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统一后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像反秦一样反汉?
▍汉统一后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像反秦一样反汉?
天下苦秦久已,汉初的道家无为而治,轻徭役,汉初剿灭异性藩王,都有关系
▍汉统一后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像反秦一样反汉?
因为秦始皇统一后,六国的贵族们一开始无力反抗,老百姓们被打仗害苦了,只要不打仗谁当皇帝和他们无关,只要能过上天平日子,反正都要交税,交给谁不是交呢?
问题是秦始皇没有给这些老百姓过太平日子的希望啊!仗是不用打了,可是秦始皇的基础建设太浩瀚无垠了!
修长城、修驰道、盖豪华宫殿、给自己修陵墓等等这些建设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把整过秦朝的老百姓给害惨了!秦始皇在的时候还是有很大威震性的,没有人敢站出来造反。
秦始皇一死,好像给天下传递了一个信号似的,机会来了!
首先站出来的是陈胜和吴广,随后这些六国贵族后裔们群起响应;他们压制了多年高高在上的荣誉,现在感觉终于有机会实现了,只不过打到最后反而让刘邦这样的平民身份赢到了最后。
为什么到了汉朝秦朝那些后裔们就没有出来造反了呢?
原来啊!经过秦朝末年的诸侯大战,死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秦朝六国后裔们。
等刘邦统一国家的时候,这些六国后裔们的势力被大大的削弱了,剩下的也成不了气候了。
这时刘邦采纳了张良的"休养生息"建议!再说了秦朝的六国贵族后裔们,现在剩下的也没有号召力了,老百姓只要日子过的去谁还愿意去打仗啊!兵源这条路也被自然而然的给堵死了。
要说汉朝没有人造反也太言过了,先是异姓王造反,后是自家兄弟造反,只不过都没有成功。
▍汉统一后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像反秦一样反汉?
这个问题应该从刘邦平定异性王之乱后来解读,不然就文不对题。
汉一统到西汉灭亡,反叛者层出不穷,所以并不是没有人反汉。从汉初的异姓王之乱,景帝时期高层阶级斗争的七王之乱,以及底层的绿林起义和赤眉起义。这些起义中严重的已经彻底动摇的西汉王朝的统治根基,但的确没有一次像秦末一样“天下竞相亡秦”。
楚汉相争后期,刘邦为快速问鼎天下便利用封王的许诺笼络诸侯。当刘邦击败项羽夯实大汉基业后便着手对付之前封的八位异姓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燕王臧荼反叛刘邦被平定后由卢绾担任燕王。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国士无双的楚王韩信。这八位异姓王除了安分守己的长沙湾吴芮之外无一善终。在亡秦的道路上,那些之前没有被始皇帝嬴政赶尽杀绝的六国贵族们争先恐后的登场。刘邦平定天下后深知这其中的厉害关系,所以对待异姓王不能放任,更不会真的给予他们土地和军队的实权,之前的许诺只不过是过渡,在刘邦心底里最可靠的还是自己的至亲“刘氏子孙”,而不是异姓王这些“社会上的朋友”。
影响深远的“白马之盟”
继卧薪尝胆的勾践之后狡兔死走狗烹的剧情再次上演。之后便有了历史上十分戏剧的一幕“斩白马盟誓”。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史记》
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刘邦的白马之盟固然滑稽可笑,但在当时的人却十分在意。对此刘邦心里十分清楚,不然也不会出现赤帝之子斩杀白帝之子这样的低级宣传手法。
所以白马之盟后,刘邦从根本上杜绝了“天下竞相亡秦”的局面。上至官宦下至百姓都认定了只能是刘姓子孙才能奉天承运继承皇帝大位。即使王莽篡汉后废除了所谓的白马之盟,但近二百年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汉光武帝刘秀开创东汉后旧事重提,重新明确了白马之盟的价值,不然东汉末年也不会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幕。后来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诸侯混战以及三国终究归晋,天下人才明白,并不是必须是刘姓皇族才能称帝,而是能者居之!西汉初期的百姓和官宦没有这种觉悟。
结合当时人现实中的考虑,西汉建立之前中间还有一个西楚霸王项羽广封十八诸侯王。对于这次历史事件的定论就是项羽大开历史倒车,恢复诸侯割据的局面。项羽此举并不是一种无脑行为,他也想统一天下,但秦朝刚刚灭亡后虽然项羽占据了各诸侯的领导地位,但项羽并没有迅速歼灭这些诸侯的实力。秦朝统一天下后,虽然书同文车同轨等有进步意义的举措得到实施,但当时的百姓并没有尝到大一统带来的甜头。反而是始皇帝嬴政利用中央集权的高度执行力压榨百姓,强调壮丁。从大泽乡起义中便可以看出,当时人并不能接受这种局面,项羽分封十八王后,诸王之间又开始了秦统一之前的局面,互相攻伐。这种局面也不是百姓愿意看到的,所以西汉之初的无为而治,休民养息的政策正好满足了百姓的需求,既没有了诸侯之间的混战,又没有了皇帝利用中央集权的高度执行力采取暴政,鱼和熊掌兼得。即使又少数人起义天下人也不会冒着杀头的风险附和。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的文景之治后期,虽然中间有七王之乱的插曲,但并不能动摇民心,甚至加强了百姓依附中央皇帝的决心。如果想利用中央集权的高度执行力来调集天下力量还不损伤根基,就要统一思想,这是汉武帝刘彻的杰作,当时这是后话。
