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赵云赵子龙是常胜将军,不谈三国演义,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到底是什么样的?
▍都说赵云赵子龙是常胜将军,不谈三国演义,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到底是什么样的?
不光军略设“空寨计"(空城计原版)而且还是个眼光深远的政治家哩,分浮财于民众,进城不图财富,比潘璋等高明。再说保护夫人与刘禅也不是简单的事,退兵从容不迫谁敢追他,被刘备称虎威将军。典韦、许诸这些身边保护将军又有何名号,没勇力是作不到的,是主公较亲近的将军,和许褚与周泰任将领时一样。许褚外相吓吓马超而已,周泰战至昏迷,典韦战死。
▍都说赵云赵子龙是常胜将军,不谈三国演义,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到底是什么样的?
赵云赵子龙,数百年来一直是有口皆碑、最得人民大众喜爱的三国英雄,甚至相当程度上可以去掉「之一」。但凡有关三国的小说、戏曲、影视、游戏,赵云通常都被设定为剧情众多、能力超卓的重要人物。
而随着21世纪网络的发展,知识的普及,大众需求也自然会跟着提高层次。因此,当一些读者发现真实历史《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并不曾在长坂坡单骑救主,连挑七十将出入万军如若无人;亦不曾多次击败和挑杀魏吴名将,常胜不败;论官爵论地位更不如关张马黄,在刘备生前仅是一翊军将军;
不免有逆反心理,以为真实的赵云「战绩很平庸」「仅是一保镖队长」「演义吹嘘出来的」论调,也就成为很多初识三国史者的共识,并四处传播,流毒不浅。
在此特为子龙将军正名:历史上的赵云,当然不是演义和游戏里那个天下首屈一指的无双名将,或是个人勇武能以一当千的长坂坡战神,但确实是见识高远、忠勇兼备、品行无可挑剔的完美英雄。
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男子、伟丈夫。袁绍和公孙瓒两强争霸河北,他却慧眼识英才,独独看中了当时兵微将寡、寄人篱下的刘备,与之深自接纳,同床眠卧,并为刘备招募部曲数百,追随他从河北、自汝南而入荆州。
在当阳大败中,刘备为虎豹骑精兵所逐,溃不成军,两个女儿被曹军捉去生死不知,重要谋主徐庶的母亲也被捉走,徐庶因而投曹。唯独赵云能在乱军保护甘夫人和阿斗母子二人免难,殊为难得,不负刘备“子龙必不弃我走”的相知。
平定荆南四郡时,桂阳太守赵范欲以其国色天姿的寡嫂许婚赵云,被赵云固辞。缘由便是他洞悉了赵范为一时兵峰迫降,并非真心归顺,然断然拒绝其拉拢。赵范不久后果然逃走,彰显了赵云先见之明。
《三国演义》中把赵云拒婚的原因,改成了刻板维护“一女不嫁二夫”之封建礼教,反是对他识人之明的矮化和贬低,更与汉末三国当时的实际情势完全不合。(刘备入川后,亦娶刘璋寡嫂吴氏为正妻,后更立其为皇后。)
孙夫人入荆后,倚仗江东之势,其部众在刘备领地作威作福,依诸葛亮语,「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竟到了足以与曹操、孙权并为此时刘备“三害”的地步。
生性严正的赵云被刘备委以特任,约束孙夫人不法行径,内外方得稍安。其后更与张飞勒兵截江,挫败孙夫人欲劫持阿斗为人质的图谋。
汉水之战,是赵云军事生涯最光辉的一幕,率数十骑纵横万军,突围救将,所向无当。后更以‘空营计’诱退曹操大军,擂鼓震天,戎弩后射,令曹军大惊之下,自相践踏,堕于汉水中死者甚重,一战打出了“一身是胆”和“虎威将军”两个名传千古的称号。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卻。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三国志·赵云传》裴注引《云别传》
刘禅继位后,赵云更封永昌亭侯,晋升中护军,征南、镇东将军,已是蜀汉军队极重要的高层军职。
诸葛亮一次北伐中,赵云率偏师出斜谷牵制魏军主帅曹真,诸葛亮方能势如破竹,席卷凉州三郡。全军撤退时,在兵弱敌强的劣势实力对比下,更敛众固守,以身断后,军资无损,全师而退。
后来姜维为赵云请谥时,赞赏赵云“遵奉法度、义贯金石、忠以卫上、礼以厚下”。
《三国志》作者陈寿则将赵云与黄忠并列,认为「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比做西汉开国名将重臣灌婴、夏侯婴。
