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前的高中生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为什么?
▍1966年前的高中生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为什么?
我就是1966年的标准高三毕业生,我觉得要从人口比例角度和实际操作说,应该相当于现在的本科生。
我是河北省围场县人民,66年高中毕业填志愿的时候,高三一三十人,高三二三十二人,两个班才62人。现在每年的本科生人数都是三位数。文革后不论回乡还是下乡我们都成了农民。但是我们后来有许多人都成了高中数理化的骨干教师,我们一边教学一边自修提高自己,77年回复高考后,我们的好多学生都考上了大学。而现在本科生要想成为高中骨干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1966年前的高中生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为什么?
现在六七十岁的人都知道,解放初期,中国的基础教育刚刚起步,高小毕业,都很了不起。60年代,小学毕业能考上初中,少之又少,而初中毕业能考上高中,可谓是凤毛麟角。那个时候,小学毕业考初中,比现在考大学都难,初中毕业考高中,更难。所以,那时候能考上高中的学生,可以说是一个大队乃至整个公社最优秀的学生。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时的高中很少,一个县只有一所高中,好的县也不会超过两所。全乡的初中学校有十多所,每一所初中每年的毕业生有二三百人,几千名学生报考一所高中,可以想象一下能考上的几率有多少?
从解放以后,到60年代,我们全大队,九个自然村,4000多口人,只有一个高中毕业生,他轻松的考上了大学。你没说是宝贝吗?现在的大学生遍地都是,我们村现在几百口人,大学毕业生就有几十个,这样比较,我们就知道那时的高中生是什么水平了。
60年代,是中国生活最紧张的年代,吃不饱是普遍的现象。那时候的学生上学很苦,有许多学生搭不起学校的伙,怎么办,自带干粮。
每次上学校,家里都要准备十多天的干粮。你们不要想象这些干粮都是白面馒头,那时吃不起馒头,大多都是菜团,好一点的家庭能捎得起黑面窝头。如果是冬天还好一点,捎带的干粮不馊,尽管冰冷,最起码说不坏。可是到了夏天,捎带的干粮最多能吃上三天,就开始发馊。最后馊到什么程度?掰开黑黢黢的干粮,能扯出很长很长的丝。这些学生有办法,就把这个黑干粮,在水里边淘一淘继续吃。他们舍不得扔掉,扔掉了就要饿肚子,况且他们家里人连这样的窝头都舍不得吃。
艰苦的生活,让他们知道学习来之不易,百里挑一能考上高中,让他们骄傲,也让他们珍惜。在这个时代的高中生,他们学习特别刻苦,特别努力。 那个时代,国家处处要人才,他们想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为国家服务,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同时也为自己的父母争光。所以,他们一个比一个优秀,一个比一个成绩好。
如果说那时的高中毕业生相当于什么学历?我是这样想的,那时的高中毕业生就相当于高中生的学历,和现在的高中生拥有的知识差不多。但是有一点是现在高中生说不能比的,那就是那时的高中毕业生个个多才多艺。体育,美术,音乐个个都是好样的。现在的高中生文化知识也很深,但是大家都很清楚,我们完全陷入到应试教育之中,忽略了体育,美术,音乐的学习。现在的高中毕业生有几个懂得音乐懂得美术,有几个是多才多艺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取消了高考,六六年的毕业生是最亏的一届。他们本来想考大学,结果停止了高招,他们的希望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农村的回到了农村劳动,城市的回到了工厂就业,但大多数都成了下乡知青,支援了农村建设。
文化大革命中,全国乡村形成了办学热潮,各公社也开始办高中。六六年毕业的农村高中生,大多都充实到高中学校里教高中。他们经过锻炼,业务能力很强,后来都成了很好的老师,甚至成了名师。
我不说了,大家分析一下,那时候的高中毕业生,到底是什么水平!
▍1966年前的高中生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为什么?
