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分封诸王为何拖垮了大明?
▍朱元璋分封诸王为何拖垮了大明?
主要是朱元璋规定朱家的后代从降生向朝廷报生、请名、请封、选婚、直至死亡时报亡,都有相应的制度规定,且一生中所需住房、婚姻、冠服及丧葬等费用,全由朝廷承担。即使犯了重罪,爵位被削,成为庶人,也发给赡养口粮。
男性宗室从亲王至奉国中尉,共有八等爵位——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女性宗室从公主至乡君,有六级爵位——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
这些朱氏子弟,即使是爵位被削,也要吃皇粮。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下诏更定亲王岁赐禄米,说道:“朕子孙众盛,原定亲王岁用禄米各 50000 石,今天下官吏军士亦多,俸给弥广,其斟酌古制,量减各王岁给,以资军国之用”,然后将宗禄更定为:亲王禄米 10000 石,郡王、公主及驸马禄米 2000 石,镇国将军禄米 1000 石,辅国将军、郡主及仪宾禄米 800石,奉国将军、县主及仪宾禄米 600 石,镇国中尉、郡君及仪宾禄米 400 石,辅国中尉、县君及仪宾禄米 300 石,奉国中尉、乡君及仪宾、禄米 200 石。
然后明朝后期由徐光启统计,“洪武中亲郡王以下男女 58位耳!至永乐而为位者 127,是三十年余一倍矣,隆庆初隶属籍者 45000,而见存者 28000,万历甲午(万历二十二年,1594 年)隶属籍者 103000,而见存者62000,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顷岁甲辰(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隶属籍者130000,而见存者不下 80000,是十年而增三分之一,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
这是统计部分宗室人口,而不是全部。因为有些宗支不清,擅婚生子,相当多的宗室人口示计入。朱氏宗室结婚是要有朝廷同意登记的,不然就“结不了婚”,待遇就给不了。
然后明朝的粮食收入不够这些朱氏宗室吃的,以明朝嘉靖年间的山西为例,山西省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为一百五十二万石,而山西王爷们每年消耗的俸禄是三百一十二万石。“借令全输,已不足供禄米之半。”
等于说数十万的朱氏宗室将明朝给吃完了,不过彻底解决这事的是农民起义。
▍朱元璋分封诸王为何拖垮了大明?
朱元璋非常注重亲情,所以,他设计了一个他自认为非常完美,而实际上却拖垮了大明朝的制度,那就是朱姓皇室宗亲的藩王分封世袭制度。
朱元璋的想法很好
朱元璋认为:“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民生。”朱元璋大肆分封同姓藩王,让这些藩王守卫边境,拱卫中央,既是一家亲的互助,也可以相互监督。即使有藩王叛乱,替掉了孱弱的君主,可还是朱氏子孙坐皇位。那么朱氏的大明江山,就可保千秋万代无虞了。
朱元璋同时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挨饿,还制定了藩王保障制度,来确保朱氏子孙的温饱。毕竟朱元璋是苦孩子出身,饿怕了,穷怕了。所以,朱元璋希望他的子孙后代,不用工作也可以确保衣食无忧。
朱元璋制定了看似完美的世袭制度,当朝皇上的儿子皆分封亲王,亲王嫡长子袭亲王位,其他儿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袭爵,其他封镇国将军。之后还是嫡长子世袭爵位,其余的依次分封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末级的子孙都可享受奉国中尉的爵位。自然,有了爵位就有俸禄,就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了。
牛吧,朱元璋的后代,人人都有爵位,俸禄,多好。可是实际情况可就没有这么喜人了。朱元璋所制定的藩王分封制度,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最终拖垮了明朝。
分封藩王给藩王制造了拥兵造反的机会
藩王拥兵造反,比异姓造反,更具有迷惑性和影响力。毕竟普通百姓多数时候,根本不清楚到底发生了,反正都是皇室的人,那就跟着干吧。
最著名的就是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朱棣成功赶走了朱允炆,自己登上了皇位。
朱棣之后,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因为在靖难之役被朱棣暗示过要传皇位给他,因此作战英勇,战功卓著。可是,朱棣并没有传位给他。朱高煦等他的哥哥朱高炽去世后,原本希望哥哥将皇位传给他,还是没有。于是,他就对他的侄子很不满,造反了,最后被扣在大缸里给炭烤了。
另外一位造反的朱姓皇室子孙就是宁王朱宸濠,他造反同样跟朱棣有关。原本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跟宁王朱权借兵,说成功后天下一分为二,两人一人一半,朱棣自然食言了。等宁王的爵位传到了朱宸濠,心生不满,以武宗荒淫为借口反了。还好,当时武宗有王阳明(对,就是格物致知的心学大师王阳明,绝对的儒将,文武双全),直接将叛乱镇压了。
朱元璋分封藩王,引发的直接叛乱还是小事,影响并不大,更大的问题在后面。
分封藩王减少了朝廷的收入
藩王及其子孙会被赐予大量的庄园、田地,都是有封地的,而且受到优待,这些土地的赋税很少。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很多小地主、自耕农,主动把自己的土地挂靠在藩王名下,给藩王一部分好处,交的赋税却大幅度减少了。
这会造成一种结果,就是地主和自耕农得到了利益,而藩王也发财了,但是明朝廷的赋税收入却越来越少。在农业社会,土地兼并所造成的矛盾是最具大的。这也是明朝的农民起义军,非常爱明朝藩王的原因。明朝的皇上很穷,但是明朝地方上的一些藩王却富得流油。
从万历年间一份大臣的奏章得知,当时四川地区,王府占据了当地的土地七成,军队屯垦占据了二成,而民间百姓仅占有一成的耕种地。一成土地所缴纳的赋税,既要上交朝廷,还要养活当地的官员,明朝中央能有钱么?
