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在深刻领会赵孝成王的意图,而面对久经沙场的白起未有惧色还有不俗表现,为何遭人讥讽?
▍赵括在深刻领会赵孝成王的意图,而面对久经沙场的白起未有惧色还有不俗表现,为何遭人讥讽?
因无知而无畏,当然遭人讥讽。所谓不俗,就是四十五万大军被五千大秦铁骑碾压。九十比一居然大败,被中分成两段。他爹早就看穿,他兵法学歪了,把很多分生死的前提条件视为理所当然。
▍赵括在深刻领会赵孝成王的意图,而面对久经沙场的白起未有惧色还有不俗表现,为何遭人讥讽?
讥讽赵括纸上谈兵,并不是讥讽其没有任何实际的军事能力,而是讥讽他根本就担当不起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统帅!作为一名合格的统帅,首先是必须清楚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责任,其外才是军事才能。长平一战,就完全暴露出了他身上所存在的问题——
一,以当时双方的条件,采取守势,这才是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的同时、寻求胜利之机,深懂兵法的赵括应该知道这一点、却没有贯彻执行。
二,他是赵王的帅,而非是赵国、及全体赵军的统帅,若他是自己军兵之统帅、他就应该采取对子弟兵最有利的策略,爱兵如子他没有做到的同时,虽寻求解决赵国一时之急、却陷赵国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没有担当起自己该担当的,他不明白真正领兵的是他、而却是让不懂兵法的赵王成了统兵,领兵打仗没这么打的、可专科出身的他还就这么打了。
如此,纵然兵法懂得的再多,可赵括又有什么用?他这本身就是‘纸上谈兵’!如此,赵国要赵括这样的将帅、或将帅,又有什么用?纵然廉颇领兵,他也必须得面对整个赵国的纸上谈兵!赵王,其实就因为一直以来的‘纸上谈兵’才让赵国走到了面对秦国而无力、竟还在继续着纸上谈兵,最终不过是重复了赵括的结局而已。
▍赵括在深刻领会赵孝成王的意图,而面对久经沙场的白起未有惧色还有不俗表现,为何遭人讥讽?
看了题主的问题,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当时的几个背景
赵括是谁:
赵括是当时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子,这个赵奢可是屡立战功,所以才被封君。这个儿子也被人尊称为马服子。赵括自幼学习兵法,谈论战略,自以为自己已经天下无敌。但是却不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长平之战:
这是战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秦国成为战国七雄榜首的标志战役。这个战役参加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很少见的,而且还有最后白起杀了赵国的百万将士,白起杀神之名不胫而走。当时和白起对阵的主帅也是战国名将廉颇,但是后来赵王听信谣言临阵换将,换成了名不见经转的马服子赵括,最后赵括贸然出击,导致赵国战败。
分析完背景之后,咱们讨论为什么赵王要更换掉廉颇启用赵括:
1.赵国廉颇最开始的策略就是打持久战,比拼国力,等待秦军粮草不济,人困马乏再一举歼灭,但是秦国也是这样想的,两国都在举全国之力打这场仗,看看谁能撑到最后。但是赵王明显没有做好这种准备,他认为廉颇此举动就是惧怕白起,而且自己国力确实难以支撑为继前线的巨大消耗,所以撤下了廉颇,重用赵括。
2.赵括作为一个名将之后,还是有一些策略在心中的,赵括本人素来喜欢高谈阔论,他的一番理论迅速打动的犹豫不决的赵王,再加上赵国朝廷内人心不够统一。
3.其实赵王也知道赵括是个没打过仗的小孩子,而对面是身经百战的武安君,但是确实是没有其他将领可以更换了,李牧不在,廉颇老矣,想试验一下新战法也未尝不可。
4.其他国家的作壁上观,与其说是作壁上观不如说是没有那么高的兵力和胆量来参与这场战斗,甚至连帮忙都没有来帮忙赵国的,此等局面促使赵王得尽快结束战斗。
上述其实是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赵括有责任吗,肯定是有的,作为指挥员他是第一责任人这个无可推脱,但是赵王本身的决策也很有问题,赵国朝廷的内部原因也很有问题。所以战败原因都是综合的,站在现在的角度考虑,赵国的失败也是加速了历史的统一,所以说对于初上战场的赵括来说也不应当承受如此大的压力和骂名。你们觉得呢?
▍赵括在深刻领会赵孝成王的意图,而面对久经沙场的白起未有惧色还有不俗表现,为何遭人讥讽?
赵括是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面对白起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简直是不在一个量级的对手,他为了四十万部队不被战死,选择投降,结果四十万部队全部被白起屠杀,赵括不了解白起的残忍,让四十万部队死不瞑目,纯粹是个白痴,怎不被人讽刺呢?
▍赵括在深刻领会赵孝成王的意图,而面对久经沙场的白起未有惧色还有不俗表现,为何遭人讥讽?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捂脸]少年人,第一次独当一面,当以胜利奠定自己一生事业之基础,退而求其次,至少也要无功无过。
------------------
推荐阅读:
老人没有子女,由侄子办理后事,这种情况老人的房产该由谁来继承?
家有考生刚过本,本科校不好进专科校不愿进,该何去何从。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