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千秋本是汉武帝时期一个守墓小官,他是因何飞黄腾达,当上丞相的?
▍田千秋本是汉武帝时期一个守墓小官,他是因何飞黄腾达,当上丞相的?
因言有获罪的,也有立功的
▍田千秋本是汉武帝时期一个守墓小官,他是因何飞黄腾达,当上丞相的?
如果告诉你,某位县里的小科长,几个月时间,被提拔为国务院总理,打死你也不信。田千秋就创造了这样的神话,他本是汉武帝时期,高祖陵寝的郎官,以科长类比,都已经算是抬高他了。
征和三年,田千秋给汉武帝上了一份奏疏,因为这份奏疏,他被汉武帝直接提拔为大鸿胪(相当于外交部长)。几个月后,同僚还没认全,他又一步到位,被提拔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封富民侯。
能做到丞相这个级别的官员,史书上一定有详细的介绍,出身、家世、师承、学业、青少年经历、官宦起伏、同僚关系等等一大堆。唯独田千秋的履历,简单到令人抓狂:姓名、籍贯、职业,就这三个信息,跟没说一样,连孙悟空好歹还说明他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一个帝国的丞相,居然身世不明。
既然史书不交代,我们只能推断。
家世:田千秋齐国人,田氏,由此可见,他很可能是战国齐国王室后裔;姓名:史书上也常常称田千秋为“车千秋”,是因为他得到汉昭帝优待,出入宫中可乘小车,人称之为“车丞相”,其后世子孙以“车”为姓;年龄:汉昭帝即位于公元前87年,田千秋去世于公元前77年。汉昭帝因为田千秋年老,特准许其乘车出入宫中,由此可见,田千秋去世时应该不低于75岁。也就是说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52年,比汉武帝略小,给汉武帝上疏那一年,田千秋约62岁。一百多年前的没落贵族后裔,学术不入流,六十多岁还是个基层小官员,可见田千秋是一位平淡无奇的读书人而已。家世无可依,学业不足恃,地位无以明,再混两年回家抱孙子养老的节奏罢了。
没想到征和二年的一场政治事件,让即将光荣退休的田千秋一飞冲天。
这件事就是巫蛊之祸,在这场变乱中,太子刘据在皇后卫子夫的支持下,斩杀江充等人,并与丞相刘屈氂大战京城。兵败后,刘据在逃跑途中被逼自杀,太子一族除了襁褓中的皇曾孙刘病已,全部死于祸乱。
震怒的汉武帝,从甘泉宫回鸾,下令穷追太子余党,包括在动乱中,放太子出城的官员,甚至骑墙观望的官员,全部被诛杀。十几万人的血,让大汉帝国笼罩在一片惶恐之中。
面对丧失理智的汉武帝,官员们谁也不敢替太子说话,还得遵照汉武帝的命令,不断追查余党,扩大案件,谁都不知道,这场祸乱会不会因为莫名其妙的关系,牵连到自己头上。田千秋就是在这种“白色恐怖”时期,给汉武帝上了一封奏疏,其中有一句话很关键:
“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罢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
首先,田千秋举重若轻,把太子刘据的谋反事件,说成是“子弄父兵”的家事。这个定性很重要,谋反是政治事件,没有缓和余地。家事就不一样,多大的矛盾,老爹打儿子一顿板子就可以了嘛,外人都闭嘴。
接着,田千秋将刘据杀害江充等人的罪行,说成是“过失杀人”,一般人过失杀人,都可以考虑到“情有可原”,何况太子?再一次帮太子摘清政治责任。
最后抛出的“白头翁”太妙了。田千秋说,这话不是我说的,我有一位“白头翁”托梦给我让我说的。白头翁是谁?田千秋守高祖陵,这个白头翁当然是汉武帝的曾祖刘邦。别人的话你可以不往心里去,刘邦的话汉武帝能不掂量掂量吗?
果然,汉武帝立刻召见了田千秋:
“至前,千秋长八尺余,体貌甚丽,武帝见而说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
田千秋一米八五大个,帅气逼人。汉武帝是“相貌协会会长”,卫青、公孙弘、董偃、司马相如等人无不是因为外貌被他一见倾心。当然,外貌肯定不是决定性因素,汉武帝的话透漏了玄机:“父子之间的事,外人是很难插进去话的,唯独你敢于对我明是非。这肯定是高祖显灵,让你来辅佐我。”
由此,田千秋一飞冲天。可是,汉武帝的这话不够直白,不把弯弯绕捋直了,根本没法理解汉武帝的内心世界。比如“子弄父兵”,其实是壶关三老令狐茂的专利,他在前一年就向汉武帝上疏,为太子明辨,为何他就不能坐火箭呢?