白马之盟中除了非刘氏不王还有一条重要的内容,就是“国以永存,施及苗裔”,这一条算是对官宦贵族的承诺,只要汉朝存在一天,汉朝的官宦以及他们的后代就永远是上层阶级。因为当时社会的主体和话语权恰恰掌握在这群人手中。
西汉统治者的软硬兼施
西汉建立初期,有了白马之盟天下人没有了联合起来反对统治者的借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觉悟已经被刘邦掐灭,白马之盟就是告诉天下人,刘氏皇族就是天生的贵族种子。汉初的政策又辅助白马之盟发挥作用,让汉初时期天下人没有了反对汉朝统治者的必要。久而久之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天下竞相亡秦”的局面在汉初统治者软硬兼施下杜绝。
▍汉统一后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像反秦一样反汉?
因为汉朝比秦朝的统治手腕儿更高超。
秦朝平灭六国之后,对于其王族和亲贵的镇压是比较得力的,以至于在秦末大乱之中,新立的“六国后”都不是王室近支和当年真正执政的亲贵。
先看事实:
赵国
先为武臣为陈胜所遣,带着陈余、张耳等三千人渡黄河,至诸县,说服当地豪杰,收兵数万,号为武信君。
他的开拓之初,是:下赵十城,馀皆城守,莫肯下。
也就是说,人家不买他账,等到他赦免了秦朝的范阳令之后,不战以城下者三十馀城。
说明,此时赵地,仍是秦吏说了算,保障了人身安全后,就投降他了。
进了邯郸之后,武臣自立为赵王。不想,他自己的部将李良又投了秦朝,把他杀了。
此后,陈余、张耳才立了赵歇做赵王, 问题是,这个赵歇除了姓赵,与赵王室有什么亲密关系,鬼才知道。
燕国
燕国似乎更不挑食,武臣派出打燕地的韩广,直接被燕人拥立为燕王,这人和燕国王室肯定一毛钱关系没有。
魏国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这是一段《史记·魏豹彭越列传》的原文,里面其实说的很清楚,魏王豹的哥哥魏咎在魏国时候被封为宁陵君,秦灭魏他被免为庶人,等到陈胜起兵,他就跑过去投奔了,等到魏国人周市把魏国地盘打下来,手下人要立他为魏王,他不干,要求必须立魏国后人,五反,就是往返五次,才让陈胜允许魏咎当魏王,那么,主持魏国军政实权的是谁呢?是魏咎?当然不是,还是周市。
换言之,迎了个牌位,得天下存亡续绝的美名,当然,周市也可能是脑袋秀逗。
韩国
韩王信者,故韩襄王孽孙也,长八尺五寸。及项梁之立楚后怀王也,燕、齐、赵、魏皆已前王,唯韩无有后,故立韩诸公子横阳君成为韩王,欲以抚定韩故地。
这里涉及了俩韩王,一个是之前的韩王成,身份清晰,韩国诸公子,另一个是韩王信,他是韩襄王的后裔,韩襄王何许人呢?与秦武王同辈会盟的韩王,秦武王和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是兄弟,也就是说,韩王信这个“六国宗室”跟正统韩王血脉,都快出五服了。
齐国
田儋者,狄人也,故齐王田氏族也。儋从弟田荣,荣弟田横,皆豪,宗彊,能得人。
这一句话说了仨齐王,而他们的身份是什么?“族也”,也就是族人,田氏族可大了,一个祖宗生一堆儿孙,和正统王室可能还不如韩王信关系近呢,起码人家还有个可以确知的祖宗。
楚国
《史记 项羽本纪》中:“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
景驹,姓景氏,连熊氏都不是,要知道,屈、景、昭是楚国公族三大姓,但就类似于鲁国三桓,也就是某代楚王的非继承人子孙,这距离楚王家族,都差着八百辈子了,更重要的是,他是被陈胜的部将秦嘉立的,也就是个牌位。
之后,项梁立了个狠得,熊心,这位是什么角色?楚怀王之孙。
楚怀王之后是:楚顷襄王、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负刍。
寻访了一下, 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就算他是真的,血缘查了多远,自己看吧。
六个国家都说完了,基本上能够总结一下了,这些家伙基本上都是被别人立的,并不像某些大秦帝国粉所说的,“六国贵族”不甘心自己的特权丢失,所以主动来搞的,他们搞也没这个实力。
恰恰相反,这些六国后,实际上多数是被当时的反秦实力派拉出来当做“牌位”的,所以杀起来也就和杀鸡似的,当然也有有能力的幸运儿,比如魏王豹、韩王信这种的。
而之所以,六国后不反汉,请看一下刘邦当时施行的政策,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彊,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彊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
啥意思?把六国后人和豪杰、名家都迁居关中,总数十余万口,也就是几万户,都弄到关中来,就近监视,你反个鸡毛?
