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罢官,李鸿章能咸鱼翻身,翁同龢为何却被连根拔起?
▍同样是罢官,李鸿章能咸鱼翻身,翁同龢为何却被连根拔起?
李的树大根深,培植党羽众多,尾大不掉,对内北洋系淮军掌握兵权实权,对外结交洋人,依靠军购,贷款,关务等当了买办,代表部份洋人利益。以至于甲午战败日本人点名要他去签条约。翁师傅就差远了,洋人不认他,内部权力来自皇帝。
▍同样是罢官,李鸿章能咸鱼翻身,翁同龢为何却被连根拔起?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说真格的这俩人没有一个是俺喜欢的。但最让俺瞅着脑壳疼的是翁同龢,这就是个沽名钓誉之徒,就跟明末时期那东林党差不多。
一摸脑壳子,胡子拽老长,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满嘴的仁义道德,但一说到正事,拉大腿里头一准有他翁同龢。
大奸似忠说的就是翁同龢这号人。
那么有些小伙伴不了解翁同龢,咱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您就明白了。
翁同龢家里兄弟仨,上头有一老爹叫翁心存。翁家人就是打他老爹这辈发达的,到了翁同龢这辈夸嚓摔地上再也没爬起来过。
再往后数,翁同龢的六代孙已经跑美国享福去了,当年把183件国宝无偿捐给了美国人民,当然人家已经是黄皮白心的美国人了,给自己国家捐点东西应该的,回头卖给咱一点收了四百五十万美元,折合咱的毛毛钱咋也得个两三千万,所以东西应该不错,当然这点东西也有说是捐的,无所谓总之收了钱是真的。
咋说呢?翁同龢这一家子算是很注重名节,您要是给他送钱啦,宝石啦,他那脸拉的老鼻子长,指不定用小木棍就把您给打了出去。
但你是给他送个书啦,画啦,那高兴劲别提了,就好这口。
咱举个例子您听一下。
相当年圆明园不是被烧了吗?慈禧心心念念的想要恢复当初的荣光,这不就要修,这就让翁同龢来主持这事。毕竟清流吗?不爱财货。
这一修园子,一些个商人就跟那闻到老鼠屎的屎壳郎一样,就围在了翁同龢的身上。
翁同龢那叫个扣啊,手里那点银子死活不撒手。
最后商人想了一个主意,花了三百两银子,把翁同龢和老爹的写的诗整两本书里头,给翁同龢过目,顺道说他打算把这书出版出版。
翁同龢当即就给这商人六十万两的份额去买木头,其他的一盖不问,这手指头何止是松了一松的节奏。
当然为了让商人不受损失,翁同龢把袖子这么一撸,大笔一挥,写了俩字,算是酬谢商人的义举。清流吗?不能贪财!
瞅见没,沽名就是这么钓的誉,来劲吧!这家伙让他出主意办实事,办不了,打内讧那可是一把子好手。
这人沽名钓誉就不说了,人家宰相肚子里头即使撑不了船,放块石头也没大问题,就这位他那肚子里头比针鼻大不了多少,穿跟线就憋的慌。
他可以做到,为了私人报复可以把国家危亡丢后脑勺,都不带琢磨的,就是为了看看那个给他难堪的家伙,有什么下场。
有这么一位蹲在光绪的身边,这压根就是一祸患,比那些个蛀虫还坏,坏透了,光绪能玩过慈禧,那才叫见鬼了。
您别不信,咱瞅瞅恭亲王奕䜣临死前对光绪的嘱托,您就能吧嗒出味道来。
恭亲王奕䜣这五个字有些小伙伴不明白,俺稍微说一下,绰号鬼子六,不是说这人有多坏,是形容这人精明,能力超强。当年道光选下一任皇帝的时候,就是打这位和咸丰挑的。这要是道光选了鬼子六,真就没有慈禧什么事了,这位可是一个喜欢洋务的人,愿意接受新事物的。
恭亲王给这翁老头八个字的评价,居心叵测,怙势弄权,这可是诛心之语。
临了恭亲王又补充了一句:“皇上要用翁同龢,那就是聚九州之铁,也不能铸此大错!”
