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参战两次惨烈淞沪战争的张治中,真的是看起来那样的儒将吗?
▍全程参战两次惨烈淞沪战争的张治中,真的是看起来那样的儒将吗?
儒将等于懦弱
▍全程参战两次惨烈淞沪战争的张治中,真的是看起来那样的儒将吗?
张治中是国民党重要将领,他与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刘峙和陈继承并称为蒋介石的八大金刚。
国民党将领中,张治中有儒将之称。
一是因为张治中六岁入私塾,读了十年的书,写得一手漂亮的草书;二是他很少穿戎装,喜欢穿绸褂裤;三是因为他和部下以及同僚说话诙时谐风趣,谈吐文雅,极少爆粗口。
但是国难当头的时候,张治中这个儒将也像一头暴怒的狮子,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张治中字文白,在辛亥革命时期,他本是一个清廷的公职人员,在关键时刻毅然决然走上反清道路,在扬州参加了反清起义。
为了更好地学习军事知识,22岁的张治中进入陆军第二预备学堂读书,4年后以优异成绩从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次年就奔赴广东参加护法运动。
张治中组织能力很强,才华过人,得到蒋介石的赏识,被任命为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军团团长,同时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
作为一名将军,张治中却很少上战场,除了中原大战指挥过战斗,很少带兵打仗,抗战爆发前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为蒋介石培养人才。
张治中在这段时间从事的工作都是跟军事教育有关,先后担任过国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国民党不少军事将领,都曾是他的血水。
张治中军事生涯中,只打了五次仗,其中两次是在上海跟日本人较量,一次是“一·二八”淞沪抗战,一次是“八一三淞沪会战”。
两次战役中,张治中这个儒将一反常态,表现出一名军人舍生忘死的爱国情怀和一名男儿的血性。
众所周知,一二八事变爆发于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后,是日军为了转移国际压力,而挑起的一场冲突。
一二八抗战的主角是粤军十九路军,总指挥是蒋光鼐;但是张治中的第五军也参加了这次抗战,为保卫国土洒下热血。
1932年1月28日午夜,驻沪日军借口一名日军士兵失踪,向上海第十九路军发起突然袭击。
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果断发起反击,将日军打得落花流水。
日军对我军阵地及发动了四次总攻,均被我英勇的十九路军将士打退。
爱国将士在闸北、江湾、吴淞、曹家桥、浏河、八字桥一带与穷凶极恶的日军展开了多次苦战,让日军付出万人伤亡,迫使其四次更换主帅。
前方的战事让身在南京,时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的张治中无法入眠,他辗转反侧、心急如焚。
事变爆发的时候,蒋介石第二次下野已经一个月,还没有正式复出,国民党军群龙无首,十九路军孤军奋战,形势危急。
2月初,张治中在浦口求见蒋介石,慷慨陈词向蒋请战:“十九路军在上海血战,中央军不能袖手旁观,文白(张治中字)愿意到前线去增援他们!”
蒋介石一听非常感动,随即下令何应钦调动散驻在京沪杭的第87师、88师、中央教导团,合编为第5军,任命张治中担任军长,并兼第87师师长,率部支援粤军抗战。
87师和88师分别由国民警卫第1、第2师改编。
而中央教导团,是国民党起家的老本,和上述两个师都是赫赫有名的德械师。
他们都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是不折不扣的“御林军”。
蒋介石把“御林军”都拿了出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当时在上海与日军苦战的十九路军,本来就是杂牌军,不是亲生的,是“捡来的孩子”,但是他们抗日态度非常坚决。
1月24日,蔡廷锴等就致电行政院长孙科、军政部长何应钦等:“职等为国家人格计,如该(日)寇来犯,决在上海附近抵抗。即使牺牲全军,亦非所顾。”
按照旧逻辑,江山是蒋介石的;杂牌军为了蒋家王朝都不惜流血牺牲,蒋介石再无动于衷,保存实力,会让全世界嗤笑;所以蒋介石当时抗日态度非常坚定。
