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因为当时人们正在放伐木,走水路总比用马车拖好吧!诗人对生态环境的挽惜!此次大兴土木会造成民不聊生的同时也对环境伤害不低于赤壁之战。
对基建狂魔以破坏而获得经济利益的无可奈何!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路过。我必须强忍悲痛含泪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其实参阅了其他全部回答,希望能找到观点跟我保持高度一致的回答,那样的话,我就可以偷一下懒,就不必劳神去写一篇高度雷同的回答了。
遗憾的是,通观前面所有的回答,竟全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为诗圣杜甫感到无比悲痛,也为他的名篇《登高》感到悲痛。《登高》的全文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七律是杜甫在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寓居夔州时所作。当时正值秋季,万物萧条,诗人恰又老迈多病,此时登高望远,意在排遣心中的烦忧,却不料所望远景反倒是勾起了诗人更多的愁苦。
诗人登高,看到的是长江上的景色。众所周知,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通道。大件运输,特别是西南地区盛产的木材,都是走长江水道,抵两湖境内后,再由陆路运输北上中原等地。无边落木萧萧下,指的是长江上放江排的壮观景象。江排就是指长江上沿江而下的木排,壮观中暗藏着凶险,稍有不慎,木排上放排的人便会遭遇不测,也给沿江过往船只带来巨大安全隐患。上图为证,看看放排时的盛况:
像图中这样的木排体量,在古代的长江上只是小儿科。曾有史书记载,长江上的木排,在高峰期可绵延数十里而不见其尽头。我本人小的时候,也曾亲眼目睹过砍伐自秦岭的木材顺嘉陵江而下的壮观景象。而嘉陵江在重庆汇入长江,再往下走,就是夔州。我曾经在想,杜甫看到的木排,会不会是从嘉陵江放下去的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之后,紧接的是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的凶险呼应了落木的凶险,长江汹涌奔腾的气势造就了无边落木的磅礴气势。造成这种视觉上的冲击效果,是由诗人所处的观景位置、长江在夔州境内的巨大落差共同实现的。一个“来”字表明诗人站在下游往上游看;一个“落”字写出了长江奔涌出盆地时形成的巨大落差。这两句明面上写景,实则是暗喻诗人自身命运的凶险:多病、潦倒、年迈、客居他乡。即使是在社会保障比较完善的今天,一个人身上兼具以上全部关键词,也是凶多吉少的。
杜甫之所以被称作诗圣,除了他为民请命,讴歌社会底层的疾苦受到老百姓的普遍尊敬外,主要是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以写实见长。所以,落木就是落木,不关落叶任何鸟事。况且,在秋季的长江两岸,其实仍然是山林葱茏墨绿,鸟鸣猿啸,跟北方的秋季完全是两码事。对了,昨天有网友在质疑某“著名诗人”怎么可能在冬天种蔬菜,我无言以对,只好站在自家楼上随手拍了一张照片给他看,告诉他那个“著名诗人”确实没有说谎。咱这里都入冬了,还照样山青水秀。目测我家所处的位置,跟那个“著名诗人”家所处的位置,在同一个纬度上,并且是在长江以北约200公里的地方。所以落叶跟长江边的大多数野生树种没有多大联系。
所以,读古诗不要想当然,而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同意的都来点个赞吧。(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最后一张为川江木排)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无边落木萧萧下”,是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在他的《登高》诗中所描写的一幅深秋落木图。大家都知道这首《登高》诗被誉为“七律之冠”,是五十六岁的杜甫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的诗作,它不仅写尽了大自然中的秋景之美,也道尽了诗人自己的飘零之苦,所以被誉为“七律之冠”。
“无边落木萧萧下”,是指在秋冬交替时节,树上的枯叶已经落得差不多了,就剩下一些叶柄还在树枝上留恋着母体的温暖,久久不愿离去。可是,天气忽然起了变化,呼号的北风,在一夜之间毫不留情的把他们硬生生的从树枝上“揪”了下来,而这一幕,就被去登夔州白帝城外高台的杜甫看到了,于是,吟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绝句。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诗中的“落木”绝对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落叶”,而是指树叶连接着树枝的叶柄(见图3)。而“落木”和“落叶”的关系,可以说是兄弟姐妹关系,因为,对于落叶乔木类的树木来说,“叶柄”和“叶”,都是需要作出自我牺牲,来成全自己的母体能够安全度过冬天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属于兄弟姐妹关系。但是,如果从“叶柄”是连接“树叶”与“树枝”的介质,他们又似乎不完全是兄弟姐妹关系了。
但是,对于树木来说,他们就是一家人,谁也离不开谁。假如没有“叶柄”,许多种属的树木的“叶”就没有办法和树枝连接在一起,此时,“叶”就没有办法从树木上吸收养分,茁壮生长。同样,假如没有“叶柄”,许多树木没有树叶,就没有办法依靠“叶”的光合作用,把树木所需要的养分转化为有效的成分供给树木生长。所以说,他们是无法分割的一家人。
这首诗可以说是杜甫把白帝城外的秋景给写绝了,也把诗人穷困潦倒的晚年写绝了。鉴于大家喜欢阅读短小经典的文章,卓姥姥今日在此只把杜甫的原作用【图片】方式介绍给大家,同时,与大家分享我的【译文】供大家参考。关于这首诗的详尽【赏析】,过几天再与大家一起分享。
《登高·原文》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译文】
高耸入云的山上,风在呼呼的吼,猿在哀哀的叫,
清澈的江水倒映着小洲,成群的白沙鸥盘旋而飞。
漫山遍野的树木在风中摇曳,无数秋木萧萧飘落,
无边无际的江水,滚滚而来,日日夜夜奔流不息。
万里河山美如画,唯独我从春漂到秋哪里是我家?