明朝廷想要征钱粮,也不好意思拿自己的宗亲开刀,明朝灭亡的种子已经埋下了。
分封藩王给明朝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藩王们在朱棣之后,军权都被剥夺,并明确规定藩王不得干政。但是为了稳定藩王,他们的待遇却大幅度提高了。除了前面说的大量赏赐庄园、土地之外,朝廷还要给藩王提供丰厚的俸禄。
话说“温饱思淫欲”,明朝皇室子孙没有了政治方面的抱负,那没事了就造人玩呗,朱元璋的子孙就越生越多。
根据明朝皇室宗谱《天潢玉牒》的记载,万历年间朱姓宗室人口已经有三十多万,到了天启年间,更是有六十多万之巨。有近现代学者推测,明朝灭亡之前,朱元璋的子孙应该有百万之巨。
这些人多数是有俸禄的,从二百石到一万石不一。原本就少的明朝财政收入,更多的被分配去供养了宗室,明朝国库哪还会有余钱。
据史料记载,嘉靖七年,全年的财政收入一共130万金,而支出竟然高达241万金,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宗室开支,全是为了养活朱元璋的子孙。看了这个数字就可以明白了,到了明末崇祯时期,没钱是正常的。
分封藩王导致大批朱元璋子孙被饿死
因为分封制度的不合理,造成了明朝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恶性循环。这必须想办法解决呀,于是隆庆、万历年间开始进行改革,出台了一个叫做《宗藩条例》的新制度。
条例的核心有两点:
一、严格限制藩王的妻妾人数,藩王娶老婆要经过礼部审核,包括藩王子孙的命名、赐爵,也都要由礼部进行资格审查。这个,就呵呵了……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后面详说。
二、对藩王开支进行财政预算和严格审核,严禁奢靡,减少俸禄数额。这个是好的。
前面说了,第一点引发了很严重的后果,主要是因为朱元璋时期,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而“籍”分为数种,如黄籍、官籍、儒籍、军籍、匠籍、民籍等等,非常的庞杂。不同的户籍,可以做对应的事情,但是不能互相逾越,想要跨越职业必须先改籍。
宗室户籍就是“黄籍”,黄籍人员做什么工作,养尊处优,没事娶老婆生孩子玩。其实,就是除了人口生产外,其他任何工作都不能干。这群人就是以朝廷赐爵赐地,发放俸禄为生。
但是,明朝后期,礼部的官员竟然开始打起宗室的注意,想赐爵封地,必须给他们钱财,否则,就等着吧。
然后么,明朝的很多宗室传了数代之后,也就是温饱而已,哪还有钱财给礼部官员。没钱给,就没爵位,没有爵位,就没有俸禄。而且,这些宗室也不能入民籍,进行自食其力的工作,朝廷不让干,当然他们可能也不会干。那结果只有一个了,就是被饿死。
这才有了朱元璋子孙一半被杀死,一半被饿死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被拖垮的大明
朱元璋所创立的大明朝藩王制度,藩王造反所带来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最主要的影响就是造就了一大批消耗巨大的社会“寄生虫”,大量减少和消耗了明朝的财政收入。这才让末期的明朝皇帝,入不敷出,捉襟见肘。
从这一点来看,朱元璋的藩王分封制度,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拖垮大明朝的作用,是导致大明朝最终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朱元璋分封诸王为何拖垮了大明?
