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怎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孔子这句话言简意丰,意味深长,值得咀嚼。学和习并非今天学习一词拆分开来的单音节词。学是指对书本知识和各种理论的理解;习是练习、实习、践行的意思,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要把仁义的思想主张在现实中推行开来,在实践中反复验证,进而达到达己达人、治理天下的目的。这句话只所以放在《论语》的开头,实际上起着开宗明义的作用。正如古人所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孔子一生的言行事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这句话的诠释。包括他聚徒讲学、周游列国等重大活动。
▍怎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是:
学到了知识或本领以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是令人愉悦的吗?
▍怎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这句话真正的意义是: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实践又反作用于学习,实践和学习相辅相成。
▍怎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温故而知新
▍怎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这句有名的话出自《论语》首篇首章,原文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并且经常复习它、运用它,不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讨论学问,不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吗?人家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人家,不也是君子所为吗?”
在这一章里,孔子是在教给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并指出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对于我们今天在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学习非常有借鉴意义。
做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复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课堂上听得很明白,但课下不善于复习,所学知识隔三五天就忘得一干二净。知识是有连续性的,由于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再学习后面知识时自然就产生学习障碍,于是越学越困难,越学越学不会,厌学情绪就产生了,学习就变成了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事实证明,人类学习知识过程就是在同遗忘做斗争的过程,会不会复习,有没有良好复习的习惯,常常是学生学习好坏的分水岭。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但要在课堂上留给学习复习的时间,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课下复习的方法。
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的不是死记硬背知识,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否则知识就变成了死的教条。有的学生数学公式、定理背的滚瓜烂熟,但一遇到具体的数学问题却束手无策。知识只有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发挥作用,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扎根,也才能认定学生真正学会了知识。新课改强调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策略,需要教师的指点和引导。
再次,要让学生知道,讨论也是很好和一种学习方法。《礼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而相启明也”。孔子之所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的是朋友在一起研究学问乐趣。新课改倡导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其出发点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建立学习上的伙伴关系,从而达到共同切磋学问、探究问题、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学生学会了复习、应用和讨论的学习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结交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至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的理解是:当别人还不了解你,与你发生矛盾的时候,你不要过多地怨恨人家,不知者不为怪,要主动与人勾通,化解矛盾,这就是君子的风范。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