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回阳救逆”,但为什么老中医却说要谨慎使用?
▍附子“回阳救逆”,但为什么老中医却说要谨慎使用?
明哲保身,,
▍附子“回阳救逆”,但为什么老中医却说要谨慎使用?
附子是能直接救人性命的中药材,但即便是老中医,在用到附子时都会比较谨慎,心里放心不下,生怕出现一些危及到生命的问题。附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药材?能让那些有经验有所担心,听完老邪的介绍,或许你就知道具体原因了。
附子是温热之品。按照《医学启源》里的说法就是“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既然是温热药,那它治一些与“冷”有关的病症时,效果自然是不错的,比如心腹冷痛,虚寒症及寒湿痹痛等等。
附子可以救人性命
我说附子能救人性命是有依据的。附子的主打功效就是回阳救逆,温热属于阳性,换个角度说就是附子能助阳,故而对阳气不足引起的寒冷的病证效果很好,而回阳救逆也就是助阳中的一种。
什么时候要回阳救逆?处于阴寒内盛并且是危重症时需要这么做,这个时候人已经病得很严重了,阳气所剩无几,手脚冰凉且脉微,接近死亡状态了,这时候用附子,或许还能稍稍延长时间,能不能从死亡边缘拉回来,就看医术如何了。
不可否认的是,附子还是给人以生的希望,明代的方贤就用过一个叫“附子汤”的方剂,适用于那种中风欲死,说不出话,连眼睛都张不开的情况。
为什么要谨慎使用
医生开附子的时候也是有些担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附子其实是有大毒的,导致人中毒的是里面的乌头碱成分,一旦中毒,可能就出现呕吐,腹痛,呼吸困难以及心慌等情况,严重时甚至会丧命。由于附子药效确实不错,只能采取控制用量和久煎的方式来解决,一般都要先煎两个小时才行,而医生则是担心开的量偏大了而致人中毒。
2.使用附子生怕会出现别的病症。附子是大热的药材,也就是温热之性比别的药材更强,如果开了附子,患者起初用药时没什么问题,但是体内阴阳是在不断变化的,万一过了几天以后体质变成了阴虚阳盛的状态,那附子的存在使病情加重了,阴虚的人更加虚,这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3.就怕患者不会先煎,煎煮时间过短,不当的用药方式导致了中毒。
总之,附子是好药材,这要建立在医生会用的基础上,才能发挥药效。由于附子大热,并且有毒,在用药时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所以就算是老中医,面对附子的时候也都要小心翼翼才行。
点击关注【桂北老邪】,人气更多农村中药材。
▍附子“回阳救逆”,但为什么老中医却说要谨慎使用?
真实例子,今年1月16日晚,得知一朋友的老父亲情况危急,我和另一朋友决定过去看一眼。这老人83周岁,在医院住了半月没起色,病情更沉重,医生通知出院回家等待时日。我给昏迷的老人诊过脉,先点按了几个穴位,老人开始清醒......。经朋友家人一致请求,我给老人开了大剂量的黑附片、红参。叮嘱一定要煎至4小时后才喂服。第二天早上我去他家,老人已经可以吃早餐,让家人把余下的药汤再喂服一天,第三天早上,老人已经可以自己穿袜子。鉴于老人还比较虚弱,让他家人煎生脉饮调理一周。一个多月过了,老人情况一切正常。
▍附子“回阳救逆”,但为什么老中医却说要谨慎使用?
告诉你一个问题,大米饭是绝大多数人都离不开的,可以救人性命,但是,你得小心一点,吃的太多会有性命之忧,吃甚至太多甚至会被撑死!!!
▍附子“回阳救逆”,但为什么老中医却说要谨慎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越是有能力的人,往往越有个性。这种个性其实是能力导致的,因为一般人理解不了他们的思想。这和中药有些相似之处,作用强的中药,往往有其自然的劣势,这就是它的优势导致的。同样,如果没有了优势,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劣势。
附子的能力很强,强到可以“回阳救逆”。什么是回阳救逆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阳气脱失,中医称之为亡阳。
亡阳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类似于现代的冷休克。病人奄奄一息,或甚至昏迷不清,手脚冰冷,冷汗淋漓。呼吸微弱,呼出的气温度较低。或腹泻如流水,小便失禁,身体冷战,咬牙哆嗦,想要拥厚衣被。舌极淡,苔水滑,脉微弱甚至无法触及脉搏。这就是亡阳的一种状态。
附子就是应用于这种危机状态的药物,有挽回阳气的作用,因此称之为回阳。阳气充足,人体代谢开始加速,产生了足够的热量,维持人体的体温,手脚因此得以变暖。手足不暖中医称之为“四逆”,因此附子就有了回阳救逆第一药的称谓。
正是由于这么强的药性,注定附子是一味不好控制的药物。现代研究表明附子中含有乌头碱,虽其含量较乌头为低,但因服用不当而引起中毒者却屡见不鲜。这种生物碱在高温煎煮作用下,可以被分解。因此很多医生用生附子或者炮附子,都要先煎,一直煮到口尝没有麻舌感为止,然后在加入其它药物一起同煎。
乌头碱中毒的表现常见为:口唇、肢体发麻,恶心,呕吐,心慌,气促,烦躁不安,甚至昏迷,间或抽搐,严重者心跳、呼吸暂停,心电图显示室性过早搏动,而呈阿-斯二氏综合征象。中毒者如能及时抢救,一般均可恢复。如果服用附子出现了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