明朝是一个很矛盾的朝代,建国之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朱元璋一面大肆分封到各地为王,之后的历任继任者又大肆开展削藩工作,就这样在拉拉扯扯中逐渐削弱了大明的国力,最终拖垮大明王朝。
1.首先大肆分封,为我朱家王朝。朱元璋将二十几个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朱元璋当然知道分封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其认为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怎么可能有风险,那可是自己的亲儿子,所以不会出现唐末藩政割据的状况。所以,他的儿子遍布天下,为其镇守着天南海北。他们在自己的辖区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具有很高的权力,有自己的直属军队和其他军事力量,而且占据着大量的土地资源,具有丰厚的经济实力,而且还能世代世袭。
2.危害中央统治,大肆削藩。在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继位后,看到了各大王的势力对中央集权统治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威胁,所以开始了削藩活动,以及之后的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相继实施削藩活动。削藩主要在行政权力和军事权力,将权力逐渐收归中央,这样就削弱了藩王的整体实力,同时削藩内容还包括禁止二王相见、禁止宗室与勋贵联姻、禁止宗室出仕、禁止宗室来京朝觐奏事、禁止藩王私自出城以及废止藩王其它一些特权等。总之,对各大藩王的约束是越来越多,朝廷将其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3.削藩不削经济等待遇。虽然历届继任者坚持削藩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但是对于被削夺诸多权力的藩王来说,虽然他们的政治、军事待遇被削弱,但是对于他们的经济待遇没有被削弱,有的时候反而被加强。所以,无所事事的他们为了满足自己奢华的生活,不断掠夺土地资源,一个王占有了当地大部分土地资源,这就导致了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而贫困和生活潦倒,而藩王则生活奢靡,社会矛盾不断变得尖锐。
同时,由于藩王内部人口的迅速膨胀,这些人都需要朝廷负担供养,于是朝廷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使得原本就薄弱的国家财政更加不堪一击,逐步将大明王朝拖向深渊。而这些钱财最终还是要从老百姓身上榨出,所以社会矛盾又进一步激化。
除此之外,各藩王无所事事,娇生惯养,也会导致一些社会治安问题。同时因为他们只安于享乐,对于原本具有的防御功能逐渐丧失,这就导致在外族入侵时不堪一击,不能为巩固国家安全作出一点贡献。
所以说,朱元璋本意为巩固国家统治的封王制度最终却成为拖垮明朝的那一棵稻草。
以上就是我对此问题的一点理解,如有不妥请留言讨论。
▍朱元璋分封诸王为何拖垮了大明?
这个说法绝非空巢来穴,而是真的有它的内外原因,我给大家说道说道。
朱元璋打下天下以后,把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全给分封成了王,蕃地遍布全国各地。老朱因为自己是穷苦人家出身,所以说小时候吃了很多的苦头,自然而然的他就把对自己的这种补偿心理转移到了他的儿子们身上。不仅给了这些儿子们极大的权力,而且在生活上非常的优厚,不过由于这些孩子有的也是刚刚成年,宗室人口不多,所以说养起来压力比较的小。但是却给后世皇帝留下了一个难题,以后等他们开枝散叶,子子孙孙越来越多了该怎么办?
到了朱允炆上台以后,就开始疯狂的削蕃,失败了以后,朱棣上台。朱棣上台之初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把被削蕃的王爷全部又还给了他们原来的称号,不过等到几年以后也慢慢开始地着手削蕃了。
不过姜还是老的辣,朱棣的手段你不得不佩服。他一方面着手削蕃,削弱他们的军权,但是另一方面在生活上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钱财、土地应有尽有。经过一番努力,朱棣基本上解决了藩王的军权问题。
等到他的儿子和孙子上台以后,继续对这些藩王进行控制。特别是在他的所以明宣宗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对藩王的控制。他在待遇上继承了朱棣时期给予藩王的优厚条件,但是却规定这些藩王只能待在自己分封的地方,不能够随意离开。
明宣宗虽然很好的解决了藩王的问题,但是却留下了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当这些藩王的子子孙孙越来越多的时候,国家需要承受很重的负担来供他们的衣食住行。
而这些藩王在政治上基本上没什么前途,国家也不允许他们参政,所以就把精力用在生孩子身上。而碰上比较贪心的藩王,他们开始不满足于自己被封的那一亩三分地,想尽办法吞并周围百姓的土地,更有甚者打起了军队屯田的主意。朝廷对这种事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们不起兵造反什么都好说。
到了明朝后期的时候,政府收入已经入不敷出了,有时候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上了,却还要管着下面这帮皇子皇孙的吃喝拉撒。以河南为例,当时河南每年产的粮食,甚至还不足以支付在河南的藩王每年从国家拿的粮食。明政府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可是这些藩王一点也不体恤明朝政府的难处,该要的一点都不能少。下面王爷结婚了皇帝要送厚礼,死了还要给他们送上一份陪葬品。所有的这些在一点点的掏空大明朝的国库。
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元璋的分封政策确实一点一点拖垮了大明朝。
▍朱元璋分封诸王为何拖垮了大明?
这要从多个方面看:
一方面,朱元璋太能生了。光儿子就26个儿子。这是战争造成的,作为朱家的儿子,传宗接代的愿望特别迫切。
另一方面,他儿子的成才率太高了。明朝的十几个皇帝都基层了祖父的特点,生下的儿子都巨有才,但就不是当皇帝的才。
按照历代的惯例,负责地方管理的应该是功臣大将。但朱元璋不信任开国大将,来了一个火烧功臣楼,一窝端了。他的儿子还这么有才,那就分封呗。
如果他立的太子靠谱也行,能镇住各位弟弟,可朱元璋偏偏点背,长子早死,喜欢长孙,就立了。
各位有才的叔叔能服吗?不能够!
最好的办法是学习周朝。也是分封兄弟子孙,但是周王把他们的长子后代都放在皇宫囚禁,作为人质。
后者提前让儿子们先斗,消耗一下。
总之,朱元璋雄才伟略,但在传位上考虑不周。
------------------
推荐阅读:
正在读初二的儿子谈恋爱了,但是学习却变得更加努力了,该咋办?
上一篇:属鼠的人聪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