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大将亲自冲锋陷阵,为何在战场上战死的不多?
▍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大将亲自冲锋陷阵,为何在战场上战死的不多?
所谓大将是不冲锋陷阵的,真正冲锋陷阵的死的太多,连名字都没能留下,咱们知道的那几个多是侥幸没死的。
▍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大将亲自冲锋陷阵,为何在战场上战死的不多?
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就像一个普通业务员和一位业务经理同时出去跑客户一样,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经理成绩更好、遭受的挫折更少。为啥呢?因为二者的能力、配置以及对资源的调配权限天差地别,自然会带来不同的回报。
古人打仗也是这样,那时确实很有很多身先士卒、亲自冲锋陷阵的武将,但他们个人作战技术更强、装备更好、人员配置更优,并且还拥有不同程度的主导权,自然战损率低得多。
敢冲锋陷阵的一线将领,作战技能一般都比较高强
古时战场上的将领分两类,一种是统帅,即主要负责研究形势、制定战术、协调各军等工作,另一种是猛将,身先士卒、率领军队冲锋杀敌。不过也有很多佼佼者身兼这两种职能,比如楚霸王项羽、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猛人冉闵、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秦王李世民等等。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能在战场上担负率军冲锋任务的将领,基本上都是从残酷的战场上成长起来的精英,并非泛泛之辈,毕竟如果一上场将领就挂了,那队伍的战斗指数起码得下降50%。项羽自不用说,被一些朋友奉为神人的冉闵,在战斗力方面确实高得惊人:临阵对敌时,他双手各拿一把长柄武器,骑在战马上横冲直撞,所到之处敌军人仰马翻,如同一辆威力十足的坦克。
而南朝的刘裕,他能从一位小兵成长为一国之君,与其武力密切相关。前期在基层参与平叛时,他曾经只身一人手持长刀追杀上千敌人;后来在平定桓氏的战斗中,刘裕深陷重围,但他毫无惧色,背靠大树、挥舞长刀,顽强作战,一直坚持到援军前来。
说得再直接点,古代战士能成为武将,靠的不是偶然:战斗力不强、运气太差的小兵,根本没机会成长为将领;能担任猛将的,自然是技艺高强、武力爆棚、在血腥战场上成长起来的佼佼者。
硬性优势:将领个人防护更佳
如今的古代战争剧,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无论数量多庞大的军队,一水的精良装甲,明晃晃的闪瞎眼;将领的装备,则主要体现在颜色更华丽、造型更夸张等方面。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顶级装备太昂贵了,而且损耗较大,不可能大规模列装。
我们的史书有一个不好的特点:执着于讲人和事,忽视技术和硬件,但我们可以仍然可以从一些细节中发现古时装备的防护能力。
如李世民与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中,他的堂弟李道玄冲锋陷阵:
道玄挺身陷陈,直出其后,复突陈而归,再入再出,飞矢集其身如猬毛,勇气不衰,射人,皆应弦而仆。
这段话信息量很大:首先,李道玄自己在敌阵中来回冲杀,全身上下中箭无数,仿佛一个刺猬,但战斗力仍未受到影响;不过,他随手射敌人,却是一箭一个,也许有他射术高超的原因,但双方装备的防护能力差别才是关键。
而普通士兵想要配备比肩将领的装甲,也并非不可能:能够跻身精锐部队即可。举三个例子:
南北朝时期的“宇宙大将军”侯景反叛东魏,在面对前来平叛的慕容绍宗大军时,他让手下步卒身穿短甲,冒着火力冲入敌阵专砍马腿,一举击败对方的彪悍骑兵;
李世民手下的核心精锐是“玄甲军”,也就是身穿黑色装甲的骑兵,人数只有千余人,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在公元622年平定刘黑闼之乱时,面对敌军的两万步骑,李世民帅玄甲军“击其骑兵”,依靠装备与技术优势平推对方弱势骑兵后,“趁胜蹂其步兵”,大获全胜;
大唐建立后,一线部队装备普遍较好。比如在出击薛延陀的诺真水一战,唐军的骑兵遭受对方箭阵,但只是“马匹多死”,军人没啥大事;接下来唐军化身为步兵,挺起长枪猛冲,一举击败敌人,可见他们的装备防护水平相当不错。
