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螈是怎样一种生物?
▍洞螈是怎样一种生物?
1768年,奥地利自然学家Johann Weikhard von Valvasor在喀尔巴阡山脉一处幽暗的地下洞穴中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有着白色的身体,身体细长,有四个短小的腿,看起来与神话中的龙非常相似。
由于第一次发现该生物,自然学家将其命名为“Proteus”(普罗透斯,古希腊神话中的古老海神)并公诸于世,到了20世纪,欧洲的多个机构开始对它们进行研究并将其命名为洞螈,随着不断的研究,我们对这种神秘的生物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它是现存寿命最长的两栖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懒”的动物之一,同时它们可以不吃不喝存活6年之久,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了解一下。
寿命最长的两栖动物
在洞螈没有发现以前,现存的两栖动物中,蝾螈科下的大鲵(娃娃鱼)就算是长寿的了,它的平均寿命可达50-60年。但是,当洞螈被发现后,两栖动物的极限寿命被再次拉长了接近一倍。
洞螈是洞螈科下的动物,而洞螈科一共有两个属泥螈属和洞螈属,其中泥螈属下一共有6个物种,它们主要分布在美国东部和加拿大,该属下的物种寿命通常只有20-30年。
纽斯河泥螈
而洞螈是洞螈属下唯一的物种,它们栖息在喀尔巴阡山脉石灰岩洞的地下水脉中,有两个亚种分化:白色亚种(白洞螈)和黑色亚种(黑洞螈),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体色,白色亚种的皮肤是白色的,鳃为鲜红色(血液流经),而黑色亚种的皮肤则是黑色的,所以看起来没有白洞螈的颜值高。
黑洞源
黑洞螈和白洞螈其实是生存环境不同造就的亚种,因为白洞螈终生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水脉中,而黑洞螈的生存环境中则是可以接触到阳光的,正是这种环境的差异,让白洞螈的眼睛几乎完全退化失去了实力,取而代之的是发达的嗅觉,而黑洞螈的眼睛则没有退化。
这两个亚种的洞螈寿命是一样的,目前科学家们将其寿命定义为100岁,但是这个数据并不准确,因为它们生活在地下水脉中,个体之间长相又非常相似,所以,很难确定某一个体,再加上它们的寿命确实太长了,以至于没有科学家能够完整的从出生到死亡观察洞螈的全过程,所以,100岁只是一个预估数字,它们的真实寿命可能比100岁还要长。
世界上“最懒”的动物之一洞螈
洞螈长寿的秘诀除了与生活的水体温度较低有关外,还与它们极少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懒”也是它们应对极端环境的一种生存方式,因为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水脉中,食物是相当匮乏的,所洞螈的体型也很小,通常体长只有20厘米左右,最长不超过40厘米,体型小对能量的需求也就小,同时尽量的不活动,也能减少能量的消耗。
不过,尽管它们的体长仅有20厘米左右,但依然是现存体型最大的穴居动物之一。
那么,它们到底有多么懒呢?早在2010年,由英国和匈牙利多位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对波黑一处地下水脉中的19条洞螈进行了长达8年的观察,在这8年中,科学家们发现,在这19条洞螈中表现最活跃的一条在230天内移动了38米的距离,其他的大多数洞螈在相同的时间内仅仅移动了平均4.8米。
最懒的一只在7年零14天内,一寸都没有移动,而是静静地趴在那里待了七年多,如此的“宅”就连资深的“宅男”们都望尘莫及(每天上厕所也得走至少几十米了)。
不吃不喝存活6年的秘密?
