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养廉银”最高是工资的100倍,清朝官员们为何却还不够用?
▍清朝“养廉银”最高是工资的100倍,清朝官员们为何却还不够用?
“养廉银”并不是用来养廉的,而是将清朝官员的贪污“正常化”,减少对底层百姓的剥削。
清随明制,清朝或者说明朝的财政制度是很畸形的。封建统治者夺得天下后,认为全天下都是自己人,官员都是给自己的打工的,所以尽可能给极底的工资,让他们去干活。又将地方的财政全都搜刮到朝廷,导致一些地方的财政极度紧张,但地方必须有钱才能运转,如果运转不了,官员就会丢官,也这也鼓励大多数官员去贪,想办法钻“法侓”的漏洞。
清朝地方财政收入
封建王朝最重要的收入就是地丁钱粮,丁,就是人头税,包括朝廷强制召集百姓的各种“役”,比如县有一些驿站,就是供进行文书传递,官员经过居住的地方,这里的人员与物资提供,全都是当地百姓“免费”提供。钱粮,就是百姓收的粮食。除此之外,一些特殊的地方有矿税,盐税,茶税,关税等等,这些财政收入称为“正项”。
而这些东西是要解运出去的,一般到省城,或者各仓库,或者京城,剩下的称为留存。而这个留存只占总体收入的二成,清代留存也不是知县想用就用,留存用途大致分三类;军费,驿传体系与地方开支,这里的地方开支只占三类用途的15%,占地方总财政收入的5%。也就是说,一个县年收入一万两,只有500两中自己能用的。
而这5%的地方开支,包括胥吏的工资,学子开支(地方为科举开设的学堂,有些学子是有工资领的),再加上天灾地祸等的振灾等。实际上单单只是县衙胥吏的开支,已经占满地方开支的全部了(清代的衙役年收入一般为6两左右,是年收入)。
官员面临的问题
地方经费低就要求官员要极度节约。但是,在封建王朝做官要有排场,不然会被其它官员看不起除此之外,还要资助亲戚好友,因为考科举一般是由全族支持的。再就是上任时,要带仆人(长随)与师爷(师爷的工资一般在一月100两),过了科举的新官员,根本不懂底层治理,只会“知乎者也”,没有专业人士辅助,就是一个会认字的废物。
再加上各地会新建一些水利与道路工程等,也就是说地方收入加官员的工资根本负担不起这么多的支付,导致的结果只能想尽办法“搞钱”。
怎么搞钱?
最大的“搞钱”项目就是再收一次税,名为耗银,或者耗米。从起源上讲,就是朝廷征收的粮食有腐烂的,有被老鼠吃掉的等等损耗,小碎银融化成大锭银的损耗,而为弥补这些损失,在征收时就得多收些,好一点的地方会多收二成,坏一点的地方直接涨到五成,更甚的地方直接用倍数,也就是正税本来是100两,地方直到收到150两。
这种“非正式的税收”不会进入朝廷正项收入,也就是说直接进官员自己的腰包。相当于这部分经费使用不经过“正式的监察”,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雍正上台后,发现”火耗“这个陋习无法根除,因为各地官员就指着它来充当办公经费。于是,只得以”火耗归公“,就是将火耗拿上正式台面,每一个县有各自己的额度,用多少就向上级打报告,超了多少,剩余多少,有一本帐,就向上报。
有了正式的监察之后,”火耗“就是向百姓的擂肥轻了许多,一般县只收二成左右就行了,毕竟”养廉银子“不太好收入腰包。
但是,县官们想搞钱,还是有许多办法,比如收粮食里,用大的容器多收粮食,再用标准容器上交粮食,多余的就可以去卖钱了。
▍清朝“养廉银”最高是工资的100倍,清朝官员们为何却还不够用?
