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唐宣宗?
▍如何评价唐宣宗?
唐武宗服金丹病死,唐宣宗继位。唐宣宗用白敏中为宰相,君臣二人以更严重的朋党积习排斥李德裕(武宗时宰相)朋党。
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的儿子,与唐穆宗为兄弟,按常例不可能继承帝位。因为他从幼年时起,很像个癡人,唐文武、唐武宗都轻侮他,不以常礼相待,宦官要利用他的癡和对文、武二宗的不满,破例拥立他为皇帝。唐宣帝即位以后,宦官和朝官才知道他有心计,癡是伪装出来的。。
唐宣宗的施政方针是尽量否定会昌(唐武宗年号)年间的一切措施。他首先斥逐李德裕及其徒党,说李德裕是奸臣。李德裕用是否依附宦官作区别邪正的标准,对李逢吉、李宗闵这些走宦官门路的首领来说,是适合的。唐宣宗区别忠奸,也有他的标准。。他要表明自己是唐宪宗的直接继承人,诬郭太后(唐宪宗正妃)、唐穆宗母子与宦官同谋杀唐宪宗。唐穆宗既被指为逆,诸子敬、文、武三宗自然也是逆,李德裕得唐武宗信任,称为奸臣也就有理由了。以仇视奸逆的精神来进行朋党争斗,朋党积习更发展到最高点。
唐宣宗前后信任两个宰相,自846年至851年,白敏中为相,自851年至859年,令狐绹为相。白敏中与李宗闵朋党有关系。令狐绹是令狐楚的儿子。令狐楚与皇甫镈、李逢吉同朋党,唐宪宗时为宰相。令狐绹本人是李宗闵朋党,白敏中、令狐绹逢迎唐宣宗,凡不被李德裕重视的人,一概重用,被李德裕排斥的那些朋党中央人,自然更要重用;凡唐武宗时做成的事,如废除佛教和其他外来宗教,如裁减州县冗杂佐官一千数百员,唐宣宗时改为复兴佛教、增设冗员。举这些例可以推知当时的朝政。
当时吐蕃内乱,愈益衰弱,848年,吐蕃所据秦(治成纪,甘肃秦安县北)、原(治高平。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安乐(鸣沙县,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三州及七个关(原州有七个关)来归,三州士民千余人到京师阙下朝见唐宣宗,欢呼舞跃,庆喜得回到故囯来。士民当场解除吐蕃装,换上唐朝衣冠,观众都感动得高呼万岁。848年,沙(治敦煌,甘肃敦县)人张议潮,乘吐蕃大乱,率汉民众逐走吐蕃守将,夺得沙州,851年,派使者来朝。唐宣宗任张议潮为沙州防禦使。张议潮发兵收復瓜、伊、西等十州,便张议潭奉十州地图户籍来献,河湟土地上汉民众全部归唐。唐在沙州置归义军,任张议潮为节度使。唐肃宗时,吐蕃夺取西北州镇,唐国境退缩到凤翔、邠州一带,原因是安史叛乱,唐宣宗时,十一州来归,原因是吐蕃内乱。唐朝君臣不在这一点上有所戒惧,却早在三州t关来归时,宰相便以克复河、湟为理由,请唐宣宗加尊号,唐宣宗也认为河、湟克复了,给唐顺宗、唐宪宗上尊号“以昭功烈”。事实上,唐宣宗君臣这种浮夸不实的做法,正是说明满足于三州七关的取得,并无勇气去收复河湟。河湟收复,是汉民众的力量,唐朝廷并沒有什么“功烈”可说。
唐宣宗自恃有智术,察察为明,相信自己的见解一定都是对的。他的意旨,只许群臣顺从,不许违反。如李德裕作相时,不用丁柔立,唐宣宗特用为谏官。847年,贬李德裕为潮州司马,丁柔立上书替李德裕讼寃。唐宣宗说丁柔立阿附,贬为县尉。所谓阿附,就是不顺从他的意旨。令狐绹最能顺从也最得信任,自称作相十年,每次入朝奏事,都要流汗,冬天也不例外。宰相见皇帝,害怕到流汗,自然不敢有违反意旨的表示。唐宣宗独搅用人大权,州刺史赴任,必先来京朝见,皇帝亲自考问,按答话优劣,再定用否。当然,他认为可用的人,尽管不胜任,再也不会有人敢说不用。有一天,兵部侍郎蒋伸宛转地对唐宣宗说,近来官似乎容易得,大家都想徼幸。唐宣宗自以为用人非常严格,听了惊问,这样,不是乱了么!蒋伸说,乱倒还没有,不过,徼幸的人多,乱也不难。唐宣宗很满意蒋伸的话,说,过几天,我不单独接见你了。唐制,宰相不单独见皇帝,這句话就是说要任用蒋伸为宰相。果然,蒋伸被任为宰相。蒋伸是一个平庸的官僚,唐宣宗觉得几句话中听,立即决定给宰相做,依然还是官容易得,大家都想徼幸。从蒋伸的话里,可以看出当时吏治很坏,已经到了乱也不难的时候。
