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没有诗歌刊物,李白杜甫的诗是谁搜集并流传下来的?
▍唐朝没有诗歌刊物,李白杜甫的诗是谁搜集并流传下来的?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清代文人赵翼在《论诗》中发的这句“牢骚”,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诗仙诗圣在历史上多么人气爆棚。
那么问题来了:古时候没有媒体,没有网络,有时候传递一封家书可能都困难,这些诗作到底是怎样传播开来,并且流传后世的呢?
李白、杜甫、高适共游梁园 /纪录片《 千古风流人物 》
选准“平台”,帮诗歌多涨粉丝
唐诗究竟是怎么样流传的?别说,古人还真有一套法门。
唐诗是当时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就像我们现在发朋友圈一样,“题壁诗”是唐代文人青睐的诗歌传播方式,也是诗歌俘获万千粉丝的奇特平台。
说是题壁,其实只要兴之所至,逢着各类建筑或者山石桥栏树干等凡能写画图形文字处,皆可题写作画。唐代文人尤其喜欢这法子,据统计,光是唐代题壁诗的作者就有三百余位,留下的作品更是近千首。
宗小姐千金买壁/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
诗人寒山便是题壁诗的头号拥趸。据考,出身官宦的寒山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或许正因此,寒山就着林野宽旷,写了许多题壁诗。正所谓:“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寒山写了多少题壁诗呢?按照《太平广记》的说法:“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 能警励流俗。”估计寒山自己也没想到,这些自留于石壁上的心绪抵挡了岁月侵蚀,更在流传中激起了无数思想的共鸣。
除了能收获粉丝,题壁诗还能传情。传说崔护落榜散心,在都城之南偶遇佳人,后故地重游,情愫萌动,门扉题诗,才有了千古名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此外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陆游唐婉,也是沈园之外题词应和,互道思绪。一块块静言不语的壁板,活脱脱地成了诗人传情、诗歌“涨粉”的线上社区。
绍兴沈园中的题壁诗《钗头凤》
“奏乐”挥毫,请诗歌舞出高阁
唐代文人薛用弱的《集异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玄宗年间,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同在洛阳游学,三人关系不错,诗歌也各领千秋,难分高下。 一天,三人到酒楼小饮,见几位梨园女子登楼而来,又闻丝竹之声响起,于是决定来一场特殊的比赛——看谁的诗歌被编入歌词最多!
不一会儿,婉转的歌声飘转而来,正是王昌龄的诗作,王昌龄带着些许得意,用手指在墙上划了一道,当作计数。 一曲又一曲,却不见王之涣的诗歌,王之涣有些急了,一咬牙,指着歌女中最貌美出色的一位和好友打赌,若是这位姑娘还不唱自己的诗,自己便认输弃权。
好在不久后这位姑娘开口,乐声流淌而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下子王之涣喜出望外,三人的说笑声惊动了乐师和歌姬,大家才知道原来“词作者”就在现场。 这便是成语“旗亭画壁”的来历。
听着颇为传奇,其情其景却并非虚构。宋人王灼曾有言:“李唐伶伎取当时名士诗句入歌曲.盖常俗也。”的确,很长一段时间里,音乐一直扮演着诗歌的导游,带领新词绝句跃出纸面,走出高阁,流于街巷,传于众口。
影视剧中唐代饮宴歌舞的场面。来源/电影《妖猫传》截图
早在汉代,便由朝廷出面设立了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其职能中有一项就是派人到各地巡览,“采诗制礼作乐”。曹孟德时,“登高必赋,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宋时此情更为普遍,传唱甚至成了一众诗粉为喜爱的作品“打榜”的方式。例如国民文人柳永,超高的“人气”哪里来?不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咏柳永词的盛景?