养廉银制度,有一个很动听的目的,就是“给官员钱防止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而贪污受贿”。
这个思路,其实在后世得到了很大的学习,因为“担心善良的公职人员无法获得起码的收入”,而不断给他们提薪。
这种制度,应该说也是一种左右两难的选择。
(大清国某知县出行的架势,这派头,哪个不需要花钱?)
首先,大清国初期,支付给官员的俸禄,确实有点低。知县这个级别,年俸是45两银子,外加20担俸米,一并折成银子,年俸禄总计是白银60两。
60两纹银能干嘛呢?康熙年间,一两银子可买两石米,所以县太爷这一年的薪水,也就够买120石米,清朝的一石约为现在的140斤,所以折算一下,也就16800斤米。
换算成米大家可能没概念,咱再换算一下,现在十斤装的东北大米,一袋大概24块钱。所以16800斤米换成现在的人民币,在四万块钱左右。
一县之长官只有四万年薪,确实有点低。所以有了养廉银。
依旧是七品芝麻官,一年能拿多少养廉银?1200两!
也就是说,养廉银是工资的20倍。清朝县官的基本工资如果只有4万,那么他的养廉银就是80万。
而到总督这个级别,他的工资是180两,也就是知县45两的4倍。但他的养廉银是多少呢?1.6万两,换成当下人民币,那就是年薪(工资)十六万,养廉银(奖金)则达千万数字。
一个县官,年收入84万,不够花?
一个总督,年收入1000万,不够花?
然不够花确实是事实,为什么?因为这个位子要做下去,你不得花钱?如果想升上去,是不是更得花钱?娶几个如花似玉的姨太太,是不是也得花钱?
所以说,做官难难做官嘛!
于是,这便有了比较。本来年薪只有45两的知县,一看总督大人也不过180两,有啥好计较的呢?
可是后来知县发现,自己的年薪加奖金是84万,可如果能爬到总督,这个数字就是1000万。那还不得使命往上爬啊!而要能爬得快,又没有比使钱更好的招了。
而且,既然做官这么来钱快,为什么要把机会让给那些平头老百姓的儿子来做,甲大人给了乙大人的儿子做官的机会,乙大人给了丙大人公子,那么是不是丙大人就该给甲大人公子做官的机会呢?而这样一操作,是不是大家都很干净——当然这是简单模式,实际模式会更复杂。根本的一条就是,官官相护,形成水泼不进的牢固体系。
大清吏治,由是大坏!
▍清朝“养廉银”最高是工资的100倍,清朝官员们为何却还不够用?
首先清朝的时候官员能够收到的钱可不止养廉银子和他本身的俸禄,还有各种各样的潜规则,比如说冰敬炭敬,所以说一个清政府的官员,尤其是在北京地区的经管,每年能够受到的钱有很多,可是呢,钱再多有什么用的,有的人就算是一天进账一个亿呢,他还想一天赚一个亿零一块钱,那这你怎么办?