毕竟翁同龢那是光绪的老师,所以恭亲王害怕光绪没听进去,又补了这么一句。
恭亲王这人聪明,看人看的透彻。
这也是为什么慈禧把翁同龢这么个人放在了光绪的身边,他这人重的只有自己的利益,国家利益什么的不在他的眼里,所以他蹲在光绪身边,就是一搅和事的,好事都能给你搅和黄了。
咱说件事大家伙就能明白。
根据《中国晚清史》,清朝其实每年给北洋水师有五百万两的拨款,但这事到了光绪十四年之后,北洋水师您别说添置一艘战舰了,他就是一门火炮都没有增加。
从1883年开始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炮弹都没有,当年甲午海战的时候,定远舰巨炮就一颗炮弹,其他舰船撑死了也就两发,这还都是当年买船的时候,人家赠送的。
小口径是多,但也没到肆意挥霍的地步,而且都是自家的厂子里头生产,那炮一响,整个甲板都是黑色的,比那烟雾弹都牛叉。
那么银子都跑那去了?没跑翁同龢给卡死了,因为这个时间点上的翁同龢恰恰在户部里头任职。
翁同龢和李鸿章那就是一对死对头,李鸿章亲手组建的北洋水师,那么翁同龢不给李鸿章穿小鞋都对不起自己个。
所以翁同龢可不管什么国家大义,祸乱军心,他就是要看看李鸿章那个难受劲,浑身不舒服吹胡子瞪眼的样子。
那么他俩咋就成了死对头。
这呀,还得从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说起。这人和翁同龢一样就是个玩嘴炮的读书人,真要让他干点事,整个就一脑门子浆糊。
那会咸丰还在,他这哥哥蹲在安徽当巡抚,结果太平天国打过来了。
这好人家还没到,他就跑了,你说跑就跑吧,他跑到了寿洲这块在一些人的蛊惑下,抢先一步把守城大将给砍了。
砍了之后,让这些人来守城,这好太平军一到,这帮人开了城门就投降了。
就问你尬不尬,这下真砸锅了。其实这事这结果吴棠都给他预言到了。翁同书本来就是书呆子,识人不明吗?
这么一弄,曾国藩布局和太平天国决战的棋盘,让这货给砸了一个细碎不说,杭州都完蛋了,大将都自杀了一位。
曾国藩恨这榆木脑袋的家伙,上书要求干掉翁同龢这哥哥。
要不说咸丰就是一吃干饭的,事都办的这么砸锅卖铁了,他还想着保这货一程,为嘛呢?因为翁同书的父亲是咸丰的老师,这么一层关系。
所以这事就被压了下来,但你想哇,前方打仗的将士这就是个气啊,这也叫个事,他们打生打死的,跑这么个家伙顺手就能干掉一个卖命的武将,还把整个战略给搞秃噜皮了,还没事。
这要是弄不好,就是一哗变啊!
所以曾国藩又上书,直接挑明就是要杀了翁同书,这不带商量的,不然这兵他们没法带了。
那么李鸿章也明白这其中的关节,也一同上书,要杀了翁同书。
这好咸丰的路子被堵死了,只能把翁同书抓起来,来了一个斩监候。
其实这事咸丰就是堵下边人的嘴,不就是斩监候吗?没到斩立决的份上,有个时间缓冲,把这事淡上一淡,放出去也是个一句话的事。
结果他们这老爹受不了这个,噶一下抽了过去,就这么死了。
得咧!翁同龢和李鸿章的梁子算是结了下来。至于翁同书后来被咸丰又放了出来,一脚丫子踹到新疆缓缓神,没过多久又启用了。
老翁家那可是一门清贵啊,翁同龢能受得了这个,在他眼里差不多就是杀父之仇了。
所以给你李鸿章穿个小鞋啥的,这就没得商量。
后来甲午海战,翁同龢为嘛鼎力支持开战,好像他很厉害的样子。
其实这里头也是有猫腻的。
王伯恭这是翁同龢的徒弟,他写过一本叫《蜷庐随笔》的书,这书里就提到了翁同龢支持开战的原因,小人啊!