唐宣宗即位以后,就惩罚那些被认为杀死唐宪宗的人。他诛戮宦官,逼死郭太后,又杀唐穆宗作太子时的东宫官属。被杀诸人的家族,也都受到重罚。854年,他看到人情不安,下诏说,长庆(唐穆宗年号)初年乱臣贼子的余党,现在己经惩治完毕,其余疏远族人,一切不再追究。唐宣宗在用暧昧难知的罪名滥施刑罚以后,对士族方面,算是停止追究,对宦官方面,却和唐文宗一样,杀了一批谋害唐宪宗的宦官,还想杀所有宦官。854年,唐宣宗与令狐绹商量尽杀宦官。令狐绹密奏说,只要有罪不赦,有缺不补,自然会逐渐耗尽。这个宻奏被宦官看见,因此,宦官更与朝官相僧恶。朋党的争斗,因李德裕朋党的完全失败,渐趋平息,南北司的争斗从此又表现出紧张状态。
自唐肃宗到唐武宗,每个皇帝在位时,总不免有大小不等的内战,只有唐宣宗在位的十三年是比较最平静的一段时间。这是大震荡到来以前的短暂平静。在这段时间里,爆发大震荡的条件酝酿成熟了,那就是李德裕朋党的失败和南北司争斗的厂办度紧张,使得唐朝统治又有进一步削弱。统治力的削弱和败坏,久受剝削和压迫的民众,自然要起来反抗这个腐朽的统治。但是,民众还没有养成取得胜利的力量,各种腐朽势力却乘机大扩张,这就出现了大震荡的局面。
唐宣宗反对会昌年间的一切措施,独不反对吃道士的长生药。859年,唐宣宗吃长生药病死,宦官王宗实等立他的长子李漼为皇帝(唐懿宗)。
▍如何评价唐宣宗?
唐宣宗这个人就是典型的吃着武宗做好的饭、还去砸武宗的锅那种人,他一边坐享会昌中兴的成果,一边排斥会昌旧臣,但凡武宗制定的政策不管于国有益与否,只管推翻成果却不舍得吐出来,但凡武宗朝被贬斥的臣子不管好坏,一律提拔,他本人是又猜忌又刻薄又小心眼就爱玩弄权术。
他能有个好名声,全靠司马温公给他吹,什么小太宗?什么大中之治?人家唐太宗就算是非正常即位,照样通过搞事业来洗白名声,功劳是众所周知,宣宗靠什么当小太宗?靠他的刚愎自用、刻薄猜忌吗?
他的大中之治前有徐州军变,后有岭南军变,他死后就爆发大量的农民起义,这祸事都是大中朝造成的,却让他的儿孙成了倒霉的背锅分子,其实,大中时代才是祸端之源啊!
从宣宗故事看,他就是一个心胸狭窄、刻薄寡恩、平庸又自卑的人,他被史家评价为大唐最后的明君,是建立在他儿孙都是蠢材的基础上,别说他比不上太宗,就是宪宗、武宗他也比不上。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如何评价唐宣宗?
圣善周闻曰宣,重光丽日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谥号我们都知道,这不是皇帝给自己加的,而是死后由别人给评的,是其一生功过的一个概括,所以还是比较客观的。
在我国历史上,“宣”字谥号一般都用在中兴之主身上,例如汉宣帝,就是那个叫刘病已的哥们儿,他在汉武帝之后,将汉朝带向了极盛。
所以唐宣宗这个“宣”字谥号已经说明了其在唐代帝王中的地位!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对于唐朝的印象都停留在安史之乱以前的盛唐时期,不管是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还是武则天,杨贵妃,其都是在这一时期,那时候万国来朝,四夷拜服,是为大唐盛世。
而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直至灭亡。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唐朝并不是一无是处,也还是出现了一些有作为的帝王!
