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因为崇祯对大将不好,还冤杀了领兵的名将袁崇焕,所以手握重兵的大臣对崇祯帝见死不救。
▍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是电影“功夫”中,斧头帮召唤分舵小弟的暗号。
李自成快要打进北京了,崇祯也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救命啊!”深情呼唤各地手握重兵的大佬前来京城救驾。可惜和者寥寥。
吴三桂:“成功?我才刚上路呢!”
张泽清:“等我病好了,我立马就勤王!”转身奔南方投资置业去了。
唐通:“不给钱我认了,可是您给个监军太监算怎么回事儿?”
王永吉:“早想来勤吧,你不让勤,现在你让我勤我就得勤?”
左良玉:“我正在拟定一份很有把握的出兵计划!”
地方大佬为什么不出兵?没钱缺粮是一个表面的重要原因,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寒心。
勤王行动,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赢,一个是输。
侥幸赢了,等待你的结果有三个,一个是袁承焕式结果,被皇帝犯疑心整死;另一个结果是获得崇祯的擢升——代价是继续战斗,乃至战斗到死,如曹文诏等;在以上两种死法到来之前,还得无比提防文官们把你弹劾死。
正常发挥,输了呢?将军难免阵上亡,大家干的就是这个差事,阵亡并非没有思想准备,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后没有名垂千古,反而死的不明不白,甚至被怀疑诈死,无法封妻荫子,毁掉一生名誉,这方面的例子是孙传庭。
哀莫大过心死,在大家的观望中,崇祯跌跌撞撞的走向煤山。
▍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其实一切都是崇祯的咎由自取,最早在1629年后金围京时,就曾有个前来勤王的忠臣山西巡抚耿如杞,结果被崇祯砍头了。
15年前的往事
1629年前来救驾的耿如杞为何被砍头,是因为他带领的五千勤王兵在京城被当成狗一般溜,今日守通州,明日去良乡,后日又去房山的,那时可没有运兵车,靠腿走着,并且没有补给,因为驻军的话都是当地第二日才会给补给,所以哪个地方都不想管饭管军饷,来了三天都没混上一顿热乎饭的士兵们心生怨恨,开始哗变。
心知肚明的人都知道耿如杞是背锅侠,崇祯不管这些,管不好自己的队伍就得掉脑袋,所以耿如杞毫无意义地被斩了。
耿如杞死在了荒唐的推诿制度上。
崇祯最后的殉难者—周遇吉
1642年,猛将周遇吉在杨柳青与清军大战三天三夜重创清军,以少胜多。崇祯闻讯精神大振,后来调派周遇吉前往山西赴任总兵。
然而崇祯是天生的良将克星,卢象升被坑死,孙传庭被逼死,这次轮到了即将要让李自成恨之入骨的周遇吉。
1644年二月,在李自成几十万大军的凶猛攻势下,缺兵少粮的山西巡抚蔡懋德自尽身亡,只有四千兵力的周遇吉且战且退,将最后的精锐放在了宁武关。
随之而来的李自成的大军打了十多天也未攻破宁武关,且死伤数万,李自成恨不得要将周遇吉碎尸万段,最后农民军在轮番车轮战惨烈猛攻下,城门终于塌陷。
周遇吉打开城门,挥刀怒吼,带着仅存的大明猛士与闯军巷战,最后的他被射成了一团刺猬,力战殉国。而他那巾帼不让须眉城楼之上搭弓杀敌的夫人也被闯军焚烧身亡。
由此可见,山西巡抚也好,总兵也好,都对崇祯忠心耿耿,他崇祯是真不地道,好将领被他要么砍头,要么逼死。
崇祯的调令
自此,李自成的进京之路再未遇到像样的抵抗。在李自成大军即将抵达张家口时,3月初六如坐针毡的崇桢才开始急调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靖南伯黄得功入京护驾。
于是历史中最荒诞的谜之操作在此上演,崇祯将会体验无尽的绝望。
诸君的神之操作
唐通的选择
昌平离京城很近,唐通自然是第一个赶到崇祯面前。崇祯欣喜,赐黄金白银与蟒袍,另派太监杜之秩监军,守居庸关 。可能崇祯此时早已忘记大太监高起潜坑死卢象升的往事,当唐通要与农民军决战时,背后的太监杜之秩已打开居庸关投了李自成。唐通腹背受敌,于是破口大骂这阴险太监,随即也调头投了李自成。唯一一支赶到京师的队伍便以如此滑稽的结局羞辱了崇祯。
王永吉的速度
至于蓟辽总督王永吉,一直驻军遵化,与北京直线距离四百里地,3月初八便已得到勤王的旨意,可王永吉却选择先与远在辽东的吴三桂合兵,崇祯3月19煤山上吊,而王永吉慢慢悠悠的23日才赶到天津蓟县,可谓是神之操作。
吴三桂的反应