甚至数百年后,大唐帝国攻灭百济,立碑夸功时,亦将此役主帅苏定方比做如赵云一般“一身之胆,勇冠三军”。
《大唐平百济国碑铭》(位于韩国扶余市定林寺)
【使持节神丘嵎夷马韩熊津等一十四道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邢国公苏定方,迭远构于曾城,派长澜于委水,叶英图于武帐。标秀气于文昌,架李霍而不追,俯彭韩而高视,赵云一身之胆,勇冠三军;关羽万人之敌,声雄百代。】——《全唐文》收录贺遂亮撰《大唐平百济国碑铭》
至于历史上赵云为何官职不算显赫,战功不算出众。自然是刘备势力过于弱小,无法与统一天下的刘邦相比的缘故。其实赵云作为刘备军“主骑”,角色正和汉高祖麾下的骁将灌婴类似。
灌婴在西汉开国功臣中,自然不及三杰(韩信、萧何、张良),或曹参、陈平。然而为汉军骑兵主帅,垓下之战率五千骑追斩项羽于乌江,立下首功;后跟从刘邦削平异姓诸侯,屡建殊功,为车骑将军,吕后死后,吕禄以其为大将,迎击齐军;平诸吕后,为太尉,后为丞相。
而夏侯婴官居太仆,在惠帝、吕后时期亦是最信重大臣之一。
虽然蜀汉不常置三公,但亦因人设事,比如先以许靖为司徒,后以蒋琬为大司马。如果赵云不是年事已高,在一伐北伐后不久去世的话,以他忠诚、厚重、奉法的性格,高远的政治眼光,便是在蜀汉政权成为太尉、大将军这样的重臣,又有什么奇怪呢?难道比之真实历史上的车骑将军刘琰、左将军郭修之类,子龙将军的能力还胜不过他们么?
至于赵云的后世地位,就举一例,唐宋朝武庙,汉末三国入选9人(魏2蜀3吴4),赵云不曾入选;明朝时不设武庙,改设置历代帝王庙,陪祀臣子三十七人,汉末三国全部人物仅仅诸葛亮一人入选;
清朝时将历代帝王庙中帝王人数大幅度增加,蜀汉先主刘备也作为三国唯一帝王入选,并将历代帝王庙陪祀臣子名额扩大到七十九人,汉末三国仅仅诸葛亮、赵云两人入选;而在此外又追封关羽为帝,专门祭祀。
因此,可以说随着清朝正式将蜀汉改为三国正统,赵云地位亦跟着水涨船高。在有清一代二百多年里,赵云竟成为和封神的关羽、成圣的孔明同列的三国前四名重要人物了。
▍都说赵云赵子龙是常胜将军,不谈三国演义,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人们的心目中,赵云是一位常胜将军,长坂坡在百万曹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一战赢天下。但鲜有人分析,赵云是为何而战的。熟读《三国》,赵云虽是武将,但更有文人风彩。他的白马长枪,实际上是为“仁政”天下而战的。赵云可以说是三国里最雅的“儒将”。
三国时期,因为宦官当政,皇帝昏庸,黄巾战乱,广大人民流离失所。不但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军阀也各自为战,皆有觊觎之志。曹操曾做了一首诗《蒿里行》,其中描写那时的境况是“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据统计三国总计郡县编户人口才为7672881人,现代学者加上考虑到被世家门阀荫庇的佃客、部曲还有屯户、兵户、吏户、逃户、漏户、隐户以及居于汉地的少数民族等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群,至多3000万人,为东汉人口峰值的百分之四十。
在这样恶劣的战争环境中,赵云做为一名有报负的战将,是有济国安已之志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赵云是河北正定人,第一任主公,是来自河北迁安的公孙瓒。公孙瓒和赵云一样,也是大帅哥一枚,史载他“貌美,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年轻时在涿郡当小吏时,涿郡刘太守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公孙瓒成为一方军阀时,赵云投奔了他,同时依附他的,还有落魄时投奔他的同学刘备(二人同师事过卢植)。公孙瓒问赵云:“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 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鄙州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