唐宣宗就是其中之一!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于公元846年—859年在位。十三年的帝王生涯不算长,但他的政绩绝对可以称得上辉煌。
对内,他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不管是牛李党争还是宦官乱政都在他这里得到了有效的的限制,前任帝王们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同时他崇尚节俭,体恤百姓,轻徭薄赋,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一改往日的贫苦生活。
对外,唐宣宗再现盛唐雄风,败吐蕃、收河湟,定塞北、平安南,几乎是把周边国家给锤了个便。特别是吐蕃这个老冤家,其在安史之乱趁火打劫,这次全给吐了出来。
整个大唐王朝在他的治理下欣欣向荣,呈现出一片“中兴之景”,史称“大中之治”。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伙是历史上扮猪吃老虎的典型!他是唐宪宗第十三子。是唐穆宗的兄弟,唐敬、文、武宗的皇叔。原本怎么说也轮不到他当皇帝。而且由于他是一夜情的产物,出身低微,更加没有资格了。
或许是这个原因,他一直老老实实,不善言辞,不与人交际,沉默寡言,一度被以为是智障。
可正是这个原因,却帮他成为了皇帝。
在唐宣宗登基之前,唐朝朝政为宦官马元贽把持,时逢唐武宗病危,马元贽为了方便控制,便拥立了他。结果一上位才知道,这家伙不傻啊,聪明得要死,一上来就解决了持续40多年的牛李党争,是个政治天才。
不得不说太能装了!
▍如何评价唐宣宗?
他是历史上最能隐忍的皇帝,熬死唐朝四任皇帝,还被扔进茅厕差点浸死,忍辱装傻36年,最终登上皇帝宝座。他就是被后世誉为“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13个儿子,是唐穆宗的弟弟,敬宗、文宗和武宗的叔叔,因为出生得晚,唐宣宗比自己的侄儿武宗还要小上一岁。
李怡的生母郑氏(孝明皇后)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入宫为郭贵妃(懿安皇后)的侍女,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怡。
李忱虽然是唐宪宗的亲生儿子,但却只是庶出,他母亲的出身注定了他在宫中得不到太多的关注和宠爱。
李怡为人持重少言,宫中都认为他“不慧(不聪明)”,时常成为众人愚弄的对象,而此时的大唐早已是宦官当道,朝廷乌烟瘴气,国家战乱频繁,百姓也是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呆傻的李怡便成为人们忽视的对象,一直安稳的做着他的光王。
唐武宗李炎上位后,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他开始大肆屠杀皇室,就连呆傻的李怡也没有放过,唐武宗在出去打猎后,划船的时候带上李怡故意让他落水、摔下马想制造意外杀掉李怡。但吉人自有天相,李怡每次都能够躲过,最后唐武宗派太监,将李怡扔到茅厕中想淹死他,但却被宦官马元贽所救。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病危,宦官马元贽等认为李怡较易控制,就把他立为皇太叔,“勾当军国政事”,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驾崩,李忱登基称帝,时年三十七岁,是为唐宣宗。
李忱即位后,努力仿效唐太宗,他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唐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又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
武宗在位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李忱在位时,纠正武宗时期矫枉过正的灭佛弊端,使其得到了适当的恢复。他以牺牲政府夺取寺院经济之利,争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广大民众的支持,从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础,对加强皇权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厚实的政治基础,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意志,来刷新政治。
李忱任用宰相,皆由自己亲自选定。一次,李忱命萧邺为相,遣枢密使询问是否留其史职,李忱惧有朋党,遽换崔慎由为相。
重视人才。李忱即位后,决定宰相的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于是,李忱写下《吊白居易》,深表怀念之情。
对比之下,李忱对缺乏才能的皇亲国戚却不徇私情。其舅郑光为节度使,李忱与郑光讨论为政之道;郑光应对鄙浅,李忱不悦,郑光终不复任民官。
兵部侍郎蒋伸曾向李忱上言,认为官位易得,其中多有心存侥幸的人,可能致乱。李忱对其言论倍加称叹,并再三留住他,说:“别的时间就不再能单独与你谈论政事了。”不久后,李忱就拜蒋伸为相。
整肃吏治。李忱即位后,鉴于前朝晋升高官太滥的弊端,他对高官的人数予以严格控制。他授官爵的原则是,不到规定时间的不授,没有政绩的不授,换言之,也就是不以个人好感相授,不以亲近相授。
