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齐国能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却没能一统天下?
▍为什么齐国能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却没能一统天下?
标准的答案,似乎是秦国变法成功,齐国因循守旧,最终秦国胜出,但果真如此吗?
如果仅仅是齐国自身原因,那么齐国之后,为什么还是没有出现统一天下的成功者?
从地理上看,齐国地域就是今天的山东地区。大一统的王朝,秦、汉、晋、隋、唐、元、明、清,没有一家是从山东地区崛起的!
所以说,从地理上看,齐地也就是山东地区不宜开创基业。
如果说齐国一家不成功是偶然,那么家家不成功就是必然了。
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巩固统治,将宗室、功臣分封到东方建国,名扬天下的姜子牙给了一个齐国的封号,“摄政王”周公旦给了一个鲁国的封号,这两个在今天的山东地区当了邻居。
当然,山东不仅有齐、鲁两国,还有邹、曹、莒、纪、莱、薛等近二十多个诸侯国,春秋时期,大鱼吃小鱼,到了战国初年,就只剩下齐、鲁两国,鲁国后来亡于楚。
春秋战国淘汰赛,最终秦国胜出,齐国被灭,我们看下以后的两千年:
〇秦末大乱,山东地区先后出现田荣、田安、田市、田都等反秦势力,一度重建齐国,但先是被项羽打残,后被韩信扫荡。
〇汉景七国之乱,山东地区有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国,跟随吴、楚两国挑战中央,发动叛乱,结果战败而亡。
〇西汉末年,山东地区先是出现赤眉军,声势浩大,一度攻入关中,后来又有张步割据十二郡,称齐王。这两股势力都被刘秀消灭。
〇东汉末年,山东地区是曹操、吕布、袁绍多方势力混战,曹操的中心在河南许昌,山东无大鱼。
〇东晋十六国,一直是关中地区的势力,打击山东势力,甚至江南刘裕北伐,也可以灭建立在山东的南燕。
〇南北朝时期,以关中为根据地的北周-隋王朝力压东边的北齐和南边的梁、陈。
〇隋朝末年,山东的王薄第一个跳出来造反,天下汹汹,最终占据关中的李渊父子夺了天下。
〇唐朝末年,山东也出现过几个大军阀,但只能被他人吃掉。有实力争天下的,一个是以山西为根据地的沙陀李克用,一个是以河南为根据地的朱温。
〇宋朝时期,山东出了个宋江,聚义梁山,最终被灭。
〇元朝,山东出了一个李壇,是忽必烈帐下的九大世侯之一,控制整个山东,后来反叛忽必烈,被剿灭。
〇可以说辽、金、元、明、清以来,谁能整合蓟辽,也就是河北和辽东,谁就是最强者。别看朱元璋从江南起兵,最终朱棣还要再从蓟辽“闹革命”。
山东是一个默默的陪跑者。
两千年来,山东的军政势力,没有一家掌控天下,这就不是人的问题,绝对有地理原因。
▍为什么齐国能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却没能一统天下?