1月30日,蒋介石发表讲话,要求全国将士"淬厉奋发,敌忾同仇……枕戈待命,以救危亡",并表示他本人"愿与诸将士誓同生死,尽我天职" 。此电发布后,影响甚大,"人心士气,为之大振"。同日,国民政府发布《迁都洛阳宣言》,表示了和侵略者势不两立,战斗到底的决心。
此时此刻,让张治中指挥国民党的王牌部队,一来说明蒋介石对日军的挑衅忍无可忍、动了真格;二来也说明张治中的才干和忠心得到蒋介石的认可。
作为一名高级将领,张治中不是不知道日军战斗力多么强大,不是不知道日军凶残无比,更不会不知道日军对中国的野心。
他明白这次出征不是作秀,是一场恶战;因此他做了最坏的打算,随时准备为国捐躯。
在出发前的15日夜里,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在子夜时分翻身下床,在灯下挥笔写下一封遗书:“正是国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理应身赴疆场荷戈奋战,保卫我神圣领土,但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赴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权,卫我国土……”
第二天出发前,张治中把这封遗书交给了保定军校同窗、黄埔军校同事、挚友陆福廷。
2月16日,张治中率第五军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到达前线,在蒋光鼎的指挥下投入战斗。
第五军的装备是国军中上乘的,带兵的将领也毫不含糊,个个赫赫有名,他们是:87师副师长王敬久、259旅旅长孙元良、261旅旅长宋希濂、88师师长俞济时。
张治中带领的国民党“御林军”表现真不含糊,一亮相打出了一场漂亮仗“庙行大捷”。
“御林军”到达上海后,立即部署在十九路军防线的左翼,即江湾北端至吴淞西端一带,以及狮子林炮台南北闸一带。
他们和担负江湾、大场以南及上海市区防御的十九路路军左右呼应,总兵力达到5万多。
第五军到上海第二天,立足未稳,日军就给了一个下马威。
2月18日,日军总指挥植田谦吉发出最后通牒,要挟中国守军于20日17时前撤退20公里,对此中国军队当然不会答应,他们已经从上海市区撤出,一让再让了。
这时候日军气焰嚣张,因为几度增兵后,日军总兵力达到9万人,超过了我军。
除了装甲车、野战炮等重武器,日军此时投入军舰34艘,包括航空母舰“能登吕号”、“加贺号”。
此外,日军还投入300架战机悉数参战。
所以日军有恃无恐,决定对中国守军发动第二次总攻,其作战计划就是攻占庙行,切断第5军和19路军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各个击破,以达到完全占领上海、逼迫国民政府就范之目的。
20日,庙行战役打响。植田下令日军兵分三路,采取中央突破,两翼卷击的战法,发动全面进攻。
负责进攻江湾、庙行结合部的部队,是日军第9师团。
该师团历史悠久,组建于甲午战争之后,它的成员由北陆的富山县、石川县、福井县的士兵被构成,属于我们常说的子弟兵,打起仗来同心协力,舍生忘死。
因此,第9师团战斗力非常强,与第十八师团(久留米师团)一起被称为日本陆军的黑白双煞,日俄战争中就让俄军吃够苦头。
日军第九师团在飞机炮火掩护下,与中国守军展开恶战,突入江湾、庙行结合部的日军遭遇顽强阻击。
在此期间,身为军长的张治中,手持望远镜,在指挥所里镇定自若指挥战斗。
当时日军掌握着制空权,无所谓前线后方,战区内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张治中的指挥所随时都会受到攻击。
22日,战况更加激烈,在敌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下,88师各部工事大部被摧毁,官兵伤亡不断增加。
拂晓后,日军的飞机也全部赶到,中国守军压力倍增,形势万分危急。
消息传来,正在吃饭的张治中剑眉倒竖,拍案而起,他放下碗筷,率教导总队赶到88师部,准确地说,是在掩体内坐镇指挥。
张治中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稳定了军心,庙行激战的形势开始向着有利于中国军队的方向发展。
不可一世的日军,受到87、88师和19路军一部三三面夹击,在晚10时败下阵来。
庙行一役将日本陆军的骄傲,第九师团和久留米混成旅团的精锐歼灭殆尽。
庙行、江湾间,日军尸体堆积如山,多达4000具。
中外报纸也一致认为,此役是日军自甲午战争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沪战中中国军队战绩的最高峰。
捷报传来,蒋介石给张治中发电,掩饰不住内心喜悦:“日各国舆论莫不称颂我军精勇无敌,而倭寇军誉则一落千丈也。”