所以,田千秋的这封奏疏,有大学问。
田千秋的奏疏,是汉武帝下坡的梯小的时候经常见到一种奇景,叫“泼妇骂街”。这种女人一旦惹上她,她能呼天抢地,满地打滚,口吐白沫半天停不下来。最奇葩的是,她们甚至会脱了裤子跳脚拍屁股骂,别人还不能拦,越拦越来劲,事后又后悔得抽自己耳光。
汉武帝就像这种泼妇,翻了脸就停不住,一路杀杀杀,老婆、儿子、女儿、孙子,杀红了眼,丝毫没有大庭广众之下丢人现眼的感觉。
等心中的“瘾头”逐渐过去了,心中明知丢人现眼了,可是没法停了,前面的事已经成了笑话,只有继续下去,才不至于让自己演变成笑料。
问题是,泼妇骂街是一群观众看独角戏,汉武帝杀人,是拉着一群倒霉蛋给他垫脚,不及时收手,他早晚会被人垫脚。可是汉武帝“骂功”太牛,没人敢靠近,都不敢劝他。
太子刘据出逃后不久,汉武帝其实就有所醒悟,但是他自己拉不下脸承认错误,又没人给他台阶下,于是事态继续恶化,导致太子父子三人,在被追捕中自杀。
太子的死,让汉武帝彻底丧失理智,他就像脱裤子骂街的泼妇,自控力脱缰。由此全国范围内,官员和百姓相互告发,冤案层出不穷。
这种混乱的状态,持续了一年时间,汉武帝都被血腥味呛醒了,他变得越来越惶恐。可是汉帝国依然没有人站出来,帮汉武帝搭一个梯子,直到田千秋出现。
所以,田千秋的成功,核心要素就在于,他的奏疏切中了汉武帝的心思,而不是他有先见之明。有了这架梯子,汉武帝名正言顺地结束丢人现眼,回家洗脸换衣服。
田千秋的奏疏,时间恰当,内容精妙令狐茂在田千秋之前,就曾经上疏替太子鸣冤,为何他就不能有同等待遇?蹊跷就在于时间点不合适,那时候的汉武帝,正处于亢奋时期,令狐茂的奏章像一盆冷水,虽然让汉武帝有所清醒,但是尖锐的批评,让汉武帝没法下台。
田千秋上奏疏前,汉武帝已经清醒,只需要一个理由就行,哪怕牵强一点都行。所有,尽管田千秋的“子弄父兵”,只不过是照搬令狐茂的说法,效果却奇佳。
另外,田千秋伪托“白头翁”,这个小技巧很重要。皇帝可以对谁都不买账,在两种人面前他必须低头,一个是上帝老天,一个是下帝祖宗。既然高祖发话了,汉武帝这个台阶下得体体面面。
田千秋的奏章,是汉武帝一朝的转折点就算田千秋的奏章时机合适,内容对路,恐怕也不至于坐火箭直升吧?翻翻史书,还有第二个升官速度这么快的吗?所以,田千秋的飞黄腾达,另有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汉武帝在巫蛊之祸的血色中,全面反思自己的过失,他痛定思痛,决定借由田千秋上疏的机会,彻底改变国策,回到休养生息的强国富民之路上来,田千秋就是他的转折点,和新政的标志性人物。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一个事实,西汉一朝,农民起义爆发最频繁的时期,就是在汉武帝晚年,而不是西汉末年。
汉武帝一生好大喜功,对外四处征伐,对内奢侈无度,花光了文景时期的所有家底,还把一个富强的汉帝国,搞得民穷国弱,天下怨声载道。我们不讨论汉武帝的功过,但有一个事实必须正视,倘若汉帝国再不改弦更张,亡国就在眼前!