远在辽东宁远的吴三桂,接到消息时自然比别人晚,回京勤王的代价便是带着全城百姓,以免他们被清军屠戮殆尽,这自然耽误了行程,一天行军六十里,崇祯死后第四天队伍才行至唐山。最能打的关东铁骑被百姓活活拖累在了路上。如果崇祯圣旨上写上一句:不惜任何代价,火速回援,不知结局会如何。
刘泽清的卑劣
而山东总兵刘泽清这个反复无常的卑劣小人,接到勤王诏书时则直接选择了抗命,声称自己因坠马摔折了狗腿,不能出征勤王。实则,他继续在山东地盘作威作福,酒池肉林,亳不快活。
黄得功的无力回天
靖南伯黄得功之所以没能回京勤王,完全是天意,当时的黄得功远在安徽庐州围剿张献忠,等到两千里地外的圣旨到达时,崇祯早已凉透许久了。纵然他忠于大明,但鞭长莫及。
无用的吹哨人
其实早在二月便有一人便提出过一个奏折:闯贼众号百万,非天下全力剿之不可。请调天下镇将如左良玉、吴三桂,并高杰、唐通、周遇吉、黄得功、刘泽清、土国宝、刘良佐、葛汝芝等,齐赴军前,会师京津之间,庶贼可灭也。
此人便是后来接替死去卢象升的陕西总督余应桂,崇祯看完后,并未采纳,从而贻误战机,再无挽回。1649年,余应桂因抗清而亡。
另外,崇祯的用人上堪称失败。宠信马屁精小人陈演任首辅,陈演力排众议不让吴三桂入关回援,成为了压死崇祯的最后一根稻草。待到崇祯做出勤王决策时,为时晚矣。
崇祯的最后一天
三月十九日的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悄悄的打开正阳门,如蛤蟆狗一般迎刘宗敏大军入城,李自成则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了宫。
崇祯颤颤巍巍地由王承恩扶着上了煤山,他一步一回头,幻想着他的爱卿们能忽至京城,策马扬鞭来救驾,杀得闯贼片甲不留。然这些幻象如泡沫般碎裂,陪他最后一程的仅王承恩而已。
三月的风还有点寒,最后的煤山歪脖子树上,山风吹拂着两具自缢的尸体轻微摆动着,崇祯那死不瞑目的眼珠一直望着山下的金銮殿。
▍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在北京煤山上自缢,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结束了。
明思宗手中唯一能指挥的部队,孙传庭在崇祯十六年在潼关战死后,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明王朝还有兵力部署,有解倒悬之急的本钱。
纵然明思宗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性格不肯迁都南京,但是大明朝的大部队还在。
第一,左良玉手中当时还拥有三十万部队。左良玉本来在山海关抗击后金,后调入关内镇压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实力不断壮大。为了笼络左玉良,在崇祯十七年三月给左良玉加封宁南伯,并给他的儿子加封平贼将军,并允许世代镇守武昌。
二、山东总兵刘泽清,掌控军队不下五万。
三、大明朝总兵官高杰手中也掌控五万多人的军队。
四、时任辽东总兵的吴三桂拥有五万大军,还有当时大明朝最厉害的骑兵—关宁骑兵。
虽然明朝还有这么多部队,但是其将领无不各怀心思。比如左玉良面对兵部的寄递,迟迟不肯发兵勤王,在他递交作战计划时,李自成以攻破北京。
明思宗把宝全部押到了吴三桂的身上,三月五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但此时的吴三桂以给自己留下降清的退路。当吴三桂还在行军路上就已经听说崇祯帝已经自缢的消息。
山东总兵刘泽清当接到兵部奏报时,在路上缓慢前行,又以坠马受伤,不肯奉旨。再说,高杰,本是李自成的同乡,但因和李自成妻子邢氏有不正当关系,怕被李自成发现,才降明,知道李自成不会放过自己,又知道明末易主的大势,也拒不发兵。
综述这些地方割据,崇祯皇帝是调动不了,故意拖延。明朝灭亡已成定局。
▍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在崇祯十七年的春天终于走到了尽头。连年的水灾,旱灾,蝗虫灾,加上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更加快了大厦将倒的步伐。
三月,李自成的部队开始围攻北京城,崇祯皇帝登上煤山,望着京城之外的连天烽火,长长的叹息,这位刚刚三十四岁的皇帝实在不甘心就这样死去。
据史载,崇祯皇帝也曾下诏天下救援京师。但始终不见救兵的踪影,难道这些武将们吃着明朝的俸禄都在等着明朝灭亡吗?