在自然界中,鳄鱼、龟、蛇等动物的耐饥饿能力是比较强的,比如生活在非洲的尼罗鳄和生活在大连蛇岛上的蛇岛蝮,它们可以长达半年之久不进食,这已经算是极限了,但是比起洞螈来显然就不够看了,因为洞螈能在不进食的情况下(作为一种两栖动物,它终生不会离开水)平均坚持6年,最长可以坚持10年。
洞螈之所以能够拥有“逆天”的不进食能力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生存环境。洞螈虽然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水脉中,但是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环境几乎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如此稳定的环境会让它们的能量消耗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而且在地下水脉中,食物原本就不充足,它们只能以少量的小虾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食物的没有保障,也让它们有了极强的耐饿能力。
第二:“懒”。最多可以7年多一动不动,这种“懒”到极致的生存习性,让它们原本就低的能量消耗变得更加低,此时,它们的状态就进入了类似于“冬眠”的状态,整个身体的新陈代谢降低到了极致,这也是它们能不进食存活最多10年之久的原因。
第三:“吃自己”。研究人员发现在洞螈多年不进食时,它们会在后期逐渐地消耗体内的脂肪,在脂肪消耗差不多后,它们就开始分解体内的一些器官和组织,以保证机体的存活,当然,如果是持续的大量消耗器官和组织,它们就会“一睡不醒”了,不过,在此之前已经足够它们坚持平均6年的时间了。
第四:超低的繁殖率。大多数动物都有固定的发情期,在发情期,荷尔蒙的高分泌会驱使它们寻找异性,而无论是荷尔蒙的分泌还是寻找异性进行繁殖,都是非常消耗体力的,所以,在发情期之前,动物通常进食频率会增加。
但是,洞螈这方面的困扰就非常的少,因为洞螈将它们的发情周期调整到了平均12.5年,也就是说它们平均12.5年才繁殖一次,在此期间,它们就没有了这方面的需求和困扰,自然能量消耗的也比较低。
总结
洞螈是一种比较奇特的两栖动物,因为大多数两栖动物都是能够在水陆自由切换的,但洞螈不行,它们终生都要在水中生存,这与它们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毕竟在岩洞的地下水脉中,它们无处可去。
当然,目前对于洞螈的研究还在初级阶段,随着不断的研究,相信未来我们会了解它更多的习性和特点。
▍洞螈是怎样一种生物?
洞螈,地下幽暗水系中的古老精灵,天生圣容,也是一个狠角色。没任何科学家见过一只洞螈的生和死,洞螈可以活过100年,硬生生把研究它的科学家都熬死了。12年一用情,一只洞螈发情几次,研究它的科学家就没了……
"洞螈岂是穴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这是一个美好愿景,洞螈被称为"龙的幼崽"。
来到阿尔卑斯山脉地下洞穴,造访神秘洞螈。
2亿年的古老生物洞螈
洞螈属于穴居、两栖类、脊索动物,栖于阿尔卑斯山脉的洞穴,在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系中,区域仅限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克罗地亚、波黑、黑山一带,别无分店。
外形上,洞螈有点像蜥蜴,其实更像迷你版中国龙,体长只有30㎝左右,却是地球最大的穴居动物。身形细长如小蛇,四足,大长脸,不像龙身披麟甲,而是身覆一层薄肤,通身粉白,果然不是凡物形象。
洞螈生羽状红腮(血液流动缘故),用鳃呼吸,鲜红的两腮相比浅色身躯,非常醒目而神奇。
洞螈前两肢生有三趾,后两肢生有两趾,可游走洞穴,可攀附岩石,可爬行地面。洞螈以虾、蜗牛或昆虫等小动物为食,进食方式如蛇直接吞咽,而不会咀嚼。
幽深的地下水系,环境贫瘠,光线昏暗,水温很低,洞螈百年修炼,日子过得怎样?
