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说客家人是中原迁移的,那么现在客家山区以前是荒人无烟吗?
▍人家说客家人是中原迁移的,那么现在客家山区以前是荒人无烟吗?
唐开元二十四年 公元736年 ,福州长史唐循忠在福建西部查悉避役百姓3000余户,因而上奏朝廷,“开福抚二州山峒置汀州”。其时的汀州总人口4600余户,原住民不过1000余户。
由此可见直到唐开元年间闽西大地原住民主要是畲族人口不过几千人。
▍人家说客家人是中原迁移的,那么现在客家山区以前是荒人无烟吗?
客家地区过去为畲或瑶族所居。畲、瑶族人实行刀耕火种,谓之烧舍。实行刀耕火种的坡地名为畲地(田)。这种游耕文化是畲、瑶族人主要文化形态。海南黎族和粤北瑶族至今仍保持刀耕火种习惯。唐刘禹锡贬连州时作《竹枝词》云:“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舍。“后来畲、瑶族人他徙或被同化,其地为后到的 客家人所居。元文天祥《文山全集》说:“ 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舍民群聚“(按元代潮州辖境含今梅州地区)。清光绪(嘉应州志》曰:“梅地古为畲、瑶所居”客家文化覆盖土著文化,但畲字地名仍大量保留下来,广泛分布于客家地区。据统计,梅州市现存畲字地名超过100多处,成为岭南最大的畲字地名集群。如梅县有畲坑、周屋畲、三家畲、双螺畲、孔畲,桥畲、坪顶畲、九家畲、猪畲坑、叶畲等。平远县有欧畲、下畲,香花畲、良畲、小畲、梅子畲、大畲、丙子畲、周畲、黄畲等。其他县市畲字地名也不在少数。这些畲字地名可为聚落、城镇或区域,但其文化蕴意过去是游耕,即没有农田基本建设的土地利用方式,后则指梯田,即按山地或丘陵等高线开辟、有农田基本建设的田地。游耕代表的是旱作文化,主要种植杂粮,而梯田因有水利设施,杂粮属少数,以种植水稻为主,是一种很,大进步。当然梯田稻作文化景观与广府三角洲或河谷平原稻作文化景观有很大不同,反映了两种地名文化区城差异。
▍人家说客家人是中原迁移的,那么现在客家山区以前是荒人无烟吗?
客家人迁来之前,当地是有原住民的。在我老家,建坟时,经常会挖到一些遗骨,埋葬方式完全不同于汉族,比如没有立碑,所以选坟时不知道下面已经有坟了,挖到后,会把这些遗骨捡拾起来,埋在旁边,并且立个小碑,上面刻:福德公。扫墓时,也给福德公上三柱香和一份祭品。
既然有原住民,那这些原住民最后哪去了,我认为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是与客家人发生斗争,被杀或被迫离开。这也就是为什么客家人建围屋的原因,战争需要。
第二种是在清政府的主导下,迁到别的地方,把这里让给客家人,这种也有历史记载,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梅州地区比较多见。
第三种就是融入客家群体。以我老家为例,我老家山区里几万人都是一个姓,但有几个村落,虽然跟我们同姓,但不在我们族谱上,他们没有族谱,没有祠堂,信天主教为主。听村里老人说,他们本来跟我们不是一个姓,后面改和跟我们同姓,用同样的字来排辈。前几年村里修族谱的时候,有一些不再信天主的家庭希望可以入我们族谱,理由是祖上曾经和我们村人通婚,希望可以直接写到这些人名下,这些年回去,我看有些人开始参加我们村的祭祖了,应该是给写进来了。
▍人家说客家人是中原迁移的,那么现在客家山区以前是荒人无烟吗?
可以说客家人没来广东之前粤东北地区几乎可以说是原始森林,一直到明朝很多史书记载这些地方还是深山老林,百兽出行,到清朝末年都还众多华南虎大象等野兽出没!以前的百越人非常少,百越人生产力底下,没有医疗,没有交通,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很难生存的!从广东有人口普查开始唐宋时期广东人口才五十多万,明朝时期才三百多万!秦始皇南征广东五十万大军多次攻不下并不是南粤少数民族多厉害,除了南岭山脉阻挡之外,重要的原因因为当时广东气候实在不适合人类居住,到处都是瘴气多数人在南征途中得病而死!在唐朝时期广东人口普查才五十多万人口,可想秦朝五十万大军进入广东已经是非常庞大的军队了!而众多历史记载也说明广东粤东北山区在以前是人烟罕至的原始森林,韩愈被贬潮州时期梅州也是属于潮州府当时梅州地区还属于无人区,韩愈的手中记载广东的鳄鱼像船一样大,可以说唐宋时期被贬到广东当官的人基本上就等于来广东送死一样!我住的小镇在清光绪年还是原始森林,我们第一代祖婆带着一个儿子从其他地方路过我们小镇,在山岗上休息,因为口渴叫她儿子下去河边打水喝,儿子打到水回来后就见母亲已经被野兽吃掉,地上只剩下一摊血,后来儿子不知道怎么回去,就在此开基立业生儿育女,后来这个儿子就成了我们的二世祖!到现在我们祖婆的墓碑就立在她被野兽吃掉的地方,现在我们在小镇上已经有两万多人口,而已经搬离小镇的人口也有两万多,还有很多已经在珠三角定居成家立业的!谁能想象,光绪年间也不过就是一百多年前,我们那个现在有几万人的小镇以前是原始森林野兽出没的地方!可以说广东地区是汉族人南迁,带着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医学、先进的耕种方式后人口才暴增!
▍人家说客家人是中原迁移的,那么现在客家山区以前是荒人无烟吗?
比较二则同出于宋人之笔的描述,陈一新《跋赡学田碑》中言汀州“闽有八郡,汀邻五岭,然风声气息颇类中州。”而刘克庄《木绵铺》中言漳州“风烟绝不类中州”。可见在宋人眼中汀、漳二州虽境土相连,但方言文化迥然不同的现象已十分明显,汀州客民类中州,而闽南漳民却和中原有明显差异。早在唐代《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可见直到唐代闽南泉州还有大量闽越人。
南宋时期赣州、汀州大量人口向广东迁徙《方舆胜覧·卷三十六·梅州图经》“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借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农田,而田每以人力不给废。”可知梅州的汀、赣客民侨寓之多,而对旁边使用闽方言的潮州《方舆胜览》则描述为“潮州夷獠遂生”。
而广西东南成为宋代客家移民迁入的主要地区,南宋为躲避战乱迁入岭南西部的移民很多。《舆地纪胜》“容县介桂,广间,渡江以来,避地留家者众。”这些移民包括来自中原地区的士大夫亦包括大量的普通客家人,他们是较早迁入广西东南的客家移民。《容县志》“宋南渡后,北客避地者多,衣冠礼度并同中州。”而《南齐书·州郡志》“广州,镇南海....而狸獠猥杂。”直到南宋《舆地纪胜.卷八十九.广州风俗形势》“逖彼番禺,去都万里,境接群蛮,地居海淞”可见岭南不同族群间方言文化等差异很早就已经存在。
------------------
推荐阅读:
听说福建省跟江西交界的光泽县以前属于江西,不知是什么时候划归福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