下面,请听有书君浅析其中缘由:
一、“救命稻草”少的可怜还都不可靠。
当时,眼看李自成的队伍距离北京越来越近了,而发出去一个多月的来京城勤王救驾的诏书如石沉大海,没人理会。
焦虑不堪的崇祯皇帝把驻外的武将扒拉了一个遍,发现此刻竟真的找不到几个忠诚可靠,能来救驾的将领了。
无奈之下,崇祯皇帝锁定密云总兵官唐通、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驻守武昌和庐州的左良玉,黄得功四人,再一次发出求救诏书,同时发去厚重的封赏诏书。
然而却只盼来了一个唐通。崇祯还没来得及欢喜,唐通已经打开居庸关投降了。剩下的除了一封左良玉写的出兵计划书,连人影子也不见一个。绝望的崇祯帝看都没看那计划书一眼,就上吊自杀了。
在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当时是面临覆亡命运的崇祯帝挽回国家命运的一个赌注。接到救驾命令后,吴三桂率军13天赶到了山海关,随后继续赶往北京城。三天后,率兵到达玉田一带,这时北京传来崇祯自杀的消息。吴三桂马上率兵又返回了山海关。
各位看官注意了:从宁远到山海关2100多公里,用时13天,平均每天行军160多公里。而从山海关到玉田(河北唐山西北处)全程约195公里,每天的行军速度是65公里。
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军速度,有书君真想替崇祯帝质问一下这位吴大人:你确定这是去勤王救驾而不是入关旅游观光的吗?只有一种可能,吴三桂根本不想去救驾。
就这么几个人,还阳奉阴违,各有各的小算盘~那位说了,大明朝泱泱大国,也出了不少有名的文臣武将,国难当头,用人之际,怎么就剩这么一盘散沙了呢?
二、局势恶化令将士们对朝廷失去信心。
不得不说,崇祯皇帝是个时运不济的国君。由他接手的大明朝已经是危机四伏,满目疮痍了。
但是,如果他不那么刚愎自用,做事缺乏担当,或许明朝不至于终结在他的手里。
唐通在居庸关投降后,李自成的农民军直接对京城形成包围之势,崇祯明白大势已去,曾谋划南迁。
南迁在当前的形势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能想到这样做,可见崇祯皇帝还是不缺谋略。但办法有了,崇祯又死要面子,认为南迁就是逃跑,置祖宗宗庙,江山社稷于不顾,恐遭后世耻笑。
纠结了很久,因朝臣中有反对的声音,最终没有南迁。本来明朝是可以通过首都南迁划江而治的。结果,李自成大军压进,朝廷几近瘫痪,局势变得更加恶化。
然而崇祯并不为此事自责,反而全都怪到文官头上。临死前还留话说:文官个个该杀!
崇祯十四年年底,松山,锦州形势吃紧,崇祯接受了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建议,与后金秘密接触、私下议和,然此事不小心泄露了,一时间舆论大哗,面对各种“朝议”,视面子如生命的崇祯为了表明清白,将一切责任推到陈新甲身上,指责他秘密议和,冤杀了陈新甲。
本来已和皇太极达成的停战协议就此不了了之。之后明军一直在攘外与安内两手作战中疲于奔命,更加速了走向衰亡的步伐。
这种做事做人,如果换做普通人,恐怕也会众叛亲离了,何况是一国之君呢。危急时刻,将领们选择明哲保身也无可厚非了。而由他一手促成的的残破局面,则更令将士们斗志全无,对朝廷彻底失去了信心。
三、薄情寡义令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将士们不来救驾,是因为崇祯帝对大臣们的薄情寡义伤透了大家的心。他们认为,忠心耿耿未必有好下场。袁崇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崇祯杀袁崇焕是为后世人最迷惑不解的,也是在当朝影响最恶劣的一件事。袁崇焕曾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来救驾,还曾获得崇祯帝所赐尚方宝剑。
就这么一个被崇祯所器重的忠心耿耿的戍边重臣,因擅杀毛文龙,崇祯怀疑其与东林党有染,后又中皇太极离间计,终致错杀。
袁崇焕无罪遭受凌迟之苦,对于明朝整个军队士气打击非常沉重。从那时开始,明朝开始有整支部队向满清投降的事。
崇祯帝多疑而刻薄,又对屠戮大臣有瘾。有人做过统计,崇祯当朝十七年,共处死过文武高级官员近50人。其中因战事杀过7名总督,加上战死的武将,到崇祯临死前,能领兵救驾的的确也没有几个人了。
可以说,崇祯皇帝对待文武官员的冷酷无情,跟他的老祖宗太祖皇帝朱元璋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雄才大略上,又跟太祖朱元璋无法相提并论。
在崇祯眼里,没有一个大臣是可以完全信任的。
剿灭高迎祥、李自成的农民军立下大功的孙传庭,因为谏阻秦军北上蓟辽,就被以“恃娇”之罪被革职下狱三年之久,正是这三年里,李自成才有了做大的机会。
无人可用的崇祯下诏将狱里的孙传庭放出来,却只给他五千残兵去抵挡李自成的50万农民军。孙传庭捐躯报国后,崇祯居然又疑其诈死,家无抚恤,人无谥号。
中国人尤其注重生前死后的名誉,这么薄情寡义的老板,哪个员工不心寒?况且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给力的将军都被整死光了,文武百官人人自危,谁还会傻到死心塌地去卖命?
通过以上分析,有书君认为,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之前,手握重兵的大佬们无人前来救驾这件事,反映的就是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人生配置最终惨败的故事。
抛开大佬们的明哲保身自私自利不谈。作为一国之君,崇祯皇帝既没有帝王应有的胸襟,又没有帝王该具备的担当,刚愎自用,多疑焦躁。严重的性格缺陷应是他最终悲惨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全国师范大学排名是怎样的?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