有人说,中国人的骨子里有种诗意,过着过着,就让日子成了诗。
你以为这是诗意的比喻,其实这何尝不是古人文化生活中的实景。情感表达是诗,音乐、生活皆是诗,千百年来,诗歌早已融入中国人的基因,成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采集编撰,让诗歌穿越时光
“采诗”也是古代诗歌流传的一个法子。班固记录:“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尽管“采诗”一说尚存争议,但许多文献和研究认为,这种原始的诗作采集和整理行为正是早期诗歌传播和流传的重要途径。《诗经》很可能便得益于此,其中的“国风”和“小雅”便极有可能是周王朝通过诸侯各国协助普遍“采诗”的结晶。
《诗经》收集诗作305篇故而俗称“诗三百”,数千年后,乾隆年间的小官孙洙和夫人徐兰英效法先人,从唐诗中选编三百首佳作,一番商讨切磋,编纂出一本《唐诗三百首》,自此,家塾孩童学诗有了真正的“课本”,唐诗跨越千年时光获得了新的生命活力。
说到唐诗就不得不提胡震亨编撰《唐音统签》的故事。都知道李白在他生活的时代已经负有盛名,殊不知李白的诗差点失传。据说李白生前曾将自己毕生的文稿交予族叔李阳冰,叮嘱李阳冰为自己编集子以便流传后世。李阳冰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心整理出了《草堂集》,一共10卷。可惜的是,《草堂集》日后失传了。
明朝时,浙江著名的藏书家、文学家胡震亨放弃大好仕途辞官回乡,全力搜集唐诗。他用了整整十年时间编撰所成的1033卷《唐音统签》,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私人编书,也是日后清代纂修《全唐诗》的蓝本。此后,胡震亨又用了七年时间编纂刊辑《李诗通》,比较完整地收录了李白在当时留存的作品。
《唐音统签》一部《唐音癸签》书影。来源/国家图书馆“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只有两首诗流传后世,“白日依山尽”的王之涣只有六首诗留了下来。一千多年里,也不知道有多少唐诗失传。也庆幸因为胡震亨耗费一生精力,才使得李白的作品得以流传后世。
▍唐朝没有诗歌刊物,李白杜甫的诗是谁搜集并流传下来的?
作品能否流传下来与有没有诗歌刊物关系不大。
如今诗歌刊物满天飞,又有几首诗能得到众口传颂呢?就算是拿了大奖,普通人不认同,最终也就是在那些自嗨自得的小圈子里面有些互捧的名声罢了。
而其实这种小圈子里面的人,是最互相看不起的。
当面讲点客气话,背后就把你送的诗集拿去垫桌子了,如果厕所里正好没纸了,大概率就是厕纸的下场。
为什么?因为东西不过硬,正好擦屁股。
唐诗到底如何流传下来的呢?
众口传抄
古诗中能流传下来为都是好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众人争相追捧的好作品。
当然,众口传读,争相抄送只是这些好诗流传开、并得以保存的一个路子。但是通过这个路子保存下来的作品都是经过反复考验的精品。
在唐以前,诗其实是歌咏产品,也就是说是文艺活动的实质内涵。即使到了中唐,乐府诗的复兴也证明了这一点,诗是用来唱的。民间文艺活动、宴乐表演中的唱曲,其实就是唐诗的另外一种形式,如《凉州词》之类的,这是音乐与文学共同发展的必然形式。
而宴乐、传唱也就成为了诗的重要传播途径。在庙堂之上和江湖之远,好诗作都是欣欣向荣,既得官方支持(科考),又受百姓欢迎(娱乐),而这两种方式都是要做记录的。
我们现在听到好听的歌,写得好的歌词,是不是也想把它抄下来?特别是少年时。
官方有记录,民间有追星。整个社会对诗的重视,让好诗人的好作品总会在不同的渠道被记录、保存、传唱。
文学作品最好的保存方式,绝不是把它锁起来,而是把它扔出去,让它在社会中广为流传,自然长生不灭。
唐诗就是做到了这一点。
自行整理
李白在世时,名声如日中天,所出的诗必有人传诵。不过他还是自行整理了自己的诗集,在去世前交给了叔叔李阳冰。
杜甫在世时名声不显,诗集大都是自行整理,后来孙子将他的诗作交给元稹,委托他写墓志铭,经过元稹、白居易的大力推荐,杜甫才名声日隆,逐渐与李白并肩。
这两人正是诗人生前生后名的代表,但是他们有文人都有的个性,那就是珍惜自己的作品。也得以如此,才为我们保留了远比民间搜集、传抄更完整、更齐全的资料。
这基本上是每一个文人都会做的工作,遑论诗人。
好与不好并不重要,因为每个人眼光不一样。
诗人的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值得爱惜、珍藏、炫耀。
当然,也有很多人官当大了之后,就搜集销毁自己以前的作品,那是害怕自己年轻时期的不成熟对自己将来有影响。比如高适和李白相关的作品,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消失在文史之中。
韦庄的代表作《秦妇吟》,选择典型的情节和场面,运用铺叙而有层次的手法,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矛盾,布局谨严,脉络分明,标志着中国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韦庄因此诗而被称为"秦妇吟秀才",但是他在晚年拜相之后,对此作品大量搜烧,也没有收入自己的《浣花集》,并且严禁子孙提及此作品,以致长期失传。
《秦妇吟》20世纪初始在敦煌石窟发现,这又是得益于我们前面提到的社会传抄,才重见天日。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唐朝没有诗歌刊物,李白杜甫的诗是谁搜集并流传下来的?