自1932年2月18日率第5军进驻刘行镇,接替十九路军部分防地开始,直至1932年5月5日上海停战协定,张治中指挥数十次大小战斗。
3个月的时间里,儒将张治中一反常态穿上戎装,没有脱下过;更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五年之后,还是在上海,张治中率领的中国军队,再次和日军过招,表现出一个军人的大无畏气概。
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张治中担任第9集团军司令,在江浙沪驻军,部队还是第87、88师为主的德械中央军。为了应对日军,张治中奉命将钟松旅部的兵力改为保安团以及宪兵团,避开此前中日协议中正规军不能在上海驻军的规定。
8月11日,日军军舰到达黄浦江沿线的港口,上海告急,张治中统帅87、88师向上海进军。
在最初的战斗在里,张治中指挥部队先后拿下多个阵地,但始终无法取得明显进展。
因长期在一线指挥作战,没有得到好好休息,张治中心力憔悴病倒在战场。
9月4日,他主动请辞总司令一职,含泪离开战场。
关于张治中的辞职原因,还有其它说法,蒋介石不信任,指挥失误等。首先张治中辞职确实有身体上的原因。
卢沟桥事变发生时,张治中就在青岛养病,可见他身体状况确实不佳。
只是国难当头,身为军人不能袖手旁观,便临危受命,返回南京接受京沪警备司令官的职务。
至于指挥失误,谁都难免。
面对战斗力非常强的日军,蒋介石、陈诚、冯玉祥指挥同样也没有扭转战局。
关于蒋介石不信任,两人确实有矛盾,蒋介石无法容忍张治中的宣传造势。
时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参谋处第一课课长的曾振晚年回忆说:“张治中在上海初期作战时,喜欢在报纸上发表战况,委员长见报,便屡次告诫,不要发表谈话,他哪里忍得住悠悠之口,而上海那些记者,偏偏每天必来。委员长来电话斥责,张在电话中答复说,报告委员长,我明天不说了。但是第二天的报纸上仍然有张发表的谈话,这样一斥一答有好几次。”曾振同时也认为张治中确实辛苦,“整日忙于指挥作战,也没有理发,夜间睡眠不足,蓬头垢面,甚是狼狈”。
无论怎么说,身为儒将的张治中,在两次淞沪会战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无愧于一个军人的称号。
▍全程参战两次惨烈淞沪战争的张治中,真的是看起来那样的儒将吗?
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蒋系军队虽有60万之众,但是其中的黄埔嫡系部队却只有七个师,分别是徐庭瑶第1师、顾祝同第2师、陈继承第3师、蒋鼎文第9师、陈诚第11师、冯轶裴教导第1师和张治中教导第2师。介绍一下,这个冯轶裴是老蒋在粵军时期就倚重的军事助手,北伐初期的第14师师长,若非1931年早逝,未来绝对是个上将级的人物。
所以你看,能够位列这七个嫡系师的师长名单之中,足以说明张治中当时的军界地位。在这次新军阀大混战的津浦路南线作战中,西北军名将吉鸿昌的第11师一度被誉为冯玉祥的“战场救火队”,曾经在杞县顶住了蒋军六个师的轮番攻击,期间还大败陈诚的中央军第11师,“双11之战”以西北军胜利而告终。
然而还是吉鸿昌的部队,后来在陇海线作战中,遭遇到了张治中的教导第2师,在教2师精良的装备和优势的火力下,尽管善战的西北军士兵抡着大刀冲锋,却是一片片倒下,虎将吉鸿昌欲哭无泪。张治中乘机督师反攻,西北军不得不后撤,蒋军由此稳定了战局,再后来,随着拥蒋的杨虎城所部从背后杀来,西北军趋于崩溃。
(大礼服照片)
到东北军宣布入关后,西北军大势已去,冯玉祥下野,吉鸿昌无奈之下也被迫接受南京方面的改编,所部第11师改番号为第30师,并入新组建之第22路军。吉鸿昌骁勇善战,可以击败陈诚的土木系基本队伍,却败于张治中手下,你还能说文白将军只是个会谈判的儒将吗?注意了,戴眼镜的未必就一定是“儒将”。
张治中当时的职务是中央军校教育长,练兵很有一套,是在中原大战突然爆发后,才奉命将中央军校的教导团、学员等临时抽调,组建起来教导第2师投入战场,并且战绩不俗。正是因为张治中在战场上的表现,为老蒋赢得中原大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虽然没有第一批铨叙陆军二级上将,却也很快被授予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作为老蒋的“八大金刚”之一,张治中曾是黄埔军校的入伍生上校总队长,北伐时期的总司令部副官长,无论是资历和级别,那都是相当之高的。中原大战之后,张治中仍主持中央军校的工作,同时兼任“京沪警备司令”,直接指挥第87师、第88师两个原来的警卫师,南京和上海那是国民政府的核心区域,张治中得以手握精兵坐镇京畿之地,没两把刷子怎么可能呢?