幽暗洞穴中的敏感精灵
洞螈上亿年进化都为适应暗无天日的生活。
常年栖息在光线幽暗的洞穴,洞螈色素退去,视力严重退化,眼睛退隐到皮肤深处,活生生把自己弄成一个瞎子,故又称"盲螈",但是感光灵敏,听觉和嗅觉很发达。洞螈: 我看不见,但能感受到你的存在。
洞螈不仅可以感受水中和空气中的化学物质,还可以利用磁场定位。洞螈浑身都是传感器,尤其有个"硕大"而扁平的头部。这种头型可以尽量配带更多感受器,能够检测周围生物发出的微弱电流,以最方便、及时和准确地定位猎物,以及判断环境情况。
洞螈最明显的生物性:进化中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黑暗洞穴生活,远不止听觉和视觉。
奇葩生物丨7年一动12年一繁殖
小编相信,树懒的墨迹能逼疯很多人,但在洞螈面前,树懒不过是幼巫见老巫。洞螈一言不合就摆出个死样。有科学记载,曾有洞螈在一个地方楞是趴了2569天。你没看错,7年后它才动了下,向你证明自己还没死。
为适应黑暗、孤独又贫瘠的洞穴生活,洞螈生物钟经过上亿年调整,新陈代谢变得异常缓慢。它就趴在那,一动也不动,几番春去秋来,它能动个二十米,就算给动物界一点面子。
栖息环境光线微弱,食物匮乏,洞螈可获取的食物和能量都很有限。猎食和活动都会消耗体力,为了最大程度节约能量,洞螈通常保持不动,仅需有限食物(活动频率当和环境食物多少有关)。经过漫长进化,洞螈可以长时间,甚至几年不吃不喝不动也不会死。
研究表明,洞螈栖息环境上亿年几无变化,目前未发现洞螈天敌。这种稳定环境让洞螈无需操心生活,除猎食和繁殖,只要不饿死,能不动就不动,繁衍这等大事能拖就拖。
据科研,洞螈大概每隔12年才会有一次交配行为,果然是慢出节操了……
百年洞螈丨生命在于静止
蛇的寿命从几年,十几年,到几十年不等,甚至更长(蟒蛇)。规律是体型越大,寿命越长。若以此衡量30㎝长的洞螈,1年后就嗝屁了,实际上洞螈寿命可达100年。
生物研究表明,洞螈生命力强大的原因,在于它极为缓慢的机体代谢功能。
洞螈代谢方式独特。洞螈整吞猎物,不浪费一点,然后将其转化为能量储存于肝脏。食物匮乏时,洞螈自动降低代谢,靠肝脏内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整个过程非常地缓慢。
繁衍也会消耗巨大能量。雌螳螂弑夫,母蝎食幼蝎,这些生物习性都跟繁衍耗能有关,雌性为了补充体能不得已而为之。洞螈12年才出现一次交配行为,这节省多少能量!
洞螈的代谢和繁衍慢到变态地步,一生中除了偶尔捕食,12年一繁衍,其他时间几乎都趴在洞穴,如同闭关修炼一般,这种状态下能量几无消耗。这就是洞螈长命百岁的秘诀。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白素贞也在洞中修炼了。
洞螈生存危机
自然生物一生两件大事,生存和繁衍,但洞螈有反生物习性。洞螈不顾节操,几乎把所有能量和精力都留在自己生命力上,每隔12年多才想起繁衍那点破事……
尽管稳定的洞穴环境少有外物侵扰,但是,如此缓慢的生殖方式,导致洞螈后代很难发展壮大。万物平衡,天地公平,然也。
洞螈生活区域仅仅从斯洛文尼亚开始,经意大利、克罗地亚,再到黑山,线路大概像个反向闪电图,活动区域非常有限,环境要求苛刻。
地球不小,洞螈只要那一片。可是人类可不像洞螈那么老实,假如污染不幸渗透到地下水,对洞螈这个稀有物种将是致命威胁。
结束语
洞螈,就像地下幽冥世界的精灵,黑暗中的王者,无视洞外春去秋来,淡忘天地岁月流逝,百年生命把南斯拉夫从建国熬到消失……
一个古老又神奇物种,洞螈可以无视人类的存在,人类却不得不对洞螈怀以敬畏之心。毕竟,相比那哥们,我们才更像匆匆过客。
▍洞螈是怎样一种生物?
【原创】对于洞螈是怎样一种生物呢之话题,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图中的洞螈生物是属于洞蝾螈的物种,喜欢在有水洞穴和地下水道中进行生存活动,是以浮游生物和小型动物为食物来源,在克罗地亚山脉、斯洛文尼亚山脉、多脑河平原和地中海沿岸等地域都有它们生存活动的踪迹。
洞蝾螈物种是人类见证了鱼类动物向爬行类动物演化过度性的一个物种和活标本,从生存形态上看,是属于鱼类动物中的蟮类形态,难得的是它们已进化出两条前肢和两条后肢的生态表现,已拥有能游泳、能钻洞、能攀爬、能行走之爬行类动物生存功能的生态表现特征,这是鱼类动物演化成为爬行类动物最铁实的见证。
洞蝾螈物种的繁衍尤为特别,每代的幼儿是以母体皮肤腺体所排出的液态营养物为食物,来哺育幼儿成长壮大的情况,这显示了它们也有形成哺乳类动物的生态发展基础,依据洞蝾螈综合性的生态表现特征,可以推理出目前在地中海沿岸土层中生存的裸鼠动物,也许就是由洞蝾螈物种演化而形成现象。如果在这方面经深入研究证明确实是这样,那么,地球上之哺乳类动物的起源就能彻底得到迎刃而解了。
生物物种生态的形成,是由其生存环境与生物物种生存的适应性所决定的情况,不同的生存环境,会塑造出适应性生存不同的生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是它们赖于生存的游戏规则,洞蝾螈物种的存在也不例外。
不知这样的回答读者看后是否认同?!如觉得我说的对或有道理,希给个点赞并点击关注我,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或发表意见。宇明于东莞市。(注:原创作品,抄袭可耻。欢迎大家转发。)
▍洞螈是怎样一种生物?
