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爱玲?
▍如何评价张爱玲?
张爱玲的一生可以用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来形容。在她极富有传奇的一生之中,有痛定思痛的爱情经历,有五光十色的成名经历,有流光溢彩的香港传奇,还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故事,还有寂寞萧瑟的淡然结局。她正是用她的一生,来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爱,到底该怎么活,到底什么才是幸福。
▍如何评价张爱玲?
谢谢邀请。张爱玲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女作家,也是洋场仕女世界的丹青好手。我的理由有以下三点:
第一,悲凉孤独的童年造就了张爱莲不一样的人生。张爱玲出生于1921年,卒于1995年,原名张瑛,曾拥有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纶是“清流派”的著名人物,祖母是李鸿章之女。到张爱玲的父辈,家道开始衰败。张爱玲的童年便在缺少关爱中长大,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她以后的创作“更喜欢悲凉”(张爱玲的话)。在她所有的作品中,童年缺少关爱的境遇都有不自觉的间接或直接流露。
第二,张爱玲的代表作众多,内容丰富。张爱玲的代表作比较多,《传奇》曾在上世纪20年代收录了她短篇小说10多部,其中就包括《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它代表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张爱玲写了一个女子在黄金与情人纠缠折磨下,一步步走向堕落变态的故事。而《倾城之恋》则讲述了一个女子为恋爱而恋爱,为结婚而结婚,通过谋爱而谋生的故事。
第三,张爱玲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她对家庭、婚恋、伦理道德、人性弱点、缺点的解剖和揭示都非常深刻。她将心理暗示、象征手法和传统的小说套路有机结合在一起,作品雅俗共赏,既是凡尘言情又能意境深邃,特别是她继承了《红楼梦》《金瓶梅》的创作手法,显示出她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从50年代开始,张爱玲还创作了长篇小说《半生缘》、中篇小说《小艾》等。尤其是香港拍摄的《倾城之恋》和《半生缘》电影更是家喻户晓,收获了众多粉丝,世人把张爱玲的粉丝都叫做“张粉”,以至于凡是有华人华文的地方都有“张粉”。
▍如何评价张爱玲?
一个中了《红楼梦》之毒的女人!
她是现实版的林黛玉,可惜却没有林黛玉的运气。
一个脆弱的女人,用凉薄的文字和孤傲的性情剪裁成一幅纸糊的盔甲,看上去散发金属的光泽,然后牢牢地套在那一款赫色的旗袍之上。
苍凉,刻薄,讽刺,甚至还有咫尺可闻的冷漠,这都是她在小说里给人的印象,于是世人顺手将这个标签贴到了她本人身上,她懒得解释,她毫不在意,或许这正是她所需要的!
翱翔的雄鹰何曾在意那些野鸭的误解呢?
直到那个人的出现,她所有的盔甲都变得不堪一击,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对方不在乎,一个不在乎的男人一定会赢得一个在乎的女人的心。
她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在她眼里,他只是一个男人,一个喜欢自己的男人。至于他身上的那些汉奸、败类,渣男等等的标签,她不理会,更不在意。一个小女人的眼里,只有“爱”她的男人,这并没有错!
林黛玉何曾劝过宝玉什么仕途经济、道德文章?“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可是她万万没有料到,上海不是贾府,国难也不是朝堂,而沉在长江里的那些女学生的尸体更不是金陵十二钗,她们绝对不会认同她的不在乎!
她是林黛玉,可是他却不是贾宝玉。面对悲剧,她选择抬头挺胸地离开,她不做饭粘子,更不做蚊子血。而这种傲然背后,没有人知道一定是痛彻全身蜷在地板上的杜鹃血。
以半生为代价!
所有人都在骂她!
她一言不发,把自己锁在爱丁顿公寓里,拉上窗帘,咬牙切齿地不让眼泪流下来!
江山社稷,与一妇人何干?
但这就是中国,这就是中国人,面对国耻,面对国难,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没有人可以无动于衷!
错了,就是错了!