正是在这个任内,1932年初爆发了日军进犯上海的“一二八事变”,驻防上海的粤系第十九路军33000余将士奋起抵抗,屡挫寇焰。战役期间日本人不断增兵上海,那么国民政府也得增援第十九路军,距离最近最方便调动的精锐,自然是两个警卫师,于是新组第五军,以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兼军长,火速开赴战场。
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中,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以不足60000人马,能够打得90000日军鸡飞狗跳,张治中的治军与作战能力是不可低估的,也因此成为黄埔系中央军最早与日本人交手的高级将领,积累了一定的对日作战经验。淞沪抗战结束后,第十九路军南调福建驻扎,1933年因不满老蒋的对日妥协等政策,蔡廷锴等人发起“闽变”。
老蒋遂调集大批中央军入闽扑灭所谓的“叛乱”,其中就包括张治中率领的第四军,从一年前抗日战场上的友军,突然变成对手,着实令人扼腕。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张治中在早期确实是老蒋比较倚重的骨干将领,如果是个菜鸟级的指挥官,不可能军权如此之重,硬要说张将军指挥能力怎么高当然不妥,但是肯定不菜。
大抵从1935年到1936年开始,也就是长城抗战之后,国民政府已经秘密对日备战,因为中日早晚一战已是公论。而张治中由于具备一定的对日作战经验,继续总领沪宁地区的警备,当时南京方面在全国划分了几个“国防区”,张治中被任命为京沪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手下指挥着第87师、第88师、第36师和若干独立旅,同时仍兼中央军校教育长。
在此期间,张治中秘密筹备对日作战的指挥机构,以“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的名义,在苏州狮子林(后迁留园)开设了备战的实际司令部。1935年秋,在南京以南的句容地区,还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实兵演练,老蒋自任演习总指挥,而进行对抗演习的东、西两个军长,就分别是张治中和谷正伦,谷是宪兵司令,主角其实还是张治中。
(淞沪抗战期间)
所以在坚决抗日这一领域,张治中是比较积极的主战派,到1937年初他的基本概念已经是:我判断它要打我,我就先打它,是谓“先发制敌”。卢沟桥枪声一响,张治中就多次请缨,要求率精锐扫荡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可惜的是,由于第88师、第36师之前奉调前往西安方向,尽管第88师战前赶了回来,第36师仍然还是慢了半拍。
加之老蒋的犹豫不决,因此直到1937年8月11日晚9时,张治中才接到正式的任命和作战命令,就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率第87师、第88师、独立第20旅、炮兵第8团、炮兵第10团、警察一总队等部作为集团军主力,开赴上海打击日寇(第36师不久归建)。所以在淞沪抗战和淞沪会战中,张治中抗日态度之坚决,以及对日作战之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
(与冯玉祥在淞沪前线)
在1937年淞沪会战的前期,老蒋在打和谈之前来回犹豫,让第九集团军错过了最佳的战机,未能一鼓作气荡平日本海军陆战队,而在日本陆军的大批增援之下,战局陷入僵持,后来日趋不利。张治中搓火,而老蒋又习惯性甩锅,两个人闹得很不愉快,随着陈诚、顾祝同等嫡系大员的到来,高级将领之间亦有摩擦,张治中干脆提出了刺职,9月22日改任大本营管理部部长,就此离开了前线。
抗日战争进入深水区后,张治中先后就任湖南省主席、侍从室主任等职务,确实失去了在一线领兵的机会,个人感觉“文夕大火”的影响很大,老蒋虽然以枪毙酆悌等人的办法,挽救了张治中的政治生命,但是避避风头是肯定需要的。到1940年,张治中接受了陈诚的军委会政治部长一职,以及“三青团书记长”,位居中枢,权势仍然很大。
(侍一处主任期间)
至于张治中缺席解放战争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他d强烈“主和”,张治中是蒋系大员中,政治眼光比较准确的寥寥几人之一,他不仅支持重庆谈判,也对果党果军的内部腐败十分清醒,反对轻启战端。然而老蒋盲目自大,是“主战派”的头子,既然有如此的分歧,所以张治中后来出任了西北行营主任,以避免卷入内战,但是职衔可是不低的。
1949年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老蒋下野李宗仁上台,又开始了和谈,那么张治中当然是最合适的南京方面代表,谈完了以后老蒋非常不满意、李宗仁也不签字,那么他的处境就非常尴尬了。所以在周公的安排下留在了北平,原话是:“为安全计,请您留下来。西安事变时我已经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今天再不能对不起你这位姓张的朋友了”。
纵观张治中将军的军旅生涯,用“儒将”一词并不准确,无非看起来比较斯文就是了。
(重庆谈判前夕)
▍全程参战两次惨烈淞沪战争的张治中,真的是看起来那样的儒将吗?
