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的话,是不是要正规军用完才轮到预备役上场?
▍打仗的话,是不是要正规军用完才轮到预备役上场?
这得分海陆空,火箭军,战备军五个军种
海空军火箭军装备补充比较慢的,
动用陆军说明海空军已经被消灭了
火箭军也被消灭,说明灭国了,
战备军消灭说明灭种了
▍打仗的话,是不是要正规军用完才轮到预备役上场?
如果是正规军打光了才让预备役上,哪有那么蠢的?毛主席说过,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说的就是完整建制对战斗力保持的重要性。打残人家十个建制,可以从预备役补充兵员,补充完了还是十个建制;打掉一个建制,对方就永久失去了一个建制,战场上再见就只有九个了。重建一个建制需要好几年的训练磨合,精神塑造,成本不是一般的高。所以如果要等正规军完全消耗完了再派预备役上战场,胜负就没有悬念了。
实际上预备役本身就是承担了两个职能:第一是在战时可以直接向减员的正规军输送补充人员;第二是建立一些预备役建制,战争来临时作为番号的补充。所以预备役其实是两个职能:补充兵员,成建制参与作战。预备役的士兵和军官基本来自退役下来的现役部队,人都是老兵,战斗力其实是有保障的。需要的时候只要经过简单的军事训练就可以投入到战场,而如果是完全新征召的士兵,一个是训练周期长,第二个战斗力不如预备役补充上去的。如果是正规军打光了才让预备役上战场,那实际上是把预备役完完全全当成了一个独立建制的部队来用了,不符合国家对预备役的定位。
阅兵式上的预备役部队
举一个例子,1937年侵华战争刚开打的时候,日本现役部队一共才17个常备师团(也就是所谓的甲种师团),但是到了1938年6月师团数量扩充了一倍达到34个,那这17个怎么来的呢?当然就是抽调一部分现役和预备役士兵组成。而且就这17个常备师团,在侵华前几年的作战中伤亡很严重,减员后需要人员补充,这些人员也多来自预备役。实际上1937年时日本现役部队和预备役人数高达400多万人,而国军现役加预备役只有220万人,所以尽管国军现役人数多于日军,但是开打后发现完全打不过人家,而且越打越弱。因为日本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兵役制度十分完善,他们会保留人数和现役部队相当甚至远远超出现役部队的预备役,欧美国家也是一样。而当时的中国还属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国民政府根本无力建立起现代国家的兵役制度。这样一对比,预备役的威力就体现出来了。
抗日战争日军预备役充足,其中不乏一些退役老兵,短短几个月训练后就能直接投入到大陆战场
所以预备役在军事建设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千万不要小看,战时使用起来也是非常灵活的。
▍打仗的话,是不是要正规军用完才轮到预备役上场?
首先明确地告诉大家:如果发生大规模战争的话,真的等正规军打完了之后,才上预备役,那么这场战争基本上也就必败无疑了。
一般在前线正规军消耗过大、伤亡过大的情况下,预备役也就基本要上场了。有些国家在几十个小时之内就可以让:预备役齐装满员直接上战场作战。
眼下这样的例子是现成的:如今俄军在乌东前线的正规军兵力不够了,这下就开始直接动员了30万预备役上场了。不过通过目前网络上爆出的消息来看的话,俄罗斯预备役制度真的不咋地,例如:单单是武器装备这方面就可以看出——准备那是很不到位的。
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军事大国、军事强国在军队体系里面都有预备役制度的。那么什么是预备役呢?
