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真正本领在于能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句话你怎么看?
▍“教师的真正本领在于能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句话你怎么看?
今天朋友小A聊到她最近的卡点——关于工作与赚钱
她提到了两位自己很重视的老师的观点:
T老师强调感知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事情你感到不舒服,耗费你的心力,就赶紧放弃不要去赚这个钱,找你真正心之向往的事。
而另一位Z老师说,不要太在意自己的感受,只管去好好做事,重要的是从中锻炼提升你的力量,你才扩大格局、磨练心性。
如果扩展到孩子教育,是该顺应孩子天性呢?还是让他逆境中磨练呢?
再回到自己的事业上,一开始觉得不舒服,知道不适合自己就立刻放弃呢,还是该倒行逆施,不要太任性?
两套说法开始在她脑子里打架,有点懵有点乱。
她感到左右为难了,到底该听谁的。
对此我的看法是:
混乱矛盾的不是两位老师怎么说,而是你内心的想法在打架。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对你而言也都不是定论。
路要怎么走,还是得自己边走边看。
刚巧在翻蔡志忠先生的自传,里面关于他对个人学习成长的故事和思考很有意思。
一、本就不存在完美
在蔡先生小学时,班里发生了一件事。
顾同学发现自己的字典不见了,就去报告老师。
老师召集班里所有同学,说:“请大家闭上眼睛,偷字典的同学自己举手。老师保证不处罚你,也不公布是谁,我只是想知道偷字典的原因。”
几分钟后,老师知道了答案,并请大家睁开眼睛,继续上课。
放手以后,蔡志忠和班长被叫到老师的办公室。
老师告诉他们是班里的林同学偷了字典,因为平时老被顾同学欺负,所以偷他字典并撕碎泄愤。
然后老师让他俩放学去林同学家,跟他家长说这件事。
蔡志忠和班长很为难但不敢拒绝,还是去林同学家告了状,导致他被爸爸拿着扁担痛打了一顿。
而这种被老师分派去告其他同学的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蔡志忠对此感到很失望,他悟到一个道理:
老师并非万能,为人处世也不是什么都懂,老师不是圣人,能力不见得样样好过学生。
也由此他明白,学习的关键是尽早掌握自学的能力,自发性的成长,这样你的进步才会数倍于只懂得跟着老师学。
的确如此,所以我们不能指望出现一位完美的老师,给到我们完美的答案。
二、“自己得到的答案,更香!”
蔡志忠上物理课时,特喜欢追着老师问问题。
他的物理老师经常被问的答不出来,回他到:老师明天再告诉你。
问得多了,老师远远地看见他,就装作没看见扭身避开。
直到现在他还清晰地记得,该老师欠他23个问题没答复。
到了中学,蔡志忠先生遇到会处罚和冤枉学生的老师,也遇到给他启发,让他下定决心尽早追求自己人生梦想的老师。
他发现在《礼记》中早就提到了明师的标准,应该如何教导学生:
加以引导,但不强迫服从
教学严格,但不抑制发展
启发学生,但不示之答案
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自己的智慧。
遇到如此优秀的老师请好好珍惜,但如果没遇到也不用泄气,这能让我们更有力量去自己找答案。
他后来也非常感谢那些,不回答问题以及冤枉出发他的老师,因为他们让他知道:自己的问题,自己找答案。除了自己,别人无法一直帮到你。
所以,好老师给我们启发,不怎么好的老师让我们自立。
三、“顺逆皆方便,横竖自己来”
回过头来说到自己的路怎么走?
看我们当下想体验什么样的课题。
选A→如果你想体验的是,人就是应该一心选择自己热爱的事情,那就大胆去走这条路。
途中当然会遇到困难阻碍,比如热爱的事不赚钱,同样也能磨练到我们的心性,增长我们关于坚持的力量。
选B→如果你想走的是练习臣服这个课题,那就遇到什么事都心平气和,开开心心去悦纳,哪怕心里觉得不合适不喜欢。
这点人事物难不住你了,外境自然慢慢就转了,也许你会发现其实当下事情还不错,也许会突然冒出更适合你的机会来。
所以你看,没有什么死法定路的。
在自传中,蔡志忠先生提到2500年前,佛陀对学生们说的十点不轻信,这里也分享给大家:
不要因为口耳相传,就信以为真。不要因为合乎传统,就信以为真。不要因为轰动一时流行广远,就信以为真。不要因为出自经典,就信以为真。不要因为合乎逻辑,就信以为真。不要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不要因为符合常识推理,就信以为真。不要因为合于自己的见解,就信以为真。不要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不要因为他是你的导师,就信以为真。佛陀又说:
你们听别人说法,要将所听到的像火实验金一样地去亲自证实,听到而没经过自己亲自证实就相信的叫做迷信,经过自己证实之后才相信的叫做正信。
很多时候我们真心希望,有人能给一个标准答案。
只要听他的就会一路顺利,逢凶化吉,趋利避害,其实这根本不可能。
但最高明的老师也不可能告诉我们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因为他也只是分享了自己走过的路,悟到的理,这能给我们参考与启发,但决不能代替我们做决策。
▶ 一切得靠自己,去亲自主导自己的未来!
“写在最后”
分享最近因为跑步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如何安慰一岁多宝宝的情绪?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