今日我虽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却想独自上高台。
一生颠簸流离,历尽千辛万苦,双鬓长满了白发,
而今实在是穷困潦倒,连浇愁的劣酒也喝不起了。
【图解】风急天高猿啸哀
【图解】渚清沙白鸟飞回
【图解】无边落木萧萧下
【图解】不尽长江滚滚来
【图解】万里悲秋常作客
【图解】百年多病独登台
【图解】艰难苦恨繁霜鬓
【图解】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无边落木萧萧下”,此句子出自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登高》是杜甫晚年所写,成诗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是登高抒怀之作。杜甫当时56岁,寓居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身患肺疾,生活困顿。
七言律诗四联皆作对仗,为老杜首创,此诗四联极见功力,备受历代诗评家推崇。清人杨论在《杜诗镜铨》中将此诗评为:“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而明人胡应麟更在《诗薮》中直言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
这首诗的释本众多,我们就不在此多费笔墨。文无第一,我们也不为此多费心思。单说说题目中所述的问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在这句子中,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出句的“落木”和对句的“长江”,都是偏正结构的词组,即“落”和“长”都是形容词。当“落”作形容词时,可解为衰败。而木则为名词,可直接解作树叶,如木脉(叶脉),木落归本等。用“落木”入句,在唐以前的诗作中便很常见,如:
竞噪长枝里,争飞落木前。(南北朝·张正见)
骇猿时落木,惊鸿屡断行。(南北朝·庾信)
因此,在意思的表达上,落叶和落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诗句除了表意外,还要营造意境意蕴和独特的气象。
说到这里,我们又不得不说说盛唐气象了:
杜甫和李白都是盛唐气象的代表人物,如果要在杜甫的诗中选两首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作品,那我会选《登高》和《望岳》。
《登高》中,杜甫以雄浑之笔写悲苦之情,功力已入化境。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认为此联的“无边”和“不尽”可去掉,仅“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便可达意。但细读之下,便觉去掉两字,则气象尽失。
说回题目,“落木”和“落叶”虽意思一样、平仄一样(木和叶均为入声字,同属仄),但意蕴则有别:
“落木”饰以“下”,浑朴厚重。
“落叶”饰以“飘”,佻脱轻灵。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用“落木”就一定比“落叶”好,而是说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气象,用字就会有所分别。“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的老杜,炼字用字,肯定有过人之处。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题主好,你的问题很有价值,也比较复杂,这涉及到诗歌意象和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落木”是由“木叶”一词发展演变过来的,两者都属于“落叶”这一意象,但和落叶又有着细微的差别,诗句的高妙往往就在这种细微的差别中。搞清楚“落叶”、“木叶”、“落木”之间的细微差别,也就清楚了杜甫为何会用“落木”一词,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诗歌更精细的感觉。
“落叶”在诗歌中也是常见的意象,它同时也是生活中平常的语言,作为诗歌意象,落叶不过是一个很平常的形象,只是一个客观的描写,至多使诗歌语言更具有口语化罢了。“一叶落知天下秋”,写秋天的景致常会涉及到“落叶”这一意象。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秋风词》李白)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落叶》唐代 孔绍安)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灞上秋居》唐代 马戴),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北青萝》李商隐。)
……
“木叶”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九歌 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写出了一个疏朗清旷的清秋季节,迢远深情美丽的女神湘夫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飘然而至。落叶就太平淡无奇了,无论如何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木叶”本身就暗示着树叶的干枯,包含着落叶的意思,但比落叶更多了一层主观的感情。
屈原之后,以“木叶”入诗的诗人比比皆是: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韦应物诗句)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王勃诗句)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屈原创造了“木叶”一词,丰富了诗歌的意象,杜甫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意象,由此生发出了“落木”一词。其实,早在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就有“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用到“落木”的句子,只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有名,影响更大,而文学的形象,诗歌的意象就是有赖于这种影响才建立起来的。
“落木”一词,包含着落叶,“木”给我们暗示出来的是光秃秃的树干和飘落着的干枯树叶。清秋的萧疏、旷远就这样给传达出来了,这不是“落叶”所能表达出来的意蕴。“落”很有动感,更和况是无边无际的枯叶在清秋的风中飘落,那种千山空阔的壮观极具震撼,杜甫内心的激越之情被抒发的淋漓尽致,这和后四句写现实的艰涩、悲苦形成很大的落差,这首诗也因此充满了张力,杜甫的沉郁顿挫就是这样产生的。
林庚《唐诗综论》中有“说木叶”一文,对这个问题很有帮助,可作为参考。
------------------
推荐阅读:
盘点《死神》里的幻觉系斩魄刀,你觉得最强的是蓝染惣右介的镜花水月吗?
经常对社会不良现象和行为进行批评,这样的人值得赞扬还是批评?
有人说感情中,大龄未婚女青年过了35岁,就很难找得到优秀的对象,你怎么看?
红楼梦蒋玉菡是忠顺王府家养戏子,为什么能随便出门还和宝玉结交?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