“1966年前的高中毕业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为什么?”谢谢你提出问题和邀请回答。1966年前,是我国基本完成调整经济的任务,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尽管当时的政治气候已经预示着有着不太稳定的社会环境,比如说,中苏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国内阶级斗争的突出,这些都已经非常尖锐了,中国的教育也不可能不受这些大环境的影响,所以,教育发展水平不是很高,高中普及的程度也不是特别的高。但是仍然处于比较正常的状态。所以,当时的高中生已经是比较高的学历了,因为当时受教育的人是比较少的,只要是读完了高中,那就可以当干部使用了,或者在单位里边是重点提拔干部的对象,因为高中在中国当时就是仅次于大学生的知识分子了。
60年代中国有6亿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只有2万多人,而高中生也不到40万。我们以文革前1965年的数据为例:这一年全国高中毕业生人数为:36.0万人,高校招生数16.4万人,录取比例 45.6%。
而我们今天,尽管全国总人口比60年代增长了一倍多,但是仅仅大学毕业生就800多万人。是60年代高中毕业生的20倍!
在66年以前,我完全可以想象一下,当时找一个识字的人都不太容易,我指的是在农村里面,读过小学三年级的,在农村生产队里面就可以做文书,可以做大队书记。而今天,大学生已经进村级做村官干部。在城市里边,你只要是小学毕业,那也是可以算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了。那么,完整的读完了初中高中,甚至成为真正的高中生,当然是社会上的比较精英的知识分子了。而今天如果你不是研究生博士,恐怕都算不上是一个读书人。
我们这样评价1966年以前的高中生,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文化水平普遍的低,在文化大革命前,中国的文盲还有2亿多人。教育普及率平均在小学文化。
高中生当然还是高中生,当时的高中生也不见得比今天的高中生文化水平高多少,但是他们的地位要比今天的高中生当然要高很多了。
如果我们对比一下他们被使用或者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来说,那大体上也就相当于今天的研究生的地位了。
在1966年前,大学教授是高级知识分子,大学生是知识分子小学生也算是小知识分子,那么高中生当然也是属于中等知识分子了。
我对照今天在社会上被使用和重视的程度来说,1966前的高中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研究生,因为我们今天的研究生的数量大概就和1966年之前高中生的数量差不多持平,或者说这个比例上来看是大体差不多的。
如果因为如此,我们就把1966年之前的高中生当做今天的什么学历这个说法我认为是不对的,学历是就是学历。从高中到大学,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怎么学你高中生就是高中生,还能是大专生?因为你接受的知识的层次,毕竟就是高中的程度,不可能高于高中生。
当然,在这里我们还要提出一个比较,今天我们所谓的高中生,跟我们六六年之前的高中确实有一定的差别,这个差别是什么?今天我们是普及教育,高中基本上还是很容读的,可能我们60%的人都能读高中,然后有资格去考大学。今天我们在乡镇一级甚至于在个别村的中学都设有高中班,这在1966年之前你是无法想象的。
而在1966年之前要读高中还是不太容易的,首先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没有那么多的学校,所以录取人数是非常有限的,可能一个县城就一个中学里边有高中,也就那么几个班。乡镇没有高中,可能一点也不奇怪。
但是我们应该看,当时中国的教育,整个的体制,还是受苏联那个教育体制,所以我们学习的课程还是非常有限的,比如说外语几乎就只有俄语和英语。甚至没有外语。
当时教授高中的教师的资源,有这样几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从民国过来的老教师,还有一部分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年轻教师,不论是民国过来的教师,还是新中国培养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的基本素质也不见得比今天的教师的素质要高多少,除了在文学历史方面我们好一点,其他方面比今天好不了多少。
所以1966年之前的高中生,跟我们今天的高中生,我认为从知识面,从思想境界,从国际视野等各个方面来讲,还是差了很大的距离的。
我们还是从实际上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我的亲戚里边都有1966年以前的高中生,他们到现在为止都70多岁了,都是48年49年出生的人。如果是考过大学的,很多都是教授甚至于是博士生导师,是现在教育界的主流。没有考上大学的,自己又没有自学,那么在这长期的时间里面,他们的知识跟现在的差距就更大大。有很多连现在的智能手机都操作不了,电脑更就没法说,也不不学习,不接触这些新的知识领域。我的一位大姨子,还是读过大学的,现在他也不会使用手机,也不想使用手机,70岁都过了,这也是六六年之前的大高中生。
但是这一批人有一个好处,就是比1966年之后入学的这一批学生要素质要好一点,原因是他们完整的接受了小学初中高中的这些文化课的教育。
