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先打基辅再进攻莫斯科是否正确?你怎么看?
▍希特勒先打基辅再进攻莫斯科是否正确?你怎么看?
直接去问希特勒![大笑][大笑][呲牙]
▍希特勒先打基辅再进攻莫斯科是否正确?你怎么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能用上帝视角,来看待历史,尤其是战争。
在基辅会战之前,希特勒面临的是这样一个局面。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德军进展非常顺利,势如破竹一样,击败了大量苏军。
但是,这不是说德军就没有任何问题,同样存在巨大的失败隐患。
我们慢慢来分析。
北方
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迅速占领波罗的海三国,进抵列宁格勒城下。在芬兰军队配合下,北方集团军群将90多万苏军合围在列宁格勒。
但苏军花费多年心血,在列宁格勒附近建造了三条坚固防线,仅仅最外层的卢加防线就有300多公里。
面对苏军坚固防线,以及列宁格勒地区复杂的地形,德军锐利的进攻势头被遏制,双方陷入一战那种阵地对峙战。
不过,从1941年8月开始,德军就从三面合围了列宁格勒,只有拉多加湖一边可以与外地保持水上和空中的联系。但德军强攻并没有奏效,因为守城的苏军有90多万人,进攻的德军不过70万,装甲部队这个杀手锏也难以使用。
9月下旬,鉴于短期内不能攻破列宁格勒,德军转而留下部分军队进行围困,北方集团军群主力开始南下,参加规模空前的莫斯科会战。
由此,北方的大规模战役几乎停止,然而列宁格勒也被围困了872天,苏军为此付出133万军人伤亡,超过百万市民死亡的惨重代价。死亡的市民,绝大部分死于围城的饥饿,包括俄国总统普京的哥哥。
南方
伦德施泰特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战略目的在于占领苏联的粮仓和工业基地乌克兰,彻底夺取黑海的港口。
不过,南方集团军群面临着苏军战斗力排行前列的两个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
开战之前,斯大林认为德军必将全力占领乌克兰,所以在这里部署重兵。
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总兵力为100万人,然而仅仅苏军西南方面军就有120万人,南方面军也有几十万之众。
由于兵力悬殊,南方集团军群虽然连续击败苏军,但进展缓慢。
即便如此,苏军两个方面军也伤亡惨重,西南方面均有44个师遭受严重伤亡,而且完全不适应德军的闪电战,有无所适从的表现。
从1941年6月30日开始,也就是苏德战争爆发一周,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元帅,就按照原来的防御计划,率领主力向后撤退,准备像北方列宁格勒防御苏军一样,退到构筑于旧国界的科罗斯坚、沃伦斯基新城、舍佩托夫卡、旧康斯坦丁诺夫、普罗斯库罗夫等坚固阵地,进行长期防御作战。
但是,德军的前进速度超过苏军的预料。苏军计划7月7日全部退入预定防线,但部分德军在7月5日提前占领部分防线,导致苏军整体防御出现严重问题。
德军还乘胜追击,7月11日,坦克第1集群先遣部队在两昼夜内前进110公里,进抵基辅以西15—20公里的伊尔片河。
虽然这股德军被苏军挡住,但基辅侧翼已经暴露在德军的攻势下,更重要的是德军有明显合围基辅地区苏军的意图。
这种情况下,苏联红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建议斯大林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撤到第聂伯河对岸,以避免被德军合围,然后全力保卫莫斯科。
斯大林愤怒的拒绝了这个提议,在朱可夫反复坚持时就解除了他的职务。
此时基辅地区的苏军虽然有80万规模,但大多是被德军击败后撤退的部队,部队兵员有较大缺额,武器弹药损失严重,军队士气不高。虽然这些苏军不能说是残兵败将,战斗力已经大为削弱,尤其缺乏机动运输工具,难以发动大规模进攻,只能用于防御作战和小规模攻势。
同时,由于基辅防御阵地被德军突破了一部分,苏军整体防御也有崩溃的势头,这是德军的好机会。
另外,基辅地区是大平原,非常适合德军利用闪电战进行两翼合围,相反缺乏运输工具的苏军想要撤退都比较困难。
站在上帝视角,朱可夫的主张显然是正确的,苏军应该放弃基辅向后撤退。将这么大数量的机动兵团留下来,随后无论是继续在南方防御,还是向北参加莫斯科会战,都是可以的。
然而,斯大林的固执葬送了一切。
中路
