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外面胆小在家里却很活跃,应该如何帮助她改变?
▍孩子在外面胆小在家里却很活跃,应该如何帮助她改变?
不用改,胆小不惹事,只要告诉他,受了气回家一定要说
▍孩子在外面胆小在家里却很活跃,应该如何帮助她改变?
有的家长会发现孩子有点“窝里横”,在家里的时候什么都行,出去的就表现的很胆小,这个原因是什么?第一个可能跟外界接触的时间频率是有关系的,接触的少自然而然就比较害怕和担心。第二个就是,在家里头的时候他所有的意愿都是被满足的,没有遭受过拒绝,他出去的时候他发现,我怎么好多事情是达不成的。
所以为什么上幼儿园很多孩子你会发现,他出现不适应的这种问题就是因为在家里我说了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时候想睡,什么时候想玩都可以,从来没有人拒绝我,但是我到幼儿园我发现不行,这个点必须干这个事情,那个点必须干那个事情。甚至有的时候就跟小朋友们发生一些冲突,你推我一把,我搡一把,我经常会听到有些孩子上幼儿园就把别人给打了,然后,家长还得去赔礼道歉。在家里的时候其实挺好的,说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我想说的就是这个可能也是跟我们在家里头的时候没有跟他做很多的习惯养成,没有跟他做一些规则的设置是有关系的。
那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妈妈跟孩子之间的这种安全依恋建立的不是特别好,所以这个孩子有的时候在外面去,不敢去跟更多的人接触,是因为在家里头的时候,妈妈给到的这种,给到的这种安全感可能不足。
所以我也想说,窝里横其实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爸爸妈妈也别着急,最重要的是,他在家里头能歌善舞,出去的时候什么都不能干这种事情也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孩子本来对于外界的陌生环境都会有一些多多少少的敏感和警惕,那么他不表演,或者说他不想去做这件事,不代表着他现在不做以后就不会做,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孩子发展的这件事。那么我给大家的建议是:
首先我们还是要跟其他建立好一个很好的安全感,让他去相信外面的这个世界也是很友好的,很多人可能会跟他发生一些冲突,但是这些冲突是可以解决的。
第二个就是,我们要在孩子三四岁之前,就是进入到幼儿园之前,要跟他做一些铺垫和准备,我经常会说三岁之前,实际上他是会得到一些无条件的关注,无条件的爱,但他到三岁以后,他进入到幼儿园的时候,他其实得到的是有条件的关注和有条件的爱。那么他如何去平衡和过渡?我们可能在家里就要给他做这样的一些准备。譬如说按照一定的作息时间,譬如说我们要学会尊重一些,尊重人,尊重事情,表达我们的一些心理的需要,我们要有什么事情学会说,像这些都可能是在做一些这样的过渡和准备。
第三个就是,我们老人在家里带孩子一定要切忌,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老人一定要做到一样,就是不能够他说什么,你就满足什么,一定要学会不同阶段去满足,或者是延时满足,或者是部分满足,而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这个不叫爱,叫溺爱,一定会把孩子推动到了另一个方向,这个就比较糟糕。所以我们从窝里横这个简单的现象其实反映的是一种教养的方式,我觉得在这种教养方式里头,大多数父母采用的是比较溺爱的方式,才会有这种表现。
所以爸爸妈妈,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就改变现在的教养方式,变成一种爱和规则并存的教养方式。
了解更多更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请关注“积木育儿”头条号。
▍孩子在外面胆小在家里却很活跃,应该如何帮助她改变?
这题我真的是太有发言权太有经验了!!我有一个在外面非常胆小,甚至胆小到自闭,让我一度怀疑孩子是不是有自闭症的孩子的妈妈!现在孩子在外面很开朗,虽然还不喜欢叫人。但是从老师,玩得比较好的幼儿园家长的反馈来看,他们都在说,孩子的表现,是肉眼可见的改变,真的变化非常大!