开个玩笑,其实你这个养廉银子是愤怒的100倍,这个数据不准确,你首先得搞清楚这个养廉银子究竟是怎样诞生的,你就知道这个东西并不是一个定值,它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
养廉银子来自于哪里?火耗归公,原先地方将银子上交给中央,是需要在地方上面自行重新熔铸一遍,也就是银子把它改造成规定的形状,然后才能给上交中央,这种其中肯定会有损耗,而这一部分的损耗就被称为火好,原先这批东营子呢,全部都是归地方所有的算式地方上面自己拥有的一些黑收入,而中央也是默许了这种状态,到了雍正的时候他想把这批钱给回收了,所以提出了一个火耗归公。
就是明白了和地方说你在熔铸这些银子的时候出现的损失你们自己承担,我只需要保证我的那一批税收能够完整的交到我手上就行了,当然我不会白收你这个钱的,原先你这个东西也是黑收入,一旦我中央去查你肯定脱不了干系,但是我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这就是现在这笔钱,你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来收入自己的手中,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钱都给你,我会扣出来一部分的钱,用作他处。
具体指什么作用呢?就是这个养廉银子,你明白了吧,能够收到多少养廉银子和这些地方能够捐赠上来的税收有很大的关系,税收大了,火号多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那养廉银子也就多了,税收如果少了火耗少了,那养廉的银子也就少了。
国泰民安,贴上太平那养廉的影子当然就是多的多,大家收到钱也就多了,可如果国家陷于动荡之中,那拿到的钱也就少了,比如说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当时为了能够平息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的中央选择直接放权地方,上面的税收我不要了,你们地方自己拿,然后扬起足够的军队去对付太平天国,那大家想想这个养廉的银子剩下的多少?这咔嚓一下子就截去了大部分的银子,那剩下的的银子还得去安抚地方,那你这能够收到的钱简直就是少的可怜。
所以说养廉银子这个东西不靠谱,银子多和少完全就是靠天吃饭。
至于说贪污的问题,这真的是没有办法避免,毕竟养廉银子时一旦到了太平时期涉及的数目太大,在这其中做做手脚改改数字,那简直就是大把大把的银子,与其在眼巴巴的等着国家发善心,给你赢着到还不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过去贪污。
而且说实话,银子这个东西谁会嫌少呢?
▍清朝“养廉银”最高是工资的100倍,清朝官员们为何却还不够用?
腐败自古有之,养廉银乃清朝雍正皇帝所设立,目的为了杜绝贪污腐败增加国库收入
雍正皇帝作为清朝第三个皇帝,在他接手的清帝国是一个烂摊子,有人说他父亲康熙皇帝不是挺有作为的吗?是的康熙大帝确实有作为,但是康熙大帝时期的清帝国也是最不稳定、最动乱的时期,除鳌拜、平三藩、远征葛尔丹、收台湾等,哪一项都需要钱康熙王朝虽然业绩优良但是雍正继位之初 国库空虚。
雍正首要任务就是整顿吏治杜绝腐败增加国库
为此雍正皇帝制定以下政策:
第一 审查机构
顾名思义就是查账,雍正皇帝会派专门官员到各级官员处查账,各位官员也都不是傻子,既然贪污的银子肯定要与政府拨下的银子能够对上才行,于是才会有假账,这就需要核查人员认真的查,但是如果皇帝专员与被查官员有裙带关系该如何呢?于是就有了候补制度。
第二 候补制度
候补人员全都是没有正式官衔的人员,比如说一家企业的各级领导假如他不辞职下级就不能升迁,现在机会来了只要你能够查出他有问题你就能够接替他的位置,人呀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于是这帮候补人员使劲的差。
第三 养廉银制度
工资低养不住家怎么办?这是清朝官员所面对的问题,其实有的官员并不是想贪污,但是自己也要生活呀!怎么办呢?于是雍正皇帝想出了养廉银制度,相当于企业的年底分红,不过这笔养廉银数目可不小,是官员工资的10-100倍,雍正这是用行动告诉你们别贪了,钱给你们了要是再贪别怪我收拾你们。
经过雍正时期的整顿吏治大力反腐,所以雍正朝中腐败现象大为改善,于是留给了乾隆王朝殷实的国库。
于是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继位后国库殷实,乾隆一看钱这么多呀!可劲造吧。
既然雍正时期有了这么好的制度为什么乾隆王朝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巨贪―和珅和大人
这里就要重点说明一下 执行力,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为的去执行,人都是有贪欲的、有惰性的,假如领头的都不管了那么底下的人还会尽心尽力的去工作吗?
反观乾隆年间,乾隆接了个好班,他老子留给他的是家财万贯,于是乾隆皇帝对反腐这项工作就不努力的去执行了,老大都不重视了那么小弟也就不努力的工作了,在加上乾隆皇帝宠信和珅这也是和珅成为巨贪的关键,皇帝的宠信都这么贪钱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大红袍需要放冰箱吗?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