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秦的功臣,商鞅的变法对老百姓而言真的有利无弊吗?
▍作为大秦的功臣,商鞅的变法对老百姓而言真的有利无弊吗?
那是扯淡 一位明代经济学者 黄宗羲研究发现 只要改革 老百姓的负担就会加重 从古至今 无一例外 商鞅变法 承认土地私有 并允许买卖 在当时确实属于进步 加上军功爵法的推行 让普通百姓有了阶级跃迁的渠道 减缓了阶级矛盾这是优点 缺点就是 规定很细致 百姓容易触犯法律 限制人性 限制自由 限制文化的发展 也就是禁锢很多
▍作为大秦的功臣,商鞅的变法对老百姓而言真的有利无弊吗?
商鞅虽然是历史进程的功臣,但他对于秦国百姓而言,在改革中对人性的残忍管控是我们永远无法接受的,但是这种弊端却被后人的认可中被掩盖住了
历史上总有很多人是毁誉参半,哪怕是推进历史进程的商鞅也不例外。
他的能力和创作的历史功绩是不能否认的,但是我们从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来看,商鞅在变法改革上对于管理底层百姓的变法理念是值得我们拷问的。
这就回归到题主问的问题,商鞅变法对秦国发展是有利的,那对于老百姓而言也是有利的吗?
魏惠公老眼昏花、错失良才
在商鞅去到秦国之前,如果有人说秦国会统一中原,我想很多人都不可能接受这种论断,毕竟当时的秦国实力实在过于衰微。
很多人说秦国得以崛起的原因是他地理位置优越,这个原因确实有道理。
毕竟秦国坐拥关中平原,能够实行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地势又是易守难攻,可以说是争霸的关键要素。
但地理有优势也有它的弊端,虽然占据着很多天险,别人难以打进来,但是秦国也很难打出去,所以说秦国能够有机会崛起只能多亏东部魏国的没落。
正是因为霸主魏国的衰败,秦国在从被魏国挟制之下解脱,能够东出中原。
其次,秦国能够发展壮大关键在于一个叫做商鞅的男人,是他把秦国打造成一个强国,而商鞅的出现也跟魏国有很大的关系。
商鞅原本是魏国宰相公孙痤的随从,因为他的才华出众所以被重用。但是好景不长,公孙痤因为身体病重即将告别人世,所以他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
因为商鞅的才能实在太大,公孙痤不想让这样一个人才流失掉,所以在魏惠王面前可以说是夸了又夸,希望能够重用他。
而战国的这种人才举荐制虽然能够让很多谋士得以被任用,但是这往往牵扯到举荐人与被举荐人之间的关系,毕竟君主很容易怀疑举荐人如此重视这些谋士是不是想要拉帮结派。
所以,魏惠王一开始对公孙痤的举荐是一直犹豫不决的。
公孙痤也不傻,他知道魏惠王心中的顾虑,所以他变换了说法,让魏惠王要不就重用商鞅,要不然就杀了他,不然商鞅的才能一旦被其他诸侯任用,对魏国会有很大的威胁。
这魏惠王也不知道是不是老了分辨不出是非,他觉得公孙痤这种说法前后矛盾,所以才没有理睬公孙痤的话语。
公孙痤知道魏惠王不会对商鞅有过多的重视,所以也不想商鞅白白浪费自己的才能,所以他找来商鞅让他赶紧逃跑,毕竟魏惠王有可能会对商鞅下手。
此时的商鞅还年轻,在思想上并不算成熟,所以他不相信魏惠王会杀他,毕竟魏惠王没有听公孙痤的话要重用他,更不会听公孙痤的建议会杀他了。
虽然在公孙痤去世之后商鞅没有被魏惠王下手,但这只能说明是商鞅运气好。因为古代君主很多都是多疑的,可以说是宁杀错不放过。
而商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不适于在朝堂中求生存,所以他后来也是因为这种幼稚的思想而逝世。
虽然商鞅在魏国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但是他根本得不到重用,所以他一直郁郁寡欢,只能另谋出路。
而魏惠王这次老眼昏花看不到商鞅的才能,这才成就了秦国的快速崛起。
秦国发展受限,开始四处求贤
因为秦国发展一直迟缓,即位的秦孝公发布了一道求贤令,广招天下英才,欢迎各地有识之士来秦共创大业。
当时的秦国确实千疮百孔,首先是被魏国一直挟制着,东出中原的通道一直被魏国管控,秦国不能安稳发展;其次就是秦国地处西南边陲,无论是地域还是文化都得不到中原地带的重视,所以秦国发展一直受限。