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实力是最强的。
中央集团军群一直势如破竹,在白俄罗斯重创了苏军。
苏联红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被俘苏军就有30多万人,丢掉了白俄罗斯。
中央集团军群故技重施,又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重创苏军,俘虏的苏军就有45万人。
不过,斯摩棱斯克战役对于德军也不是一帆风顺。
德军在7月15日占领了斯摩棱斯克,但苏军主力并没有被歼灭,还在不断发动反攻。
到7月30日,德军不但没有歼灭苏军,反而被迫在部分地区转为防御,此时南方的基辅会战已经开始。
这让希特勒意识到,苏军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也能在战争中迅速学习战争。
对于希特勒来说,当时无非有两个选择。
第一,忽视南方的基辅地区的苏军重兵集团,任由南方集团军群慢慢的去对付。让中央集团军群继续强攻,击溃正面苏军,尽快发动莫斯科战役。
按照目前的态势,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无法在短期内,歼灭基辅地区高达80万的苏军。
那么,这80万苏军的存在,对于中央集团军群是个很大的潜在威胁。
在中央集团军群孤军深入,猛攻莫斯科的时候,基辅地区苏军发动反攻,就很可能炒掉中央集团军群的后路。
自然,今天我们知道基辅地区苏军非常缺乏运输工具,粮弹不足,难以发动大规模的攻势。站在当时角度,希特勒肯定是不知道这个情况的,甚至斯大林对此也不太了解,两人才都做出了错误的部署。
不过,现在没有能力进攻,不代表未来没有能力进攻,如果苏军像朱可夫说的那样,撤退到第聂伯河方向坚守等待援军,同时尽力恢复实力,仍然会在侧翼对进攻莫斯科的德军造成巨大危险。
站在稳妥的角落,显然应该消灭侧翼威胁以后,再全面发动莫斯科会战。
第二,调动中央集团军群部分主力南下,协同南方集团军群歼灭基辅地区苏军,彻底扫除侧翼威胁,随后德军集中三路的力量围攻莫斯科。
这显然是比较慎重的战略,可以保证中央集团军群的安全。
毕竟现实战争不是打电子游戏,打输了可以重来。德军实际上只有这么多家当,万一中央集团军群被重创了,短时间是无法恢复元气的,不能随便冒险。
况且现在基辅地区的苏军防御凌乱,指挥也混乱,军队刚刚战败以后战斗力大减,恰恰是歼灭他的好机会。
于是,希特勒命令中央集团军群继续进攻,但调动第2装甲集群及第2军团南下协助南方集团军群作战。
结果就是,基辅会战胜利的很辉煌。
德军从7月底开始全面进攻,到9月26日将基辅附近苏军全歼。此战苏联红军损失约70万人,有66.5万人被俘。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参谋长图皮科夫、政委布尔米什坚科在突围中牺牲,苏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在战斗中被俘。
西南方面军几乎被成建制全歼,需要重建。
至此,进攻莫斯科的德军不再有侧翼的危险,无论是北路还是南路。而苏军受到如此毁灭性的打击,短时间内也是无法恢复元气的。
自然,基辅会战也是有代价的,就是中央集团军群的实力减弱,导致斯摩棱斯克战役进展缓慢。
中央集团军群到9月10日,才完成了斯摩棱斯克战役,前后持续了2个月。
战役中,德军损失也较大,第一次被迫暂停了进攻,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德军统帅部于1941年7月就使用了将近一半的战略预备队(24个师中的10个半师),以加强“中央”集团军群。
不过,萨沙不认为抽调中央集团军群部队南下,是一个战略错误。
这主要是,即便不抽调部队北上或者南下,中央集团军群也不可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即便中央集团军群早1个月发动莫斯科会战,也难以改变局势。
要知道,在9月斯摩棱斯克会战中,苏军发现德军的兵力较少,主动发起进攻,结果遭到了毁灭性损失。参加攻击的苏军部队,全部损兵折将,武器弹药损失严重,战斗力降到最低。在后来的莫斯科会战中,这些军队没起到什么大的作用。
如果中央集团军群没有分兵,苏军是不会敢于主动反攻,用鸡蛋碰石头的,莫斯科会战初期也不会这么顺利。
而莫斯科会战德军的失利,并不是没有占领莫斯科,而是始终无法合围莫斯科地区的苏军主力,导致苏联援军不断到达,打成了持久战消耗战。
而180万德军,最终面临超过260万的苏军,这才被迫放弃莫斯科后撤。
试问,如果基辅的苏军没有被歼灭,苏联等于又多了80万的机动兵团,莫斯科战役德军怎么可能获胜?
