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干行政的工作,为何不能享受车补?
▍事业单位干行政的工作,为何不能享受车补?
是否能享受车补,不是看在单位里干什么工作,而是看本人的编制属性。
按政策规定,目前只有行政编制才能由政府财政随工资发给车补,行政编制包括公务员、机关工勤人员、机关雇员(聘员)。所有事业单位编制人员都不在此列,包括事业单位的领导。
▍事业单位干行政的工作,为何不能享受车补?
了解更多事业单位招考信息及资料,可关注【重庆中公事业单位考试】!
事业单位做行政工作,其实就是常见的混编混岗,但是做的工作相同并不代表编制就一样。到目前为止,只要行政编才有车补,事业编没有,所以不管你是做行政工作还是事业工作,只要你不是行政编制,就没有车补。
车补可以说一直是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一块心病。事业单位车补一直迟迟不到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事业单位人员复杂、人数较公务员较为庞大;二是事业单位改革还未到位,很多政策问题还没有办法落实。
其实现在事业单位的车补问题也引起了国家重视,部分地区实行了报销制度,对车补进行报销,也是在尽力解决事业单位的车补问题,希望之后会有更确实的政策调整事业单位的车补问题!你怎么看呢?
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发表不同观点。
▍事业单位干行政的工作,为何不能享受车补?
谢谢邀请。
不管在哪个单位的公务员,不管从事什么职业的公务员,都是有车补的。而为什么和公务员一样干着行政工作的事业编人员就没有车补呢?这是一直令事业编伙伴们头疼的问题。
自公车改革之后,每个单位的公务用车数量有限。且单位的公车都随时待命,以防单位领导突然出去调研。所以,干活的工作人员,不管是去上级部门取文件,还是下乡扶贫,都和单位的公车无缘,基本上全靠自己的私家车。公务员还好,每个月都有相应的补贴,就是常说的车补。而同单位的事业编人员,就非常叫苦了。
但为什么这样的事业编人员不能有车补呢?
一是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的经费来源不同。公务员是完全的财政拨款。而事业编
针对在不同类型的不同人员建立了有别于国家机关的工资制度,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财政拨款情况分为全额、差额、自收自支三类。
二是两者的人员数量差距太大。截止到2015年底,公务员数量716.7万人。有资料显示,我国共计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这就可以看出,事业编人员的数量是公务员的4倍多。
三是事业编种类太多。如果在行政单位的事业编人员有车补,那么所有的事业编人员都要有车补。一碗水还是要端平的。但是事业编种类实在太多,包括医生、老师、科研人员、机关单位等等,其中教育、卫生和农技服务从业人员三项相加,占总人数的3/4,教育系统人员即达到一半左右。而且教师还不涉及公务出行。
所以说,最悲剧的还是行政机关中的事业编制们,大家有怨言也没办法。但是随着事业编改革力度越来越大,在行政机关的事业编还是有希望发车补的,不论以什么样的形式,资金来源如何。但教育、卫生系统的事业编应该没有车补,毕竟是公务出行才给的补贴,而不是用来下上班的补贴。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事业单位干行政的工作,为何不能享受车补?
原因很简单啊,因为你不是公务员(或者参公)。
自2014年全国车改以来,目前,除江苏等少部分省份外,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只有公务员(含参公、行政工勤编)发放车补,事业单位人员是没有车补这项政策的,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领。没有办法,政策就是这样,一刀切下来,谁也不能改变。
像我所在的市,目前公务员车补就分4个档次,具体标准为:厅级每人每月1950元,处级每人每月1200元,科级每人每月750元,科员及以下每人每月650元。一年算下来,科级干部每年光车补就差不多比事业单位的人多9000元收入。
这也造成了一些不愉快。在事业单位,大家都没有车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事间倒相安无事。但在一些存在混编现象的行政单位,就比较尴尬了。同一个单位,同样是干活,行政编甚至工勤编都有车补领,而事业编却没有,不仅如此,在提拔上,事业编也同样比公务员受限,多重因素叠加,也难怪事业编的人抱怨不公平,同工不同酬。
好在,现在有消息称,下一步对于类似的行政单位事业编人员,在身份不变的前提下,国家将把这一部分人纳入统筹管理范畴,参照公务员发放车补,逐步拉平工资收入。
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我是小公,专注公务员考试、任用、提拔等体制类问答,感兴趣或有疑问咨询的,可以关注私信我,我将提供全方位的权威解答。
▍事业单位干行政的工作,为何不能享受车补?