而秦孝公四处求贤说白了就是想改变秦国的现状,还拿出了很多丰厚的条件来吸引战国时期的谋士,最终秦孝公得到了商鞅,开启了霸主之路的缔造。
这里插播一个小知识点,战国时期的儒家忠君思想还没有成为主流,所以人才流动现象是极为正常的,这可以说是那个时期的特殊文化产物,所以像商鞅这些人才到各国做官是没有道义上的限制。
商鞅一开始进入到秦国其实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谋略,而是一直在试探秦孝公对改革到底有多重视,所以他一开始都是讲什么休养生息、仁政德政这些道理,因为这些理念是中原各国主流的。
急迫改革的秦孝公听到这些理论顿时就很恼火,因为他想要的是秦国走快速发展的道路,这些中庸老成的思想不是他所需要的。
经过两次试探之后,商鞅终于明确了秦孝公是自己能够施展抱负的君主,所以他拿出了法家思想的那一套,用“霸道”的治国理念来治理秦国,直接自上而下全部改革。
商鞅这番理论听得秦孝公是乐呵呵的,他立刻将商鞅提到秦国最高官职大良造,让他负责改革的事。
只不过一开始的改革并不顺利,朝堂中还是有很多守旧派,所以一直百般地抵触商鞅,商鞅一开始变革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不过秦国这些大臣还是低估了秦孝公和商鞅对于改革的决心,商鞅为了帮秦孝公下定改革的决心,还特意说了这样一段话:
平庸的人见识都很浅薄,因为这些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对新生事物自然抗拒,再说了改革对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侵犯,他们自然会出来说三道四,而这些风言风语听不听都行。只要我们改革有成果,这些人又会出来叫好。而像秦孝公你这番强者又怎么会像他们一样随风逐流呢,你有智慧有决心,我有想法有能力,只要我们强强联合,这次改革绝对会成功。
不得不说商鞅的口才实在太好,这一番话的灌输直接让秦孝公坚定信心,直接无视朝臣们的反对,让商鞅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从管理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弊端
商鞅变法相信已经很多人说过了,老生常谈的角度这里就不多赘述,小编主要从管理老百姓角度来讲讲商鞅这场变法。
商鞅变法首先将变法的对象锁定在五种人身上,“空谈误国的读书人”“游手好闲的官吏”“勇敢的猛士”“用技艺谋生的匠人”“投机取巧的商人”,这五类人被商人认定为“五害”。
商鞅认为,这些人要么改变要么清楚,如果这种人越多,秦国很快就完了。因为这些人都不是靠种地或者干实事生存,用当时的眼光来看,对国家的发展没有任何用处。
在商鞅的理念中,对于秦国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听话的人、要好控制的人。而谁最好被控制呢?当然就是能够被握着把柄的人,农民的把柄就是土地,士兵的把柄就是他们的忠诚度,所以这两种人才是秦国所需要的。
而上面说的“五类人”,不仅闲置了国家的生产力,没有好好种地发展农业,还搞得老百姓们也跟着没心思干活,只想着赚快钱,长此以往,从事农耕的人就越来越少了,种出来的粮食还被这些不干实事的人拿走一大半,这对发展来说实在是不利。
所以,商鞅对老百姓管理的逻辑就是把所有人都变成听话的农民或者士兵,这种理念说出来相信大家都已经明白,为什么小编会在开头就对商鞅进行了一番批判。
商鞅为了让自己的理念被秦孝公所采纳,所以他给秦孝公算了一笔账:
“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
意思就是只要农耕的人越多,国家就会越强盛,秦孝公想要实现霸业就更有机会了。
“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
而那五类人如果给老百姓做了一种不好的示范,只要会耍嘴皮子就能够升官,只要做生意就能发财,谁还会心甘情愿地去做艰苦的农耕。
“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
如果老百姓都不种地,那就没有土地可以束缚住他们,没事就喜欢到处跑,如果等到打仗的时候,我们要去哪里去征兵呢?
