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白酒度数有多高,为何能够做到千杯不醉?
▍古人的白酒度数有多高,为何能够做到千杯不醉?
古代的豪放人士都爱酒,如那武松打虎之前狂饮十八碗酒,却走路丝毫不慌武松真的有那么能喝吗?古代白酒度数到底有多高,为什么古代的人都是千杯不醉,万杯不倒的人物,要搁现在三杯白酒下肚,就估计不行了。一、古代白酒度数有多高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为止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多不高过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故有"李白斗(十升)酒诗百篇","绿蚁新醅酒"之类的诗句,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几度左右。《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二、发酵酒与蒸馏酒自北宋时期辽国、金国、元朝等蛮子进驻以后,才有蒸馏酒的首创,因为他们世代祖居北国的草原,气候严寒,环境恶劣,必须要喝高浓度的酒才能保暖,而蒸馏酒正是元朝这个彻底统治中原的杰作,通过蒸馏提高酒度。后来满清入关,因为也是由于东北天气酷寒,所以再次引起一股高度蒸馏酒的热潮,类似烧刀子。而我们现代人忽视了华夏文明的发酵酒,过度重视以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蒸馏酒,所以才导致现代人普遍认为酒度数高,难喝,其实这是一种对我们自己国家酒莫大的误解。
▍古人的白酒度数有多高,为何能够做到千杯不醉?
古人的白酒度数约12至15度左右。
▍古人的白酒度数有多高,为何能够做到千杯不醉?
古人的白酒度数大概就是12-15度左右,度数相对比较低,所以能够做到千杯不醉。
▍古人的白酒度数有多高,为何能够做到千杯不醉?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千杯不醉?啊!这要是搁现代,喝不死咱,也得弄个酒精中毒,脸都是能给你撑个红橙黄绿青蓝紫出来,整条彩虹都没问题的。
俺的酒量过去有一斤,年轻人吗?啥也不懂,喝完,骑个二八单车拐着弯,哐啷哐啷的还能回来,回去之后第二天,让俺妈掐着大脖子给薅一顿。
现在有了娃,你打死俺,俺也不会这么玩,实在是过意不去,撑死了喝个半斤就回来了,就这?俺家的小棉袄,那脸蛋子夸嚓夸嚓的往下掉。哎!没出息!
酒虽然是别人的,但命是自己的,而且还就一条,且行且珍惜!
好了,有感而发而已,咱进入正题。
古代的酒度数不高,那都是发酵酒。
您别听那类似于《水浒》这样的小说,什么三碗不过岗啥的,就这所谓的三碗不过岗,搁现在跟咱蹲马路牙子上撸串,喝了三瓶啤酒的感觉也一个样。
武松能喝,一口气整了十八碗,按照分量和过去的度数,换算一下,撑死了也就二斤五十来度那二锅头而已,照这么算俺也算是半拉武松,瞅着老虎,嗯,俺估计腿还的软!
不是俺打老虎,是老虎打俺!这结果是没法比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那么过去的酒,为嘛不高呢?难道就是因为发酵一下?”
您还真就说对了,过去的发酵酒,按照咱科学的原理来解释,是因为里头有酵母菌蹲里头给你捣乱,他捣完乱之后,哎这产物里头就有了酒精。但问题来了,这酒精对这酵母菌的发酵反过来有抑制作用,所以酒精浓度到了一定程度,这酵母菌就罢工不干活了,再干下去他就的被酒精给弄死了,毕竟酒精有杀毒效果。
你看自己生产的东西,自己也消受不了。
所以一般的发酵酒是在十度左右,这要是出了一种耐酒精能力特别强的酵母菌,这家伙就能撑到十八度,这古人就有口福了,能尝点高度酒了。
那么咱现在为嘛会有高度酒呢?
咱现在的酒属于蒸馏酒,简单的说把里头的水给您弄少了,这剩下的酒精多了自然度数就上去了。
那么这种酒是啥时候的事呢?
其实东汉就有了,根据咱考古挖掘,就挖掘出蒸馏器,而且挖到的不止一套,就这东西跟咱挖掘到的金代的蒸馏器基本一致。
所以那会咱其实就有蒸馏酒了。
可为嘛没有推广出来呢?为嘛?第一这蒸馏酒的口感确实扎嘴,灌到嗓子眼还特别的辣,一口整下去,俩眼珠子就先受不了,哭一鼻子。
而且蒸馏酒比发酵酒更加的浪费粮食,政府就不提倡喝这玩意,让你喝发酵酒已经够意思了,这已经算是浪费粮食,你还整这蒸馏酒,这衙门口那水火棍得过一下。
那么咋感觉这蒸馏酒咱也喝的有段时间了呢?
