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期清朝贪腐弊案为何屡禁不止?
▍乾隆晚期清朝贪腐弊案为何屡禁不止?
明清两代,可以算是我国古代腐败最为严重的时代。尤其是清代,康熙时期已经十分严重,雍正皇帝继位时,铁腕治国,加上养廉银和火耗归公的政策,自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腐败之风,知道乾隆前期也还算可以。
但到了乾隆晚期,腐败大案频发,腐败之风愈发严重,这背后的原因到底为何?
客观原因——时代的必然性
腐败,是人类历史一直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历史5000多年,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绝对的专制导致绝对的 腐败。尤其是进入封建时代以来,君主专制逐渐加强,而清代绝对是古代专制的最高峰,一个无法限制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腐败。
而清代的腐败也有自己的特性,那就是官员的低薪制,这其实是从明代继承下来的,所以明代的腐败也是十分严重。虽然说高薪未必能限制腐败,但低薪必然会诱发腐败。顺治元年(1644年),朝廷议定京官俸禄,明确宣布“仍照故明例”,即照万历《明会典》所载的明代官员俸禄中的“本色俸”折银部分和“折色俸”折银部分合二为一。不过当时一品大员年薪不过180两,奉米不过180斛,乾隆时期官员工资涨了一些,折合银子的话,一品大员也不过600两。要知道,古代官员要养的人是非常多的,都需要个人开销,所以这点钱也就能混个温饱。
所以说,当时官员贪腐,很多时候就是基于生存的需要。当然,这不是腐败的借口,他们依靠火耗等手段获得了不少的利益。
这只是客观原因,而主观原因最为重要。
主观原因——皇帝带头腐败
乾隆上台时的一段时间内,还是延续了父亲对于腐败的态度——严厉打击,所以乾隆中前期,清朝的腐败还算可以控制,但随着他的志得意满,好大喜功,钱就不够用了,尤其是在所谓的“十全武功”后,国库空虚。乾隆皇帝到底是怎么带头腐败的呢。
一是侵占养廉银。乾隆皇帝继位后,完善了养廉银制度,但他忽略了通货膨胀(估计他也不懂),乾隆中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通货膨胀,而官员的俸禄和养廉银却没有涨,。而且随着皇帝花钱如流水,他就开始侵占养廉银,少发或者不发就成了家常便饭,于是官员从新开始打老百姓的主意。腐败重新抬头。
二是明目张胆收礼。乾隆皇帝晚年有一个愈演愈烈的一个喜好:收受贡品。他本身就爱溜达,没去一出,就大量收礼。再加上每年节日,自己的生日,乾隆皇帝更是来者不拒。举个例子,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初,六十六岁的乾隆第四次东巡山东,这一路上,蒙古阿尔善亲王罗卜藏多尔吉进了黄金锭60个;河南巡抚徐绩给皇帝进了数车衣料,有贡缎袍50端、贡缎套50端、宁紬袍50端、宁紬褂50端、杭绫100端、汴绫100端、貂皮100张、乌云豹皮1000张、银鼠皮1000张;河东河道总督姚立德恭进曹扇100柄、鼻烟壶100个。基本上就是走一路,收一路。这钱最后谁出?都摊派到老百姓头上了。
三是议罪银横空出世。为了满足老皇帝的贪欲,和珅创立了议罪银制度,这堪称潘多拉魔盒。所谓议罪银,就是官员犯事儿了,就拿钱来抵。它不同于罚俸,罚俸的决定权在吏部,款项由户部承追,银两也交给国库,过程公开透明。而议罪银并非国家旧制,故可以绕开吏部、户部,由军机处负责,直接进了皇帝的腰包。而且有不少官员竟然提前交钱,来讨好皇帝,你可以想象当时的官场到底是什么样了。
纵观乾隆中后期,贪腐案件越来越多,涉案官员越来越大,腐败呈集团化、公开化趋势。尤其以甘肃冒赈案(王亶望案)最为著名,近甘肃一省就有200多位官员被处理,朝廷内也有军机大臣被牵涉,可惜乾隆皇帝本人却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养出了清代第一贪官和珅,而受苦的只有百姓。
▍乾隆晚期清朝贪腐弊案为何屡禁不止?