这三笔账一说出来,秦孝公听得确实有理,确实得对老百姓进行更高强度的管理。
毕竟农民是最好统治的,他们吃苦吃习惯了,无论怎么弄他们,他们都不会觉得苦,所以对他们不用太仁慈,得实行高压管理,让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持续下去。
那要怎么样才能让底层的老百姓都老老实实做农民呢?商鞅又抛出了一个大招,那就是提高赋税,让那些老百姓如果不好好种地就交不起税,如果交不起税就得受到刑罚。
那怎么样才能让老百姓都老老实实去当农民呢?保持朴素听话的本性呢商鞅又抛出了大杀招——重税!收税收得那些农民不好好种地就交不起税,交不起税就会没命,这就可以了。
只要老百姓们都老老实实种地,秦国的发展就有了很强的后盾,无论怎么管制征调他们,他们都会听从,秦国的农耕经济也会越来越发达。
有人会问,如果那五类人不听话怎么办,商鞅直接来一手“严刑峻法”,直接给变法改革加上一道强有力的保障。
商鞅的严刑峻法在古代来说可以说是最为严苛的,连小罪都要重罚。
如果重罪轻罚的话,老百姓会有惯性,他们会觉得刑罚也就那样,很可能反复犯罪,所以得重罚,还得弄连坐制度,这样对老百姓才会有震慑力,像“断人之足、黥人之面”这种刑罚是为了老百姓好,只是为了预防犯罪而已。
上面就是商鞅变法在老百姓管理上的基本逻辑,说白了就是除掉什么人、重视什么人、怎么去控制这些人,都是环环相扣的,可以说老百姓根本逃不出商鞅所推演的变革体制之下。
总结
虽然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乃至对历史进程的发展都有了不可或缺的功劳,从这一点上看商鞅是成功的,他的历史功绩也确实能够为人称道。
但我们从长远来看,制度如此完善的秦朝居然在第二任的时候就灭亡了,其实这跟商鞅在秦国体制种下的逻辑思想是有很大关系的。
商鞅对管理老百姓的行为逻辑实在让我不能苟同,因为他实在太残忍了,他直接赤裸裸地将人性的丑陋解剖出来并加以利用,这让老百姓怎么能接受呢?
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商鞅变法的对象是我们自己,我们能接受吗?反正我是不能了。
▍作为大秦的功臣,商鞅的变法对老百姓而言真的有利无弊吗?
商鞅变法对大秦帝国发展极为有利,对老百姓不太有利。
商鞅推行变法,涉及很多方面,让我们看看他的政治统治主张,就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他为秦王报出的“驭民五术"。都是些什么主张:
一、愚民。御民之术首先体现在愚民上。什么事愚民呢,即是要加强思想引领,让百姓毫无思想的主动性,而像一个机器零件一样昼夜不停周转,而机器的开关是国家的君王。
二、弱民。弱民体现在削弱百姓的实力。日本的德川家康就说过类似的言论:“让农民半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诀。”国强民弱,这样的国家才更好治理,当然正确与否有待论断。
三、疲民。御民之术的第三点是疲民。何谓疲民呢?就是让百姓疲劳,比如让他们为了自己的生机疲于奔命,这样他们就没有心思考虑夺取政权,拉帮结派了。
四、贫民。贫民的要诀是在一个贫上。无论古今,打仗是要花钱的,结党营私也是要花钱的。百姓没有了钱,自然也没有心力去制造混乱。
五、辱民。最后一点,是辱民。我认为这是商鞅的核心思想。辱民的关键点在一个辱字。让百姓自我感觉到羞辱,自我没有自尊心,没有尊严地活着。
很多不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人,都认为孔子,老子主张愚民思想,其实,真正主张愚民主义的是法家思想,很不幸的是,中国的封建帝王暗地里都采用了法家的思想。表现上用儒家思想来装饰门面,实际上是外儒内法,实行双轨制。
▍作为大秦的功臣,商鞅的变法对老百姓而言真的有利无弊吗?