孩子自从出生6个月后,就被婆婆抱回老家抚养,当时说好就带回去两三个月,就带回来。但是婆婆带回去以后,在老家带到将近1岁半才给我送回来。送回来之后,孩子甚至都还不会说话!反正让人糟心的事情真的不想提太多。后面我发现,婆婆根本不跟孩子互动,也不跟小孩说话。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会说一些简单的话了。在快2岁的时候,婆婆又把孩子带回家去。孩子在离开前会说简单的“再见”之类的,再回到我身边的时候,连“再见”都不会说了。变得特别自闭,内向,胆小。他从来不会喊人,除了爸爸妈妈,还有我婆婆,就经常在家里的几个人,他基本不跟人互动,连我爸妈他都不会叫。
在外面也从来不跟小朋友一起玩,就自己玩自己的。上小班的时候,老师也跟我反映了这个情况,老师说在教室里,叫他的名字他基本没有反应,也不会回应。从来不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反正就是各种各样的毛病。我甚至一度以为他是有自闭症。但是他在家里就很正常,跟我们在一起非常活泼,还闹爱笑,语言发展进步也很快,甚至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因为他不说话,老师怕他不表达自己,在幼儿园里出什么状况,所以上学的时候,也成了老师的重点关注对象。随时注意他的动态,并且孩子一有什么变化,都要及时跟我们沟通。在这里非常地感谢幼儿园的老师。他们也是费了很大的精力。
有一段时间特别绝望,我甚至问过老师,她有那么多教学经验,依照她的经验来看,我的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老师说孩子应该是没问题的,因为在家就比较活泼开朗。这种事不要着急,后期慢慢引导就可以了。我也就放下了心。但是引导的过程特别困难,非常考验大人的耐心和情绪稳定度。在引导孩子的这一过程中,我甚至觉得比他几个月的时候,不会说话,动辄哭闹,经常抱着他熬通宵的日子都累。
首先就是他不跟其他任何人有互动。我们每天下班后,回家吃完晚饭,就带他去小区楼下玩。这是小孩集体的放风时间。他有一辆滑板车,虽然他从来不跟小孩交流,但是下去玩的次数多了,他就会跟在有滑板车的小朋友后面跟人一起玩。人家跟他说话,他不搭理。他也从来不主动跟小朋友说“我跟你一起玩”。但他会骑着车跟在那些小朋友后面一圈一圈一起滑。那些小朋友停下来,他也会停下来等着那些小孩。小孩开始走的时候,他也会跟着走。虽然从来没有互动,但感觉上,他是表现出要跟小孩一起玩的意愿的。
这个时候,他上课也上了一个学期,跟他们班的小朋友也渐渐熟悉起来。他就每天下楼去,都会找他们班的同学玩,也是不说话,但是会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他们班同学看到,叫他,他从来不回应,也不会主动跟他们班同学打招呼,但小朋友的社交,只要有玩具就能玩到一起。所以他有了几个固定的经常一起玩的朋友。但广场上其他小孩他就不搭理了。下来如果广场上没有他的同学,他就自己一个人玩。我说“其他小朋友你也可以跟他们一起玩啊”。他就简单的回了一句,“他们不是我同学。”但是进步已经很大,老师反应,在教室里,同学跟他说话他会有回应了。还交了两三个好朋友。有时候会主动和好朋友说话。
取得这一切的成果,就是耐心,温柔。在家里,我们不敢跟他发脾气,不敢吼他,教育方式只能讲道理。哪怕你自己一句要被他气死了,也不敢朝他大吼大叫,因为我觉得他性格形成的原因,一部分是带回老家之后没有人跟他互动,另一方面是几个月就离开爸爸妈妈怀抱,婆婆又是个泼妇,在家里三天两头吵架,说个话屋顶都能掀翻。估计造成了他的恐惧和不安全感。所以可以说从来没有在家里打骂过他,对他的要求也是有求必应,当时就是想着,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只要他内心需要的,我们都满足他。当然,这又造成了另外一个不好的习惯,小孩被宠的太过分了。这一点现在也在慢慢的纠正。
后来,给他报了一个小主持人班。是幼儿园里弄得放学后的延时兴趣班。当时就是想着,他对外界太胆怯了,通过学习,至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敢在教室里面演讲,也是训练了他的胆量。但是报完之后,发现他越来越开朗。老师也反应,他在学校里,不仅会和好朋友玩闹,甚至也敢主动跟老师说话,还会和其他同学的家长聊天。甚至上课还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当得知这一个成果的时候,我真的是差点热泪盈眶。
现在孩子在外面还是不会叫人,对于陌生人还是很胆小。但是我们还在一步一步来。每天晚上坚持读绘本,绘本主要针对情绪管理,社交等方面的绘本。也每天跟他讲道理,带着他跟他熟悉的朋友玩,每周末都带出去,要不就是公园,要不游乐场,让他接触不同的小朋友。同时,他在玩耍的时候,我们基本不干涉,就在一旁看着。哪怕玩具被小朋友抢了,我们也不干涉,尽量让他自己解决。也会陪他玩一些亲子游戏,有些是他看完动画片后自由发挥想象的一些下游戏,我们都配合他。还会设置一些有挑战环节的简单游戏,让他有成就感,增强他的自信心。这样培养的话,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说了那么多,我想,其实最关键的就是,足够的安全感,足够的耐心,但是家长又不要大包大揽,小孩之间的冲突让他自己尝试去解决。再针对孩子的性格可以报一些针对性的课程或培训班,效果或许会很好。
▍孩子在外面胆小在家里却很活跃,应该如何帮助她改变?
