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为什么说临摹好一个字帖,并不是临摹一切字帖的基础?
▍启功先生为什么说临摹好一个字帖,并不是临摹一切字帖的基础?
一个字同一个书法家、乃至不同的书法家写法下同。
▍启功先生为什么说临摹好一个字帖,并不是临摹一切字帖的基础?
启功先生说:"初学者须先达到形似之后逐步掌握书家书体特点,掌握规律,每个笔画的轻重长短、结构疏密的比例与字帖一致。″
临摹好一字帖,并不是临摹好一切字帖的基础,启功先生说的正确。不同书体,不同风格,不同字帖,所用的书写技法和结构特征不尽相同。现举例分析说明:
一,《睡虎地秦简》:
是秦始皇公元前27年之物,隶书墨迹本,用笔杂有篆书笔意,改篆书又长又曲的笔画为又短又直笔画,己有初步隶书特征。此帖圆笔中锋,顶锋入笔,注意点画衔接。
二,《乙瑛碑》:
汉隶碑刻,建于山东曲阜孔庙。如横画有方起方收笔,圆起圆收笔。起笔头方尾部如燕尾,和蚕头燕尾横这几种笔法。结构平正而飞动。主笔伸展。
三,《叶慧明》碑:
属唐代隶书,唐开元五年(717年)立,工稳庄严,骨力劲俏。
四,伊秉绶隶书:
清代隶书,平直用笔,起笔取逆势,长横顺势波出,短横稍顿即收。
▍启功先生为什么说临摹好一个字帖,并不是临摹一切字帖的基础?
各位书法爱好者说的都很对。启功先生是当代的书法家,在书法界享有一席之地。
对于临帖,我认为首先是学字的目的是什么?一,学学毛笔字而已,那就是另论;二,如果要学习书法,那就应听听启功先生建议。书法是非常严格的,须循规蹈矩,不能走样。过去上学,儿童时代要学描红,然后才可写大仿,随后仿帖。一步步非常严格。慢慢的脱帖、背帖,逐步练习,开始眼高手低,逐渐成熟。这个过程,很艰苦。
我由于工作需要,经常用毛笔写字,剧团演出,每天都要写许多海报(到市内广告牌上张贴)、写水牌(每天演出的剧目)。有一天,市艺校校长(青岛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张书年(字墨卿)对我说:字好看,但一看就知道你临帖基础沒打好。我立即想起上学写大仿时,老师说:走还没学会就想学跑!所以说启功先生对如何写仿临帖的要求是非常正确的。
仿帖要专一认真不走样。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个朋友叫冯国荣(后调市文联),他临郭沫若先生的体,年复一年,临的维妙维俏,他把临的字寄给郭先生,郭沫若给他回信大加赞赏鼓励,还送了他一幅字。临帖是学书法很重要的一环,孜孜不倦。
再是山东省委书记舒同,他的行书自成一体,被称为“舒同体”。山东的《大众日报》、《《青岛日报》……山东报纸报头都用舒同体。机关干部,学生兴写钢笔的舒同行书。但,近代自称一体的却很少。
所以大凡学书法的人对写帖是必经之路,要循规蹈矩,才会有收效,千万别想自成一体,这门槛是鲤鱼跳龙门。
▍启功先生为什么说临摹好一个字帖,并不是临摹一切字帖的基础?
启功先生是我们熟知的近代书法大家,曾对推动我国书法事业发展有着突出贡献,他的遗作至今为当代书家奉为至宝,我认为启功先生所说临摹好一个字帖,并不是临摹一切字帖的基础是启功先生通过实踐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这是临摹者最基夲的常识,要通过实踐不断去认识理解。
▍启功先生为什么说临摹好一个字帖,并不是临摹一切字帖的基础?
我个人认为启功先生说的很客观。 学书法的人,想必其功于一帖,靠一招笑傲武林,那是不可能的。
不否认,书法的艺理与精髓存在通适性,系统深入的去临摹一位名家的作品,对书法的学习养成有很大好处,通常会掌握一般的技法技巧,大略的审美情趣,这对学习其他名家的书帖有着“方法论”层面的意义。但是,任何一幅作品,乃至任何一位书法家,都无法涵盖和囊括所有的书法艺术元素,在灿若星河的书法海洋中,只是书法个体。因此,启动先生说临摹一个字帖,并非是临摹一切字帖的基础。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但凡是书法名家,绝不会囿于一两位书法家,更不用说囿于一两本法帖,注定是要书读百家博采众长,进而融合造化。反之,也有的书法爱好者,执着于几十年的功夫都在临摹一两本字帖,我想说的是,即便临得一模一样又如何?不久前的国展,出现了一些临摹之作入展的情况,有书友感言,世上已经有了孙过庭,还需要你来复印《书谱》吗?可谓一针见血。
想靠把一本两本字帖临精搞透,书法功力自然大增、艺术境界自然超拔的想法是十分荒谬的。书法艺术的锤炼锻造,临摹只是工具,只起着方法手段的作用,靠得是理论的积学与技法的贯通,既需要古人的共性,也需要个人的特性,最关键的是讲二者联系协调起来。每一个书法人,都必然由自己的个性色彩,从技法到风格,有其独特之处。学会了张三的帖,怎么可能就自然而然的也会写李四的呢?还是需要细心研究,认真钻研打磨的。
闲谈。插图选自抱庸行草原创诗词二百首专栏。
------------------
推荐阅读:
丧偶女瞒着公婆家再婚,以去打工为由很久以后才回去看看孩子,这样对前公婆家会有影响吗?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