常熟言合肥治军数十年,屡平大憝,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余谓知己知彼者,乃可望百战百胜,今确知己不如彼,安可望胜?常熟言吾正欲试其良楛,以为整顿他也。
就是为了摸清李鸿章的底细,为了将来暗算做个准备而已。这就是他这个所谓的清流干的事。
结果打出来之后,翁同龢也明白了,这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甲午海战可以说是清朝的耻辱,同样是中国人民的耻辱,是咱整个历史上最难看的伤疤,到现在咱海军都没找回这场子,他也正式的揭开了,中国进一步走向落寞的转折点。
于是翁同龢开始了疯狂的甩锅,因为这锅要甩不出去,这污水就要浇他头上了,指不定就要远离朝堂,这辈子都没法子翻身了,想要蹲在光绪身边继续清流,这都不可能了,于是他大义凛然的要求砍了李鸿章以谢天下。
当然这还不成,毕竟北洋水师战败的根子是没有钱买炮弹,买船,要知道甲午海战日本主力战舰曾经就是为咱造的。
于是翁同龢将这口大黑锅甩给了慈禧,说是慈禧挪用了军费,修园子去了,他这个办事的撑不住。
呵呵!慈禧是个好惹的吗?这不找死吗?
所以翁同龢下去已经成了一个真命题。
而此时光绪也被这货烦透了,想着摆脱这个困局,毕竟甲午海战这事没有办好,这就给了慈禧口舌,这个口舌递过去,被慈禧拿回皇权是早早晚晚的事。
翁同龢出不了主意,喊个口号还成,于是光绪开始和康有为这些人走的近了。
这事算是触怒了翁同龢的逆鳞,又开始不断诋毁康有为。
这就搞笑了,康有为就是翁同龢推荐的,现在看和光绪走近了,这就开始诋毁。
光绪不胜其烦,结果翁同龢到是怒了,摆出了帝王老师的架势,拿着砚台就砸光绪,这事可是记录在历史当中的,结果人没砸到,墨汁到溅在了光绪的衣服上。
看见吗?翁同龢就是这么个把自己利益看的非常之重的人,干任何事都是以这个为最终目标的,连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都不会有。
不然一个臣子会去砸皇帝吗?
哎!翁同龢就这么个人,下去之后,您感觉还能回来吗?
光绪不会,教训啊!慈禧更加不会,因为慈禧的名言就是:“你让俺一时不痛快,俺就让你一辈子不痛快的人!”
而李鸿章,那就不一样了,这是个有能力的人,能办事的人。
翁同龢能干什么?沽名钓誉吗?这种事能给人提供帮助吗?翁同龢这辈子就没干过什么实际的事。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同样是罢官,李鸿章能咸鱼翻身,翁同龢为何却被连根拔起?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屈指可数的洋务人才,罢了他的官,朝廷无人可代替。慈禧发了昏的招惹八国联军,最后满朝上下也只有李鸿章能给她背锅了。
翁同龢生错了年代,他若是早生几百年,估计也是个名声极好的宰辅。只是可惜晚清那个巨变时代,他这种思想老旧的清流派毫无用武之地。并且他还是帝党,当光绪被软禁后,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也不少。朝廷自然是不会再启用他了。
翁同龢这个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是咸丰六年殿试一甲一名,中状元时仅26岁,是清朝最年轻的状元之一,文章、书法造诣都很好,堪称是年轻有为。
光绪八年时,慈禧让他进军机处,他那时候还装叉,不想进。是慈禧苦口婆心的说:我病才好,找人不容易,你别给我为难!他这才勉强答应进了军机处。从这个事情上可以看出,慈禧对他的才华是肯定的。
所以说,像翁同龢这样的人若是生活在明朝或清朝中前期,那绝对是一号人物。
只是可惜,他出生在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唯不世出之奇人方能挽救大局,不致亡天下”的清末。他所擅长的经世治学,在清末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所以混了几十年,都只是个协办大学士。