清朝的贪腐弊案并非始于乾隆,其实,早在康熙晚年,官场的贪腐之风就已经愈演愈烈了,及至雍正即位后,不仅对贪污舞弊现象深恶痛绝,还接连出重手惩治了一批民愤极大的贪官污吏,一时间朝野上下为之一肃,贪腐之风有所减弱。由于雍正帝对贪腐之事惩处严厉,所以整个雍正时期,官场之上的贪腐之风明显收敛。乾隆帝在即位之初,在其父雍正反腐的基础上更加强力度反腐,因此在乾隆前期尽管清朝还存在腐败官员,但也都是凤毛麟角而且很快便被乾隆查获。然而到了乾隆晚年,经过励精图治的乾隆王朝国力达到顶峰志得意满的乾隆开始走向腐化,他的腐化最终导致整个大清王朝的腐化。乾隆后期的贪腐弊案之所以屡禁不止究其根源其实就是皇帝。
愈演愈烈的卖官鬻爵:
卖官鬻爵古来有之,纵览整个清朝历史,也是各个时期都存在的现象,这并非源于乾隆,当然也不会终于乾隆。卖官鬻爵最早在康熙雍正时期即存在。雍正皇帝的的宠臣李卫也是捐官出身。然而到了乾隆后期,卖官鬻爵开始成为腐败的根源,各级别的官员都明码标价,一个县令多少银子,一个巡抚花费多少,一个总督所用几何,都是明码实价的,一些有钱的富绅或是下级官员为了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官微,不惜出重金购买,上任之后,为了能捞回自己之前买官所花的银子,这些人便加紧盘剥百姓,但是之后为了获得更高职位的官,他们依旧继续盘剥百姓,当然掌握权力之后,他们也会卖官来获取更多的银钱。对于各地的这种现象,乾隆皇帝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乾隆中期以后,由于频繁的对外用兵以及各地灾荒不断,以至于朝廷经常出现银钱短缺的情况,所以乾隆帝对此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不过问更不阻止。卖官鬻爵虽然导致腐败但这只是最表层的腐败,最深层的腐败在于皇帝本身。
名目繁多的各地进贡:
乾隆早年对于纳贡送礼这样的事情是非常抵触的,他曾一度认为进攻这种事情只要心意到就行了。然而乾隆到了晚年却因为好大喜功而热衷于精致器物,对于贡品的要求可以说是精益求精,对于自己的物质享受达到极点,乾隆晚年时的一些大臣,如国泰、李侍尧、王亶望等都是进贡的能手。而这些进贡能手都无一意外地卷入贪腐弊案,这些办贡的官员都无不打着为皇帝办贡的旗号借机搜刮民脂民膏,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乾隆皇帝不仅要官员纳贡,还经常借机向官员索要贡品。乾隆一生六次南巡,每次都是空手而去满载而归。各地官员为了讨好皇帝不惜使出浑身解数为皇帝搜刮各种奇巧珍宝。这种风气在乾隆中期之后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趋势,吏治废弛,纲纪败坏,日甚一日。
臭名昭著的议罪银制:
乾隆时期另一个饱受诟病的制度就是议罪银制度。提出这个臭名昭著制度的不是别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贪官和珅。所谓的议罪银制度本身就是以权谋私的做法。国家法令权力本来属于国家并不属于皇帝个人,但是和珅的议罪银制度就是公然将国家法律作为出售,而且出售后的钱并不属于国家而属于皇帝个人,这实际上将贪官收钱办事的个人行为上升成了国家行为。国家机器成为和珅机器幕后支持者乾隆的个人发财的工具,而最终受益者还是乾隆皇帝。议罪银制度最终演变成了官员公开行贿制度。根据清朝史料的记载,所谓的议罪中的“罪行”往往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失误,绝大多数根本够不上罪行,很多都是官员“自首”的目的无非就是变相的送钱给皇帝,比如说奏折中有错别字自行交上十万两银子,奏折中字迹不清楚自行交上二十万两,其实都是变相向皇帝行贿,因此所谓的议罪银议罪目的并非议罪,而是交钱。
乾隆罚来的钱并没有归入国库,而是全部放进了皇宫的小金库,可见乾隆本身也是一个贪婪的人,官员难免上行下效。在被乾隆的反复盘剥之后,官员们为了依旧维持体面的生活,贪污腐化、敲诈勒索,也就逐渐成了官场风气了。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乾隆晚期清朝贪腐弊案为何屡禁不止?