齐国被六国联军打败,险些亡国,这是它咎由自取。当然,这一切的幕后推手就是燕国。
燕国被齐国灭亡过一次了,虽然在燕国人民的反抗下,齐国撤出燕国,但是齐国对燕国的倒行逆施使得燕国遭到了极大的损失。这使得燕国从燕昭王而下的君臣对齐国恨之入骨。
为了报仇雪耻,燕昭王在奋发图强之外招揽天下人才。以乐毅为首的一批杰出人才投奔燕国,为灭齐大业而努力。
但是燕齐的实力差距太多,仅仅依靠燕国是无法灭亡燕国的。于是燕国君臣定下了让齐灭宋,让其师老兵疲,然后联合天下各国共击之的策略。
宋国是个中等国家,他的君王想要图霸,于是穷兵黩武,四处用兵。虽然它与秦国结盟,可远水救不了近火。
于是燕国派人劝齐湣王抗秦灭宋。早就垂涎宋国的齐湣王欣然答应。他先联合几个国家抗秦,在给秦国打击后,便联合魏楚灭了宋国。
但是,灭了宋国之后,齐湣王没有给魏楚任何好处,反而翻脸不认人,打败了两国军队,独吞了宋国。
这一来,齐国就犯了众怒。而齐湣王还志得意满,内撵贤臣,外树敌国,还去周室问九鼎轻重,想取周室而代之。
这个时候,燕国派人联合各国伐燕。各国一拍即合。战国七雄中,唯一一次六雄联合攻打一雄的活剧上演了。
燕赵韩魏秦五国联军在乐毅率领下,在济西一战大破齐军。随后分兵扫荡齐国,除了两个城市未下外,占领了齐国全境。
楚国也借口救齐,出兵占领了淮上地区,杀了齐湣王。虽然,后有田单复国,可齐国自此一蹶不振,不再过问天下事物,直到灭亡。
齐国的失败主要原因是中了燕国的计谋。由于自己狂妄自大,使得战国时期唯一一次合纵成功发生在自己身上。
相比之下,秦国就谨慎小心的多。一旦有合纵迹象,秦国就会用尽一切手段进行破坏。它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以连横对付六国。
在对外用兵时,总是先以外交手段进行分化瓦解,对敌人各个击破。这样就使得自己免得遭到齐国的下场。
齐国实力再强,它多年对外用兵,表面上强大一时,实际上是民穷财尽,兵疲意沮。再加上它又四处树敌,要对抗整个天下,当然无力抵挡,没有亡国就是万幸的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支持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为什么齐国能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却没能一统天下?
谢谢邀请。
战国中期,齐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桂陵马陵两次大战中摧毁魏国,拯救赵韩两国。还曾经灭了燕国,成为战国七雄当中第一个灭掉另外“一雄”的国家。在垂沙之战中暴打楚国,在函谷关之战中联合其他国家,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投降。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此时的齐国,威风八面,震慑四方。
东帝齐闵王
然而,不过短短十几年之后,齐国在济西之战中一败涂地,差点灭国。之后齐国在战国历史中默默无闻,直到最后不战而降。
齐国在战国时候的历史,就像过山车一样,惊险刺激,最终直接下坡。
那么,齐国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像秦国一样一路开挂呢?
小甜甜认为,主要受四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是齐国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齐国
齐国地处山东地区,向前,是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背后,是茫茫大海。
这样的地理位置,给齐国发展工商业极大的便利。使得齐国的海盐业和渔业极其发达。人们的经商意愿浓厚,行军打战和发展农业的意愿不强。