张治中确实是国军中的儒将,这个连国军内部都认为。可能说他是儒将,主要是说军人的气质这个方面,这种气质表现出来比较和传统军人粗狂的风格不太一样,所以人们称这样的将领是儒将。
军队一般都是被形容为钢铁洪流,军人也是阳刚气十足,将领更是形象粗狂,威武,严厉,高头大马,雷厉风行,这个估计是大家常规的认知。但总有这样一类将领,他们位高权重,但气质上表现出书生的文气,在军中确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其实人有各种,每个人的气质也不一样,这个也不影响职务的高低。
不过不要小看了儒将风采,他们气质儒雅,但作战打仗可不是这样,他们懂军事谋略,也懂带兵打仗,真的打起来,下命令也是坚决果敢的,外表的儒雅可不影响内心的坚定。这是军人的基本素质。所以儒将带兵打仗一点不差,张治中就是这样将领,很有头脑,很有谋略,否则也不会在和日本人的交锋中,战绩响亮。
▍全程参战两次惨烈淞沪战争的张治中,真的是看起来那样的儒将吗?
张治中往好听了说可以算儒将,但说实话的话就是不会打仗,善于搞关系,属于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之人。
张治中出道本身就是黄埔军校的教管人员,北伐战争中也没什么突出的战功,不过北伐中蒋系的系军都没有什么像样的战绩。
蒋系将领的升迁主要靠蒋的政治手腕扩军,一个旅扩大为一个师,旅长自然升师长了,张治中基本上也是这么起来的。在扩军上张治中虽然也有功劳,但更多是从事军事教育,但远不如陈诚、汤恩伯这些人兼并杂牌来的快。
北伐主要是李济深张发奎的4军,还有李宗仁白崇禧的7军能打,7军实际上比4军还要强,是北方的绝对核心。这也是蒋介石为啥讨厌桂系,但也不得不用桂系的原因,打天下人家是有汗马功劳的,属于原始大股东。
张治中内战场上露脸的机会就是中原大战,张治中带的是教导二师,这是蒋介石最精锐的两个师之一,也是张治中大力参与调教出来的部队。在豫东南战场,张治中带着教导二师与西北军进行决战。
与张治中对决的恰恰的西北军悍将张自忠所部的西北军六师,当时西北军穷的饭都吃不饱,六师只能蜗居在许昌一代喝稀粥度日,武器是大刀加手榴弹为主,三个人不到一支步枪。
阎锡山的北线局面不利,为了缓解压力,支援了西北军一批粮食,张自忠的六师能吃饱饭后马上东进。
张自忠的西北军六师以手榴弹加大刀与装备精良的张治中教导二师对决,西北军发动夜袭,利用擅长近战、夜战、肉搏战的优势,两个小时就打垮了教导二师。
张治中的军事指挥基本上就是这个水平,不过张治中收拢残兵败将还是有一套的。西北军缺乏武器和粮食,也不敢过度追击。
接下来张治中带着教导二师北上,在豫东击败了西北军悍将吉鸿昌,总算挽回点颜面,但吉鸿昌为啥会败于张治中呢?
是因为吉鸿昌在豫东连续作战,接连击败蒋系六个师,处于兵疲师老、缺粮缺医、弹药匮乏的强弩之末状态,相当于张治中白捡了个便宜而已。
至于第一次淞沪会战,那是蔡廷楷十九路军打起来的,张治中带的88师是支援部队,在蔡廷楷的指挥框架内打的。作为装备极为精良的88师,表现并不比十九路军的任何一个师优秀。
第二次淞沪会战,张治中虽然参战,并且是集团司令,但战略指挥权始终在蒋介石和陈诚手中,张治中的临场指挥也并不比张发奎等其他集团将领强。并且在撤退途中张治中部溃散状态也没有比谁表现好。
反而是抗战中的张自忠大放异彩,包括长城抗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在内,凭借大刀加手榴弹多次重创日军,以一个军的兵力可以正面与任何一个日军主力师团对决不落下风,所以说打不过日军,装备绝非最关键因素。
而淞沪会战后的张治中,基本脱离了战场,号称是搞军事教育去了,实际上张治中的军事教育水平比张自忠也差的远。张自忠可以带一帮农民训练,以大刀加手榴弹与日军主力正面对决,张治中军事教育有什么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但张治中有自己的优势,就是长袖善舞,交际能力很强,跟太多人关系好了,老蒋当然也喜欢这样的人。以后在蒋介石的位置类似于叶帅,没事儿和别人谈判一下,遇到事儿说和一下,也就干这些零碎而已。
------------------
推荐阅读:
上一篇:胃癌手术后要怎么吃?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