不过,他很擅长整人之道,慈禧和光绪让他制约李鸿章,这个任务他干的不错。所以从左宗棠病死,无人制约李鸿章后,他实际上朝廷当中反对李鸿章势力的扛把子。
但还是那个老问题,他的才华在清末没有用武之地,当李鸿章因为甲午战争战败而被朝廷罢官后,他也是狡兔死,走狗烹,失去了利用价值。
戊戌变法期间,他还想再搏一把,把政治前途全部压在了光绪身上。但是变法失败,光绪被软禁,他也就被慈禧赶出了朝廷,晚年颇为凄凉。
李鸿章不用多说,晚清洋务派二号人物,地位仅次于曾国藩。他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他的存在严重威胁到了慈禧和光绪皇帝的统治。所以,慈禧和光绪既要拉拢他,还要找机会整垮他。
甲午惨败后,淮系精锐尽丧,李鸿章失去了利用价值,被慈禧一脚踢开。不过,李鸿章却也因祸得福,躲过了戊戌变法这个慈禧和光绪的政治内斗。
当光绪被软禁后,慈禧手上无人可用,便再次想到了李鸿章,让他出任两广总督。不过这只是常规操作,做做样子,并不表明慈禧会重用李鸿章。
然而,就在李鸿章离开京城,去到广州赴任才半年,慈禧就作了史诗级的妖。她先是要废掉光绪,接着又纵容义和团,搞得满朝上下乌烟瘴气。最后,直接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事件。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李鸿章就有价值了。毕竟当时满朝文武都是徐桐、刚毅那类(跟翁同龢很像)顽固派,一个能玩转近代政治的人都没有。
于是,就在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口前一天,感受到巨大压力的慈禧就给李鸿章发了一封尽快北上的电报。
不过李鸿章也不傻,这个时候让他北上,他就是去背锅的。所以他回电表示:现在从广州到北京沿途都是土匪,我没办法北上。
沽口禁商船,沿途拳匪布满。兄奉召,竟无路可达。——(李鸿章推脱之辞)
这表明,李鸿章的心态已经变了。他不想再给慈禧背锅。
但是,慈禧铁了心的要作死,居然下达了一封向全世界宣战的通告。
几天后,李鸿章收到朝廷的开战命令。但李鸿章表示: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又过了几天,李鸿章干脆加入刘坤一、张之洞组织的东南互保活动。集中东南九省督抚的力量公然对抗朝廷。
慈禧见东南九省全部不奉诏,就一连给李鸿章拍了三份电报,催他尽快进京。并且,慈禧还在电报里面给李鸿章官复原职,恢复了他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
接到任命后,李鸿章还不是不动身。当时慈禧急眼了,又给李鸿章连拍四份电报,让他马上北上。
该督受恩深重,尤非诸大臣可比,岂能坐视大局艰危于不顾耶。著接奉此旨后,无论水陆,即刻起程。——(慈禧催促李鸿章进京之辞)
不过,李鸿章依然没有前往北京的兴趣。他回电给慈禧,说自己上了年纪,感冒加腹泻,走不了,要请假20天。
连日盛署驰驱,感冒腹泻,衰年孱躯,眠食俱废,奋飞不能,徒增惶急。容俟调养稍愈,即由陆路前进。……拟恳圣慈赏假二十日,俾息残喘。倘假内见愈,仍力疾趱程北上。——(李鸿章二次推脱之辞)
收到李鸿章这封密电后,慈禧愤怒了。不再催促李鸿章北上。爱干什么干什么吧,老娘离了你李鸿章,还不能掌控时局了?
然而事实证明,慈禧没有李鸿章辅佐,她就是玩不转。
庚子年八月,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慈禧带着光绪逃往西安。老婆子的脸丢光了。为了挽回局势,慈禧再诏李鸿章进京。这一次李鸿章没有再推脱。而是硬着头皮进京,背负骂名,签署了《辛丑条约》。
李鸿章进京的时候,旗人对他的评价非常有意思:骂他是汉奸,可没他又不成。
所以说,人才在哪都是人才。像李鸿章这种能让统治者离了他就玩不转的人才,他被重新启用是很正常的;而像翁同龢这种已经跟不上时代的人,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也不少。朝廷离了他,照样玩的转。所以他也就不可能再被启用了。
▍同样是罢官,李鸿章能咸鱼翻身,翁同龢为何却被连根拔起?