李忱最重视的是地方最高长官刺史,他认为整个帝国由各个地方所拼而成,这些父母官的政绩,直接关系到民心向背。他规定刺史人选被确定后,不准直接去上任,必须到京师来接受他的当面考察。
李忱虽然宽仁爱人,但用法极严格。尤其对于身边的人,李忱更是严禁他们干预朝政。他曾说:“违犯朕的法律,即使是我的子弟,一样不宽赦。”
善于纳谏,是李忱有别于唐朝晚期其他君主的一个重要特征。他曾想到唐玄宗所修的华清宫去放松一下,谏官纷纷上谏,谏得极为激烈,他便取消了行程。
李忱纳谏的程度,仅次于唐太宗,不论是谏官论事,还是门下省的封驳,他大多能够顺从。此外,他十分尊重大臣的奏议,每每得了大臣的奏议,必洗手焚香再阅读。
李忱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一些低下的杂役,只要李忱见过一面就能记住对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李忱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李忱经常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并且实地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但是天下之大,李忱不可能全部走遍,为此他特意想了个办法,秘令翰林学士韦澳将天下各州的风土人情以及民生利弊编为一册,专门供他阅览。李忱将其命名为《处分语》,此事除了韦澳之外无人知晓。不久,邓州刺史薛弘宗入朝奏事,下殿后忍不住对韦澳说:“皇上对本州事务了解和熟悉的程度真是令人惊叹啊!”
为解决宦官问题,他以论诗为名,召韦澳入内,屏退左右侍从,问:“近日外面舆论,对宦官的权势有何说法?” 韦澳答道:“陛下威断,宦官已大有收敛。” 尽管大动作无法实施,但李忱还是尽力抑制了宦官。宦官内园使李敬实气焰嚣张,遇到宰相郑朗不下马,李忱立即剥了李敬实的官服,配给南衙当贱役。他又规定,凡是节度使有罪,监军(由宦官充任)连坐。
李忱在位时,宦官问题虽未能全盘解决,但也有一定的成效,且他对吏治的整顿,亦赢得了民众的颂扬。
军事上大破北狄,稳定北方。大中元年(847年)五月,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出兵深入,大破北部诸山奚,禽酋渠,烧帐落二十万,取其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万,辎贮五百乘,献捷京师。这是继会昌时期大破回鹘汗国以后又一次对北方游牧民族取得的军事胜利,至此以后,北方再无大的军事威胁,得到了彻底的平定。
驱逐吐蕃,收复河西。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渐趋衰落,边防力量虚弱,于是吐蕃乘隙攻略河西诸州。从乾元元年(758年)至大历十一年(776年),廓州、凉州、兰州、瓜州等地相继陷落。沙州军民同吐蕃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大中(847年-859年)初年,唐朝乘机收复了陷于吐蕃的三州(原州、乐州、秦州)和七关(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极大地鼓舞了河西各族人民反抗吐蕃统治的斗争。
不久,吐蕃尚恐热率五千骑兵来到瓜州,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不仅激起了河西人民的极大愤慨,而且使他的部下怨望不平,“皆欲图之”。
原陷于吐蕃的沙州首领张议潮,暗中结交豪俊,密谋归唐。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见时机成熟,遂发动起义,驱逐了吐蕃守将,光复了沙州,又先后收复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大中五年(849年)八月,派其兄张议潭和州人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并献瓜、沙等十一州图籍。至此,除凉州而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复归唐朝。
平定安南,都护南疆。大中年间,安南(今越南河内)屡有军乱,遭南诏侵扰。 李忱以康王傅王式授安南都护、经略使。王式到任后,选练士卒,修筑城池,加强防守。不久,南诏大举入犯,王式沉着遣翻译喻责,迫其退兵。七月,安南恶民作乱,欲逐王式,王式披甲率兵登城,责乱者;次日,发兵将其擒斩。洞蛮杜氏家族自齐、梁以来骄蹇难制,王式设计离间其众,其酋长杜守诚败死。安南饥乱数年,军中无犒赏,六年无上供,王式自此赏士、上供,一方安定。
抚平党项,安定西陲。大中五年(851年)春,李忱以右谏议大夫李福为夏绥(今内蒙古白城子)节度使。自此之后,朝廷都选用儒臣替代贪暴的边将,安抚党项百姓。由此党项遂安。
大力发展经济。大中五年(851年)二月,李忱任命户部侍郎裴休为盐铁转运使。自太和(827年-835年)以来,每年运江淮米不过四十万斛,沿途吏卒侵盗,以及沉没,运达渭仓(今陕西潼关北)的还不到二十万斛。裴休得知其弊端,就任后,立漕法十条,派官员整治漕运,每年运米至渭仓一百二十万斛。
李忱在位十三年,国家相对安定,所以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他为“小太宗”。史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大中之治”。
▍如何评价唐宣宗?
