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去远征高丽?
▍唐太宗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去远征高丽?
可惜没守到现在
▍唐太宗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去远征高丽?
唐太宗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人,唐太宗耗费大量的人力丶财力丶物力去远征高丽,是在为后世子孙扫清障碍、消除后患。
当时,高丽的实力在塞外首屈一指,若假以时日,高丽将来必定一统塞外,进而会挥师中原。
当年,隋炀帝看出了高丽的实力,因而多次征伐高丽,结果隋朝每次都铩羽而归。
唐朝初立之时,根基不稳,国力不足,因此魏征老夫子千方百计,阻止大唐征伐高丽。当魏征老夫子逝世后,唐太宗倾力伐高丽,以大唐之威势,唐朝也仅是险胜高丽而已。自此以后的二百多年,大唐再没遇上来自北方的挑战者了。
关于征伐北方,华夏史上有很多案例:
1,汉武帝伐匈奴,为中原换来了两百多年的安定环境。
2,唐朝伐突厥丶伐高丽,为大唐免除了两百年边患。
3,明成祖朱棣及其子孙,多次北伐,大大打击了蒙古各部。由于蒙古汗国的实力被严重削弱,致使蒙古分裂,从而彻底消除了蒙古人南下的能力,导致蒙古诸部从此衰落。
纵观历史,就可以发现,有作为的君主,总是居安思危。没有作为的君主,总是自我陶醉、安于现状,尽管有些君主,无为而治的效果还不错,但是这显然也是一种“功在当代,债留子孙。”的做法。这或许就是大治之后,必定大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太宗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去远征高丽?
李世民曾说:“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对高丽的必胜之心。
此时,高丽王高建武在修建“长城”的同时,加紧攻打百济和新罗,想把唐朝在朝鲜半岛上的盟国全部平定,以免除后患。为了消除唐朝的戒心,高丽王派人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遣使朝贡,并和唐朝相互遣返了俘虏,主动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髙丽又献上封域图。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高丽在中断朝贡近十年后,派遣太子高桓权来唐朝贡献方物。唐朝对高丽采取安抚政策,于次年派遣职方郎中陈大德回访高丽。陈大德此行还肩负着一个重要任务,即侦察其地形地貌,天气水文,风土人情等情报,为将来用兵做准备。唐太宗对陈大德的汇报十分满意,形成了从海陆两路夹击高丽的计划。
公元642年,髙丽发生内乱。其西部大人泉盖苏文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杀掉了国王高建武及其手下的大臣一百多人,另立高藏为王,自立为莫离支,把持军政大权。泉盖苏文对唐持有强硬立场,上台之后与百济结成同盟,全力攻打新罗。新罗在危急之时,遣使入唐求救。唐太宗派使臣出使高丽,劝说其罢兵。这样的事情在唐朝曾多次发生,每次都是髙健武在唐朝使者到来后虚与委蛇,写个谢罪表了事。但泉盖苏文以东方盟主自居,对唐朝的劝说不理不睐。不仅如此,高丽还派遣使臣前往漠北,用“厚利”挑唆薛延陀汗国与唐朝的关系,以牵制唐朝,同时加固高建武时代建造的“长城”,并在辽东和鸭绿水一带构筑军事据点,并大力加强辽东城(令辽宁辽阳)、白岩城(今辽宁辽阳东)等城的防御力量,以此作为第二道防线。
当时,唐朝与周边许多国家都建立宗藩关系,通过册封和朝贡来体现政治秩序。高丽的敌对行为不仅给东亚地区的稳定带来危险因素,动摇了唐帝国宗主国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成为唐朝东北安全的巨大隐患。唐太宗决心讨伐高丽,以绝后患。
▍唐太宗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去远征高丽?