巫蛊之祸本质上就是政治矛盾的集中爆发点,汉武帝的英明就在于,他透过这件事,看到了帝国的深层危机,并借由“白头翁”的话,及时停止内乱,重启新政。
我们从田千秋被封“富民侯”,这个封号,就很清晰看出汉武帝的意图。所以,田千秋的运气,在于他成了汉武帝新政的旗帜。
田千秋是汉武帝选中的政治过渡人物最后一个疑问:汉武帝推行新政,为何要选择田千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理由其实不复杂,推行新政策,第一个要做的工作就是与原有的政治格局作切割,所以原来的政治核心人物,都不适合站在前台,即便不是田千秋,也一定是个新面孔。
田千秋原来只是个基层官员,与朝廷的各派政治势力毫无利益瓜葛,干净,做事不受掣肘,这是汉武帝选择他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就是,丞相在汉武帝一朝已经沦为执行层面的配角,决策权在内朝,选择田千秋,不会动摇原有的高层决策体系。
这就是田千秋,从一名小小基层郎官,几个月时间飞黄腾达,变身丞相的真相。当然除了机遇外,田千秋也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毫无能力,尸位素餐。
比如他当丞相后,对巫蛊之祸结案过程就很智慧:拖而不决,用时间化解纠缠不清的是非,等汉武帝驾崩,所有人平安着陆。这就是非常高明的政治手段,其功绩绝对值得后人嘉许。
▍田千秋本是汉武帝时期一个守墓小官,他是因何飞黄腾达,当上丞相的?
在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中,因为奸臣江充预先指使胡巫及宫人在太子宫中暗埋巫偶,诬陷太子,太子刘据为自保诛杀江充,但随后又遭到太监苏文诬陷,形势所逼,不得已发动兵变,兵败逃亡遭到朝廷大军围捕,最终绝望自杀。
在这一事件中,汉武帝的内心是很痛苦的,因为疑神疑鬼,他很愤怒,无法相信太子;因为父子一脉,他又不忍,不愿逼杀太子,但因为帝王的权威、颜面,汉武帝无法承认自己的糊涂与不智,所以悲剧最后还是活生生地在他眼前上演了。
其实在太子兵败逃亡时,就有人站出来劝导汉武帝,此人名茂,号称壶关三老。
壶关三老上书说,臣听说父亲如天,母亲如地,孩子如万物,因此只有上天公平,大地安详,万物才能茂盛成长。同样的道理,父亲慈悲,母亲仁爱,孩子才会孝顺。如今皇太子作为汉朝的合法继承人,承受了万世基业和祖宗重托,论亲是皇帝长子,江充不过是布衣之人,市井中一奴隶,陛下将他尊显重用,以致他挟皇帝之命迫害皇太子,造假奸诈,邪恶错谬,因此使陛下与太子的至亲关系阻隔不通。太子进不能见到陛下,退则被乱臣困扰,独自蒙冤而无处申诉,忍不住愤恨之心,于是奋起诛杀江充,又恐惧陛下降罪被迫逃命,所以太子作为陛下的儿子,盗用父亲的军队,只是为了救自己免难而已。臣私下认为太子没有邪恶之心。《诗经》上说:“谦谦君子不信谗言,否则谗言无休止,天下必然出大乱。”此前江充用谗言杀害赵国太子,天下无人不知。陛下不加省察,深深责备太子,发盛怒而征调大军追捕太子,还命三公担任将领,以致于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私下痛心疾首,请陛下放宽心怀,稍加省察亲人,不要担心太子的过错,立即罢除军队,不要让太子长期逃亡。臣不胜感激,随时准备献出生命,待罪在陛下的建章宫外。
汉武帝看到奏书后,虽有些感动,有些醒悟,但终究还是没能公开宣布赦免太子,对以忠言相劝的壶关三老也没有任何回应。
壶关三老的忠言劝告之所以没有起到显著作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太子尚在逃亡,真相没有完全水落石出,此时汉武帝若公开赦免太子,那就意味着公开承认了自己的昏聩过失,对于他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帝王来说,这是万难做到的;第二,壶关三老的上奏虽然都是忠言实话,但一心袒护太子,隐约批评汉武帝,太大是大非,他的这些话没能给汉武帝架设出赦免太子的台阶。
简而言之,壶关三老的劝告,时机不对,话术不佳。
但壶关三老的劝告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一,他试探出了汉武帝的心理状态,第二,他为后来者更有效地说服汉武帝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教训。
这个后来者,便是守卫汉高祖陵寝的郎官,田千秋。