但在大多数时候,一线小兵的装备是远远比不上将领的,存活率自然较低。
将领都有“警卫团”
关于古时将领的“亲兵”,史书中正式的记录比较少,但并未无迹可寻。
中国封建社会的军制,基本上都是秦军制度的延续与改进,那么我们看看秦军在这方面的规定。《商君书·境内》,对于军队的配置进行了严格说明,关于将领的随身亲兵也有详细的记录:
百人一将......五百主,短兵五十人。二五百主,将之主,短兵百.....国尉,短兵千人。将,短兵四千人。战及死事,而刭短兵。能一首则复。
大意是这样:一百人设一将......带领五百人的将领,有短兵50人;带1000人的,则有短兵100人......国尉,短兵1000人;大将,短兵4000人。在战场上,如果将领战死,而短兵却活着,那么这些短兵都要被处罚。但如果短兵能斩获对手的一颗首级,他就能免除刑罚。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短兵,在战场上不仅要作战,还担负起保卫将领的职责,甚至要承担连带责任。后世武将的亲兵规模也许比不上秦时,但一定存在,毕竟优秀的武将是战场上最稀缺的资源。
将领掌握战场指挥权,而一线士兵则是炮灰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线士兵之所以战损极高,主要源于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无论是攻城战,还是野外对冲,即使再高明的战术,其基础也是大量士兵的性命;更别说战局不利时,为了拖延时间,为将领、统帅创造脱身的机会,大量基层军人被当作炮灰。
而相比较而言,将领们则拥有更多主动权:
首先,将领们并不是没头脑的猛冲猛打,他们亲自出击,往往是在战局关键时刻,自己亲自上阵鼓舞士气、给对方致命一击;大部分时期,都是基层士兵在第一线用性命硬钢对方的冲击;
其次,他们有马,战局不利时可以率先跑路,而大部分步兵则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
因此,虽然看似都在一线作战,但将领们所具备的软硬件优势,并不是一般小兵所具备的,这就是两者战损率相差悬殊的原因。
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血腥的真实战场上没有主角光环,条件优越的将领们也面临着生命威胁:
南北朝时期东魏名将彭乐,他在战场上极为勇猛,曾经几乎活捉西魏领导人宇文泰,但也曾被敌人捅破肚子、肠子都流了出来;
上文所提的李道玄,也正是死在战场上;
如今家喻户晓的两大门神:秦叔宝与尉迟敬德,是猛将的代名词,但这两人也遭受伤病的袭扰。秦叔宝自称“出血数斛”,玄武门之变后就专心养伤,没多久就因病去世。而尉迟敬德则也满身伤疤,后期大部分时间都闭门养身。
所以说,兵者,危道也,真实的古代战场并不是大部分电视剧中展现的那样,正常人不会去歌颂、渴求战争。
▍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大将亲自冲锋陷阵,为何在战场上战死的不多?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看看这几幅图就知道了。
实际上,冷兵器时代,大将也是在自己军队保护中的。
一般大将在自己军队的后方,有大量军队保护,进行指挥。
正常来说,除非自己军队被敌人杀光或者彻底击溃,大将都是很安全的。
而且,即便军队都打光了,大将往往也能逃掉。
刘备在长坂坡,军队和老百姓都被虎豹骑冲的七零八落,刘备还是能够迅速逃走。
而古代作战中,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突袭敌人大将所在的阵营,是常用的战术。
张飞所谓“万人之中取上将首级”,就是这个意思。一般是使用精锐骑兵进行穿插突袭,穿过敌人薄弱处,突袭敌人指挥将领。
一旦大将被杀,敌军就会混乱,甚至直接崩溃。
比如长平之战中,赵军即便断粮多日,还是苦苦支撑。但赵括亲自带兵突围,被乱箭射死后,赵军就彻底崩溃。
所以,真正打仗,没有任何主将会随便冲锋在第一线的。
不过,如果己方的士兵不多,比如只有几千人甚至几百人,军队就无法有效保护主将。
所以主将经常要混杂在军队中,还是容易被打击到的。
曹操大军南下,要和东吴决战的时候,东吴文官谋士们要投降,武将们不同意。
原因之一就是,武将们身经百战,全身都是伤疤,才打下了东吴的江山,绝对不会拱手让给别人。
即便如此,主将也要尽量躲在后面,不然分秒就挂了。敌人又不是傻瓜,立即会对着主将优先进攻。
▍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大将亲自冲锋陷阵,为何在战场上战死的不多?
