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蒙古能灭金,三百年后却打不过满清?
▍为何蒙古能灭金,三百年后却打不过满清?
满清的八旗后来不是也不行了嘛。开始时都是铁骑横扫,攻城拔寨。建立政权后,腐朽,昏庸,懈怠,享乐越来越严重。最后亡国。
▍为何蒙古能灭金,三百年后却打不过满清?
感谢头条邀请。因为时殊事异,明代蒙古部落兵和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军有着天壤之别,从战斗力、组织力到武器装备明代蒙古部落兵相对于成吉思汗那会发生了全面的退化,这差距就好比二战末期的苏联红军和沙俄军队一样,同一民族在不同时期因为种种原因有战斗力差异很正常,用不着奇怪!说实话,综合史籍来看,要是努尔哈赤的八旗军遇到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部队胜算不大,但是要是打明代蒙古还是很轻松的。具体原因如下:
明代蒙古长期分裂,即便是中间有雄主短暂统一,也很快人亡政息,政治架构远没有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国”时期稳固,使力量趋于分散,给了后金纵横捭阖,各个击破的机会。
首先,我们要知道成吉思汗完成的不仅仅是整个蒙古草原上的地域上的统一,而且还深谋远虑的出台一系列制度将整个蒙古的力量凝聚在了黄金家族的汗权下,其中从军事上看最重要的就是推行了“授封千户”制和“大中军”制。正是这两个制度对“大蒙古国”的统一和战斗力的保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千户制是以十进位制统一编组草原牧民的兵民合一的组织,这是每个游牧政权传统军事组织形式。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自然毫不例外的将草原牧民置于千户制下,只是成吉思汗对千户制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了改造,加强了集权,为了区别旧的千户制,这种全新的制度被称为“授封千户制”,其特征如下:
第一、其麾下95个千户(《史集》里有120多个)大部分是是各部族混编而成,打破了原来血缘氏族的框架。
第二、各个千户的千户长都是由成吉思汗亲手任命,而这些千户长是由忠于他的功臣、部落首领、那可儿、姻亲组成,并且大汗有最终的任免权。这就打碎了氏族部落组织由贵族来充当首领的传统。
而为了确保其汗权,成吉思汗还建立了直属于自己的万人大中军,是由各千户内的白身子弟构成由1000名宿卫、1000名箭筒士、8000名护卫散班构成,掌握着这支强大的力量,可以“制轻重之势”,其力量足以制约在外各个诸王与那颜。更重要的是诸千户那颜的子弟们都被强行征入护卫军,“我所挑选的散班,当由万户、千户、百户的儿子及白身人的儿子的有技能、身体健全者来挑选”,成吉思汗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并起到了人质作用,所谓“或取诸侯将校子弟充军,曰质子军”,可谓是用心深刻。并且大中军充当的中央行政机构,保持了政令畅通。
《蒙古秘史》:千户、百户、十户那颜等及一切人等应遵令而行,其有违背命令者,严办!当选的护卫军之人,如有逃避的,不愿在我的跟前服务,以他人代替的,就惩罚他,就放到无人的远方!