班固在《汉书》中评价田千秋“无他才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就是说此人没有什么大的才能,更没有什么战功资历,但从田千秋随后的所作所为看,此人绝对是个情商很高的聪明人。
为太子伸冤,他没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是一直在等待最佳时机。
据《资治通鉴·汉纪十四》记载,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经过调查核验,京城官员和百姓以巫蛊相互告发的,多属不实,这在事实上宣告了太子刘据是被冤枉的,清醒过来的汉武帝终于承认了这一点。
田千秋抓住这个时机,立即上奏,为太子讼冤,更重要的是,他为太子伸冤比壶关三老高明的多。
田千秋说,作为儿子的不经请示就动用父亲的军队,应当惩处以笞罪(鞭打之罪)。但天子的儿子因失误杀人,又当是什么样的大罪呢!我曾梦见一位白发老人,是他老人家教我这样上奏的。
注意看田千秋的话,他没有一味袒护太子,上来就说太子肯定是犯了错,但随之他就把太子之错归进了家事范畴,言下之意,父子间哪有那么大的深仇大恨,太子已经含冤死了,怎能叫他背负那样大的罪名。更聪明的是,他为自己的上奏劝告找到了一个十分适合自己角色的绝佳说辞——我只是个守墓的小官,没有能力说这些话,是一位白发老人教我这么说的。
是不是很有情商,滴水不漏。
汉武帝看了他的奏书,大为感慨,召见田千秋的时候,汉武帝说,父子间的关系,别人很难说话。只有你独自明示这其中的不对之处。这是高祖之庙的神灵派你来教导我的,你应当来辅佐我。
表完态,汉武帝随即拜田千秋为汉代九卿之一的大鸿胪,掌管礼宾事务。与此同时,汉武帝族灭江充,将苏文焚烧于横桥之上。至于那一些曾经与太子兵刃相加的人,最初被任命为北地太守,后来也都遭到了族灭。
大概是看到田千秋作为大鸿胪,确实具有谨厚重德的品质,《资治通鉴·汉纪十四》记载,征和四年六月,汉武帝任命大鸿胪田千秋为丞相,封富民侯,以示大汉朝廷要使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有意思的是,后来汉朝使者出使匈奴,匈奴单于听说大汉朝任命了一位新丞相,就问使者,新丞相是怎么上来的?使者说,因为上书言事。匈奴单于听闻,讥笑说,汉朝任用丞相,就是不用贤才,随便一个人上书就能得到。
使者回来,如实向汉武帝汇报。
汉武帝大怒,认为使者有辱使命,立即将之下到了狱中。
其实匈奴单于在这一点上没有说错,晚年的汉武帝使用皇权,在有些时候确实太随意,很任性。
所幸田千秋不是钻营小人,这才成全了一段历史佳话。
▍田千秋本是汉武帝时期一个守墓小官,他是因何飞黄腾达,当上丞相的?
西汉武帝时期的这位田千秋,又名车千秋,的确是个牛人。既然是牛人,自然要有过人之处,否则,即使机会摆在面前,也会失之交臂,根本创造不了如火箭发射般的升官速度。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从头说起。
这位田千秋,来头还真不小,乃是战国时齐国王族田氏后裔。汉初,齐国田氏被徙居汉长陵,为汉高祖刘邦守陵。田千秋生在长陵,长在长陵。虽然他的先祖很显赫,他自己也生得仪表堂堂,身高八尺余,体貌甚丽,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小人物。
田千秋时任高寝郎。所谓的高寝郎,就是一个看护长陵祭庙的护卫官,替已经去世的刘邦,守陵站岗。如果是给现任皇帝站岗,说不定皇帝一高兴,还可以提拔一下。可这是刘邦的陵寝,想要指望刘邦提拔他,确实有点难度。
但是,正是这位既无家庭背景,也没有高官厚禄,更没有突出才能的田千秋,却想出了一个让已经去世的刘邦,帮他升官的好办法。
当时,巫蛊之祸已经发生将近两年,太子刘据被逼造反,逃亡后自杀。
在太子刘据逃亡之后,曾有壶关三老令狐茂,冒着被杀头的风险,上书替太子求情。所谓的三老,类似现在的乡镇教研室主任。汉武帝在看到上书之后,既没有赦免刘据,也没有处罚这位上书的令狐茂,最终导致太子自杀。
令狐茂上书的事情,应该多多少少给了田千秋一些启发和借鉴。
田千秋在思虑再三之后,决定上书替太子刘据伸冤。
田千秋在上书中,对汉武帝说:“子弄父兵,罪当答;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罢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
田千秋说他在梦中梦到了一位白发老翁,其实就是假托刘邦等汉武帝的先祖。老翁对他说,儿子擅自调用父亲的军队,罪责也不过是挨一顿鞭子;天子的儿子过失杀人,却以命抵罪,有点太过严重了!