我对我的这篇回答很有信心,我相信这篇回答是极少数能将车补制度讲清楚的文章,请耐心看下去!
体制内的薪酬制度一直都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除了工资之外的各种补助也经常被人拿出来讨论。
作为体制内最大的两个群体: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两者的薪酬制度差别也备受关注,其中车补就是一个关注焦点。
回到我们的问题:事业单位干行政的工作,为何不能享受车补?
一,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把公车、车补、交通补贴这三个不同的名词区别区分清楚。下面我以我们镇为例子,跟大家解释一下。
首先是公车:
公车全称是公务用车,是指单位的车,所有权是单位,不属于任何一个领导干部职工(镇党委书记和镇长配专职司机,但开的是领导自己的车),用于单位日常工作,一般不多。我所在的镇政府,属于较大镇,除了日常行政检查、巡查的三辆皮卡车之外,也只有一辆轿车是公车。镇三套班子成员在县内的公务活动不派公车,其他干部职工在镇内的公务活动不派公车。
其次是车补:
车补全称是公务用车补贴,是国家关于公务用车改革的政策里面规定,对在编在岗工作人员的交通补贴,用于保障基本公务出行需求。对于我们镇来说,车补保障出行范围是本镇镇域内,这个保障出行范围也不是镇里定的,是由县有关部门批准的。我们镇政府里面车补的金额根据级别,从100元-600元不等,每月发放一次。对于一些经常要下村的部门来说,车补其实是不够用的。
最后是公务交通补贴:
公务交通补贴是离开镇域范围,私车公用外出办公的补贴。外出办理公务原则上使用公务用车,确因公车繁忙,经批准后,可用私家车外出办理公务。公务交通补贴是根据实际情况补贴的,私车公用外出一趟才补一趟,不是每个月发放的。交通补贴并不高,比如到县城50公里,来回共补助100元,除去油费和高速路费,剩下的都不够车损。
二,公务用车制度(车补制度)的改革过程。我们国家的机关单位以前是没有车补,每个单位都养着很多公车,所有的公务出行,不管是在辖区范围内,还是外出其他地方公干,所有领导干部职工,都使用公车。一方面,外出公务越来越多,导致公车不够用,所有机关单位都在打报告申请买车;另一方面,人性的弱点,决定了公家的东西往往不被爱惜,公车的保管保养花费了巨资却效果不好,甚至产生了腐败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对公务用车制度进行改革,给大家按月发放一笔公务用车补贴,保障辖区内的所有公务活动,都由工作人员自己负责,相当于是包干的感觉,避免了辖区内频繁外出公干频繁填单报销的问题;对于辖区外的地方,实行公务交通补贴,也就是出去一趟填一次单进行报销;单位只保留一小部分真正的公务用车。
三,当前公务用车制度(车补制度)的利弊。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那么任何一项制度肯定也有利有弊,当前公务用车制度(车补制度)的利主要体现在节省了大量的行政成本,减少了腐败问题;弊则主要体现在公平公正上,一是公务员有,事业编制人员无,初衷是因为公务员才是外出公干的主体,事业编制人员外出公干较少,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乡镇基层,由于混编混岗情况严重,乡镇政府事业编制人员的工作内容、外出公干频次都跟公务员基本一样,只有公务员享受车补,事业编制人员无车补,不合理;二是只按身份不区分业务,只要是公务员都享受车补,但一些部门是经常需要辖区内外出公干的,一些部门一年也外出不了几次,两者拿到的车补一样多,也不合理。
四,公务用车制度(车补制度)需要进一步的改革?近几年社会上对车补制度改革的呼声很大,主要集中在事业编制人员该不该享受车补这个问题上,一些省份已经率先做出改革,让部分事业编制人员享受了车补。我认为车补制度需要改革,但要有的放矢,既要体现公平公正,又要兼顾行政效率。如果将公务用车制度做细,不管辖区内还是辖区外,每一次私车公用的公务外出,都实报实销,那么的确完美地体现了公平公正,资金都补给了准确合适的人,但行政效率太低,需要太多的工作人员来监督落实这个制度,否则就形同虚设了;如果不分彼此,所有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单位人员都统一享受车补,那么行政效率极高了,每个月发钱就是了,但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不合理情况。
因此,我认为,这个车补制度不能一概而论,不支持所有的公务员、所有的事业编制人员都享受车补,应该有的放矢,进一步细化,兼顾公平公正和行政效率。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你觉得初三累还是高三累?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