昆仑山出现真龙?有图有真相。科学家到昆仑山的洞穴进行探测,竟然发现了龙生活的痕迹,而且还发现了“幼龙”。那些龙图,引起人们激烈的讨论。
昆仑山真的有真龙吗?
事情的真相是这样:那条真龙是好事之人Ps出来,事实上,昆仑山并没有什么龙,而原图却是一种动物,跟龙长得特别相似,特别是跟传说中的幼龙,相似度竟然有七八分。
这种动物是洞螈。
被称为中国龙幼体的洞螈,跟传说中的中国龙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就是中国龙形象的特点,其部位各像9种动物相对应的地方。
洞螈的外形跟中国龙确实有七八分相似的地方,身体是细长的,有四肢,还有犄角,身上的鳞片已经退化,只剩下柔软的皮肤。只是洞螈的体型比较小,所以才被称为中国龙的幼体。
昆仑上的真龙事件为什么能够P得那么逼真呢?就是因为原图中的洞螈跟传说中的中国龙确实长得太像了,而现在相片的处理技术,有时候简直可以以假乱真。
我们来给洞螈画个像,近距离地观察洞螈。看看跟我们想象中的是不是一样?大家是否在我们中国的某个地方有见过洞螈呢?
洞螈,也被称为人鱼。身长大概是30厘米,20克左右。四肢比较细小,透明体,白色,也有灰色,也有粉红色。感觉是整个身体软绵绵,它的皮肤很柔软,如果不是洞螈长有两个角,它很像泥鳅。
洞螈的皮肤会变“魔术”,黑暗中,它们的皮肤以苍白、粉色为主,可如果在光的照射下,它们的皮肤会变成灰色、褐色、黑色,一回到黑暗环境中,它们的肤色又立即还原成了本色。
在洞螈的头部本身就很小,你也很难发现它的眼睛。洞螈没有眼脸,它的眼睛几乎退化了,眼睛是藏在它的皮下。
没有眼睛,它们怎么在水中游行呢?其实洞螈身上还有感应器,这个感感应器能够帮助它们辨识位置,明确方向,也可以帮助它们捕到昆虫等食物。
我们再来看看洞螈的呼吸,它的呼吸是通过腮来的,洞螈的腮长在身体的两边,透明中又略带点淡淡的红色,有点粉嫩的感觉。
很多人都认为洞螈只能够在水中,其实,它是一种两栖类的动物,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只是它们适应在水中生活,呆在水里的环境久了,在陆地上生活可能就不是很适应。
洞螈有什么个性呢?
1.懒得出奇,让人不敢相信,有点“宅”。
在一个洞穴的小水塘中,生活着19条洞螈,这19条洞螈的身上都被做了标记,当然对他们的生命没有任何影响。每条洞螈的位置也被记下来。
8年后,人们再次来到这个洞穴的水塘时,惊奇的一幕出现了:
19条洞螈的位置,很多都跟8年前是一模一样,只有两三条稍微移动了几米,也有更长距离。最活跃的一条洞螈,在230天里移动的38米;最淡定的那只动洞螈,8年来趴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好像里面有什么宝贝似的,它要守护着。
这是科学家对洞螈做的一个实验,科学家就对洞螈的一些生活习性做了归纳,认为洞螈其实很懒,喜欢“宅”,不喜欢动,它们喜欢安安静静地呆在那里。
2.耐饿得很,能够不吃不喝6年,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没有哪一种动物?可以6年不吃不喝,还可以不动,而且仍然还能活着呢?