成吉思汗在完成蒙古草原的地域统一后,将所有蒙古牧民纳入其“授封千户”的制度之下,由其亲信担任千户长,并成立护卫军制衡诸千户,纳诸那颜子弟为人质,更牢固的控制了分布各地的那颜,使他们效忠于自己。就是这样的集权制度维系了“大蒙古国”前四汗的统一。而统一的汗权带来的是极高的战争组织力和动员力,成为了实力强悍的扩张机器。
《史集》:万夫长、千夫长和百夫长们,每一个都应将自己的军队保持得秩序井然、随时作好准备,一旦诏令和指令不分昼夜地下达时,就能在任何时刻出征。
但是明代蒙古则不同,自从蒙古势力被明朝从中原驱逐之后,蒙古就开始走向分裂,大致分为瓦剌和鞑靼两部。而后尽管有短暂的两次统一,但终究未能改变分裂的局面。
有明一代,第一次统一是由非黄金家族的异性封建主也先完成的。第二次统一是由黄金家族的中兴之主巴图蒙克,即达延汗完成的。但这两位统一草原的深度却远远不如成吉思汗,仅仅靠自己的威望来维持统一局面,这样就很容易形成人亡政息的局面。尤其是第二次给蒙古草原带来统一达延汗,仅仅凭借自己的威望实行家长式的统治。他在世的时候并未采取中央集权的举措,而采用了古老的分封制,将诸子分封于察哈尔、喀尔喀、土默特、永谢不、鄂尔多斯五个万户中,这就造成了蒙古草原长期分裂的局面(而且分封的也不合理,做为达延汗继承者的博迪只分得了察哈尔万户,而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一系子孙却领有右翼土默特、永谢不、鄂尔多斯三个万户)。事实上,达延汗一死,右翼蒙古和左翼蒙古已经互相看不顺眼了。
五大万户各行其是已经极大的削弱了蒙古的实力,而各万户内的黄金家族封建主们还将自己的子孙不断分封下去,这就造成了更加难以挽回的封建割据局面,万户内的每一个鄂托克(相当于成吉思汗时代的千户)都有极强的独立性,既和察哈尔的那个名义上的大汗没有关系,也不怎么听自身万户的领主调遣,有时一言不合,还会对自家领主刀兵相向。据明人统计,光鄂尔多斯万户内部就分了42个鄂托克,“套虏众号十万,分为四十二枝,每枝多者不过二三千骑,少则一二千骑而已”,“套部分四十二枝,各相雄长”。而昔日的右翼霸主土默特部自俺答死后,分裂日甚一日,第四代顺义王卜失兔已经对部落四分五裂的状况无能为力,“所制止山、大二镇外十二部。其部长五路、素囊及兀慎台吉等,兵力皆与顺义埒”。
一个分裂的明代蒙古力量已经大为削弱,给了后金绝好的时机。事实上,努尔哈赤就说道分裂的蒙古不足为惧,是有被后金征服的可能性的,“蒙古之国,犹此云然,云合则致雨,蒙古部合则成兵,其散犹如云收而雨止也。俟其散时,吾当亟取之”,可以说正是分裂的蒙古给了努尔哈赤合纵连横,各个击破的机会。
曾经察哈尔部林丹汗对努尔哈赤写信挑衅,号称“四十万蒙古之主”,结果被努尔哈赤打脸的体无完肤,表示你就是个虚名,装什么装,人家听你的不?,“此六万蒙古亦不尽属于尔,属鄂尔多斯者一万,属十二土默特者一万,属阿索特永谢布者一万。此右翼三万之众,与尔无关,乃任由驻牧之众也。其左翼三万之众又岂尽属于尔耶”。可见,后金方面对当时蒙古形势相当了然。
明代部落化的蒙古战力、武备大为衰退,军事实力远不如后金。
碎片化的明代蒙古部族不仅无法合力,而且其组织性、纪律性、战斗意志相对于成吉思汗的蒙古军发生了极大的退化,只满足于劫掠,不是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当遇到强敌的时候,也不以逃遁为耻,再也无法与成吉思汗时代横扫欧亚的军团相提并论了。
想当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战斗意志极其顽强,强兵硬战,丝毫不惧,敢于反复冲击对手,“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撞。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野狐岭之战,木华黎表示“彼众我寡,弗致死力战,未易破也”,率“敢死士,策马横戈,大呼陷阵,帝麾诸军并进,大败金兵”。而在明代中后期,蒙古人的作战意志是这样的:虏最畏劲敌,我军能斩彼一二先驱者,即啮齿而遁,不可复聚。
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军步战亦不吃亏,“金兵阵河南,示以必死。木华黎令骑卒下马,以短兵接战,大败之,溺死者众”,而明代中后期的蒙古人竟然“不能下马地斗”。
而攻城战术由于生产力低下,也极为简陋,竟然是以弓箭手掩护,“令勇悍不别生死者以钩缘城”,这是连云梯都不会造了么?成吉思汗时代征伐西域的时候好歹有云梯这玩意啊!