预备役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军事体系的一部分,主要作为正规军的补充而使用的。按照现在各国对预备役的定义来看的话:预备役基本由现役退役的士兵、退役的一些军官组成的。
平时的话预备役基本上都是用不上的,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战时为兵、平时为“民”的状态。大家一定要知道一个事实:预备役只是一个身份而已,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工作。平时也许有一定的补贴和待遇,但是跟现役军队的待遇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实际上预备役承担了两个职能:
一是,在战时可以直接向减员的正规军输送补充人员。举个例子就是:正规军消耗过大的话,预备役在战时直接补充到正规军序列里面去。
二是,成建制的设立预备役建制,战争来临时作为番号的补充。这就是说:战争扩大化、兵员不足的话,预备役也是可以成建制的出战的。
二战期间的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刚开打的时候,日本现役部队一共才17个常备师团(也就是所谓的甲种师团)。
但是到了1938年6月,日军师团数量扩充了一倍达到34个,那这17个怎么来的呢?当然就是抽调一部分现役和预备役士兵混合组成的。
当时日本除了正规军以外,还实行了:预备役、后备役、第一补充兵和第二补充兵。其中,预备役和后备役,每年都要接受军事训练;预备役和后备役成员,要么是退役官兵,要么是强壮的男性。这些人平时是群众,战争只要一扩大的话那就是立马上战场的兵源了。
随着日军的伤亡越来越大、最后扩充到了300多个师团。一开始当然用正规的预备役、后备役来扩充部队了,可是后来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伤亡实在是太大了。最后日本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开始没有限制、没有节制的征兵了。
当时日本的国内总人口才7000万左右,可是军队人数却达到了创纪录的700万人以上了。1940年以前,日本人规定现役士兵的身高必须要达到1.55米以上。可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这限制就不断地往下降了,先是变成了1.5米就行、最后变成了1.45米以上就可以了。
身高是这样,年龄也是如此了:一开始的时候,规定必须是成年男子才行。可是到1944年,日本日薄西山的时候,征兵年龄再次下降——最后“娃娃兵”也要被送上前线了。
当然了,日本在其海外殖民地也征用了大量的兵员。不过越往后这种模式问题就越大了,例如:缺乏有效的训练、缺乏必要的武器等等。到了最疯狂的”一亿玉碎”计划的时候,很多被征召的兵士只有拿着木棍去战斗了。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预备役制度做得最好、最完善的国家就是以色列了。二战以后,以色列这个国家的战斗力、战绩以及参加战争的次数估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多、最辉煌的了。
其实他们也是没有办法,一“投胎”下来就被阿拉伯世界给包围了,刚刚建国的第二天就开始打仗了。以色列那真的属于是稳稳的战斗民族了,每次都是被阿拉伯世界群殴、几乎每次都是反杀——所有的中东战争,以色列都打赢了。
但是以色列也存在一个问题:人口太少了,仅仅只有800万人口左右。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以色列平时把正规军搞到100万规模的话,估计国家就直接破产了。
于是乎,以色列的预备役就变成了以色列军队的强大支撑了。
以色列人曾经说出过一句霸气无比的话:在以色列正规军只负责抵挡开战后的48个小时,之后的工作便是预备役的。
在以色列这个国家不管男人或者女人只要年满18周岁的话,一般没有特殊情况或者身体残疾,人人都是要服兵役的。即使学习非常优秀考上了大学,也必须在大学学业结束后先把兵役补上,之后再说找工作的事。
以色列的正规军只有20万人左右,可是预备役军队最多可达到50万人以上。一般正规军退役以后直接就成为了预备役了。
在以色列这个国家,预备役每年都要定期地进行训练、都是要到兵营里面去训练的——预备役几乎跟正规军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完全可以立即投入战斗的。
在以色列分为两类预备役集结模式:第一类要求在24小时之内投入战斗、第二类要求在72小时之内投入战斗。
