之乱‘’给坑了。当汉武帝醒悟过来后,痛心疾首,心疼死去的儿子刘据,这是权力惨剧的结果,与父子情义无关和喜不喜欢没有直接关系。
在封建帝王社会,皇帝后宫佳丽无数(明孝宗朱祐樘除外),一般来说皇帝的儿子都比较多,问题是皇位继承人只有一个。因此说皇帝在选择太子时都很谨慎,既要合乎章法,又要考虑贤能,还要摆平关系,实在不易。再说太子,如果作为一个职业来说,也是个高危职业,风险大,极易出现问题。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如东宫与皇权的矛盾、利益集团的权力之争、后宫妃子的干政、兄弟觊觎相互残杀等等。总之一不小心,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纵观历史,我们看到很多被立为太子的人,最后也没能登上皇位。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隋文帝的太子杨勇、唐高祖的太子李建成等等。刘据是被小人诬陷,杨勇是被弟弟杨广出卖,李建成是被弟弟李世民直接干掉。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德才兼备,由于政见与父皇朱元璋不同,父子也是经常闹不痛快,但不管怎样,在朱元璋的心里,太子朱标的地位是其他儿子永远无法相比的。
可以的是朱标没能等到继承皇位,就先父皇朱元璋而去,留下了历史的遗憾。正因为他的离世,才有了其子朱允炆的皇位被其弟朱棣夺取的历史悲剧发生。
▍为什么感觉古代中国皇帝除朱元璋外,大部分皇帝对太子不满?
呵呵,这是看文学作品太多了。
历朝历代,所有具备正式太子身份被废黜和被杀害而不能继位的,无非只:
西汉刘荣、刘据。东汉刘疆。王莽的王临。晋惠帝的司马遹。隋朝杨勇。唐朝李建成,李承乾,李忠,李贤,李重润,李重俊,李成器,李瑛,李成美,李裕。清朝胤礽,之前还有努尔哈赤的祁英。
除去混乱的李唐,绝大多数太子都是顺利继承皇位的。秦朝的扶苏则从来没有记录说是太子,仅只是长子而已。
两汉至清代(含新与武周),所有正统皇帝一共133位,太子刚好100位。其中顺利继位的68人。32个倒霉蛋中,有15位早夭,13个被杀和自杀。4人善终。
所以,100个太子,有83个还是皇帝喜欢的。17%是不喜欢的,包括亡国的。
▍为什么感觉古代中国皇帝除朱元璋外,大部分皇帝对太子不满?
在正式回答问题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段子,就当做开胃菜了。
话说有一天大内侍卫突然跑来向朱元璋禀报,说太子朱标起兵造反了,目前大军已经杀到皇宫附近了。
(朱元璋与朱标、马皇后影视形象)
朱元璋赶紧问道:“兵力够不够啊?”
大内侍卫:“报告陛下,守城兵力一万人正严阵以待;京郊五万精锐正在火速赶来勤王护驾。”
朱元璋:“放肆,我是问太子兵力够不够!”
大内侍卫(有点懵):“报...报...报告陛下,太子有两万兵力!”
朱元璋:“我的笨儿,这点兵力怎么能造反成功呢?传朕口谕,派三千太监前去应战,士兵一律不得抵抗,另外等太子带兵打到奉天殿,即可宣读朕的退位诏书。标儿啊,父皇等这一天等的头发都白了!”
(朱元璋影视形象)
段子讲完了,大家姑且一听,切勿当真。之所以会有这么一个段子,就是因为一直网传朱元璋对于朱标缺乏血性而有所不满,因此编了一个太子造反,皇帝还要倒过来帮忙的段子。
但是真实历史上朱元璋和朱标是少有的皇帝和太子能够和睦相处的,而且以朱标的地位他不可能造反,而以老朱的性格也绝不可能倒过来帮忙。
与朱元璋和朱标的融洽关系相反,大多数皇帝和太子的关系并不好,甚至很多是处于极其紧张的状态,父子刀兵相见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比如说汉武帝和太子刘据,唐太宗与太子李承乾。那么为什么皇帝和太子的关系会如此呢?