所以齐国发展了所谓的“技击”。杀一个敌人能获得多少钱。这是战国唯一给士兵发工资的国家。因为齐国富裕,有的是钱。
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是遇到更多实物奖励的魏武卒和精神激励的秦国军队,则不是对手。所以魏国军队一向轻视齐国军队一向是有原因的。
而齐国的地形平坦,虽然有利于交流发展,但是不利于防守。在面对实力强大的对手时,会面临防不胜防的情景,因为齐国西面并没有山河阻隔,敌人可以在任何一点发起攻击。
这一点跟秦国不一样,秦国西北南三面的敌人不够强大,主要敌人来自东面,但是东面有黄河天堑和易守难攻的函谷关的阻隔,东方各国要攻击函谷关,会遇到较大的伤亡。
这是齐国的地理劣势。
这样的地理劣势,直接决定齐国必须保持国力强盛。能够御敌于国门之外。但是,很可惜,齐国并没有能够这样做。
第二个方面,是齐国外部环境的影响
齐国的东面,是茫茫的大海。齐国的西面,是强大的三晋。齐国的南面,是强大的楚国,齐国的北面,是相对弱小的燕国。但是,燕国也不是特别好惹的。
所以,齐国除了跟周围的强国抢宋国和鲁国等极少数几块肉之外,基本没有发展空间。
但是,这几块肉由于地处中原,一旦齐国有所企图,立刻会引起国际战争。五国灭齐就是因为齐国灭宋引起的。
五国伐齐(后来楚国也参加了,实际上伐齐的国家有六个)
而要保持强大的国力,又不至于引起国际联军的觊觎,就只有两种方法。就是有齐国强大到不怕五国联军的实力或者齐国君主能有纵横天下的能力。
而很明显,齐国并没有能抵御西方六国联军的能力。仅仅一个秦国就让齐国头痛了。
所以,齐国君主的能力就很重要了。
第三个方面,是齐国君主的能力良莠不齐。
众所周知,战国初期,田氏代姜氏掌管齐国。早期的田氏齐国的君主,雄心勃勃,一心消灭姜氏势力。
等到田氏彻底取代姜氏的时候,发现齐国国力已经比魏国弱了,魏国成为威胁。所以在齐威王的领导下,齐国进行一定的改革。由于齐国基础本来就比较厚实,所以不用多么深刻的改革,齐国就富强起来了。打败不可一世的魏国。
齐威王
接下来的君主,凭借着齐国的国力,北灭齐国,东击败魏国,占领宋国,痛击秦国,还打败了楚国。基本上把能得罪的国家都得罪了。所以最终引来五国伐齐。
齐闵王
而秦国不一样,秦国擅长拉一些国家打另外一些国家,秦国也曾多次面对五国联军,但是都被秦国用高超的外交手段化解。但是在五国伐齐的时候,齐国明知不敌,还是只派军队硬顶。基本没看到齐国君主用什么外交手段化解。
这是齐国国君能力下降的表现。
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国君就更加碌碌无为了。齐襄王还能任用田单复国,虽然最后也猜忌田单,但毕竟是在齐国稳定之后,襄王之后的齐王田健,则是著名的昏君,信任奸相,对秦国不做防备。导致秦国长驱直入,灭亡齐国。
齐国国君的能力,可见一斑。
第四个方面,是齐国没有固定的国策,没有统一中国的雄心
早期的田氏,一直想的就是夺取齐国的政权。夺取政权之后,齐国经过一段时间的韬光养晦之后,迅速多面出击。西败魏国,北灭燕国,南征楚国,西南方面,则是灭了宋国。甚至越过韩魏去攻打秦国。这样无头苍蝇的乱打,除了把周围邻居都得罪了一遍之外,没有得到更好的东西。
田单复国之后,齐国的国策来个180度大转弯,拒绝参与周边的事务,跟虎狼之秦交好。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其他国家被秦国攻打,我正好看热闹。等到其国家灭亡了。齐国的末日就到了。
秦一统天下
而秦国不同,秦国的每一位君主都雄心勃勃,延揽人才,先强大秦国,继而击溃魏韩,吞并巴蜀,削弱齐国,继而远交近攻,消灭三晋与楚国,最终一统六国。国策之连贯,国君之野心,可见一斑。
地理位置的缺陷,外部环境的恶劣,没有稳定的国策支持,是齐国逐渐走向衰弱的重要原因。但是,齐国衰弱的最主要原因,还是齐国后来几位国君不是败家子就是昏君。能力太差了。比不上人家秦国,七代雄主啊!
▍为什么齐国能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却没能一统天下?
