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放400名死囚回家探亲,秋后问斩,第二年结果如何了?如何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放400名死囚回家探亲,秋后问斩,第二年结果如何了?如何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跟他父亲没有二样,为了夺取政权杀兄灭弟,迫父亲禅位,李世民是李家次子,因为按中国传统他只是一个(王),王储也就是他的长兄,其次其弟双双被他灭掉,这就是李世民阴险的一面,做为各路豪杰忠于他,也就是人性,也为唐朝李家感到悲哀(李世民后代)玄武门。
▍唐太宗放400名死囚回家探亲,秋后问斩,第二年结果如何了?如何评价唐太宗?
公元633年,李世民来到监狱,告诉囚犯们:“快过年了,你们也回家去看看吧,我只有一个要求,来年春天你们必须一个不少地回来。”囚犯们含泪答应,他们转身就离开了这座阴暗的监狱。
这群犯人,不是关些日子就能出去的普通犯人,而是已经被判定死刑的犯人。
但李世民却下令放他们回家,难道就不怕他们得到自由后不守约定吗?李世民这么做又图什么呢?难不成是给后人演一出明君的戏码吗?
一、囚犯守约,所有人按期回来。
这年腊月,李世民在皇宫里叹气道:“马上快过年了,又到了全家团圆的时候,可惜的是,监狱里的那批死刑犯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想到这里,李世民吩咐侍卫:“走,随我前去监狱看看。”
到了监狱,李世民特意走到关押死刑犯的区域,他打量了一圈,发现这群人蔫头耷脑,垂头丧气,没有一点即将过年的喜气。
于是,他开口说道:“你们虽然是有罪之人,但都是大唐的子民,如今马上过年了,你们有什么要求吗?说出来,能满足的都会满足你们。”
囚犯大吃一惊,不敢搭话,但眼神都在谨慎地打量李世民,有个胆大的人出声说道:“陛下,你这是放长线钓大鱼吗?那可要让您失望了,用我们可钓不到鱼。”
李世民知道,这群人不相信自己,他也并不责怪,只是主动提出:“我现在可以放你们回家,趁着过年,好好和家人团聚,但我有个要求,那就是来年春天,必须一个不少,回来依然接受死刑。”
这段话,像一束光,照亮了阴暗的监狱,囚犯们依然不敢相信,但随着监狱门大开,他们一步一步走出了大牢,才发现这不是梦。
大臣们得知后,都说李世民在胡闹,这群死刑犯怎么可能还会再回来呢?想再把他们抓回来,可就难比登天了。
因此,这个新年,李世民过得很好,囚犯们过得也不错,只有这群操心的官员们,过得很闹心。
转眼间,约定时日已到,大臣们都说没人会回来了,然而当初离开的囚犯,一个不少全部回来了,每个人脸上都多了一份坦然,仿佛死刑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了。
李世民自己也没想到,能够一人不少,他很感动,于是赦免了这群囚犯的死罪,还把他们放回了家。
二、放囚犯回家,只是有感而发。
其实,李世民不是唯一偷放囚犯回去的人,还有个人也这样做过,虽然事情不完全相同,但本质上差不多,只是他没有李世民这么大的权力而已。
这个人叫唐临,是武德年间万泉县的县丞,是个芝麻官,顶头上司正是万泉县的县令。
万泉县的大牢里,有十来个囚犯,大多都是因为欠税被抓进来的,这时正赶上农忙季节,他们又都是家里的顶梁柱。
唐临心有不忍,就和县令商量:“大人,这些人的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如今又正是农忙季节,能不能把他们先放回去种地,然后再让他们到期回来呢。”
县令胆小怕事,还没等做出决定,就干脆告病躲起来了,于是唐临自己做主,把这十来个囚犯放回家种地了,等种完地再如期归来。
到了日子,这十来个囚犯也都如期回来了,唐临也因为此事落得了“为民着想”的好名声。
唐临放囚犯回家,是为了让囚犯帮家里种地,减轻农忙负担,那么李世民放囚犯回家是为什么呢?
其实,没有为什么,李世民放囚犯回家只是有感而发,赶上过年团圆之时,他也希望这些即将没有生命的人,能够和家人好好团聚,减少这辈子的遗憾。
至于赦免囚犯的罪过,也是因为囚犯遵守约定,这是李世民对于信守承诺的人的奖赏。
那么,他是真的不怕这些人逃跑吗?
答案是不怕。
因为这群人逃跑成本太高,如果只是个人潜逃,家人就是人质,如果拖家带口逃跑,在大唐的疆域内,又怎么能逃脱李世民的手心呢?
归根结底,李世民是皇帝,手握生杀大权,个人情感也会被无限放大,他不怕囚犯逃跑,也不图什么,只是用自己手上的权力,去做了一件他认为对的事。
三、李世民是明君,不需要演戏。
然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他却不这么想。
欧阳修在《纵囚论》写到:“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意思是,信义是对君子的,刑罚是对小人的,那些犯了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也就是小人中的小人。
也就是说,他认为死刑犯是小人中的小人,不存在信义这一说,但李世民却因为他们信守承诺而赦免了死罪,这是不应该的。
当然,也有其他人认为,李世民就是在沽名钓誉,是演了一出明君的戏码。
但问题是,李世民需要演戏吗?