像蛇类、青蛙等,它们需要进行冬眠,也可以不吃不喝,但冬眠时间也只不过是几个月而已。
洞螈就是这样的一种动物,没想到吧?
有人说,洞螈的新陈代谢很低。其实,这句话还不太准确。在食物储存充足的情况下,它们的新陈代谢也不是很低,只是在食物缺乏的时候。
我们知道,洞螈的栖息地是阿尔卑斯山脉岩洞里的水潭中,分布在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斯洛文尼亚的纸币上,也曾印有洞螈的图案。洞螈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千古不变的道理,也在洞螈身上体现出来。
因为洞穴的食物其实也很缺乏,也不稳定。当能够捕获到充足的食物时,洞螈就把这些食物储存下来,慢慢消化。据说这些食物它们是没有咀嚼就吞下去了。在这个过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它们很懒的原因,一动也不动,这样就会减少能量的消耗。
等到洞穴里的食物缺乏了,原来储存的这些食物就可以让它们度过一段困难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它们甚至还会牺牲身体的组织来维护自己的生命呢。
3.永远保持着年轻的状态,即使长到80岁、100岁,它们也是一副童颜鹤发的模样,就像“天山童姥”。
洞螈的身长,最长也只是40厘米而已,而且可以这样说,它们这一生,也就这么大,这么长。
即使洞螈活到80岁,身长也就这么长,容颜也就这样,也就是说,它们从小到大都是一个模样,8岁跟80岁几乎没有差别。这就有点像武侠小说中的天山童姥,60多岁还一副孩童模样。
不知情的人们还以为,如果洞螈长大了,会是什么模样呢?其实它们是长不大。
1768年,奥地利一位医生和科学家在旅游时,发现一种身长30厘米的洞螈。开始的时候,很多科学家以为,这只是洞螈的幼体,没想到人家小洞螈都已经几十岁了,差点闹出笑话。
很多科学家对洞螈能够一直保持童颜非常有兴趣,它们也在进行相关的研究,万一研究成功了,应用了,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
4.可以活到100岁的洞螈,有什么长寿的秘诀呢?
洞螈的平均年龄是69岁,高的可以活到100岁。它们的生育虽然间隔的时间很长,一般是12年左右,但是洞螈到了80岁,仍然还具备生育的能力。
很多动物的寿命都没有这么长,到了十几年,二十年,都已经是老态龙钟了。几十年后还具备有生育能力,真的不易啊!
洞螈的寿命为什么这么长呢?
@田厝学史认为有几个原因,与大家探讨一下:
首先是洞螈的新陈代谢比较缓慢,而它本身也不爱运动。这样的话,生存危险少,也不至于到处乱走,意外事件多,特别是在遇到极端处境少,也能泰然处之。你看,它们是居然可以7年不移动一下位置,这么艰难的事情都能做到,确也很令人惊奇。但这还并不是主要原因。
其次,在洞穴里,它们没有天敌,所以也没有危险。这样的话,洞螈在洞穴的水塘中,它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寿命也当然长了。
再次,据科学家介绍,在相关的实验中,科学家们发现洞螈有线粒体功能,这是与其他动物所不同。线粒体功能与动物的寿命关系很大。洞螈也比其他动物产生更少的自由基,自由基偏少,对于动物的生命的损害就更小。
所以,科学家认为,这是洞螈长寿之谜。
最后,洞螈的长寿应该还与它们耐饿,适应恶劣环境等有密切关系。
洞螈主要是生活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那么,中国的名山大川究竟有没有洞螈呢?
开头我们说到的昆仑山发现了龙的幼子,那是有人把洞螈的照片ps而已。在中国目前有没有发现洞螈的化石,或者是洞螈的踪迹呢?
四川专业探险队曾经在叠洞河溶洞发现了一种神秘生物,这引起了人们的争论。是蛙蛙鱼,还是洞螈呢?
这种神秘动物与洞螈也有一些相同之处,可以说是形似,但是这种神秘动物头上没有角,黑灰色,更像中国小鲵。
至于娃娃鱼,科学家对照一下各自特点后,就立即排除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动物呢?因为这次发现的不止一只,有好几只,也就说明这应该是属于洞穴的生物,但有可能不是洞螈。
写在最后: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洞螈是传说的中国龙的幼体。真的是这样吗?