征服高丽是唐太宗一直的心愿,后来却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隋唐之际的高丽
隋唐之际,朝鲜半岛处于三国鼎立的局面,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并存。三国之中以高丽势力最为强大,三国矛盾重重,战争不断。
朝鲜半岛自汉朝起便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不断向中原王朝纳贡,接受册封。在隋朝时期,高丽王朝处于鼎盛阶段,疆域包括了今天的辽宁东部、吉林南部和朝鲜半岛中北部。高丽不断挑战隋朝的宗主国地位,驱逐靺鞨、契丹,入侵辽西,南征百济、新罗。
高丽的扩张政策引起了隋朝的强烈不满,隋朝先后发动四次远征以求惩戒征服高丽。结果,隋文帝和隋炀帝四次远征都未能征服高丽,反而是损兵折将。隋朝国力耗尽,民怨沸腾,终致各地民变四起,最终葬送了隋王朝。
唐朝建立后,高丽与大唐曾有过短暂的蜜月期,双方互换战俘,高丽奉唐朝为正朔,接受唐朝册封。但是好久不长,高丽就从陆路阻挠百济和新罗的朝贡,还派兵入侵两国。
唐太宗对高丽的政策
唐太宗即位之初,大唐久经战乱百业待兴,而且还直接面临着北方突厥人的威胁。唐太宗对内实行休养生息,对外则是专心经略漠北和西域,暂时无暇顾及朝鲜半岛。李世民只得采取外交手段对半岛三国进行调解,高丽表面上做出谢罪与和解的姿态,暗地里却不断厉兵秣马、积极备战。
但是唐太宗一直关注着东北地区高丽的情况,曾对朝臣说过:高丽本是汉朝四郡之地,只是后来国家不武,以致沦为异域。倘若我们发精兵数万进攻辽东,高丽必以倾国之兵相救,到时候再派一支海军从东莱直趋平壤,海陆夹击,要攻取高丽并非难事。只是如今中原地区仍然凋敝,我不忍心发动战争,让百姓受苦。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朝鲜半岛局势发生突变。先是高丽国内爆发政变,权臣渊盖苏文杀了国王高建武,拥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继位,成了高丽王国的实际统治者。而后百济与高丽结盟,向新罗大举入侵。新罗被侵占四十多座城池,危在旦夕,紧急向唐朝求救。
太宗亲征高丽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任命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战船五百艘、海军四万三千人,从莱州(今山东莱州市)军港起航,横渡渤海,直趋辽东半岛;任命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道宗为副大总管,率领步兵、骑兵共计六万人,从陆路进击辽东。
李世民对臣属说到:“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耳!”
此次远征大唐军队横扫高丽军队,但是最终却止步于安市城久攻不克,鉴于战争旷日持久、耗费巨大,太宗最终下达了撤兵的命令,未能达到一战征服高丽的目的。
唐太宗再征高丽的遗憾
太宗回国之后对高丽战事进行了反思,认识到必须重视海军的作用。海军不仅可以减轻从陆路运输粮草的压力,还可以从腹地登陆配合陆军的军事行动。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李世民下诏,命宋州刺史王波利等,在江南十二州建造大船数百艘,用以远征高丽。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上(李世民)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
令人遗憾的是,在远征万事俱备之时,公元649年,唐太宗猝然驾崩。唐太宗虽未能实现他征服高丽的愿望,但是他所做的准备为高宗彻底征服高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唐太宗远征高丽既是要一雪隋朝四次远征的耻辱,更是要恢复中原王朝对辽东地区的统治,确保大唐的宗主国地位。虽耗费巨大,却也保证了东北地区边境的长治久安。
▍唐太宗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去远征高丽?
前言:唐太宗李世民不惜代价去远征高丽,是为了防止高丽占据东北地区,从而南下入侵大唐王朝,给后世子孙带来巨大的灾难。
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屡屡南侵,给中原王朝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尤其是“五胡乱华”这一历史悲剧,给汉族人民造成的伤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因此,自隋朝统一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王朝之后,历朝历代都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非常警惕。
隋炀帝杨广就是看到了高丽强大以后的危害,才劳民伤财地对高丽进行了三次征伐;结果却导致了自己身死国灭。
李世民即位之后,首先发展经济,整军备武,打服了突厥,解除了最大的威胁。紧接着,李世民就开始调兵遣将,去远征高丽。
李世民的目的很明确:打败高丽,防止强大起来的高丽会南下侵犯中原地区;由自己来亲手解决掉后世子孙可能面对的困难。
最终,在唐高宗李治的时候,大唐王朝彻底解决掉了高丽问题,保障了东北边境的安全。
结语:唐太宗李世民为子孙解决麻烦的作法是正确的。但是,李世民毕竟是个封建帝王,不可能具备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
李世民为了以后可能会发生的战争,而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弃了和平安定的发展环境,去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与新时代的国家领导人比起来,李世民的外交水平太次了。他根本就不懂得“韬光养晦”、“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样的新思维,更是狂妄自大,自以为子孙后代不如自己的水平,坚决要替子孙去解决麻烦。殊不知,“后人总会比我们更有办法去解决边境争端的”。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代帝王,毕竟是有他的历史局限性的。
------------------
推荐阅读:
打败美国注定天方夜谭?为何说军事强大的俄罗斯不可能挑战美国?
上一篇:自己可以给汽车打蜡吗?
下一篇: 俄罗斯为什么不使用武力重新恢复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