退一步说,就算莫斯科会战是德军胜利,占领了莫斯科。但想要吃掉100多万苏军主力,以德军当时兵力来说是不可能的。
而莫斯科即便丢了,苏联还有广大的领土、人口以及在西伯利亚的工业区,可以用于持久战,战争远远不会结束。
德军只要陷入这种持久战,战败也就是难免了。
▍希特勒先打基辅再进攻莫斯科是否正确?你怎么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基辅战役,一场苏联红军前所未有的惨败,它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包围战,斯大林称它为基辅防御战,而则希特勒称它为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围歼战。
其实基辅战役也可以称为是在苏德战争中,苏德的两位领袖斯大林与希特勒之战。
因为基辅战役,是希特勒亲自指挥“巴巴罗萨计划”的三大目标(列宁格勒第一,基辅第二,莫斯科第三)中,唯一实现了战略目的一场战役。而斯大林也正是在亲自指挥了基辅战役并遭到惨败之后,充分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此后他开始专心致志的做起了筹划和运输工作。
早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斯大林就把苏军最强大的兵力和装备,配置给了基辅军区,即由基尔波诺斯上将指挥的西南方面军。
当苏德战争爆发时,西南方面军已经拥有了高达87万人的庞大军队,其中配备了火炮3923门,坦克4525辆,其中不乏当时最先进、威力最强大的T-34和KV-1,1672架作战飞机。由此可见,西南方面军的兵力是如何之强大了,但却因为战术陈旧加之指挥上的失误,最终遭到了一场苏联红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惨败。
而德军在基辅战役之初投入的兵力为80万左右,坦克581辆作战飞机为481架。
随着战役的进行,发起基辅战役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又陆续得到了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南下的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与第2集团军的支援,此时德军的参战兵力高达100万,已经对苏军西南方面军形成了巨大的优势。单就对德军而言,基辅战役无疑是德军战术上的一次杰作,此战德军不但获得了富饶的乌克兰和顿涅茨克,而且在整个基辅战役中,德军的伤亡不足10万,堪称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关于基辅战役的过程,相信军迷朋友们早已熟知,所以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自战役发起的1941年7月7日,至9月26日基辅会战结束,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之一部被歼灭,苏军西南方面军五个集团军的番号消失了。苏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政委布尔米什坚科在突围中阵亡,包括苏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在内的66万名苏军官兵被俘,884辆坦克、3718门火炮、3500辆车辆被德军击毁或缴获。
早在德军组织基辅战役大合围之前,时任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就已经预见到了苏军西南方面军将被围歼的命运。
因此他建议斯大林应该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的部队撤回用来保卫莫斯科,斯大林却勃然大怒的批评他说“你真是胡说八道,基辅怎能放弃给敌人?”耿直的朱可夫也忍不住反驳道“如果你认为我这个总参谋长只会胡说八道,这里也就用不着我了,我请求解出我的职务把我派往前线。”在经过一番争执后,朱可夫果真被斯大林解除了他苏军总参谋长的职务。
不光是朱可夫看出了苏军西南方面军的危机,继任的苏军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元帅,也察觉到了西南方面军的危险境地。
在继朱可夫大将之后,布琼尼元帅也于9月11日再次向斯大林提出建议,请求斯大林批准西南方面军所部从基辅向东撤退,但同样遭到了斯大林的严词拒绝。随后斯大林又给布琼尼元帅下令:“西南方面军不许后退,不许炸毁桥梁,一定要守住基辅。”两日之后的9月13日,斯大林以布琼尼消极避战为名,又免除了布琼尼元帅西南方面军总司令的职务,改由铁木辛哥元帅接替他的指挥。