文人,这就是文人的功劳,文人即有文化的人,识字的人。文人是历史的歌者与记录者,此话没错。[赞][祈祷][玫瑰][玫瑰]
▍唐朝没有诗歌刊物,李白杜甫的诗是谁搜集并流传下来的?
唐朝文坛可谓是群星璀璨,这一时期诞生了很多优秀的诗人,这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李白和杜甫,一位被称为“诗仙”,另一位则是“诗圣”,这一仙一圣,对于唐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世很多的诗人都模仿学习他们两人。
李白和杜甫不仅数量多,质量也是一流,无数经典的名篇佳作,那都是脍炙人口,一些经典的诗句,更是深入人心。即使是到了今天,那些诗句依旧还是历久弥新,我们可以从书本中读到,所以代代相传,从而感动了历代的读者。
那么关于唐朝没有诗歌刊物,为什么李白和杜甫的诗作能够流传下来,其实现在人可能误解了,觉得古代没有出版社,那些作品也就不可能流传下来,有这种想法也正常,毕竟唐朝尽管已经有了纸张,但是价格贵,也就是说成本高,很少会刊印出来。
没有诗歌刊物是不是意味着,那些诗歌就无法流传于呢?那么我个人总结了有这么两点。
一、民间流传
关于这一点也是比较好理解,往往一首好的作品,人们争相传诵,最终慢慢地人们都记住了,久而久之,作品也就有了生命力,从而慢慢地流传了下来。像李白和杜甫都是属于伟大的诗人,自然是有很多的粉丝,当他们写出了优秀的作品,从此人们就记住了他的作品。
二、由别人整理
后世的文人经过收集整理,最终流传下了来,这也是流传途径之一,只要你的作品足够好,也就像古话说的那样“是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别人看到你的作品不错,也就会重新收集,再进行整理刊印,所以作品自然而然就代代相传,也让后人可以读到那些优秀的作品。
这些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可能有条件的诗人,他们在晚年还会自行整理,交给别人刊印。所以那些经典的诗歌,并不是没有机会出版,只不过在唐朝各种各样的因素,或许在当时没有发行,可是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那些作品都得以保存下来,最终使得历代的读者都有幸读到。
李白和杜甫是大诗人,他们自然有很多的追随者,只要是他们的作品,那都会流传下来,毕竟那些作品是文明的结晶,而后世的读者,对他们也是顶礼膜拜,这也使得作品具备了生命力,从此代代相传,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这也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如果还有什么其它的观点,也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唐朝没有诗歌刊物,李白杜甫的诗是谁搜集并流传下来的?
诗集(晏殊等人,写于帛上)、传抄(李杜诗篇万口传) 、个人整理(杜牧)。
------------------
推荐阅读:
林黛玉的大红羽纱面白狐皮里的鹤氅,宝琴的凫靥裘,哪一个更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