既然题主问的是商鞅变法对老百姓的利弊,那么我就以老百姓的立场来唠唠。
商鞅有句话叫:国强必须民弱。商鞅认为民弱了,便不会对中央朝廷造成威胁。民弱了,就会对中央朝廷产生依赖,不会拒绝中央朝廷的要求。
六国用虎狼之师来形容秦军,可见秦军作战风格的剽悍。而秦军“剽悍”的由来之一便是苦日子过怕了。戚继光征兵,没有选择富贵的地方,而是选择穷苦落后的义务。穷山恶水出刁民,同样也出悍卒。
秦国二十级军功爵,大部分都混不上,小部分能混个一二级。幸运儿能混个3、4,至于5级往上,要么官二代,要么天才,跟普通人没什么关系的。
军功难混,但秦国百姓不得不硬着头皮往上冲,为何?因为商鞅变法令他们的生活环境更难。
孔子说苛政猛于虎,柳宗元有《捕蛇者说》,目的在于说明对老百姓来说,有些东西比死更可怕。秦国的苛政真的不仅仅是后世的抹黑,这些都在商鞅书中写着呢。
商鞅认为:老百姓想得少,需求的少,生活条件“简单”,对朝廷才是好事。既让牛马干活,还不让牛马吃饱。没错,商鞅就是这么想的。
秦国赏罚分明不假,但重罚轻赏。赏赐方面来说,例如上面的军功制。惩罚方面连坐、肉刑(挖鼻子什么的)、车裂。
商鞅对老百姓打击最大的就是拆散宗族。秦汉以前,古人以血缘为纽带,什么忠君、爱国一类的通通没有。国、君没有家、族大。
商鞅把宗族拆成大家,把大家拆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宗族可以对抗朝廷,小家如何对抗?于是老百姓的小家只能对朝廷的要求无可奈何。
商鞅变法的利,在统治者秦国贵族,非普通老百姓(什么时候都一样)。在社会方面是进步的,类似先进的资产阶级取代落后腐朽的封建阶级。
变得只是掌权者,不变的是,下层的老百姓仍是被统治的。至于区别,也许在于从直接奴役变成了隐性奴役。
▍作为大秦的功臣,商鞅的变法对老百姓而言真的有利无弊吗?
商鞅确实是秦国功臣,他主导的秦法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等等,让秦国这个中国西北边陲的贫弱之国,一跃成为了令东方六国都谈之色变的虎狼之国,秦人在战场上肯拼命,秦国锐士所向披靡,成为了战国时期最强的战力,超越了齐军和魏武卒。
但是秦法相对于秦国的老百姓而言,却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因为秦法本来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最大的受益者不是百姓,不是旧贵族,甚至不是因为耕战之功而封侯拜爵的新贵族,而是那个踌躇满志,招贤纳士志在天下的秦孝公嬴渠梁。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强则越志。轨则有用,越志则乱。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商君书》
商鞅说民众弱小,国家才会强大,民众强大,国家便会弱小。因此懂得治理国家的君主在于弱化民众,民众质朴软弱,他们就会循规蹈矩遵守法令,而民众强悍就会望乎法纪。因此循规蹈矩的人好控制,而越轨持强的人就无法控制,所以国家如果想强大,就要弱化民众的力量,让他们遵从法度敬畏规则,这样国家才能更加强大起来。
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商君书》
我们很多人在单位埋头苦干,却始终得不到领导的信任和提拔,因此便牢骚满腹怨气丛生。而实际在《商君书》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商鞅说:“如果用善的人去做管理者,那么民众们都会亲近他们的亲人而无视法纪,而如果任用奸佞之徒去监民众,民众们才会去遵守规则。”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看到一些“小人得志”的事情屡有发生了。
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重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商君书》
加重刑罚降低赏赐,这才是君主真的爱护百姓,百姓们为了得到赏赐就会拼命立功以获取赏赐,耕战方面加强了,国家就强大了。如果赏赐太重惩罚太轻的话,百姓们就不会争先恐后地获得赏赐,这样的君主也不会得到民众的爱戴,国家想强盛就无从谈起了。
就从上面这几条来看,商鞅变法的内容对于百姓并不友好,商鞅变法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最高统治者,或者说就是为了加强君权而服务的。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