汉武帝在太子刘据死后,已经渐渐明白刘据是因为过于惶恐,被逼起兵的。此时的武帝,早就盼望有人上书,替太子伸冤。所以,当汉武帝看到田千秋的上书之时,一阵伤感过后,突然顿悟,纠正错误的时机到了。
他立刻召见了田千秋。汉武帝本来就比较喜欢身材高大,英俊帅气的男子,一见到田千秋,更是欢喜。看来,从古至今,果然是颜值即真理呀。
汉武帝对田千秋说:“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
田千秋的上书说到汉武帝心坎里面去了。汉武帝所说的意思是,他和太子之间的感情,别人很难说清楚,但是,田千秋却理解了,还讲明白了。这一定高祖庙中的列祖列宗让田千秋来点拨他的。所以,武帝决定重用田千秋。
自此,田千秋获封大鸿胪,主管诸侯和少数民族事务,成了西汉两千石俸禄的高官,位列九卿之列。数月之后,田千秋又接任被斩的刘屈氂的位置,成为了大汉丞相,受封富民侯。
田千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守卫长陵的护卫官,转眼成了当朝丞相。类比现在,可能是科级都不到的一个小干部,一跃成了正国级高官。这蹿升的速度,世间所罕见呀。
田千秋之所以能够通过一篇给汉武帝的奏章,就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和破格提拔,主要是田千秋有几个非常优秀的品质。
其一、胆魄。
我们常说,人要成就大事,必须具有“三识”,即“知识”、“见识”和“胆识”。没有胆识,没有去做的气魄,即使具备了才能,看透了一切,不敢去做,还是等于零。
上书替太子刘据伸冤,万一惹怒了汉武帝,就会身首异处,后果非常严重。可田千秋在思虑之后,在别人不敢做,没去做的情况下,就是去做了,胆魄超人。
其二、时机。
田千秋上书,应该是算准了时机。他应该了解到了汉武帝已经开始后悔,却苦于没人替太子说话的困境。时机把握好了,事情就成功了大半。
其三、智慧。
敢做,把握准了时机,如果方法不得当,可能还是会让事倍功半。但是,田千秋却很聪明。他没有引经据典的讲太多大道理,而是跟汉武帝拉家常,将国事转为了家事。既然是家事,那汉武帝就可以使用处理家事的办法,来洗刷刘据的冤屈,正好给了武帝一个台阶下。
而且,自古至今,都讲究父慈子孝。通常情况下,血缘亲情总是割舍不掉的。汉武帝也不愿意天下人把他当成一个残酷无情的父亲。他要向芸芸众生表明,在他强悍霸道的外表之下,还有一颗善良、柔软的心。所以,武帝借台阶而下。
汉武帝先是诛杀了害死太子的一干人等。然后,又在太子自杀之地,修建了一座思子宫,表达对儿子的思念和忏悔。
田千秋为人敦厚,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且富于智慧,多行劝善,减轻刑罚之事,所以,受到了汉武帝、汉昭帝两代皇帝的尊重与信任。他与专权的霍光也配合默契,相安无事。汉昭帝看田千秋年老,还特许他坐车上朝,号“车丞相”,这才有了车千秋之名。
最终,田千秋在做了十二年宰相之后去世,成就了汉朝一代名相的传奇。
▍田千秋本是汉武帝时期一个守墓小官,他是因何飞黄腾达,当上丞相的?
相比于汉初的萧何、曹参、陈平、周勃、周亚夫等名相,武帝刘彻任期内的最后一位丞相田千秋几乎是默默无闻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汉武帝刘彻是一位强势的皇帝,丞相不能充分施展其才能。另一方面也因为田丞相的确并无杰出的才能。
田千秋最初只是看管汉高祖刘邦寝陵长陵的一个郎官。在武帝刘彻时期,他是怎样咸鱼翻身,一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的呢?
