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从你自己的经历说说自己的感受?
▍为什么有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从你自己的经历说说自己的感受?
对于农村过年根本沒有谈上年味浓与谈,就是放封鞭炮,贴张对联,烧支香,杀只鸡拜拜祖先而以。像我们广西这边的吃完初一,初二就下地砍甘蔗了,糖厂发张砍运票限你三天,必须砍出一车甘蔗(十吨以上),否则砍不出的被罚款。在说春节到十五,有小孩读书的又酬几千块钱给他们上学,和开春种子、肥料、机耕、农药、农合等等各种各样的开支,你说能谈上年味吗?
▍为什么有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从你自己的经历说说自己的感受?
从近30年来讲,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很充足。过去过年才能享受到的无论是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平时一应俱全,根本不用等到过年才能享受的这种“渴望”就是一种年味。
另外一种年味,就是我们老祖宗的传统文化,经过上世纪文革有好多都已失传别说现在年轻人就连六旬以上的都不知道了,而现在很多人都奔波与生计挣钱已没有太多精力过年。所以基本没什么年味。
▍为什么有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从你自己的经历说说自己的感受?
又要过年了,可是一点也没感觉到浓浓的年味儿,好像少了小时候的那种仪式感和期待感。
记得以前过,到了腊月二十后,开始大扫除,杀鸡,杀猪,磨豆腐,赶集值办年货,跟着大人在人山人海的大集上,买新衣服,糖果,春联,鞭炮,灯笼,挂历…
记得那时候过年,农家里天天蒸气弥漫,香气弥漫这就是年的味道,让人高兴的睡不着的味道,常年吃不到的鸡鸭鱼肉,那时生活条件不好,对肉的渴望尤为强烈,这种等待的煎熬和吃上肉的满足,只有小时候过年才有!
还记得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盯着黑白电视等着看春晚,十二点吃妈妈煮的热气腾腾的水饺,放着鞭炮。大年初一穿着新衣服,和小朋友们尽情的玩耍,玩游戏,跳皮筋,嘻嘻哈哈真开心。热闹的那才叫过年。
现在过年,是超市里的拥挤,是多放几天假,过年冷冷清清,虽然条件胜以前,但年味越来越淡。是天南地北的奔波,是黑夜当做白天的混乱。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天天像过年,现在的年还是那个年,可是那份快乐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我们再也找不到从前的年味,只能停留在记忆中去体会,去回味…
▍为什么有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从你自己的经历说说自己的感受?
说到年味淡了,心里不免同感。对于家在东南沿海的人来说,过年春联、红团、妈祖面带给我感受的是正宗、浓浓年味。
春节民俗,全国"奇葩"。从初一过到初五,俗称"五日岁",这独一无二习俗,陪伴我整个童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兴化人沉浸过年欢乐气氛,倭寇突袭,拼死抵抗中二万多人被杀。此后,为了纪念这段惨痛历史,初四"过大岁″,贴上"白额联"以表哀悼。宽敞宗祠,摆四只方桌,还显拥挤。同宗共族里孩子们自带春联纸,热闹非凡。爷爷挥笔写起春联一点也不含糊,奶奶把红团分给孩子们,孩子们一手拎着春联头,一手拿着红团吃,心里乐开了花。
爷爷一笔一画里,嵌着打倭寇庆新年字联;亳不费事识读出年味,倾听有交流、有欢笑,这年味珍藏历史沧桑,悼念抗倭仁人志士白额春联,不能也不敢忘却纪忆。现在白额春联不见,取而代而是"快餐"春联,千篇一律印刷体,贴金、画花那是商家年货"蛋糕"。缺的是汉字中左右对称文字,仄平押韵;更缺年文化色彩、馨香味儿,以及讴歌抗击倭寇入侵不屈精神。
返乡的年味,焖出乡情。最难割舍年味中的焖豆腐、妈祖面……本地方言中命和"面"是谐音,妈祖面细长柔软。初一大早吃过面,才意味又长一岁,像征平平安安又一年。长长妈祖面又是长寿面,寓意添福添寿,过年必吃。这妈祖面静静的诉说历史岁月的年味与史诗。
春节,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乡愁;随着物质和精神生活富足,年味渐淡。其实过年回乡下年味最浓,元宵里菩萨出游跳火堆味道,抢头烟敬祖味道,点燃一团鞭炮味道,锅灶里荔枝肉味道。我觉得这是最开心、最红红火火的年味。
▍为什么有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从你自己的经历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去物价便宜,一毛钱买一洗脸盆冒出的西红柿,大肉一级肉,凭肉票买,一斤也就九毛多,理发(普通)两毛五,一百足鞭炮两毛多。过年,除旧更新,扫房,刷墙,洗衣,蒸馍,祭灶还要烙烧饼,洗澡理发,人都是亲历亲为,郑重其事,不像现在有钱的包年夜饭,没钱的啥也不准备,还有的连亲戚也不想走了,…像这样下去,对过年也就无所谓了。
------------------
推荐阅读:
上一篇:野钓,一般多长的鱼竿合适?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