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二十四节气中哪些是节,哪些是气?为什么?
▍一年二十四节气中哪些是节,哪些是气?为什么?
先有的二十四节气还是先有的阳历?二十四节气是阳历吗?
如果,你细心你就会发现每年的正月初一的时间都不一样,每年相差的天数最大可以相差一个多月。但是,无论怎么差,大年初一一定是在大寒节气之后和雨水节气之前。为什么大年初一不能像二十四节气那样固定呢?因为咱们的新年是农历新年,农历是阴阳合历,而二十四节气是阳历。
二十四节气中有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逢双数的是“节”,逢单数的是“气”,也可以理解为月初为节,月中为气,而节就是农历月份的坐标,是十二月建的起始。一般节的重要性要比气大,因为节代表着变化。。
完整的十二个节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完整的十二个气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古人在设立二十四节气时,大寒节气必须是在农历十二月份里,而小寒节气就不固定了,可以在农历十一月份,也可以在农历十二月份。再有,雨水节气也是固定的,必须是在正月里,而立春可以在农历十二月份,也可以在正月里。总之,除了大寒和雨水节气是固定在一个农历月里以外,其它节气都可以是在前一个月或后一个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往前任何一年的日历,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古人为什么要设立二十四节气呢?
古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发现,农作物的生长和太阳运行轨迹的关系密切,只有解了太阳的运行才能更好地把握作物什么时候播种和收获。不然,就会出现天热的时候我们把作物种上了,也出苗了,但没过多久天就冷了,作物这时还没成熟,白忙乎一年。
所以,为了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古人就设立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纪时的法则来设立的。古人通过长期的观测发现,太阳到了冬至日时太阳照射就不再往南走了,而是往北回来了,等到太阳再次回到冬至日就是一年。按现在的理解就是,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使地球出现四季变化。所以,古人在一个冬至日到下一个冬至日之间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
一开始的时候,古人设立了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就是一年四季。可能是古人觉得一年四季还不能够准确地指导农业生产活动,于是又设立了其它二十个节气。当然,这个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从夏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把二十四节气设立完,添加历法里。
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就可以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业生产活动,就不会误农时。从此,二十四节气就成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时间坐标。
二十四节气的设定是遵循天文和地象的规律来设立的,天文是指天象的变化规律,地象顾名思义就是指大地上的特征和景象。比如,立春是天文而雨水和惊蛰是地象;春分是天文而清明和谷雨是地象;立夏是天文而小满和芒种是地象;夏至是天文而小暑和大暑是地象;立秋是天文而处暑和白露是地象;秋分是天文而寒露和霜降是地象;立冬是天文而小雪和大雪是地象;冬至是天文而小寒和大寒是地象。
所以,从二十四节气制定依据来看,二十四节气是阳历,是通过太阳运行规律设立的。但是,这个阳历是太阳历和西方的阳历不是同时出现的。
先有的阳历还是先有的二十四节气?
西方的阳历是产生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而2000多年正是咱们国家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知道春秋时期古人已经确立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四个节气,到了战国时期又把其它十六个节气确立完了。所以,咱们国家的二十四节气是在西方阳历发明之前就已经开始测定了。
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人已经开始研究历法,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来算日子。后来古罗马统一了希腊,凯撤大帝统一了历法,把一年的时间分成12个月。规定单数月1、3、5、7、9和11月为大月为31天,双数月4、6、8、10和12月为小月为30天。
还剩一个月就是2月份比较特殊,为啥说它特殊呢?因为,古罗马人认为二月不好,在当时的古罗马2月份是用来处决犯人的。后来,凯撤大帝就规定2月平均是29天,每四年闰一日,有闰日的年时候,2月份是30天。这样一来,按阳历的算法,平年是365天,闰年就是是366天。这个阳历由于是凯撤大帝统一的,所以叫儒略历。
等屋大维上台后,他认为8月份是小月只有30天是不行的。因为,屋大维的生日是8月份,觉得伟大的奥古斯都怎么能是小月呢?是不相称的。于是,屋大维又把2月份拿出来1天放在了8月份。这样一来,8月份就是31天,2月份就是28天。我们现在用的公历就是阳历的一种,是从民国时期开始启用的西历纪年法,而咱们国家在清朝以前是用干支历来纪年的。
需要了解的是只有阳历才有“闰日”的说法,而农历和阴历都没有“闰日”的说法;农历有“闰月”的说法,而阳历和阴历都没有“闰月”的说法。也就是说,阳历不是农历也不阴历,农历也不阴历,农历是阴阳合历。所以,咱们国家的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阳历,也可以说是农历,但不是阴历。
总之,咱们现在已经不用阳历和阴历了,而是用公历和农历,农民种地已经不再看太阳或月亮了,只要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就可以了。所以,你看!咱们古人的智慧是非常高的,二十四节气值得去了解和传承。
全文完,都看到了,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谢谢您了!感谢阅读。
▍一年二十四节气中哪些是节,哪些是气?为什么?