我们知道,汉武帝刘彻晚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武帝的宠臣江充审查公孙敬声(丞相公孙贺之子)巫蛊一案。
因为江充与太子刘据有宿怨,在江充的诬陷下,太子刘据被牵连进此案。
太子刘据是武帝与皇后卫子夫之子,在六岁时便被汉武帝立为太子。
但年长后的太子刘据为人宽厚仁慈,与父亲武帝杀伐果断的作风相去甚远。
这时太子刘据的母亲皇后卫子夫也年老色衰,失去武帝的欢心。
随着皇后卫子夫的外甥霍去病、弟弟卫青的相继去世,皇后卫子夫及太子刘据的外戚势力消失殆尽,太子刘据也为武帝不喜。
刘据在江充的迫害下,被逼调动皇家兵马起兵杀死江充,后遭到武帝的镇压。太子刘据的母亲、皇后卫子夫被武帝收回印玺和绶带后,被迫自杀。
兵败后的太子刘据一直逃亡在外,盛怒的汉武帝对刘据穷追不舍。
当时的壶关三老令孤茂曾劝谏汉武帝不必为了市井小人江充而使武帝与太子失和,江充诬陷太子,太子不得已起兵,其实太子并无险恶用心。
令孤茂的奏章入情入理,但汉武帝并没有纳谏。
逃亡的刘据因不愿被捕受辱,在被官兵围困后,自缢而亡。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巫蛊之祸的涉案人所犯罪行,经查多为不实,汉武帝对刘据之死开始有所醒悟。
就在此时,守卫长陵的郎官田千秋上书汉武帝为刘据鸣冤。
这次汉武帝采纳了田千秋的劝谏,下令满门抄斩了江充全族,并将参与诬陷太子刘据的宦官苏文烧死横桥。
汉武帝怜惜刘据含冤而亡,非常追念刘据,特意在皇宫营造了一座思子宫,又在刘据的身亡之地湖县修造了座“归来望思之台”。
而田千秋也因一纸奏章,平步青云,从守卫长陵的郎官跃升为大鸿胪。
汉代的大鸿胪是朝廷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的官职,位列九卿,位高权重,并且几个月之后,武帝又授田千秋为丞相,封富民侯,可见武帝对田千秋的器重。
壶关三老令狐茂也曾劝谏汉武帝放过刘据,并且奏章写得比田千秋更加有情有理,但汉武帝却不为所动,而后来为何却采纳了田千秋的劝谏呢?
首先,田千秋上书的时机非常合时宜。
壶关三老令狐茂上书的时候,太子刘据正在外逃亡,武帝刘彻正大动干戈追捕刘据。
此时,刘据冤情未明,武帝骑虎难下。但此时,面对令狐茂的劝谏,汉武帝的内心已经有所触动,但碍于案情并未明朗,汉武帝就没有公开赦免刘据。
此后就发生了太子刘据行踪被泄,被官兵围捕,自缢身亡。
而田千秋上书的时候,巫盅之祸的真相已近大白。汉武帝正为太子刘据的冤死追悔不已。这时田千秋适时为太子刘据鸣冤,正合汉武帝之意。
再者,田千秋也很有智慧。他在上书中称刘据调动父亲的兵马,只不过应该受点笞杖之刑罢了。
田千秋称,这话是一个白头老翁托梦让他转告汉武帝的。
这句话可是非同寻常。白头老翁是谁啊?田千秋身为长陵郎官,这白头老翁自然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托梦说的话,汉武帝能不听吗?
于是,汉武帝顺水推舟称田千秋是高祖皇帝委派来辅佐自己的,将田千秋直接提拔为大鸿胪。
几个后,丞相刘屈氂因与贰师将军李广利合谋立昌邑王为太子,且其夫人被人告发诅咒汉武帝,刘屈氂遭腰斩,其丞相之位有田千秋取代。
田千秋虽然没有过人的才能,但他生性谨慎敦厚,极得武帝信任。武帝临终之际,田千秋与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等被任命为辅政大臣,辅佐少帝昭帝。
------------------
推荐阅读:
有些退休老人认为:要捂紧钱包,不能让子女总花自己的钱。怎么看?
上一篇:如何全面看王阳明这个人?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