唐宣宗一般被人们看成是唐朝后期的三位中兴之主之一(另外两位是唐宪宗和唐武宗)。另外两位皇帝都使唐朝的国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说他们是中兴之主,一般问题不大。
主要是这位唐宣宗仍然有争议。司马光对唐宣宗评价很高,说他是“小太宗”。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是什么概念?唐宣宗竟然能跟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相提并论,那就说明他是有突出的地方的,但是当我们仔细去了解唐宣宗年间的作为时,我们会发现结果和我们想象得完全不一样。
首先是唐宣宗的传奇经历,在唐宣宗即位之前由于平时话不多,所以宫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聪明,正因为他的不聪明才会被宦官马元贽立为皇帝。直到他即位后将权力紧紧的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人们才发现唐宣宗之前只是在装傻而已,所有人都看走眼了。
人们经常把唐宣宗和汉宣帝相提并论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唐宣宗的这个传奇经历,从他的经历来看,唐宣宗确实有一定的谋略以及很深的城府,这也注定了他绝不是一个可以被随便架空的昏君。
但是,作为一国之君,尤其是作为唐朝后期这个多事之秋的皇帝,仅仅依靠谋略和城府是无法挽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的。
在此之前的唐武宗已经使朝有了一些起色,但是仍然危机四伏。但是唐宣宗却并不关心国家,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迫害政敌上。
除了将李德裕以及李党的一些重臣赶出朝廷外,为了显示自己是唐宪宗的继承人,于是对唐宪宗展开了大规模的造神运动,对唐宪宗元和年间的大臣进行封赏,同时以唐宪宗去世时的谜团攻击唐穆宗,并以此试图完全否认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和唐武宗四朝的合法性。
同时为了否定唐武宗一朝,唐宣宗重新恢复了佛教,使之前唐武宗的努力失败了,然而佛教势力的恢复带来的却是寺院经济的恢复,这样一来唐朝的财政收入再一次受到了宗教势力的干扰。同时冗官现象也日益严重,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唐宣宗将藩镇的山泽之利收归国有,这样一来各个藩镇都因此对政府不满,加深了地方和中央的对立。
这些都成为了唐朝后期新的隐患。
唐宣宗年间最著名的历史事件是收复河湟,但是这件事情和唐宣宗没有太大的关系。
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被佛教僧人所杀,由于死后没有儿子,朗达玛的妃子联合宰相拥立朗达玛的侄子云丹当傀儡,结果陇西大将论恐热不服,举兵反抗并击败了云丹的军队,但是却被鄯州节度使尚婢婢击败,吐蕃就在这样的内乱中灭亡,后来张议潮就抓住了这个机会收复了河湟十一州。
在整个过程中,唐宣宗本人并没有和吐蕃人的任何博弈,唐宣宗在这一事件中扮演的是白白捡到便宜却不用任何付出的角色,就像当年陈汤击败匈奴而汉元帝却没有任何付出一样,因此我们说收复河湟的功臣只能是张议潮。
而与此同时,浙东的裘甫之乱正在悄悄酝酿,唐朝即将迎来万劫不复的时刻。
所以说“小太宗”言过其实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