古代中国人就把一年的365、6天分为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气(节)与十二中气(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
“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
节: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气: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东北农村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鸭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芒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稳,小满鸟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少带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放秋垄,处暑呕麻杆。
白露烟上架,秋分动刀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封了地,小雪关场院。
大雪粮入囤,冬至肥送田。
小寒天更冷,大寒又过年。
节气与农业:
一月:
初一宜黑四边天,大雪调飞是旱年。
但淂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收田。
二月:
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月中但得逢三卯,处处棉花豆麦实。
三月:
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人愁。
清风若从 南起,定是农家大收丰。
四月:
立夏东风少病魔,晴逢初八果生多。
雷鸣甲子庚长日,蟥虫定然侵庄禾。
五月:
端阳夏至雨丰年,芒种闻雷美心间。
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菜园里受熬煎。
六月:
三伏之日逢酷热,五谷杂粮多不结。
此日若不见灾危,三冬必定多雨雪。
七月:
立秋无雨实堪忧,万物从来只半收。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无果。
八月:
秋分天气白云多,处处欢歌好晚禾。
只怕此日雷电闪,冬来米价贵得多。
九月:
初一飞雪损农民,重阳雨丰无冬晴。(没雨冬晴)
月中火色人多病,更遇雷声菜价增。
十月:
立冬逢壬来年旱,十五天晴冬暖身。
此日若逢壬子口,灾害疾病损穷民。
十一月:
初一西风盗贼多,更兼大雷有灾魔。
冬至天若无雪色,来年定唱太平歌。
十二月:
初一东风六畜灾,又逢人雪旱年来。
但遇此日晴明好,农家尽管放心怀。
中国的廿四节气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入在联合国组织(图6)。
▍一年二十四节气中哪些是节,哪些是气?为什么?
二十四节气中,是十二个节,十二个气,对应于阴历十二个月中,一月一节一气,节在前,气在后,节代表时间季节,气代表气候变化。在干支历里,节是代表月份时间的交接点。如立春既是干支年的交接点,又是月的交接点。具体二十四节气是: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每月前者为节,后者为气。节对应时间季节,气对应气候变化。节气就是具有标识性的时间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关键节点。节气也反映了太阳对地球照射形成的夹角。如春分秋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用黄经度量是0度,或180度,太阳直射赤道,阴阳昼夜都平分。从0度开始,太阳在黄道上向东移动,每15度为一节或一气。这节气反映时间季节及寒冷暑热变化,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规律特点来确定的,与月亮运动无关。一节一气称为节月。因地球不是按正圆而是照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运行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每个节气的时间长度并不是一样相等的。在冬至前后,速度快,节气时间就短些,不足15天,而夏至前后,速度慢,节气时间就长些,起于15天。
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运行规律而创制出来的,反映的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和冷热寒暑气候的变化,以方便于农耕农事,日常生活等等。
▍一年二十四节气中哪些是节,哪些是气?为什么?
大部分人不知道节气是怎么来的,甚至有人认为节气来自西方,节气来自中国的历法——太阳历,那时,西方的祖先还不知在哪呢?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历得来,太阳历是根据圭表的一年的影子长短而确定,具体如下:
1、一年分春秋。最早一年只分春秋,按太阳在圭表的投影,最长与最短点,确定冬至与夏至,以前太阳历,冬至就是一年之末。以前的过年指过冬至,现在还有许多地方保持过冬至的习俗;
2、春秋分四季,把春秋的中间点按春分、秋分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3、四季分八节,将四季的中点分别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把一年分为八节;
4、一节分三气,八节分二十四气,每节时间均分为三气,一年共二十四气,称之为节气;
5、一年360天,每5天为一候,气候之说,就是这么来的。
【节】,繁体【節】
《说文》:竹约也。从竹即声,如竹子的特点,一段一段的。
把季分段成节,四季分为八节。
【气】,象天上的云气,象天上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
关于太阳历,可以参考《夏小正》,相传为夏代遗留之物候及农事历也,文极简奥,古老。
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中国人不讲神话,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观察自然,总结出来的。现在所有的阴历,实际是阴阳历,即纪年是太阳历,纪月是太阴历。
通过节气的来源,可以看出,春秋、四季、季节、节气、气候等组词的来源了。
.