可是她,还是那么骄傲!或者用骄傲来掩饰自己那一碰即碎的脆弱!远赴美国,远离是非。
晚年的她是清贫的,她有太多太多机会可以让自己过得富足,活得滋润,尽管美国人并不认同她的文笔及风格,但是只要她肯提笔,她肯解释,她肯写什么类似《山河故人》的破书,做一个富婆毫无问题。何况她还有那么多朋友,更有无数粉丝,当然也不排除从来都不会消失的别有用心的某种人。
她早有预料,否则不会在那些天一直穿着最爱的赫色旗袍!
她静静地等着那一天的到来!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小可之前曾经借鉴台湾诗人痖弦短诗《妇人》,模仿了一首短诗,今录上,算是后生小子对她的“不解释”的致敬!
那女人,
发髻紧盘着旧上海的旗袍,
赫红赫红地走来。
如果我敲一敲门,
朵云笺的月亮一定会洒在,
爱丁顿公寓里的泪珠上。
▍如何评价张爱玲?
张爱玲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朵艺术奇葩,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学土壤里而结出的丰硕成果。她熟练掌握了白话小说的叙事模式与语言技巧,又深刻洞悉了现代人心和日常人情,她小说中有一种独特的“艳异”之美和人情之美,在血脉上重新接通了中国白话小说尤其是《红楼梦》的伟大传统,并使这一传统获得了现代意识,从而发扬了中国古代小说以日常生活为依托的言情叙事艺术。她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在这一点上,是任谁也无法否认的。
一、《红楼梦》是张爱玲一生的至爱。她之所以一生热爱《红楼梦》,是由她的审美观决定的。张爱玲不喜欢神话、历史和英雄故事类的传统旧小说,惟独喜欢《红楼梦》、《金瓶梅》、《海上花》、《醒世姻缘》等文人写的言情小说。张爱玲终生都对《红楼梦》无比喜爱,甚至到了痴迷和梦魇的状态。
贵族出身给她提供了良好的家学环境,博览群书又让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理解人情世态。她八岁时就开始读《红楼梦》、《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小说,十四岁时就创作了章回小说《摩登红楼梦》。定居美国后,张爱玲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研究《红楼梦》和翻译《海上花列传》这两本书,并写、译有《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以及《红楼梦厣》等著作。
张爱玲之所以对《红楼梦》情有独钟,是与她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密切相关的。在她的作品集《余韵》一书里,张爱玲有一篇《谈宗教》的文章,她认为中国人表面上没有什么宗教可言,但中国文学里却弥漫着大悲哀。这种悲哀其实是对岁月无情、人生短暂、苦多欢少、聚散无常的感叹。
张爱玲认为,中国文学里的这种“大悲哀”,实质上是一种约束之美:感到人生的悲凉、空虚,却不因此放浪形骸或悲观绝望,而是知道约束而不放松,知道如何去珍惜生命和热爱生活,在这个“大悲哀”里,有一种人情的丰富涵义。
张爱玲发现,中国文学里有一个强大的生生不息的叙事传统——我们可将它称为关于日常生活的叙事传统。而且她一直对此写作路径充满自信,并且一直将它作为自己稳定的艺术风格来追求。于是,在这种“大悲哀”——日常生活叙事——人情美三者的循环、交错、渗透中,渲染出了一种鲁迅称之为“人情小说”的中国特有的文学品种。
二、中国式的“大悲哀”里的人情之美。张爱玲的小说与《红楼梦》,在情感本质上是共通的:一是伤逝往昔岁月;二是中国式的大悲哀。张爱玲和曹雪芹都曾经是荣华富贵的贵族之后,他们留恋那往昔的岁月。只不过是曹雪芹的怀恋明显,而张爱玲更加隐晦些。曹雪芹的挽歌明唱在《红楼梦》大量的词曲里,而张爱玲则唱在那不时咿呀响起的胡琴声里。
中国式的“大悲哀”,一方面是临风洒泪,对月长叹,感慨人生之有限,另一方面则是“并不因此就灰心”,而是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该坚持什么还得坚持什么。张爱玲的小说,大多都是指向这样一个对生活妥协、无奈的情感旋律。意识到人生的种种不如意,但还是肯定、依恋、执着于这样的人世生活。
《鸿鸾禧》里的娄太太,窝窝囊囊地忙完了儿子的婚礼坐在客厅里,一向百般看她不顺眼的丈夫说了个笑话,一屋子人全笑了,这笑话本不是她应当笑的,但“娄太太只知道丈夫说的笑话,而没听清楚,因此笑得最响”。
《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振保,睡前刚因破败的婚姻向妻子烟鹂掷过台灯座,但“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最能代表这种情绪的,是小说《留情》的结尾:“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郭凤和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这就是中国式的“大悲哀“里的人情。