赵云回答的很干脆。我投奔的不是你,追随的是“仁政”。但公孙瓒显然不是他心目中的“仁政”所在。南朝范晔在《后汉书》记载“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公孙瓒最过份的地方,是杀死了深受人民爱戴的刘虞,刘虞为人品德高尚,在任上执行民族团结的政策和轻赋免役的爱民政策,在东汉末年朝野中拥有很高的威望,但公孙瓒因为与刘虞政见不合害死了他,这也是公孙瓒丧失人心土崩瓦解的开始。当赵云发现公孙瓒并非他心目中的明主时,去意已决,以兄长去世需要料理的理由辞职不干了。
在公孙瓒帐下,赵云与刘备曾有一段短暂的“同事”关系。这段关系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暗通款曲,阴有扶保之意。因为这段因,结下了赵云二次出山扶保刘备的果。事实上,既便在刘备帐下,追随的也不是刘备个人,而是刘备所施的“仁政”。故赵云不仅是军人,是战将,更兼象一名“谋士”。只不过因为刘备帐下诸葛亮、庞统、法正、刘巴、张芝等文人之光太盛,掩盖了赵云这名武将的“文人之光”而已。
赵云以武将身份最有名的两次建议,一是助刘备夺取益州时,刘备亦欲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以收买人心。但赵云不同意,他说:“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现在国贼不只像匈奴只有一个,所以还不到可以安定下来的时候,须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众人返回家乡去耕耘田地,这才是最好的决定。益州的百姓,刚刚遭遇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可以使他们服兵役、纳户税,这样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赵云比别人想得更深更广,分赐战将田园金箔,收的只是少数战将的人心,但让益州百姓安居乐业,将田宅房产归还给他们,收的却是益州一州的民心。胸襟大小,一目了然。刘备听从了赵云的建议,稳坐益州蜀汉江山五十年。
赵云第二次建议,是刘备意欲东伐孙吴时,赵云不同意刘备的做法,他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夺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但刘备不听,坚持伐吴。故赵云未跟随刘备伐吴,后有夷陵之败。此战之后,蜀汉元气大伤,开始走下坡路。
做为一名出色的武将,赵云不仅“浑身是胆”,而且腹有良谋,这是一般的武将做不到的。不仅如此,赵云还是一名非常自律的良将,平定桂阳时,原桂阳太守赵范与赵云八拜结交,意欲将有倾国倾城美貌的寡嫂樊氏嫁给赵云,但赵云拒绝了。赵云非不是不爱美女,而是另有家国情节。正象当年霍去病所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样,赵云的理由是“大丈夫功成名就,何患无妻?”,这时侯赵云认为自己没有功成名就呢,故不考虑婚事。而潜在的理由是“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测”。事情最后果然验证了赵云的看法。
在成都武侯祠中,赵云虽为武将,却身穿文官服,成为武侯祠一景。为何?因赵云文武俱备也。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赵云之谓也。赵云是去世后才封侯的。同为武将,曾在战场上唯一击败老年赵云的姜维最懂赵云,可以说与赵云是惺惺相惜,英雄爱英雄。他亲自谏议给赵云封侯,向后主刘禅建议说:“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 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赵云做为一名出色的武将,一生追求“仁政”,最后得“柔贤慈惠”之顺平侯美名,也算“求仁得仁”了。
▍都说赵云赵子龙是常胜将军,不谈三国演义,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到底是什么样的?
赵云,汉末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拥有极高的人气和庞大的粉丝群。相对的,黑粉也极多,这也使得赵云最终成为了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那么我们不妨对历史和演义中的赵云做一个对照,看看演义到底是否神化或者升华了赵云,在真实的历史中,他是否真的只是很多人口中的“保镖”呢?