.
我是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专注说文解字、快速识字、K12全语文、海外汉语,汉字创新思维、汉字国学、解字古诗文】
汉字师认证课程,让你成为一名合格的汉字老师、一名汉字启蒙师!
想了解详情,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
想 了解《人字学习法》,私信留言:“人”
想了解更多的“汉字研学”详情,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YY”
▍一年二十四节气中哪些是节,哪些是气?为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最熟悉的天文知识莫过于二十四节气了,它是我国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春秋时期,它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的“节”与“气”的分类
二十四节气和现在我们通用的阳历一样,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固定的。
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它们就像一个母亲的二十四个孩子,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意义,有的是表现寒暑往来中的物候变化,有的是反应气温高低时的降雨状况。
我们的祖先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掌握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依此来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比如何时播种、何时收割、何时需要防旱防涝等。
二十四节气,“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表示一段时间;“气”指的是指气候、气象,是天气变化的概述。
“节”与“气”,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指一年中某个阶段的天气变化。每个节气,大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农历的平年每个月有两个节气。
一个在前半月的月初,称为“节气”,有十二个,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一个在后半月的月中,称为“中气”,也有十二个,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二十四节气里每个节气的意思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它是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节气,意味着一个新的轮回已经开启,表示严冬已过,春天开始,万物复苏。民间有谚语“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古时人们根据雨水的冷暖来推测后面的天气:“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蛰是藏的意思,所谓“春雷惊百虫”,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乍动,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被惊醒过来开始活动,我国部分地区就进入了春耕季节。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分是平分的意思,昼夜几乎相等,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季作物将进入春季的生长阶段,正所谓“草长莺飞二月天”。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此时气候温暖,万物开始生长。它既是一个自然的节气点,也是我们传统祭祖的节日。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顾名思义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因雨水增多,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它是唯一一个将物候、时令与农事紧密对应的节气,2010年,联合国将中文日定在了“谷雨”这天,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表示进入夏天,夏季正式开始,万物生长旺盛,农作物也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据说从这一天起,因天气渐渐炎热,小孩容易食欲减退,古人认为吃了蛋就可以避免心气亏损,所以,有些地方流传着立夏吃蛋的习俗。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北方的夏熟作物,比如麦类的籽粒开时饱满,但还未成熟,所以农民们开始购置农具,做好收麦前的准备工作。
在陕西关中地区,有“看麦梢黄”的风俗,它指的是每年麦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问候娘家夏忙的情况。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谐音‘忙种’,此时有芒类的农作物,比如大麦、小麦等已经成熟,准备收割。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是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许多地方经常出现高温天气,除了要作好防暑降温,由于这个节气雨水多,还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从这一天开始,秋高气爽,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有些地方在立秋这天要吃各种肉,俗称“贴秋膘”。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是结束的意思,这时暑气渐散,气候变凉,表示暑天结束。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天气转凉,地面水汽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所以成为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秋分这一天和春分一样,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白露后,气候将逐渐转冷,露水渐多,且露水带着森森寒意。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天气渐冷,开始有霜了,所以叫霜降,它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秋冬季节之交,我国大部分地区即将结冰。在这一天,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有“顺从天意”的意思。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天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和量也将增多。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过了冬至,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变长了,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变得寒冷,小寒以后,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冷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来到,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结语
我国古代祖先们在没有任何气象观测仪器的时代,仅凭肉眼观察、身体感受和分析思考,归纳总结出了这样一套道尽寒来暑往和四季更迭的直观准确的规律,足见我们祖先的智慧和伟大!
二十四节气除了反映农业生产中的规律外,对现代农民在种植农业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们可以根据二十四节气来进行合理利用和安排,从而使生产工作更加地科学!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新兵入伍需要准备什么?
下一篇: 练毛笔字的时候竖笔总是写不直,怎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