我看见很多人分析乾隆晚期的贪腐,有的说体制问题的,有的说是吏治问题的,还有说意识层面问题的,这里我就不说这些了,我就单说乾隆本身,乾隆晚年自己就贪腐,上行下效,大臣哪有不贪的道理。
乾隆刚继位的时候其实反贪力度非常大,比康熙雍正都严厉,乾隆六年(1741年),皇帝处死了纳贿银千两的兵部尚书兼九门提督鄂善,从乾隆二十年(1755年)开始到四十年代,还处死了十余名职位很高的巨贪,如云贵总督恒文、云南布政使钱度、山东巡抚国泰、陕甘总督勒尔谨、浙江巡抚王亶望都被赐死、正法。
不过乾隆这个皇帝从继位到晚年过得太顺利了,也没有皇子争储位的问题,也没有大的叛乱和灾祸,而对蒙古用兵也取得了胜利,内部的苏四十三也好,苗民起义也好都很快被平定了,乾隆还让人编纂了《四库全书》觉得自己是个“十全老人”了,很有一些资格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
作为中央集权的顶点,乾隆朝的大臣和魏征之类的名臣是不同的,他们活得战战兢兢,随时可能被皇帝迁怒,所以大多数很会揣测圣意,皇帝的想法一变,大家自然很快就知道了。比如和珅,
皇帝想要南巡,可是又不想动用国库的钱,因为名声不好,所以和珅就想出了议罪银的主意,官员们犯法可以用银子买自由,买无罪。乾隆不但不阻止,还觉得办法很好。
到了乾隆后期,甚至出现了和官员们争夺财物的事件,“甘肃冒赈案”中的主犯王亶望被抄家,东西送到京城后,乾隆看了好几遍,发现里面有一对玉瓶和一座玉山子不见了,乾隆之所以知道是因为王亶望进贡的时候曾经送过这两样东西,乾隆虽然爱不释手,可是本着进九回三的惯例把这两样又还给了王亶望。
这次抄家乾隆觉得心心念念的宝物必定到手了,可是居然没有,一查之下居然是被负责抄家的闽浙总督陈辉祖给掉包私藏了,乾隆怒不可遏,陈辉祖自然也是抄家砍头的下场。
我们现在想想这个荒唐的情况简直哭笑不得,皇帝和大臣因为一些涉案赃物闹到鸡飞狗跳,乾隆晚年的官场黑暗可见一斑。
▍乾隆晚期清朝贪腐弊案为何屡禁不止?
随着政权的延续,利益集团的错综复杂、庞大,执政的不透明,权力的滥用,没有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只能防不胜防。自然就走向了必然。
▍乾隆晚期清朝贪腐弊案为何屡禁不止?
乾隆25岁登基,经过他父皇雍正13年的励精图治,国库充盈,可以说是国泰民安了。
而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学他祖父康熙六下江南,花钱极度铺张。到晚年为何贪官众多,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和珅。和珅是乾隆一朝的重臣,深受乾隆宠信,不仅大权在握,和珅的儿子还取了乾隆的女儿十公主,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和珅还当过朝廷的众多关键要职,内阁首席大学士,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刑部尚书,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数十个重要职务,随着权力的增加,和珅私欲日益膨胀,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而乾隆却不加阻止,任其发展。乾隆晚年,和珅已经权倾朝野,可以说朝廷的官员都是和珅的部下,那以下的官员自然是上行下效了。
乾隆一死,和珅被抄家所得的财物是清朝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可见当时的官员贪污到什么程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