您好,这个问题有崔玉涛育学园来为您回答,点击上方关注,查看更多相关问题哦!
宝宝在家里蛮横,什么都是得他说了算,常常对家里人大呼小叫,稍不顺心就乱发脾气,一副小霸王模样。
可是一到外面就怂了,胆小畏缩,打个招呼都不愿意,见到陌生人藏在大人身后,更别提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了。
家里一个样,外面一个样。不少妈妈对“窝里横外面怂”的宝宝,都感到很头疼,为啥宝宝会这样?要是宝宝的表现能平衡一下,家里乖,外面大方,该多好啊!
今天,小维就和大家说说如何搞定“窝里横”的宝宝。
01“窝里横外面怂”的原因
敏感的界限感
孩子天生有一种“界限感”和比较强的地域意识。
当处于自己熟悉的环境,比如家里,就会表现得放心随意,没有压力的做他想做的事情;一旦离开熟悉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和事物,就会非常小心谨慎,自然表现会显得比较胆小。
其实,不只是孩子,很多成年人身处陌生环境,也会有类似的表现。
无原则的宠溺
宝宝想吃零食,妈妈不给,宝宝一哭,姥姥就立马说,“孩子不就是想吃点东西吗?乖,姥姥给你拿!”
宝宝看到玩具非要买,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奶奶赶紧说,“买买买,奶奶给买!”
宝宝发脾气,打了爸爸一下,爸爸刚想教育,爷爷就冲出来,“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你这么大的人和孩子较什么真呢?”
……
“宝宝小,不懂事”,但是孩子比谁都机灵。孩子最明白他是谁的软肋,说得直白点就是“特别会看人下菜碟”。时间一长,他就会发现,哭闹特别有用,只要一哭,心愿不仅会顺利达成,而且还有人护着他。
还没学会如何社交
对于在家横行霸道惯了的宝宝来说,外面的世界可不太精彩:
在家打了大人没啥事,出去打了别的小朋友,也许人家会打回来;
同一件玩具,别的小朋友会过来抢,抢不过,就哭着找大人;
……
“哭闹”和“不讲理”这两个在家行得通的大招,在外面就不好使了。
宝宝之所以在外面有点怂,是因为宝宝还没有学会怎么和别人交往,一旦离开家里这个“舒适圈”,到了外面的世界会感到陌生,自然想要逃避。
可家长却没有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变化,还经常推着孩子:“快,和阿姨打招呼!”、“快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儿啊!”