而1966年之后入学的这一批学生就是60后这一批学生,他们在读书的时代里完全受文革的影响,没有学到完整的科学文化知识。虽然文革以后条件比文革之前好一点,这一批人入学之后,他们完整的受过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但是受文革影响,他们并没有学习文化课,所以耽误了很多文化课。他们的知识结构就比66年之前的高中生要少得多,所以这一批人,在文革后第一次恢复高考之时,他们考上大学的人非常少,而1966年之前的这些高中生也叫老三届,他们考上大学的人反而比较多,原因就在于他们是有完整的初中和高中这样一些学历,那么加起来他们在校时间要超过10年,而1966年之后入学的这一批人,他们总共的学历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只有9年。这9年他们顶多只学了一半时间的文化课。
1966年之前小学有两种制度,一种是5年制,一种是6年制,初中是三年,高中是三年,这加起来就是11年,少说也要有10年的文化课学习的学历,而1966年之后入学的这一批人,他们到高中毕业只有9年。
但是文革之后入学的这一批人,他们年龄小,也比较善于学习,比如说,现在他们还可以去接触或者接受一些智能手机等等,电脑也还可以,当然很多人也不会,这就说明年龄阶段对于我们接受新知识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我们应该值得赞赏的是,或者说庆幸的是1966年之前的这一批高中生他们终于在文革结束之后,他们能够赶上了考大学的机会,开创了一个第二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一次改变命运,对他们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他们有10年的社会历练,或者10年的苦难,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实际上是两重性,一方面他们是大学生,另一方面他们本身就是老师,这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现象。所以,当他们毕业之后,很多人直接踏上了领导的地位,因为他们是文革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正好赶上了中国知识断层人才青黄不接之际,他们就是是最香的一批香饽饽大学生,是最有希望的一批年轻人,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初的这三十几年里,他们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都跟他们大学生活前的社会历练是分不开的。
在改革开放之后,还有一批人是没有考上大学的1966年之前的高中生,这些人他们也是生产生活当中在社会上发挥骨干作用的一些人物,因为他们当时也就是30多岁,正是能够发挥他们聪明才智的时候,由于他们有完整的高中的学历,他们也要比文革之后的这一批年轻人要担任的职务要高,做出的工作也多,这是一个事实。
温铁军1951年生,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66年他高中一年级,是“老三届”年龄最小的由于改革开放之后,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教育环境,有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那么基础好的这些66年之前的人,他们有的也上过夜校,有的也也上过电大,他们都在生产生活或者社会上找到了自己很好的位置,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总而言之,他们的学历是高中还是属于高中,也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在某种程度上说,比今天的高中生还要差一些,大概就是相当于高二吧。
这是因为今天社会需要的之各种工作需要的知识含量,要比1966年之前需要的知识储备要高得多,所以1966年之前的高中生跟今天的高中生真的没法比。
我想有人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在于,1966年是中国爆发文革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到1976年文革结束,10年当中,中国没有产生考试入学的大学生,中国的人才有一个青黄不接的断层。
而1966年的这一届高中生,他们最不幸的是他们要考大学的这一年,大学的门关上了,10年之后,才重新打开他们梦想中的大学之门,给了他们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这个机会对他们来说太不公平,来的太迟了,但是这个机会也确确实实产生了特殊的中国特色的人才,说他们特殊,原因就在于他们高中之后没有直接考大学,而是在社会上历练了10年,这10年是他们对社会认识,对知识的考验增加的十年。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也增加了他们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而承担责任的历史使命。他们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一批知识分子。他们一点也不保守,放眼世界,胸怀祖国是中国的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
▍1966年前的高中生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为什么?