1895年3月24日《马关条约》签订,李鸿章做了清朝丧权辱国的替罪羊,不久之后,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
1898年7月戊戌变法爆发,又由于翁同龢对变法态度前后不一,被光绪帝所嫌弃,所以在戊戌变法的第四天,翁同龢被光绪皇帝革职。
李鸿章和翁同龢二人都是朝廷大员,一个是中枢军机大臣,一个是北洋大臣;一个因为甲午战争失败而革职,一个因为戊戌变法被革职。但是革职之后二人的人生轨迹却完全不同。
1896年春,李鸿章奉命作为头等专使前往俄国祝贺俄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而后慈禧又在1898年5月帮李鸿章找了个巡视黄河的差事儿,之后任命其代理两广总督,李鸿章完成复出。
而在李鸿章复出的那一年,也就是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发动政变,重新掌握大权,当年十月就将翁同龢革职,永不叙用。
同为晚晴重臣的翁同龢与李鸿章,为什么会在革职之后面对不同的境遇呢?很多人会说是因为李鸿章有治世之能,而翁同龢只是一个书生误国,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看过《走向共和》电视剧的人员,但是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慈禧与光绪的斗争,李鸿章与翁同龢斗争不过是帝后斗争的延续(翁李之争我有专门的文章讲过,就不写了),李鸿章是慈禧太后的左膀右臂,而翁同龢则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所以翁同龢最后不能复出是因为在戊戌政变中光绪皇帝失势,并且本人还被囚禁,而慈禧重新回到权利中心,打压了翁同龢。
翁同龢长期担任户部尚书,并且是朝廷清流的代表,在处理内政方面还是一把好手,其处理的“杨乃武案”不惜得罪湘淮二系的人员,处理云南贪墨案也是有声有色,但是其军事上比较差劲,“不知兵”是其弱点。
相比较而言李鸿章在对外事务的处理上更加游刃有余,眼界相对高一些,但是李鸿章的私心也重一些。翁李之争中李鸿章对翁同龢的偏见远远大于翁同龢对李鸿章的偏见,并且在二人之争中,翁同龢表现更加像一个君子,而李鸿章每次谈到翁同龢就气不打一处来,更有很多时候所做之事就是为了拆翁同龢的台。
上面提到过翁李之争是帝后之争的延续,而在晚晴朝堂之上发生了什么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呢?
首先就是光绪的亲政之争,慈禧身居高位,以太后的身份掌控全国,但是随着光绪帝长大,慈禧必须面临将政权还给光绪帝的问题,这是慈禧不愿意见到的事情。所以光绪帝成年之后,慈禧也是以各种借口拖延还政的时间,其中就包括要求修颐和园等等。
面对慈禧不归还政权,以翁同龢为代表的清流人员,就会群起而攻之,虽然没有到逼宫的地步,但是形成的一个逼迫压力还是存在,也正是在这种压迫之下,慈禧逐步放权让光绪亲政。这是帝后竞争的第一个较量,光绪在翁同龢等人的帮助下,取的一点小胜。
此时的光绪并没有完全掌握大权,慈禧也没有失去对朝政的掌握,“戊戌变法”爆发,由于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等人年轻气盛与一些朝中大臣矛盾加深,再加上戊戌变法冲击了一部分的利益,所以朝中一些老臣进行阻止变法的推行。这种情况下也加深了帝后之间的矛盾,如是光绪想完全执掌大权,结果被慈禧联合荣禄发动政变,从此光绪被囚禁到死。这次斗争中慈禧完胜,而光绪帝则是输的彻彻底底。
戊戌政变发生时,一个重要的人物消失不见,这就是翁同龢,原因是在当年6月份的时候,翁同龢因为反对戊戌变法被光绪皇帝革职。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翁同龢不是支持变法的吗?最后怎么又变了呢?