(李承乾影视形象)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两个字,权力!
权力对人心的腐蚀可是很强的,尤其是那至高无上的皇权,一旦抓住,可是再也不想放手了,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皇帝想要长生不老。
而太子的存在似乎总在皇帝的面前提醒他们,“你们终有一天会死的,皇位到时候就是我的了!”这种感觉就会让皇帝非常的不爽快。同时皇帝还会担心大臣们提前效忠太子,从而无视了自己,这就会使得皇帝和太子的矛盾更加尖锐。
(汉武帝影视想象)
因为皇权的诱惑极大,因此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有被迫害妄想症,总是怀疑有人要夺他的皇位,那么离皇位最近的那个人自然就是他厌恶的对象了。因此,太子稍微有一点积极的动作,很有可能就触动了皇帝敏锐的神经!
除此以外,太子还要处在各种谣言和毁谤中。因为太子是被摆在明面上的储君,那么他就成了所有有想法的皇子或者大臣的攻击对象。这种东西一旦传到皇帝耳中,一两次可能没什么,时间长了、说的多了,那也就成了真的了!
所以说,综合以上因素,皇帝和太子的关系又怎么会好到哪去呢!总之一句话,最是无情帝王家!
▍为什么感觉古代中国皇帝除朱元璋外,大部分皇帝对太子不满?
李承鄞说:“比皇宫更危险的地方是东宫,比皇帝更难当的是太子。”
离皇帝宝座仅有一步之遥的东宫太子,看似皇位近在咫尺,处境却相当艰难。这一步跨过去了,是天子;跨不过去,则是万劫不复。
^《东宫》太子李承鄞
对于太子来说,和皇帝首先是君臣,然后才是父子。与其说要孝父,不如更要忠君。
而对于高高在上的皇帝来说,掌握权力的时间越久,就越沉醉其中,不愿放权。
太子虽然是自己指定的唯一合法继承人,总有一天要将这万里江山交到他手中。
但每当看到年轻活力,朝气蓬勃的太子在眼前晃来晃去,老皇帝难免不会觉得自己开始日暮西山,垂垂老矣;难免不会猜疑,这个表面孝顺恭敬的儿子,会不会内心在期盼着自己赶快挂掉。
而十有八九,这个儿子可能还真这么想的。
^李世民影视剧形象
不只太子,整个东宫属下的官员都跟太子同气连枝,太子一旦登基,太子党们少不了得到提拔重用,成为皇朝新的重臣,他们搞不好也盼着老皇帝快点让路,新的天子顺顺利利上场。
而十有八九,他们也是这么想的。
这让老皇帝心里怎么不膈应呢?
而且,皇帝一般都不止一个儿子,那众多的皇子之中,但凡有些能力的,又怎么甘心日后沦为自己兄弟的臣子,对他三拜九叩?
这些对皇位虎视眈眈的皇子,以及他们背后各为其主的臣属,少不了明里暗里给太子下绊子,想尽办法离间老皇帝和太子的关系。使这两人本就淡泊疏远的父子情谊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宛如架在油锅上煎熬的太子,被逼反的悲剧比比皆是。而太子当得越久,这种蚀骨的煎熬越发难以忍受。
譬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康熙帝的太子胤礽都成为了权力斗争下的牺牲品。
^李承乾影视剧形象
历史上,皇帝和太子之间,真心实意,父慈子孝的场面,实在太少见了。再贤明的皇帝也很难做到毫无保留,心无芥蒂地培养太子,扶持他上位。
朱元璋和朱标,算难得的父子情深胜过君臣之义,可偏偏朱标英年早逝,让人扼腕叹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推荐阅读:
在中国,个人存款有三百万,属于什么水平?可以一辈子不工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