蒙古以部落兵的状态对付统一的后金和组织性、纪律性很强的八旗兵,当然胜算很小。万历二十一年的古勒山之战,以科尔沁为首的九部联军征伐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点评道:“来兵部长甚多,杂乱不一,谅此乌合之众,退缩不前,领兵前进者,必头目也,吾等即接战之,但伤其一二头目,彼兵必走。”(对比一下上面写的明人论述:虏最畏劲敌,我军能斩彼一二先驱者,即啮齿而遁,不可复聚)
事情发展正如努尔哈赤所料,叶赫贝勒布戒被杀,竟然直接导致了兵溃。科尔沁贝勒明安赤身裸体,骑马遁走,“夜黑贝勒等见布戒被杀,皆痛哭,其同来贝勒等大惧,并皆丧胆,各不顾其兵,四散而走。明安马被陷,弃鞍赤身,体无片衣,骑孱马脱出”。这惨不忍睹的组织力和纪律性怎么和成吉思汗的蒙古军相比,铁木真要是重生看到这一幕怕不是要气的原地去世。
铁岭之战,努尔哈赤对阵内喀尔喀蒙古兵万余,一仗打下来不仅赢了,居然生擒了包括最高领主宰赛等10多位首领,很显然这万余蒙古兵一和八旗兵接触就势如山崩,连自己的指挥官都丢了一地。
就这蒙古部落兵真的和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军没有可比性,怎么和组织性、纪律性比他们更强八旗兵比?其余战役如努尔哈赤再征内喀尔喀、皇太极三征察哈尔,我也不详细论述了,这战争胜负完全是一边倒,各个蒙古部落输得是毫无悬念,清军简直就是赢麻了,直如摧枯拉朽。
所以,为何蒙古人能灭金,而明代蒙古则被八旗兵打不过清军?原因主要就是政治上分裂、军事上退化使得其对组织性、纪律性更强的八旗军毫无还手之力,可以说明代蒙古部落的战斗力退化程度放在成吉思汗时代简直烂的不可想象。
引用文献:《满文老档》、《译语》、《北虏风俗》、《明史》、《史集》、《元史》、《新元史》、《明经世文编》、《清太祖武皇帝实录》、《黑鞑事略》
▍为何蒙古能灭金,三百年后却打不过满清?
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节点集合因素,时间、环境、敌手的现实因素。无法搅合一起一概论之,也不能拿到一起来比较。
▍为何蒙古能灭金,三百年后却打不过满清?
第一、蒙古主要是不团结,铁木真(成吉思汗)把蒙古各部统一,但他的子孙又重新陷入分裂与内讧。
第二、蒙古人口不算少,但征服的地域太大,最高到三千多万平方公里,每个地方都要驻扎统治,人就明显不够,很容易被当地同化。
第三、中原王朝及其他势力的不断打击。
中原王朝自不必说,每隔几百年就出现一个强大的中央帝国,各领风骚。元朝最多也只能算其中之一。
中原一般都会持续攻打草原,削弱草原力量。
就跟割韭菜一样,长出来就给你割掉,草原力量聚集不起来。
到了清朝时更绝了,虽然不割韭菜,但限制韭菜地大小,所以蒙古长不大。
▍为何蒙古能灭金,三百年后却打不过满清?