人物形象
演义:身高八丈,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另外白马银枪的形象深入人心。
云别传: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
历史上除非相貌有特别之处,否则很少有记载,演义中周仓称赵云极其雄壮,这与历史比较符合。个人感觉赵云似乎不是传统定位的小生或者年轻武生型,反而应该是威风汉子型。
武功评价
这里的武功不单单指武艺。
演义:武艺高强,忠义无双,有极强的执行力,堪称常胜将军,接近完美的人设。
历史:出战比较少,笔墨也不多,不好判断是不是主力部队将领。不过汉水空营计到是多有记载,甚至于很多不是史书的史书将汉中之战的胜利写成赵云击败曹操,个人觉得可信度不高。
归属公孙瓒时期
演义:出场大战文丑,救下公孙瓒。界桥之战枪挑麹义,一度成为公孙瓒麾下重要将领。公孙瓒自尽后,赵云成了自由人,遍寻刘备不着,后来杀了裴元绍,占据卧牛山。
历史:由于汉朝是郡国制,所以常山国推举赵云为首领,率人投奔公孙瓒,在公孙瓒疑惑他们为何不投袁绍时,赵云称信服仁德之人。然而仁德的人并不是公孙瓒,而是与其堪称对头的刘虞,这个人物在演义没有出现。同时,赵云并没有受到公孙瓒的重用,曾协助刘备、田楷与袁绍战斗,后来借口哥哥去世,回家奔丧而离开。
投靠刘备的时间
演义:杀死裴元绍占据卧牛山,刺伤周仓与刘关张相遇,加入刘备麾下。
历史:在刘备寄身袁绍时重逢,协助刘备组建队伍,成其部下。
长坂坡
演义:在八十三万曹军中七进七出,杀死曹军五十余将,救出阿斗,因而威震天下。但是糜夫人自尽。
历史:在乱军中救出夫人和世子,具体经过没有描写。不过追击刘备的人马只有不到一万虎豹骑。
另外,演义和历史都有人向刘备称赵云投曹,刘备不信一说。演义中是糜芳,被刘备反驳。历史上不知何人,气得刘备直接拿手戟打说话的人,称赵云不可能背叛他,事实证明刘备的眼光没错。
平四郡
接受赵范投降,但拒绝娶其寡嫂。这里历史与演义相同,根本原因赵云是对赵范是否真心归降持怀疑态度。
不同的是,演义只突出了赵云大丈夫的形象,但历史上赵范真的复叛了,赵云毫无瓜葛,也说明了他颇有眼光。
与江东的接触
演义:保护刘备相亲和诸葛亮吊唁周瑜,因为赵云的存在使得东吴众将不敢擅动。
历史:没有发生这两件事。
不过,截江夺阿斗演义与历史相同,也就是说,在真实的历史上,赵云确实两次救了刘禅。
劝谏刘备
演义中没有交代此事,历史上在刘备要将成都的田地分给有功之臣时,赵云出言劝谏,让刘备打消了念头,同时赞赏赵云的品性。不过个人感觉应该得罪了不少同僚。
汉中之战
演义:劝黄忠未果,之后冲阵救出黄忠,又重新杀入救出黄忠副将张著,令徐晃、张郃不敢交战。回营后布下“空营计”大败曹军。
云别传:除了徐晃、张郃胆战心惊之外,空营计差不多,被刘备称赞一身是胆。
征讨东吴
演义:为大军后援,枪挑朱然,惊走陆逊。
历史:因为不支持伐吴,所以没有被委任出征。只是在刘备兵败后,赵云率军前进,做接应之势,不过此时陆逊已经退兵。
托孤
演义:托孤大臣之一。
历史:呃,很尴尬,赵云级别太低了,根本不可能。
七擒孟获
演义:随诸葛亮出征,立下不少战功。
历史:连征讨南蛮都没有具体记载。
北伐
演义:马谡失街亭,蜀汉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赵云统军为疑兵与曹真主力对峙,全身而退。
历史:统率偏师为疑兵,与曹真的主力交锋,已兵力的原因作战失利,但积极固守,起到了很好的牵制作用。全军大败后,只有赵云所部保留了完好的编制,没有大的损失。但因为作战失利,连带着被降职。
去世
演义:二次北伐前,上天示警,之后赵云二子奔丧,诸葛亮、刘禅痛哭不止,追谥赵云大将军、顺平侯。
历史:三次北伐时去世,不过也没有参加二次北伐。没有也不可能被追谥成大将军。之后,在刘禅追谥一批老臣时,也没有赵云,是大将军姜维为赵云鸣不平,才在第二年,为赵云后补了一个顺平侯。
职位
演义:五虎之一。
历史:最高的时候是镇东将军,多数时候是杂号。
总结
从性格、特点、经历来看,《三国演义》升华了历史上的赵云,但没有脱离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范畴。勇武上有抬高是必然的,同时整部书在这点被抬高的不止一个赵云。
另外,罗贯中基本是塑造了一个强化升级版的赵云,不存在结合了陈到,那些说结合陈到的九成是人云亦云,其中不乏黑粉。真正看过《三国志》的都知道,陈到连单独列传都没有,那么他的具体事迹是哪来的?罗贯中拿什么结合?