▍汉统一后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像反秦一样反汉?
咋没反,只不过失败的太快,没怎么得到注意而已。
秦末的农民起义战争其实也可以说是山东六国的复国运动,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好多偏远地方可能只是刚刚得到始皇去世的消息,便举旗造反了。
陈胜吴广起义后不到半年,楚、赵、韩、魏、燕、齐都复国了,秦国花了两百年才得到的东方领地就已经丢光了,天下俨然回到了战国时代。可以看出六国旧人对故国还是很怀念的,尤其是落差明显的王室后裔,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复国。
汉朝建立后,这些六国旧人之所以反抗没有那么激烈,最重要的原因是,秦灭六国时幸存下来的王室后裔在秦末战争中损失太大,已经难以再掀起那等规模的战争了。
对六国一个个来分析,六国中,楚国人口最多,但王室在秦统一战争中损失严重,义军最后只推出来一个熊心。熊心是王室出身,但当时已经沦落到牧羊为生,并没有财力和人力组织复国,只能依赖新近崛起的军阀。项梁叔侄虽然以楚臣自诩,但明显对王室后裔缺乏敬畏,他们的目标是建立项家的王国。项羽后来杀害了熊心,楚国一脉就此断了。到了汉朝,也就没人出来复国了。
六国中齐国最富,亡国时投降很干脆,给秦国省了很多麻烦,所以秦始皇很大度地放了齐国王室成员一条生路。起义浪潮席卷关东时,齐国很快复国了,而且主导人都是前宗室成员。可惜,齐国留下来地宗室子弟太多了,他们都想主导新齐国,结果可想而知,理论上实力最强的齐国始终内斗不断,从复国到被韩信灭国,四年多的时间里齐国产生了六位齐王,这还没算项羽后来册封的两个。也正是因为齐国理论上最强,所以先后被章邯、项羽和韩信针对,这三位战神都在齐国身上拿下一血,斩俘了一位齐王。到了汉朝建立,鉴于齐国仍有旧王室力量存在,刘邦册立自己的长子为齐王,镇压还可能会有的叛乱。
和齐国完全相反,燕国因为荆轲刺秦事件,被秦始皇怀恨在心,大肆捕杀燕国王室成员,故燕国算是彻底亡国。燕国复国是由赵国人代劳的,连燕王也是赵人。所以,燕国人根本没有带头的,也不会想着反抗汉朝。
赵魏韩三家同出一脉,复国时情况也比较类似。找出个王室后裔来当领袖并不难,然而由于这三国位置居中,不幸成为义军同秦军战斗的主战场,楚汉战争同样也主要发生在这里。所以,三家受损严重,只能依附项羽或刘邦。赵国原本希望有更大作为,可惜跟齐国一样发生了内乱,势力大损,旧王室也被根除。楚汉之争结束后,韩国和赵国被保留下来,魏国则因站错了队被灭国。赵韩两家虽然不能和楚齐相比,但仍被刘邦警惕。韩赵两国被汉国领地隔离,两国先后反叛,但又都很快失败。
汉高祖十一年,韩国最后的国君韩王信兵败被杀,至此六国残存的王室力量完全消失。没过多久,刘邦也去世了,顺便带走了这个旧时代。刘邦的后代不用再面对旧六国势力了,而是要想办法怎么解决新产生的刘姓王爷们。
------------------
推荐阅读:
《笑傲江湖》里,为什么大家都去抢《辟邪剑谱》,宁愿自宫也要练,却没有人抢《独孤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