三、张爱玲重新续写了“女心的世界”。写出“大悲哀”里的人性美,这正是日常生活叙事的核心,在这一点上张爱玲继承了人情小说的精髓。二十来岁的张爱玲之所以能以如此老到的话语出现在文坛,一方面是家庭出身原因,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她太烂熟《红楼梦》,她从阅读中了解了真正的人情世态。
在《红楼梦》缜密的日常生活描写中,张爱玲从中学到了细节描写,学到了如何通过礼节习俗、饮食起居、穿衣打扮、摆设器物等的描写,从而为自己的故事和人物塑造服务。从《红楼梦》中,张爱玲找到了自己写小说的语言方式。
《金锁记》里曹七巧和姜季泽调情的场面,就有王熙凤与本家兄弟侄子打情骂俏的味道;《沉香屑——第一炉香》里梁太太家的摆设,让人想起秦可卿的房间摆设;就连用词也不时冒出类似《红楼梦》里人物常挂在嘴边的“仔细”、“小蹄子”等字眼。
张爱玲是一个创造了自己的“女心的世界”的作家。她的写作资源更多是得益于中国传统小说,并在中国文学精神中找到了伸张自己人生理想的方式。张爱玲所承续和发扬的书写日常生活的文学传统,为现代小说如何进一步在生活世界中展开找到了新的根据。
细节与散文式的情绪相对,日常性与戏剧性相对,这两点正是小说的核心要素。张爱玲的小说看起来叙写的都是阿婆阿妈的琐事,但这样的小说则使小说走向了它的本体——没有对每一个人的身体生活的叙写,小说就无法与现实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更无法获得坚实、准确的真实感。
这些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都做到了。她不多的小说篇章,至今仍是我们研究现代中国都市生活的重要依据,也是现代中国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写照之一,正如《金瓶梅》、《红楼梦》是明清时期中国日常生活的写照一样。
▍如何评价张爱玲?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
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心里去。
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
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是这样。
读别的书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才是快乐的。
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
读她的作品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
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让自己感觉到。
她告诉,但是她不炫耀。
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
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
父母离婚,父亲又一度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
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
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得远走他乡。
她是中国现代四大才女-张爱玲 张爱玲,1921年9月出生于上海一个门北曾颇煊赫的家庭,祖父张侧重纶,外曾祖父是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李鸿章。 张爱玲的父亲是那种典型的遗少,受旧社会那套风气及传统的影响极深,而其母却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染的反叛女子,与其小姑几度赴法留学。其后父母终离异。其父又纳一“后母”好象青楼女子。她就生活在这夹缝之中,受着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 她有三个家,一是父亲的、一是母亲的、一是小姑的。她就在这特殊的环境下成长着。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变迁,封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张家日渐衰败;一方面这些旧世家旺族仍撑着门面,过着表面优裕,浮华的生活,一方面殖民文化又带来西方社会的靡烂倡导的浪漫自由。