以色列正规军、现役军队的主要工作是:平时负责训练预备役军队并向预备役提供基层骨干士兵和军官;一旦发生战争先顶住或者迟滞敌人的进攻,为预备役部队的动员集结和投入战斗赢得时间。
在以色列这个神奇的国家里面:预备役部队才是作战的主体、战争的主力。
那么我们再来回答题主的疑问:如果打仗的话,是不是要等正规军用完才轮到预备役上场呢?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了,如果是一些小的冲突、小规模的局部战争的话,往往预备役是不需要上战场的。可是发生了大的战争、正规军出现了较大伤亡的话,预备役一般也就直接走上战场了。
我们还是来举以色列的例子:1973年的时候,以埃及、叙利亚为主的阿拉伯军队向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
以色列为了应对突然爆发的战争,立即进行了超限度的预备役动员,最高动员量达到了40余万人,已接近全国人口总数的13%。
比较可怕的是:在以色列动员令发布后的52小时内,所有的预备役部队就完成动员并已经投入战斗了,为最终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一句话,如果爆发大规模战争的话,预备役部队是准备随时上战场的。那是绝对不可能等正规军打完了以后预备役才上的,要是这样的话——战争基本上就输了。
目前很多国家都把预备役制度玩到了炉火纯青的状态了,例如:现在的日本以及二战前的德国。
一战被打败了以后,受到制裁的德国只能保持10万人的常规军队。可是大家要认为这10万德军是士兵那就错了,这十万人几乎全部都是军官、都是素质一流的基层军官。
当希特勒扩军备战的时候,这十万德军就成为了军队扩张的种子了——可以拉出去快速地组成新的军队。预备役和正规军一结合,无数的德军战斗部队就产生了。
如今的日本自卫队也仅仅只有20万人左右,其中大部分也是军官、也是高素质的基层军官。一旦日本需要扩军备战的话,这些自卫队军官们拉出去也是能快速地扩军的。
不过要想预备役能够长期保持强悍的战斗力的话,每年的训练就必不可少了、每年的各种考核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完善的预备役训练制度、管理制度的话,往往会造成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现象的。
举个例子:一个现役足球运动员,可是退役了、十年都不踢球也不锻炼了。难道这哥们马上就能去踢世界杯吗?想想也是不可能的,必须每年都要坚持训练才能保持体力、保持技术的。
除了预备役必须要定期训练有完整的考核体系以外,还要有充足的武器、后勤储备、基层军官才行。试想一下,突然征调了100万预备役上战场的话,武器装备怎么样、后勤补给能不能跟上、基层有没有军官带领,这些都是大问题了。
最后我想说,预备役其实在大型战争中跟正规军的作用基本是一样的。要么就是直接补充到正规军序列里面去、要么就是成建制的直接上战场了。我还是那句话:世界各国预备役哪家强、以色列那才是当仁不让的冠军。
▍打仗的话,是不是要正规军用完才轮到预备役上场?
抗日名将方先觉的起家部队“预备第10师”应该知道吧?这就是妥妥的预备役部队,是南京军政部于1937年9月下令组建的十个预备师之一,以浙江一个较弱的保安团和大批福建新兵组成。预备师的原任务是训练新兵、补充前线部队和维持地方治安,大多建于战火尚未波及的后方。
(方先觉剧照)
然而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让中国军队损失极其惨重,许多陆军师已被彻底打残,失去了补充的必要,所以才有了“新编师”和“暂编师”的番号,而预备师作为建制还算完整的部队,终于在1939年被推上了前线。所以啊,在战争期间规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为了前线所需,这个时候黄埔三期的方先觉实际是预备第10师少将副师长(师长蒋超雄)。
预10师第一次投入实战是南昌会战第二阶段,奉命策应主力部队反攻南昌,对一个预备师来说,其实打得算不错了,这与方先觉的履历和作风有关,在升任预10师副师长之前,他曾经是李玉堂第3师的补充团长,练兵很有一套办法,性格外敛内刚,治军极严。因此预10师上了前线并未草鸡,打得有模有样,番号也因此被保留了下来(预备师番号抗战结束后全部取消)。
(李玉堂和方先觉)
1939年底在“冬季攻势”中,该师在安徽青阳与日军遭遇,由于师长蒋超雄指挥失当,预10师首次受挫,而方先觉率一团兵力死抗五昼夜伤亡过半,因此战后蒋师长超雄被撤职查办,方先觉擢升师长。次年5月,第八军和第十军重组新的第十军,考虑到方先觉和李玉堂的老上下级关系,预备第10师转隶第十军指挥,因方先觉时刻不忘练兵,该师战力提升很快。