战争中战士和将军各自任务属性不一样,将军指挥是一场战斗中冲锋陷阵取得胜利的关健人物,一般都在战场相对安地带指挥作战,并有警卫人员严格保护,除非打到最后不可能亲自与敌刺杀,战士是战场杀敌的主要力量,真刀真枪直接与敌人拚杀故伤亡大。
▍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大将亲自冲锋陷阵,为何在战场上战死的不多?
正常情况下,冷兵器时代将军跟敌人进行单挑的现象,是不会出现的。
一说到古代战争,人们眼前立刻会浮现出这样的场面:
宋朝军中一将领来到阵前,高声叫道:“来将通名”。那边金兵军中出来一将朗声答道:“我乃大金元帅金兀术是也,你是何人,报上名来。”
宋将答道:“我是岳飞岳鹏举。金兀术犯我中原罪大恶极,还不下马投降?”
金兀术说:“宋朝皇帝昏庸,跟着他没有前途,还是归顺大金前途无量。”
岳飞大怒“狗贼死到临头还要胡言乱语,吃我一枪。”
于是两人阵前,你来我往开始厮杀,只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两军将士一动不动,在一边观战。
有人对此深信不疑,他们之所以相信古代有大将冲锋陷阵的情况出现,完全是因为受到了演义和电视剧的影响。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演义和电视剧都是不靠谱的;这些人演义看得多了,因此会产生错觉。
因为相信演义和电视剧,所以他们就找到各种理由来证明,证明古代大将不但上前线,而且还刀枪不入,很少伤亡。
比如大将本身武艺高强,战斗力爆棚,来多少人都不是他的对手。
再比如大将配备的铠甲质量上乘,防御能力好,战将重装上阵,毫发无损。
还比如,战将都有一个强大无比的卫队进行保护,所以敌军的兵器够不到他。
但是这些人忘记了,这些战将冲锋陷阵的意义何在?
冲锋陷阵是为了鼓舞士气吗?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声震天,将军上了战场,大家伙也不知道。再说当时也没有高音喇叭,就是大声喊将军上了,大家努力杀敌啊。
又有几个人能听见,没有人知道将军来了,那不是白搭吗?
将军上阵杀敌是为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改变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吗?
一个将军武艺再高,杀不了一百人就累趴下了,根本就无法改变战局。
既然如此,还上前线干什么,吃饱了撑的?
将军当然不怕死,马革裹尸、血洒疆场是军人最理想归宿;可是将军的职责是指挥战斗,是打胜仗。
将军应该做的,就是制定作战方案,将自己的作战意图通过身边的旗手,传达给各部,让大家协同作战,发挥最佳效果,取得战斗胜利。
军旗是有高度的,大家只要看到军旗在,军心就稳定,作战就有条不紊。
我们现在开公司,最讲究的是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最怕的就是相互越位、乱了章程。
将军冲锋陷阵跟公司老总不在办公室,去下面打扫卫生一样。这样的公司,迟早会倒闭;这样的军队,立马就会玩完。
如果将军有了闪失,军队就是无头苍蝇、不战自乱,敌人巴不得对方将军这样做。
关于将军的职责,大军事家戚继光在自己的著作《纪效新书》一针见血地说:“夫主将固以司旗鼓调度为职”。
戚继光他老人家还说“况为将之道,所谓身先士卒者,非独临阵身先。”
其实这是个小孩都懂的道理,一个合格的将军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军人在没有高升之前,可以横冲直闯,不怕牺牲;一旦当了将军重任在肩,就不能由着性子,哪怕手痒痒也要克制。
说白了,谁都可以死,将军不能死,不是将军怕死,而是职责决定。
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曾经被孙传庭围剿,只剩下18骑,活下来的都是大将,其中就有刘宗敏。如果他们都战死了,还会有后来的大顺军进北京吗?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将军都是青山,士兵都是柴火。
有人说,既然这样说,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名将战死?比如项羽、庞涓、赵括。我们说将军不能冲锋陷阵,但是无路可逃的时候,将军也会拼命,那是没有选择了。
将军战死的情况,都发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是不想活,而是没有活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