面对已经陷入绝境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基尔波诺斯上将为保存最后的一线希望,冒着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危险,自行下令部队全线后撤。
虽然此举令10余万苏军逃出了生天,但因为整个西南方面军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撤退时机,最终使西南方面军遭到了德军的围歼,几乎是全军覆没。基辅军区,这个当时苏军最大的军区,在基辅战役惨败之后,也因此而被迫推倒重建。
然而也正是在基辅战役的惨败之后,令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意识到了,打仗是那些将军们该干的事,从此他回到了统帅全局的位置上。
反观德国的元首希特勒,却过于相信自己的军事才华,在连续免去了多位苏德战场的指挥官后,竟亲自接管了东线战场的指挥权,这或许就成了苏德战争的胜负手,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是以寡敌众,遭群殴后必败的无解之局。
那么,就军事统帅能力来讲,斯大林和希特勒谁更高明呢?欢迎您将您的见解在下方评论区进行评论,点赞最多的见解,刀叔会有奖励呦!
▍希特勒先打基辅再进攻莫斯科是否正确?你怎么看?
这是马后炮问题。我认为基辅是必须打的,倘若不打,绕过基辅,直扑莫斯科,基辅方面的军队也会从后面咬住德军,告成德军腹背受敌,运输线也无法畅通,更加不利。只是希特勒在先前的闪电战中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苏联是老房子,用脚踢几下就倒,低估了苏的强大实力和抵抗意志,加上中后期美帝的参战,战略平衡一下子被打破,失败是必然的。
▍希特勒先打基辅再进攻莫斯科是否正确?你怎么看?
当然不正确。
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开始,短短四个月时间,德军势如破竹,苏军则一溃千里,损失了超过150万平方公里土地,占全国1/4的人口,武器装备几乎损失殆尽,300多万军队战死或被俘。尤其是1941年9月的基辅会战,超过66万人被德军俘虏,伤亡不计其数,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围歼战被俘人数的最高记录,而德军仅仅伤亡10万余人,堪称酣畅淋漓。
但随后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马失前蹄,被消灭50多万人,此后阵线被稳定在莫斯科以西,德军再未前进一步,直到1944年被赶出苏联国土。
很多人说,虽然德国在基辅会战中消灭了苏联大量有生力量,消除了南翼威胁,但却耽误了至少两个月时间。等到9月底莫斯科会战打响时,寒冬将至,缺少过冬装备的德军在苏军的打击下折戟沉沙,敲响了灭亡的丧钟。
所以,基辅会战严重迟滞了德军的进攻锋芒,对于时间就是生命的“闪击战”而言,这是兵家大忌。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德军甩开乌克兰地区的苏军,直奔莫斯科而去,就一定能够彻底打垮苏联,取得二战的最终胜利吗?当然也是不可能的,因为129年前的拿破仑就成功拿下了莫斯科,结果还是输得灰头土脸。
所以从本质上说,德国输在了捉襟见肘的综合国力上。在完成工业化的强大苏联面前,纵然德国在苏德战争前吃掉了波兰西部,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横扫了西欧,征服了北欧,但无论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均和苏联不在一个层面上。
苏联面积达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恐怖面积,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打破的噩梦,即便德国的闪击战炉火纯青,但同样难以撼动苏联根基。因此,德军进攻苏联必然是以持久战的方式。
如果希特勒能够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先吃掉基辅周边的几十万军队就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持久战本质上就是拼消耗,敌人被消灭得越多,自己的赢面就越大。