没毛病,这蒸馏酒他兴起在俩时间段。
一个是元朝时期,毕竟元朝的统治者都是来自于大草原,那地没事刮风,冬天还下雪,那大雪片子嘎嘎的往人头上砸,那么他们就喜欢更加烈性的酒,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保暖。
所以元朝时期官方酒宴上就有,这就推广开来,但这事到了明朝,朱元璋瞅着这不浪费粮食吗?喊停了!
这不到了清朝时期,满人同样来自于白雪皑皑的长白山,他们也喜欢烈酒。
所以这又推广开来。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古人的白酒度数有多高,为何能够做到千杯不醉?
在很多影视作品当中,古代有些人喝酒就像是在喝水一般,抱着酒坛子在那里豪饮,甚至号称是“千杯不醉”,而在很多的典籍当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像是汉朝的廷尉于定国,《汉书》中描述其“饮酒至数石而不乱”,那时候一石是十斗,一斗是十升,说白了就是于定国每次喝数百升都不会喝醉。
听起来实在是不可思议,别说是喝酒,哪怕是喝水,如此多的量恐怕也受不了,而古人的海量主要有两个原因:当时的酒没现在这么醉人,其次是度量衡的偏差。
且不说古代的人到底能不能喝这么多的酒,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古代很长时间内,国内的酒度数都不是很高,其中并没有多少的酒精。
虽然早在先秦时代,国人就懂得了酿酒,但那时候的酒都是发酵酒。
一开始人们发现酒,就是谷物、果实之类密闭发酵,产生了醉人的香气,也就是酒精诞生,之后人们用谷物之类,加入发酵剂进行发酵,由此产生最早的酒。
发酵酒原本度数就很低,而且随着时间的增加或者温度上升,不仅会导致变质,也会让其中的酒精大量挥发,一旦超过十度就会停止发酵,过了一定的时期酒精度数进一步下降。
随着时间的发展,后来的酒度数也有所上升,比方说东汉时期比起西汉时期,同样数量的粮食谷物,获取的酒数量却降低了,这也意味着酒精度数提高。
因为酒精度数的上升,东汉时期的人将高度数的酒称作是“毒”。
也因为酒精度数的上升,西汉时期豪饮的情况,在东汉就开始变少了,而到了后来随着酿酒技术的提升,更加明显,尤其是酒曲的诞生,使得酿酒技术猛然变化。
不过,从先秦到唐宋时期,哪怕是最高读书的白酒,度数通常也不会超过十五度,到了宋朝初期开始出现了蒸馏酿酒方法,但与现在的蒸馏酒也不是一回事,度数还是很低。
北宋晚期,真正的蒸馏酒技术出现,酒的度数有了明显上升,但当时这样的酒产量很低,并且因为度数太高,往往用于医药方面,并不用作日常饮用。
直到元朝,来自阿拉伯地区的蒸馏酿酒技术进入中原,在明清时期突然兴起。
比起从前的发酵酒,蒸馏酒的度数有了非常高的提升,也因此到了明清时期,几乎再也没有那种豪饮不醉的事情了,但喝酒的人群却越来越多。
明清时代,因为酿酒技术的进步,还有人们对于酒的需求量增加,很多地方每年粮食产量的半数都用于酿酒,因为饮酒成风,使得粮食危机也不断加剧。
在我们今天看来,古人的豪饮海量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不同朝代的度量衡都有非常巨大的变化,并不与如今一样,古人的海量未必是真。
在《梦溪笔谈》中描述,汉朝时期的六斗,也就是宋代的一斗八升,差距巨大。
而汉朝的一石,在《石林笔记》当中估算,也就相当于宋代的十九斤的样子。
更何况,很多的古代典籍记载的事情,并不详细,那种喝几石都不醉,到底是连续饮酒,还是在宴会上断断续续饮酒,都没有说清楚,更何况,使用夸张说法也是传统。
其实,很多典籍上描述的事情,都未必是真的,因为用虚数进行形容,并不算少见,李白斗酒诗百篇,这也算是比较正常的量,那种一次喝上百斤的,实在不可信。
不要说那是喝酒,哪怕只是喝水,如此巨大的量,也不是常人扛得住的。
也就是说,很多典籍当中说的那种豪饮,不过就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一个人很有酒量,这个人的确非常能喝,但并不是真能喝上百斤的酒。
整体来说,古代的人那种巨量喝酒,一方面是因为古代的酒度数没现在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同朝代度量衡变化很大,再者就是使用虚数描写,并非真喝那么多。
------------------
推荐阅读:
李易峰pc全国人民都知道了,他会觉得不好意思丢脸得抑郁症吗?
中国女篮历史上有哪些球员能被称之为女神?集球技、颜值于一体的女篮成员有多少?
上一篇:大学专业,是土木好还是给排水好?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