一边是吸鸦片,养姨太,逛堂子,一边是钢琴,舞会,女性解放。她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着。 童年时受旧式家庭的影响,读的是家庭“私塾”学的是古文言,后来去了美国人办的圣玛丽亚女子学校,学英文、数、理、西洋史等课程,其母又想把其培养成“西式淑女”教她画琴。她的成长也伴随着中国的殖民史,有着东西的交汇融合。 其自小聪慧8岁就投稿,9岁写小说,中学时还有不少的作品被发表。 但其生活有是不幸的,父亲和继母天天吸鸦片,自然对她是没有什么教育和照顾的了,其下又有小弟,继母乃一无甚修养之人,对其时有拳脚相加之举,其父也因其母的反叛而加怒于她。 她曾被囚数十天,后终于逃离,跟随母亲生活,幻想过西方那种自由的生活,其母便教她西洋的一切生活,但很快发现她不适应那种“西式淑女”的作派,又加无生活来源终于放弃了她。 上海沦陷后她就读于香港大学,在此让她感觉到了许多的变帮,家事,国事,世俗文化冲突,人性的暴露等,都让她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产生一种荒凉的感觉。在她的作品中最突出的就是这两个字。这些在她的散文中尤为突出。《张看》《流言》都有着很平实的语句说着平民的话,但里面却寓着冷峻对世俗深澈的抗拒。 她笔下的人物也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一员。象《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并不象琼瑶笔下的人物那么的空灵不食人间烟火,她是聪慧的却也是生活中的人,感情是为了生存,一座城的毁灭成就了她的一段姻缘,能说是一段佳话吗? 《红玫瑰.白玫瑰》那个苍白的烟鹂那些个曾经鲜活的红玫瑰都在生活中变得焦黄。《连环套》的倪喜,那无数的悲凉,还有《金锁记》的七巧,都曾经是多少鲜灵的花呀,却都在短暂的艳丽之后成了庸俗的干草,那被压榨的灵气都变成了什么? 她的《沉香屑》在那微微的熏香中娓娓道来,道出人生的那种无奈,人性中更深的不为人所理解的情绪,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难以定论。怎样的人生才是满意的人生,如何选择一生的道路,要用怎样的牺牲?薇龙把她自己的一生卖给了她的感情,正如她看到有个十多岁的妓女被几个海员粗暴的拉走却仍要嬉笑时对着丈夫说的:其实我和她一样,不一样的只是她是被逼的,而我是自愿的。那种沉痛重重的敲在人心上。 喜欢看她的《霸王别姬》那份苍凉凄楚不是用“不肯过江东”几个字就能表述的。她的《茉莉香片》看完后都让人有喉头堵堵的,但那笔下的一切可不都是生活的写照。 她的散文《爱》又让多少人传颂: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你所遇见的人,于千成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小,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短短的几句话,可牵起了人心中多少的无奈情缘。 她的《私语》述说了她对家的感受,那份无奈无助还有对旧式家庭的那种悲凉。《谈画》《谈读书》《谈跳舞》《谈音乐》《谈女人》《论写作》《更衣记》无不让人觉得她是一个多么特别的女子,她的散文色彩飞扬,文辞俊俏生风,既锋芒锐峻,又幽默狡黠,灵慧轻盈。在文风上与其他女性作家迥然不同,蔚然自成一家。所写的东西都是市民的生活起居,男女饮食皆深入淡出,泛泛道来却言之有据,用没有修饰的语句道出人性内在的精神。 她和胡兰成的恋情或许对她对人的感情更深的用了两个字“荒凉”来作结,那一种付出令她前半生都在孤独中度过。因着她聪慧的见识和对家庭关系感情的失落等的自我体验和透视,对此她已彻底看透,用一句说概之:“一个潇洒苍凉的手势”,她用其自身的承受力与觉悟力把那层虚伪的外衣撕破,她是觉悟更结底的一个:打破女性神话,而“赤裸地站在天底下了”。 她虽有着绝世的才华却不免不着一生的孤凉,年轻时因与胡兰成的一段感情,因了他的多情,而如旧时代一样的空余恨。至到老年才找到了一个可以依托的人那就是“赖雅”他比她大了十几岁也是一个作家,一个战地作家,“两条冻僵的蛇,为了彼此取暖而彼此靠近”那段生活是平凡而拮据的,但她却找到了心的归宿 ,但不久他却辞世而离她而去。 她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她那不流于俗的写作手法是无人能及的。她把男女之情的本相,婚姻家庭的本质,把浪漫的理想境界还原于凡俗的人间的生存的真实状态,给它一个赤裸裸的本相,一切的风花雪月都归于生活的尘俗。张爱玲超越了那个时代,她在女性作家中是一个奇迹,她的思想和艺术影响力将是深刻而久远的。 我爱着张爱玲,因她那又洞察人性的双眼,也因她有平实却生动灵俏的笔触。
------------------
推荐阅读:
上一篇:老旧坛子养花,底下需要打孔吗?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