@田厝学史认为,为什么在中国,至今还没有发现洞螈呢?确实,中国龙是古代人们想象出来的,但也应该有一个雏形。据科学考察,洞螈主要是生活在欧洲,而且还生活了1500万年。
我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
传说中的中国龙被人们广为接受,应该得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吧。而洞螈,又主要生活在阿尔卑斯山脉。这有可能吗?
原创作品,大家认为写得还行,就点个赞!谢谢!
▍洞螈是怎样一种生物?
【奇乐动物园,问题我来答】
在阿尔卑斯山脉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脉中,生活着一种古老神秘的地下幽灵,它们常年不见天日,生活在幽暗的地下洞穴里,这种生物就是洞螈,它们曾被认为是“龙的幼体”。
正如题目所说,它确实是动物界的奇葩,若是说到懒,可能我们印象中树懒算一个,可是树懒和它比起来,那就是个弟中弟。洞螈真的可以7年一动不动,12年才会为了繁衍后代交配一次,其他时间真是懒得动。
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这种神奇的生物!
洞螈
最容易发现洞螈的地方是在斯洛维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喀斯特地区下的洞穴中。
洞螈是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有尾目-洞螈科-洞螈属物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穴居动物,也是欧洲唯一的穴居脊索动物。
成年洞螈体长大约在30厘米左右,有些极大的个体能长到40厘米。它的身形细长如小蛇,长着四只脚,有一张大长脸,身体上覆盖着一些羽毛状的鳞片,通体粉白。
最早发现它是在1768年,一名奥地利的医生发现了它。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认为是“龙的幼体”。当时的人们甚至认为,这些“幼龙”会迎着雷光暴雨,长出翅膀,腾飞化龙。后来,在18世纪,随着对它的研究深入,才知道这是一种新的生物!
由于常年生活在不见天日的地底,它们的身体没有色素,眼睛已经退化到完全看不到,甚至于眼睛都已经隐藏到了皮下。虽然如此,它们的感官却非常灵敏,它们可以靠嘴巴周围的凹痕感知外界的动静,并能检测猎物发出的微弱电流,可以最方便、及时和准确地定位猎物,以及判断环境情况。
它们的前肢长有三个脚趾,后肢长有两个脚趾,它们能游泳、能攀岩、能在地面爬行,以蜗牛或昆虫等无脊椎小动物为食。
“宅王之王”
地下洞穴世界对于人类来说,大部分还属于未知领域。那里普遍含氧量较低,食物匮乏,所以要想在洞穴世界生存,必须得有着强大的抗氧化能力以及极其缓慢的新陈代谢。
恰恰这些条件洞螈都有,它进化了2亿年,就是能够更好的适应洞穴环境。
洞穴世界环境万年不变,由于物种单一,洞螈的食物来源非常有限。所以,开源的路走不通,那就只能节流。平日里,洞螈是能不懂就不动,除非关乎生存和繁衍,它绝对不会动一下。
2010年,英国和匈牙利的一个研究团队在波黑一处洞穴中,捕捉了19只洞螈并标记它们,以便观察它们的活动。这19只洞螈个别只观察了28个月,而个别则已经观察了8年。
通过8年的追踪观察,这群洞螈最活跃的个体在230 天内移动了38米,大部分洞螈每年只移动 4.8米,但其中一只表现出极度的静止,在长达2569天里(约7年又个2星期)没有移动一寸。研究院都以为它死了,但是发现它又动了一下,好似在证明自己还活着。这期间,这只洞螈不吃不喝。这在动物界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它们之所以性情如此散漫,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天敌以及生存环境相对稳定。可是这种刻到骨子里的散漫,也大大影响了它们的生物活动,它们繁殖周期已经变成了12.5年一次。
所以尽管没有天敌,它们的数量还是依旧非常稀少。
小结
洞螈的这种特性也许可以作为人类对地下环境破坏程度风向标。如果有一天洞螈不在如此懒散,那么有可能是我们已经影响了洞穴环境的稳定,使得它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天性,以便生存下来!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有什么方法能让多肉快点长大?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