第三次长沙会战,日本人就吃了预10师番号的亏,在李玉堂第十军的作战序列下共有三个师:第3师、第190师和预备第10师,其中方先觉预10师负责守备长沙城南方向。日本人一扫听,认为这个预备师一定是该军最弱的部队,遂将主攻方向选定为城南。结果一打起来才发现上当,预10师防守极为顽强,硬抗日军精锐第3师团两昼夜,期间不停实施反突击,终致长沙大捷,方先觉因功直接晋升第十军代理军长。
(第十军李玉堂剧照)
而当时日本陆军的动员顺序,则为现役部队(也就是提问中的正规军)、预备役人员、后备役人员、第一补充兵、第二补充兵共五大类,前线部队出现战损或缺额、以及扩建新部队时,就按照这个顺序进行。它在1937年战争爆发时只有17个师团51万现役部队,而到了1938年底已经有了34个师团和一帮独立混成旅团100万以上的部队,除去死伤的,这么大的增额哪里来的?当然就是预备役士兵的补充,甚至都开始征召后备役士兵了。
到1938年下半年,由于战场伤亡和扩建新师团,侵华日军各师团的现役士兵仅占11.3%,而预备役士兵达到了22.6%,后备役士兵占45.2%,已经开始征召到补充役了(第一补充兵和第二补充兵),约占20.9%。这已经是非常畸型的兵员结构,使其战斗力逐渐下降。注意,一旦作战单位的现役士兵消耗殆尽,再补充新兵就没有“以老带新”的作用了,所以绝不可能等到所谓正规军打光了再征召预备役,而是“即损即补”,当然,这些补充兵渡海前来送死,再分配到前线各部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冈村宁次)
日军在1937年动员的几个“特设师团”,比如什么101、106师团,都是由少量现役军官(大队长以上)和预备役士兵组成的,尽管编制跟常设师大同小异,但是武器装备、作战经验尤其是下级军官的指挥能力,则远逊于常设师团。薛岳能够取得德安大捷(万家岭战役),与当面之敌第106师团的战力较差很有关系,预备役的鬼子兵战场形势不妙时,强悍的劲头还是差点意思。
其实第106师团长松浦淳六郎中将并不是菜鸟,他在之前曾经担任过日军精锐第10师团长,后来才转为预备役,战争爆发后重新出山,但是手下的预备役官兵实在不争气,尤其是直接掌握部队的大队长以下军官。作战经验少的可怜,一旦遭遇中国军队的强劲攻击,多少有点懵比。气得第11军司令冈村宁次给熊本知事写信骂娘,称第6师团战斗力第一,而同一兵源地的106师团简直是垃圾。
(阿南惟畿剧照)
二战德军也很早建立了“预备役部队”的体系,前线每一个德军现役步兵团,都在国内后方配有一个相同番号的预备役营,类同于师管区的性质,从而保证该团官兵一直都是同乡,方便形成合力。但是1938年底猛烈扩军时,每个预备营就要负责向两个前线步兵团供给补充兵员了,而到了1940年全面动员时,“同乡预备役”这个体系完全被破坏了。
苏德战争进行到1942年10月时,德军再次调整预备役制度,将所有的预备营一分为二变成两种部队:在国内驻扎负责征兵和治安的后备掷弹兵营〔Grenadier Ersatz Bataillon〕、在战场二线或者三线进行实战训练的预备役营〔Reserve Bataillon〕。再后来预备役营在德军占领区合编起来以师级形式存在,担任维持治安和镇压游击队的任务,通常各集团军群司令部直辖的“警备师”就是这路货色,一方面起到练兵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随时补充前线野战师。
(薛岳剧照)
而到了战争末期,德军不仅前线野战师的兵员构成非常糟糕,有经验的老兵消耗的差不多了,部队里充斥着预备役和后备役士兵,包括第四波动员的新建步兵师成分比例也非常难堪: 现役士兵不足1% ,第一预备役12%, 第二预备役46%, 后备军42%,因此战斗力的直线下降已不可避免。
▍打仗的话,是不是要正规军用完才轮到预备役上场?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苏联的影子师团!
苏德战争时期,德国原本估计苏联有三百个师,结果打起来发现仅仅查明番号的就有五百多个师!而且新的师还源源不断的出现!打的德国直接怀疑人生!
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影子师团的政策发挥作用!苏联一个师分为两套机构,一套机构派去前线的时候,另一套机构则留在后方,利用自身的框架,吸纳兵力,训练新兵,组成新的师团!
这样只要后方拥有武器兵员作为补充,前线兵力就源源不绝!
,而现代战争!已经没有前线后方之分!敌我双方的远程武器都能打击对方纵深!可以说任何地方都是前线!
作为后方的预备役,和前线的作战部队对战争胜利的保障都是不可或缺的!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私人针灸怎样规避非法行医?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