我可以比较客观地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我是一九六五年的高中毕业生,并且参加了文化革命前的最后一届高考,而且恰是落弟了,没有考上大学,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髙中生。应该说,当年考上高中并不容易的,因为初中毕业的时候,经过了进技校、中专的蒒选,又有一部分成了社会青年,进了工厂,能够考入高中的学生巳经很少的了。这一届学生,比较实在的讲,是接受了完整的中学教育,基础知识扎实,与现在的学生相比,也是个高中生,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上是略差一筹的。或许社会阅历上是胜于现在的学生。应该说当年社会上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占的比例很低的,我们所在的5⃣️千人左右的工厂,一下子进入了近3⃣️佰名的高中毕业生,对于一个企业的内部人员结构的变化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若干年后他们都成了企业的骨干力量。
▍1966年前的高中生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为什么?
我爷爷是1966年的高中生,他现在联系的同学也都是哪一届的,这个我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
先说一下我爷爷那一届的高中生最后的结局,就是高考恢复过后没有参加高考的,当时这批人最后都留在了本地。
我爷爷是农村的,当时文革结束之后,我爷爷就在学校当民办老师,当时的民办老师就是学校自己招聘的,因为老师不够,由学校发工资,不是正式编制,然后我爷爷后来自己考上了正式编制,当过乡镇初中的副校长,校长。
我听我奶奶说,80年代末期的时候,当时我爷爷在学校还不是校长,乡镇的一把手让我爷爷去镇上政府工作,工作的性质相当于当秘书,然后我爷爷没去,继续选择当老师,后来才当的副校长,校长
我爷爷的同学,去的都是政府,国企, 学校,混的好一些的,有初中的校长,高中的校长和副校长或者管理层,90年代国有企业的一把手,当官最大的两个,一个是市政府办公室主任,一个是组织部的二把手。
这些人有些后来还上过夜大,在当时那个学历来说,是完全可以胜任这份工作的,不要觉得我是在瞎说,当时我们这个地方是县城,还不是市,也没有那么多正规大学的大学生分配来这里。
这是当时的高中生留在当地的,我爷爷的同学这批人都是事业编制,退休了有退休金的。
因为高考取消的那十年,很多人都选择了结婚生子了,我爷爷说后来也有去考大学的,有考上的人,不过考上的人就出去外面了,没有怎么回来过,那些人都断了联系。
当时的大学生,都是分配工作的,肯定要比我爷爷这批人过的要好。
从实际工作的情况来说,当时的高中生比现在的一本大学生要强一点,和研究生差不多或者说稍微差一点,这是根据刚毕业之后找工作来看的,后面能过的好,那也是看自己的本事。
当时的高中生这么吃香,是因为当时的人普遍文化水平特别低,很多工作高中生都够了,当时还有些人初中毕业都有在政府工作的。
据我爷爷讲,当时他们读高中同一届的就一百个人,我这边还不是什么贫困县,当时就是有几十万人的大县,要不然后面也不会变成市。
一个几十万人的大县,当时一个高三的年纪才一百多个,含金量还是有的,再加上那十年,当时很多学校都没有正常上课,也没有出过大学生,教育都断层了,然后那十年过后,就开始发展教育,那十年过后的高中生出来找工作的,待遇就没有十年之前的好。
我记得我叔叔是90年代初期,大学毕业的,都分配到了地级市高中当老师,他也有同学分配到医院,政府,很多地方都有,和我爷爷当时那一批高中生情况差不多。
当时的高中生学历还是等于现在的高中学历,现在的高中学习的知识比那个年代高中学习的知识还要深奥一些。
但是因为当时的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会写,都不会认字,初中能够读完的都非常少。
就像70年代的那批人普遍文化程度才小学,初中,能够考上大学就代表会分配好的工作,中专生也不会混的太差。
80年代出生的人考上大学,不分配工作了,都是自己的找,但是找的工作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当时的研究生就可以找到非常好的单位。
90年代出生的人,大学生已经泛滥了,现在大学出来找一份好的工作都比较困难,研究生才可以找到一份好点的工作,更好的就要博士了。
学历是不会变化的,变化的是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所以相应的工作,对应的学历就会提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