根据《翁同龢日记》记载,1898年5月26日,光绪曾让翁向康有为索要上书,翁却回答:“臣与康不往来”,光绪问:“何也?”翁回答:“此人居心叵测”,光绪盛怒质问:“此前何以不说?”翁回答:“臣近见其《孔子改制考》知之”。
翁同龢反对康有为其实比较好理解,翁同龢是状元出生,属于八股考试的得益者,而康有为等人废除八股考试的策略自然是与翁同龢相冲突,所以翁同龢会反对变法。当然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以前光绪帝独宠翁同龢,大小事都要向翁同龢请教,现在不需要翁同龢,而直接请教康有为,这让翁同龢被冷落,翁同龢内心不爽快。
翁同龢期初推举康有为得罪了后党,而现在又得罪了康党,为朝局所不容。又由于翁同龢对变法态度前后不一,被光绪帝所嫌弃,所以在戊戌变法的第四天,翁同龢被光绪皇帝革职。
这样戊戌政变的时候,翁同龢已经不在光绪皇帝身边。而这也是慈禧已经算计好的事情,可惜光绪皇帝的权谋之术相对慈禧差距太大,所以自己斩断了左膀右臂,给了慈禧政变的大好机会。若是翁同龢在朝廷,即使是慈禧想发动政变,也必须考虑这位军机大臣、清流领袖的影响,他和荣禄密谋的事情就不那么容易。
慈禧得势之后依旧忌惮翁同龢,所以在发动“戊戌政变”后,后党重新掌权,但是慈禧并没有放弃对翁同龢的打压,在当年十月又下诏书,将翁同龢革职并且永不录用,可见慈禧对翁同龢的忌惮和怨恨。
李鸿章与翁同龢一个能复出,一个被打压,固然有二者在治国才能上外交与内政从差别,但是帝后之争才是关键,而慈禧掌权也就意味着翁同龢从此不会在被任用。
▍同样是罢官,李鸿章能咸鱼翻身,翁同龢为何却被连根拔起?
同样是罢官,为什么李鸿章能咸鱼翻身,而翁同龢却被连根拔起,永不叙用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个是为国为民的忠臣,一个是误国误民的弄臣。如果你是朝廷的当权者,对于那些始终怀抱忠贞爱国之心,踏踏实实干实事,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忠臣,即使犯了错误,国家依然会给你机会!对于那些抱有投机的心态,甚至夹带私人恩怨以公报私的弄臣,一经发现自然永无翻身之日!
一、李鸿章“忧国忧民”的忠臣
甲午海战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举国震惊,李鸿章作为清朝全权代表,赴日本代表清朝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事后,李鸿章被全国人民骂成“卖国贼”,此时李鸿章已经70多岁,作为一名为国尽忠的老人,可谓鞠躬尽瘁!在日本期间,更是险些被刺杀身亡,此时的李鸿章想的最多的是,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国家减少一些赔款。回国后,被骂成“卖国贼”也没有怨言。李鸿章只是替朝廷的当权派背锅而已。
这么大的一个历史事件,国家和人民需要一个交代!北洋水师是由李鸿章一手创建的,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甲午海战,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其实朝廷当权派心里是有数的,李鸿章只不过是替朝廷背了锅。李鸿章自己也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朝廷当权派自然明白其中原委,只能委屈他让他来当这个替罪羊。所以朝廷在处理李鸿章时,表面上免去了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并拔去三眼花翎及黄马褂,只留下大学士虚衔。表面上看似只保留了一个虚衔,其实朝廷对他是留有相当大的余地,为今后继续启用他埋下了伏笔。
二、翁同龢 “误国误民”的弄臣
对于翁同龢的处理,朝廷当权派是丝毫没有留下余地,一撸到底,因为他只考虑自身利益,根本无视国家利益,在重大问题上,居然因为一己私利误国误民。
甲午中日海战,中国之所以战败,作为户部尚书的翁同龢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北洋海军自组建之日起十年内,作为户部尚书的翁同龢因为私人恩怨(翁同龢的父亲因为李鸿章的一份奏章导致气绝身亡,对于此事翁同龢一直记恨在心),以各种理由搪塞,竟然没有拨付一两银子。
在甲午海战爆发前的一年,李鸿章再次上书要求户部拨款150万两白银,用于购买两艘新式军舰和日常战舰训练和实战所用弹药。作为户部尚书的翁同龢,依然以各种理由搪塞,拒绝拨付,导致北洋海军无法正常添置新式军舰,也无钱购买用于训练和实战所用的弹药。最终这两艘军舰却被日军购买,其中一艘就是在甲午海战中,日军杀伤力巨大,击伤我多艘军舰的“吉野号”。翁同龢在处理国家重大政务上,竟然以公报私,简直误国误民!
所以,将这两个人的表现放在一起对比,就不难发现,朝廷为什么在处理两个人的方式上,差距那么大!同样是罢官,对于李鸿章这样国家有功之臣,当然能咸鱼翻身!而翁同龢这类人,朝廷定然是连根拔起,永不叙用!
------------------
推荐阅读:
上一篇:英国皇室人员为何穿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