这个问题问的好!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即使叱诧风云建立庞大帝国的蒙古人,也会衰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让人不禁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其实一个民族的崛起,只需要十几年,只需要几万精良的军队,就可以纵横天下,睥睨群雄。但要衰落,也只需要一代人时间,真是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金国最高光的时代就是完颜宗翰、完颜宗弼、完颜娄室那一代,甚至到完颜宗弼(金兀术)时,战斗力就已经下滑,后面更是不值一提。
就算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三十年统一蒙古,一辈子灭国无数,建立了史无前例的蒙古帝国,到了其儿子辈也还能吃点老本,但也频频失败。甚至忽必烈灭南宋,都不能说忽必烈有多强大,只是说是宋朝太无能,双方其实是在比烂,只不过南宋更烂些。
明朝建立的过程中,对蒙元开展了持续而猛烈的打击,消灭了蒙元势力。基本上把蒙古部落打回原始部落的状态了。明朝中后期重新组织起来的蒙古军队,与成吉思汗时期的军事已无传承,战斗力也不可同日而语。
而到了满清与后金时代,蒙古已经分裂为若干部落,来自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后裔)的林丹汗仍然是蒙古大汗,但只能控制察哈尔一部了。即便如此,林丹汗仍然有6万户,相比而言海西女真只有3万户。林丹汗曾经轻蔑地对努尔哈赤写信:四十万蒙古国主青吉思汗,向水边三万女真国主英明汗问安。
林丹汗把所有蒙古部落都算在自己的属下,确实有40万户,但实际上蒙古部落并非是一个整体,察哈尔东边的兀良哈、喀尔喀,西边的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部只是名义的属下,并不完全听从林丹汗。
林丹汗有雄心壮志统一蒙古,也有一定的战斗力,但他的雄心与实力明显不对等,林丹汗甚至为了得到与明朝的贸易权,主动约束部族骚扰明朝,并配合明朝与满清为敌,成为明朝的盟友。
更要命的是,当时蒙古部落已经信奉喇嘛教,喇嘛教也有很多派,他们信奉的是格鲁派(黄教),但后来林丹汗突然改信萨迦派(红教),这导致蒙古部落与林丹汗之间离心离德。
蒙古部落信教,很多男性成为喇嘛,直接减少了许多拿刀的战士,人们对打杀和掠夺兴趣大减,人们有钱都捐给寺庙,自己甘于清贫,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蒙古部落的战斗力。
在经济层面上,蒙古人基本上种地和经商的习惯,只有游牧经济。而后金是渔猎为生,经济也比较落后。明朝后期,中医药兴起,视东北人参为宝物,女真人靠挖参赚了大量钱财,可以换粮食。努尔哈赤则基本上垄断了女真部落的人参交易,积累了大量财富。
再有蒙古人不会冶铁,一个铁锅就是传家宝,而女真人虽然经济落后,但不缺铁,能够大量采矿和冶铁。女真的重甲步兵,全身披挂三层铠甲,箭射不透,不避刀枪,在战场上就是无敌的存在。后金还组建了重装骑兵部队,极具冲击力,而蒙古则主要是轻骑兵,兵种单一,军事上已经落后于后金。
后金建立了兵民合一的八旗军事制度,军事动员能力极强,在于大明的长期交战中,锻炼出一大批能征善战的的百战勇士,这是后金能够取胜的根本原因。满清八旗最具战斗力的时间也只有几十年,在1642年松山大战时达到了顶峰,两年后八旗入关,定鼎中原,八旗都是扛把子的角色。但长期的征战,同样使得大批八旗战士伤亡殆尽,满期的战斗力就已经下滑了不少了。只不过八旗威名还在,人们还看不到真相。
而蒙古部落在明朝中后期之后,基本上不再大规模入侵明朝,只是通过封贡贸易与大明交换生活必须品,人们打仗的机会并不多,军事素质与后金相比,已全面落后。蒙古、朝鲜都曾是明朝的盟友,共同对付后金。
平心而论,蒙古虽然落后,但人口还是远超后金,整体实力差距并不大。靠近后金的蒙古部落逐渐被后金拉拢,这些部落不敢背叛林丹汗,也不敢得罪后金,于是在两边押注,同时向林丹汗和努尔哈赤都进贡。林丹汗自然不爽,还带兵惩罚这些部落,反而把他们推向了后金。
而后金则依靠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不断拉拢科尔沁等蒙古部落,实力越来越强。林丹汗看不敌东边的后金,竟然要向西发展,带兵征讨那些不听话的蒙古部落。结果这些部落受到威胁,反而被迫投向后金,林丹汗无奈竟然从东北的察哈尔流落到青海,狼狈不堪,并死于青海。
后金步步紧逼,在皇太极时期,林丹汗的部落走投无路,林丹汗死后其儿子献出了传国玉玺,向后金投降。皇太极甚至全盘接收了林丹汗留下的八个福晋(老婆)。至此后金征服了蒙古,满清历代君主同时又是蒙古大汗,并且采取了满蒙一体、满蒙联姻的政策,著名的孝庄皇后就来自蒙古科尔沁部。
在清朝时期,蒙古部落被限制在蒙旗范围内游牧,不准越界,再加上广泛建立喇嘛庙,鼓励人们敬佛拜佛,蒙古人逐渐失去了祖先的尚武精神,成为能歌善舞的民族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