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切胆后经常腹泻?
▍为什么切胆后经常腹泻?
由于胆囊切除后没有存储胆汁的器官,胆汁24小时不间断地流入肠道,一方面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足够的胆汁消化脂肪所以导致经常腹泻。
所以切胆的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补充益生菌,帮助消化吸收和调节肠道菌群。
▍为什么切胆后经常腹泻?
切除胆囊后的患者,由于短期内缺失了胆囊贮存浓缩胆汁的功能,故临床上可出现相应的消化道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消化不良等,由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受到较大影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脂肪泻、消瘦的情况。
胆囊切除以后,胆管会相应的增粗,以便储存更多的胆汁,因此胆囊切除术后一般3~6个月,患者的上述症状可能会逐渐的减轻甚至消失。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少胆囊结石病人在做了胆囊切除术后3-6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内,经常会有大便不成形、稀便甚至腹泻的现象。如果进食了高脂肪性的食物,则症状就更严重。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脂肪性腹泻”。
切除胆囊后,出现腹泻的原因有哪些?
1、胆汁缺少了地方进行储存加工
肝脏每天分泌约800-1000毫升的胆汁。切除胆囊后,胆汁不能经过胆囊的储存和加工。当人们进餐时,由于肠道缺乏足够数量高浓度的胆汁来帮助脂肪的消化与吸收,人们的消化能力尤其是消化脂肪的能力就会明显下降。这样一来,就有一部分消化不全的脂肪性食物随粪便排出,这时病人就会出现腹泻。
2、没有加工的胆汁源源不断进入并刺激肠道
胆囊切除后,肝脏产生的大量胆汁没有经过胆囊浓缩、储存,就直接源源不断地进入肠道。在未进食时,对于没有食物存留的肠道也是一种刺激,也会引起腹泻或大便不成形。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3、消化脂肪的能力下降
胆汁经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帮助脂肪的消化,帮助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切除胆囊后,未经胆囊浓缩加工的胆汁进入小肠,肠内胆汁酸浓度达不到临界微胶粒浓度,胆盐的含量也比正常人减少一半,如果摄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较多将引起脂肪性消化不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A、D、E、K 的吸收。也会出现消化不良或腹泻。
所以盲目切胆就要小心这些后遗症,治疗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还是建议能保则保。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用什么护肤品,能让皮肤又白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