还有,赵云被绣花针扎死应该是小说或者民间故事传下来的,毕竟有赵云是灯笼星临凡的说法。而演义没有这样的剧情,历史更不可能。
▍都说赵云赵子龙是常胜将军,不谈三国演义,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到底怎样?去看三国志呗,又没有多少字,还跑这儿问?
赵云之所以成了现在网上三国问题的焦点,最主要是三国演义中,赵云位列蜀汉五虎将,而三国历史上,蜀汉只有前后左右四将军,这其中恰恰没有赵云。这就让一些偏执而自以为是的人,找到了嗨点,如同发现了极有价值的“宝”,坚持黑起赵云来。面上为黑赵云,实际在显摆自己有“学识”,多么的独立思考,善于发掘,与众不同。这些人中,没几个真正读过史书,多是拾人牙慧,其实无知得很。
的确,刘备在自立汉中王时,封四方将军时没赵云,可并不是说赵云就不行,无军功,没本事,不受刘备重视。这样理解的,是狭隘且无常识的。去看看历史,历朝历代的封赏,都是综合平衡的一个产物,而不是以封赏定一切的,不用举例说明了吧?真想学点历史,自己去看书查资料吧!
三国演义把蜀汉武将列成五虎上将,不光是艺术加工,根本来源还是在三国志将这五员将领并列作传。要知道制史是很严谨的,什么人作本纪、世家、传记都是有规矩的,赵云能居此位作传,历近两千年史家考验,并无多大争议,可见公认程度。现在几个为博眼球的学术痞子和自媒体的奇葩言论,在史学界都是不值一驳的笑料,一些无脑跟风的,是自己心里有阴暗的扭曲罢了。
还有更奇葩的,说赵云不及陈到,演义里都是借陈到的功绩。一个在史籍中单独成传的,不及在史籍中只有寥寥十几字的人,有点脑子的会这么认为吗?隔了二千年,这些人能装得比陈寿还了解三国众人的生评事迹,脸皮厚的不要不要的!这种人的话有什么可信的?
不想在文章中大段引用原文,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如何,只说三点:
一,赵云投刘备后,为刘备军的骑主。骑兵在冷兵器年代,是军队中最核心的战力,如现代陆军中的坦克师,赵云是骑兵主将,地位和受重视程度低吗?
二,赵云在刘备军中,不是打冲锋的将军,而是刘备托妻寄子,把自己后背托付给他的人。当阳兵败,是赵云守护了甘夫人和刘禅的周全,刘备举全国之力伐吴时,后面是赵云在做渝州太守,保证后方,会不重要?只因冲锋陷阵少了些,军功才弱于黄忠,这是刘备的用人之道,而非赵云能力不济。
三,诸葛亮用兵时,赵云是独领一军的统帅,以少对多出箕谷,抗曹真大军。要知道诸葛亮一伐中原时,魏军主力尽在曹真手上,有近十万人马,赵云被诸葛亮多么重用,就是兵败,也不是如马谡失街亭一般溃不成军,而是有序撤回。这就是能力!
陈寿把赵云、黄忠并称为爪牙,比成汉之灌英、夏侯英,看过汉史的当知,这评价一点不低!
多读书,让奇葩言论见鬼去,而不是让鬼入脑入心,害了自己!有些人,专黑历史人物,是别有用心的,其心可诛!
------------------
推荐阅读:
打败美国注定天方夜谭?为何说军事强大的俄罗斯不可能挑战美国?
下一篇: 俄罗斯为什么不使用武力重新恢复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