公元前221 年,继赵楚等五国之后,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立国845 年的齐国终于被秦国灭亡了。这个一度被称为“东帝”、能与秦分庭抗礼、且政治经济文化均非常发达的东方大国,不但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梦想,反而被它一直信任的秦国灭国,其教训不可谓不惨痛。与不断割让土地给秦国换来苟延残喘的五国不同,齐国从没有割让一寸土地给秦,所以齐国灭亡的原因与其他五国不同,它灭亡的原因正如苏轼评价的那样:“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五国既灭,齐亦不免矣。”
在分析齐国衰落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齐国强盛的经过。
一、齐国是如何强大起来的
齐国东临大海、西接中原、北傍燕赵、南依徐淮。是连接华北与中原的纽带,地兼南北之利,气候温和湿润,境内土地肥沃,利于农耕,正如《史记》中记载的那样:“齐带山海,膏壤二千里,宜桑麻”,是一块宜居的风水宝地。
从远古至夏、商的漫长历史阶段内,炎帝及其后裔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的东夷文化,它与黄帝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培育出了以齐地为代表的齐鲁文化。
自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齐之后,采取了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尊贤尚功”的治国方针,齐国很快发展成为诸侯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特别是齐桓公时期,管仲为相,以爱民、利民、益民、安民四术治理齐国,实行“权有无,均贫富”的经济政策,将齐人的民心聚拢在一处,为齐国的强大打下了基础。
齐国是一个非常早就重视农业生产的国家。管仲提出“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养桑麻育六畜,齐国百姓日渐富裕,国力也越来越强。
齐国实行轻赋薄赋,“薄征敛,轻征赋,驰刑罚,赦罪戾,宥小过,”坚持“尊老养老”、“慈养幼儿”、“救助幼孤”、“供养残疾人”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使得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越来越强。这时的齐国也在齐桓公的领导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时的齐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军事强大,齐都临淄居民众多,以至“摩肩接踵”、“挥汗如雨”,是春秋时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二、齐国衰亡的过程
齐宣王在世时,扶韩制楚,攻燕灭宋,合纵抗秦,使秦国“不敢窥兵于山东”。宣王死后,其子齐闵王继位,齐国在这个昏君的领导下,开始走下坡路了。
齐闵王时,秦国派使者到齐国,尊齐闵王为“东帝”,使得齐闵王特别膨胀,认为老子天下第一,逐渐变得骄暴、好色、好乐、穷兵黩武,不听谏言。他中了苏代“骄其君,劳其民,速其亡”之计,攻楚伐宋,不但使国力受损,还使自己四面树敌,成为众矢之的。
(乐毅破齐)
齐闵王十七年,乐毅率燕、赵、秦、魏、韩五国联军攻齐,齐闵王大败,逃亡国外,最终客气异国。五国联军攻占了齐国七十余城,还攻克了齐国首都临淄,将齐国财富劫掠一空。齐国经过这一次严重的打击,已经不复为强国了。
公元前 265 年,末代齐王建登上了齐国的政治舞台。这是一个胸无大志,懦弱无能,只会享受的国君,他重用奸臣后胜,陷入秦国远交近攻的圈套,求得暂时的安宁。当秦国攻打五国时,齐国根本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坐视不理,几乎从不发兵相救,坐观胜负。
公元前259 年,秦与赵对峙于长平,这是事关战国最终走向的重大战役。赵国向齐与楚两个大国求救,齐国置之不理,连答应提供给赵国的粮食都没有到位,致使赵军在长平一战损失了四十万大军,战略的天平倒向了秦国。从此之后,山东六国,再也不是秦国的对手,秦国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了。
(齐王建)
眼看着六国一个个的被秦国吃掉,齐王建还天真的幻想齐国与秦国是友邦,秦国不会对自己动手。直到五国全灭,秦将王贲的大[国兵临城下之时,这才悔之晚矣。这时的齐国久不论兵,哪里是强秦的对手?秦始皇为了减少秦军的伤亡,派陈驰骗齐王建,答应他只要投降,秦国便赐给他五百里的封地。齐王建于是投降秦国 ,齐国灭亡。但是投降之后的齐王建被秦始皇安置在边远的共地 ,居处在荒僻的松树、柏树之间,不给食物,齐王建最终活活饿死。