但很明显希特勒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从闪击苏联的那一刻开始,希特勒就一直幻想着三个月灭亡苏联。这一狂妄口气的出现,意味着希特勒的对苏战略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失误。以至于在面对“跑步拿下莫斯科”还是“加班吃掉基辅军”的两难选择中左右摇摆,进退维谷。
只能二选一而不能面面俱到,充分说明了德军国力的巨大缺陷。无论是闪击战还是持久战,无论先拿下莫斯科还是先吃掉基辅南翼苏军都有其极端合理性,都是正确的选择,错误的是上帝给希特勒的实力实在不够多。
而从德军捉襟见肘的综合国力角度出发,先拿下莫斯科相比于先拿下基辅要好得多。
从1941年9月底正式打响的莫斯科会战,是苏联自建国以来最危险的时刻,此时的苏军由于在苏德战争前期损失殆尽,朱可夫只能征召大量的莫斯科市民参加战壕等工事的修建。虽然千里迢迢的德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但家门口的苏军似乎情况更为悲观。
与零下40度气温毁灭德军不同,历史上的德军比苏军还期待冬天,因为真正困扰德军的是秋雨带来的泥泞,这让德军装甲部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严寒则可以让路面封冻,加快德军的推进速度。
况且,严寒摧垮了德军,也一样让苏军痛不欲生。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损失50万军队,苏军的伤亡则高达150多万,如果不是30多万西伯利亚师的救急,莫斯科会战的胜负并未可知。
苏军之所以在苏德战争前期损兵折将,和斯大林在30年代掀起的大清洗运动有关,因为大量优秀指战员的死亡,苏军战斗力和协调性大大下降,在面对德军闪击时不能快速反应,很快就一溃千里。
按照希特勒的担忧,如果不拿下基辅,德军在攻打莫斯科时必然受到南翼威胁,而如果德军全力夺取莫斯科,特别是趁西伯利亚师赶来之前一鼓作气,基辅方面是没有能力回援莫斯科,对德军中央集团军造成致命威胁的。
静夜史之所以认为一鼓作气拿下莫斯科比先消灭基辅苏军好,首先是基于德国两者不能兼顾的基本事实,其次是德军擅长闪击战而不擅持久战的特点,最后就是莫斯科对苏联的政治意义。
虽然有拿破仑的前车之鉴,但彼时的苏联不同于当时的沙俄,斯大林作为苏联的最高统治者,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就已经确立起了在苏联的绝对权威,这种高度集权在保证了苏联超强的资源集中能力的同时,也让斯大林背负了更大的责任。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莫斯科失守,首先意味着斯大林指挥能力和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这对于斯大林本人的权威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其统治结构会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届时,即便斯大林不死,昔日被斯大林迫害和打压的政敌也不会放过他。
而且,莫斯科作为苏联在东欧的最后防线,意味着苏联已经无路可退。如果失去莫斯科,苏联在东欧地区将无险可守,拥有基辅这个粮仓和石油产地也无济于事。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阻挡不了势不可挡的德军,更养活不了打游击战的苏军,斯大林只能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
更可怕的是,美国作为同盟国的金主,一直在注视着莫斯科会战的成败,如果苏联守不住莫斯科,美国的合作对象可能不再是苏联。
所以才有了斯大林在红场阅兵式上的那句“我们已无路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的呐喊,因为这就是事实。
因为综合国力的本质缺陷,德国注定不可能取得二战的最终胜利。但先拿下莫斯科,德国或许可以消灭苏联,在二战中坚持更长时间。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
推荐阅读:
叙利亚主帅点名盛赞7号武磊和30号金敬道并说需要重点盯防,你怎么看?
上一篇:北方小城镇房价破五千,何去何从?
下一篇: 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开国将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