这时候,委屈、愤怒、害怕的情绪聚集在一起,年幼的孩子无法自己消化排解,只能发泄给家长。
知道了原因,也就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下面我们一一破解窝里横和外面怂。
02给“爱”立规则,破解窝里横
很多家长,尤其是长辈,分不清爱和宠的边界。
其实,爱≠宠。
爱是克制的,有原则的,是让孩子勇于面对挑战的能量包;
而“宠溺”只会把孩子圈在舒适区内,越来越贪恋家中没原则的包容和娇惯,更加无法走出家门,融入外面的世界。
所以,我们越是爱孩子,越要让孩子明白凡事都是有规则的,家里也不例外:
打骂大人,不尊重长辈——坚决不行!孩子但凡出现这样的行为,一定要态度严肃,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撒泼打滚,非要买玩具——我们去商场前先和孩子约定好,只买一个玩具,或者绕开玩具区,从根本上杜绝诱惑……
我们要帮助宝宝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而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不是所有的都得满足,要求合理可以全部满足,而有的只能部分满足,或者可以适当延迟落实要求的时间,让宝宝学会等待。
在主要以长辈照看孩子为主的家庭中,父母平时要多和长辈沟通,家人对待孩子的态度要尽可能保持一致,宝宝知道自己的行为界限,也不会因为有人护着他,一再尝试突破大人的忍耐底线了。
03学会社交
让孩子在外面不再“怂”
家长的理解很重要
当孩子在外面看起来特别小心翼翼时,千万不要急于去改变他,要求他“大方些”,比如必须跟你的朋友打招呼,或者一定要和别的小朋友玩作一团,否则你的要求,很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很大的压力,更加害怕社交,不敢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更不要给孩子随意贴标签。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给他怎样的心里暗示,他很有可能就会朝着你指的那个方向成长。
孩子哭闹,你说他“不听话”;
孩子不和别人打招呼,你说他“没礼貌”;
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打了,你说他“胆小”;
……
说得多了,有的孩子真的会以为自己就是不听话、没礼貌、胆小的性格;而有的孩子会产生叛逆心里,“你越是这么说,我偏要这么做!”。
所以说,让孩子不再害怕陌生环境,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他的心理,然后才能让他放下惧怕心理,想要去进行社交,和别人打交道。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适应
我们要尽可能的多带孩子外出,让宝宝去接触更多的人和新鲜的事物,学会适应新的环境。
先可以带着孩子在旁边观察,看到别的小朋友是如何交往、交流,模仿也是学习的一步。
当孩子对周围的人或事有了足够的了解,很可能就会萌出想要参与进去的欲望。
这时候,我们适当地“推他一把”,比如根据孩子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为他寻找能够表现的机会,并鼓励孩子“你一定可以”“你很棒”等等,他很可能会在你的引导下勇敢地“往前迈出一步”。
小编说
总体上来讲,破解窝里横,家长要明白“爱”不等于“宠”,要学会给“爱”立规矩;
想让孩子不在外面怂,要给孩子提供多和外界接触的机会,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来适应环境,学会交往。
就像其他育儿问题一样,引导宝宝不再“窝里横外面怂”,保持耐心,不急躁,
“慢慢来反而比较快”。
欢迎点击下方,崔玉涛育学园“查看官方网站”,了解更多育儿干货知识哦!~
▍孩子在外面胆小在家里却很活跃,应该如何帮助她改变?
这个现象不用担心,许多孩子身上都有,主要看严重程度不足,大概分三大类:
1. 孩子比较理性,界限感清晰,面对熟悉的人和熟悉的环境,孩子就放得开,相反情景,孩子就谨慎。遇到这种情形,家长不用担心,孩子比较独立,有自己的思想和世界。家长需要的稍微注意的是孩子的情商和同理心培养,因为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了许多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常常换位思考能力较弱。家长需要常常带孩子参加一些几个家庭聚会或者团体活动,锻炼机会多了,能力自然就有了。
2. 孩子确实胆小怕事,怕与陌生人打交道。面对这种情形,家长就需要注意了。是否父母管教方式太严,规则太多,限制太多,从小就指责孩子。孩子做错事,就猛批评,所以孩子为了自我保护就胆小怕事,在外面就压抑自己,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所以回家就在熟人面前充分暴露,来补偿在外面的缺失。
3. 安全感不足,性格上胆小。这种现象可能与缺少父爱母爱,童年创伤等等有关,需要父母在孩子12岁之前多多给与关爱,支持,陪伴,慢慢调整。
总之,孩子出现"窝里横"现象,一定不要着急,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
推荐阅读:
上一篇:陆军重要吗?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