三、齐国衰亡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齐国的灭亡是齐王建昏庸无能,任用奸人,没有战略眼光,中了秦国“远交近攻”奸计的结果,但将亡国的责任推给齐王建一个人,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公平的。齐国的衰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齐国原来民风俭朴,后来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经济建设卓有成效,齐国也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国。这时的齐国,丢掉了勤俭的民风,国民崇尚奢侈,“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齐国人已陷入玩物丧志不能自拔的境地。这种奢靡之风的表现是国君不修守战之备、百姓无争战之志,甚至在国破家亡的关键时刻,也没有人敢出面振臂高呼,出来保家卫国。一个没有血性的国家,败亡只是迟早的事。
(齐国官僚)
经济发展本是一件好事,但是齐国人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众庶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这种只顾眼前利益、鼠目寸光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只管自己国家没有战事就可以了,不从整个战略局势上去分析考虑,在其他国家受到秦国蚕食的时候,齐国只要战火来烧到自己国土上,就袖手旁观,甚至对其他国家的求救也置若罔闻。齐国上下都不知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道理,而重利的现实性又决定了他们当中多的是见利忘义、卖国求荣之徒。
四、齐国衰落与齐鲁文化的关系
齐国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而齐鲁文化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结合的产物。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齐文化有着光辉灿烂的务实性、开放性和包容性,重视教育,重视知识,这都是它的优点;但是齐文化也有不足的一面,那就是它是一种人治文化,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不太注重法制。这种文化的特点注定了齐国的兴衰,与国君的贤明与否有着极大的关系。齐国首先在春秋时期脱颖而出,是因为出现了齐桓公、齐威王等几位贤明的君主,是他们选贤任能,锐意改革,才使得齐国能够称霸中原。一旦这些贤明的国君去世,换上了昏君,国力便不可避免由盛转衰。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霸主,他一去世,国内便局势动荡,国力大减,这就是很好的例子。
齐国汲取了齐文化中尚功利的一面,但过于尚功利,使得整个国家都陷入了经济的漩涡而无法自拨。只要有利可图,国家利益都可以不管不顾。所以荀子说齐国是“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特别是齐国以黄老之术治国,强调外法内道,顺乎自然的无为而治,与当时的天下形势并不相吻合。黄老之术并不是不好,只是它只适合在安定的盛世,才能让人民休养生息,促进社会发展,在列国纷争,谁的拳头硬谁便有话语权的战国时代,并不是治国之良策。而黄老之说又在齐国造就大大批喜欢把一切归于上天安排的术士,他们带动了整个社会只讲究享受,追求长生的社会风气,无疑是自我解除了武装。
齐国的国策随意性比较强,缺少连贯性。齐国也曾多次成为合纵抗秦的盟主国,但每次都不能坚持到底,给秦国以致命的打击。到了后期,又采取类似二战前欧洲强国的“绥靖政策”,坐视秦国壮大,自己却闭关自守,所以被秦国一一击破。
(齐鲁文化)
齐国本来是英雄辈出之地,但是齐国君王并不会利用,也不知道以军功奖励制度来激励勇士,从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所以齐人虽勇武,但只是一盘散沙,既没有战斗到底的意志,又没有协同作战的能力。这样的军队,是六国中“莫弱是矣”,齐军的战斗力是六国中最差的,在敌人进攻时,又如何保证国家安全?
我们今天看到的齐鲁文化,实际上是在两千年中与其他文化交流、碰撞、融合而成的,与战国时齐国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今天的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它们与其他地域文化一起,构成了庞大的中华文化。当然,这与齐国的衰弱已没有多大关系了。
参考资料:《荀子》、《史记》、《管子》
▍为什么齐国能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却没能一统天下?
谢邀请!在当时的国情中,齐国和秦国都是大国,中间隔着韩魏赵等国并不接壤;一个称东帝一个称西帝,齐国富裕文化领先,可军事上欠火候,秦国是以严法治国,军力号称虎狼之师,所向披靡;他们都有统一的愿望,但手段不同效果不同;历史最终选择了秦始皇
------------------
推荐阅读:
《完美世界》《遮天》《圣墟》连接在一起到底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打败美国注定天方夜谭?为何说军事强大的俄罗斯不可能挑战美国?
上一篇:过敏是因为免疫力低吗?
下一篇: 俄罗斯为什么不使用武力重新恢复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