李世民不需要演这一出戏,证明他是明君,也不需要靠这些囚犯,为自己增加美名。
毕竟,如果没有李世民,这些囚犯的生死,没有人知道,而没有这些囚犯,依然不妨碍李世民是明君。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司法并不是完全严谨的,在家天下的背景下,司法很容易被权力操控,也就是说,这些死刑犯是不是真的罪大恶极,没人能够保证。
这点可以排除,李世民把这些人放回去会为祸乡里,而按照他们能够回来接受死刑,也可以判断,这些都是老实人。
抛去危害本身,我们再来说,李世民演戏的可能。
第一,这些人是死刑犯,把他们放回去,除了那些死刑犯的家人,没人会夸赞李世民,因此不涉及所谓的名誉。
第二,历朝历代,李世民对自己手下算是最好的,他的手下几乎都得到了善终,这也从侧面说明,他是个明君。
李世民作为皇帝,如果说到演戏,这些青史留名的人已经足够费他的时间和功夫了,他没有精力也没有必要从不知名的囚犯身上下手吧。
故而,李世民放囚犯回家,并不是深思谋虑的演戏,他只不过是一时的有感而发罢了。
这件事的矛盾点,就在李世民的身份上,他是皇帝,一言一行都会受人监督,也都会被无限放大,也因此落得个“沽名钓誉”的嫌疑。
你怎么想?欢迎留言。
▍唐太宗放400名死囚回家探亲,秋后问斩,第二年结果如何了?如何评价唐太宗?
这是《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大概是在公元632年年底,在春节前夕,唐太宗放了天下死囚,让他们回家与家人团聚,然后约定在第二年的春天回京城领死,当时所有的文武百官都惊呆了,这些可都是官员们花了一年甚至几年抓到的犯人,万一他们跑了呢?
然而春节过完了,这些犯人也都和家人交代了身后事,在于唐太宗约定的日期时全部如约而至,没有一个失约的,原本准备行刑的官员,听到唐太宗的一个旨意更是惊讶不已,唐太宗下令将这些犯人全部放掉,因为唐太宗认为他们知错能改,都愿意回来受死,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呢?
这件事在当时轰动天下,和上了头条一般,还置顶!一时间唐太宗李世民爱民如子的名声远播,只是这事让后人认为有故意的行为,声称李世民时故意而为之,为的就是提高自己仁君的知名度。
试想,这些死囚明知道自己要受死刑,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逃走,之后却如期而至,问题是全部都回来了,没有一个缺席的,这又是为何?
首先:《唐律》的制定,唐朝当时采取的都是宽仁慎刑,之前只要是被判处死刑的人几乎就没有翻身的余地,然而《唐律》并没有那么严厉,属于良法之治,这主要和李世民在位时期的做法有关,李世民力求宽简,去重从轻。
其次:对死刑的重视程度,李世民对死刑是非常重视的,他认为被判处死刑的人应该再三确定,要向他禀报三次,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毕竟每个人背后都牵连着一个家庭,李世民还让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了《武德律》,将死刑改成了流刑,还删除了类似连坐的刑罚。
但是李世民觉得这还不够,他因为错杀了张蕴,非常后悔,决定将三复奏改成五复奏,而且还要间隔时间,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并且规定“实行死刑的当日,尚食不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因为酒能乱性,音乐能使人不能进行理性思维。”
而且李世民也时常允许囚犯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回家探亲,告慰父母妻儿,公元628年,李世民还放了3000宫女,让他们出宫自行组成家庭,白居易作诗“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以上是基于正面观点评论此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行为,但也有人持有反对的观念,比如欧阳修就认为唐太宗就是为了博取百姓的爱戴,让自己成为一代明君、贤君,非常的虚伪。
《欧阳修》的纵囚论
这个事情的真实情况也无从知晓,无论是好或者坏,故意还是真心实意,从李世民后期统治来看,他确实很少用刑罚来处罚犯人,都是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流程,实在不可饶恕的犯人自然是要处死的。李世民以民为本,虚怀纳谏,任人唯才,使国家经济、文化、国力都达到顶峰,“贞观之治”的唐朝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唯一被后人诟病的就是“玄武门之变”。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唐太宗放400名死囚回家探亲,秋后问斩,第二年结果如何了?如何评价唐太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个历史事件,萨沙简单地说一说:
第一,唐太宗暂时释放的不是死刑犯,而是可能会判死刑的嫌疑人。
历史上对这些人数量的说法不同,有的说二百,有的说三百。
但他们并不是已经宣判后等待秋后处死的死刑犯,而是所谓纵囚。
纵囚类似于今天刚刚经过一审的犯罪嫌疑人,还要经过几次审判才会确定是否处死。
既然是纵囚,并没有判处斩立决,就有很大的可能性不会被处死。
所以,这些人逃走的动力不足。如果摆明了一定会被杀头,肯定会有很多人不管不顾地逃走再说。
这里多说一句,为什么唐太宗这个时期,会有数百人的纵囚?
同张蕴古的案件有关系。
简而言之,张蕴古是大理寺丞,也是唐太宗信任的心腹。
当时有个刺史的弟弟李好德,经常在河北当地的大街上抨击辱骂唐太宗本人。在封建朝代,辱骂皇上当然是死罪,所以被抓起来就要杀。
张蕴古审讯了李好德以后,发现他语无伦次,思维混乱,判断是精神有问题的人,上报给唐太宗。
唐太宗以仁义治天下,不可能杀一个疯癫的人,所以就同意关押一段时间后释放这个人。
没想到,随后有官员上报,张蕴古审讯期间同李好德下过棋,而且同他的哥哥刺史也有来往。
唐太宗勃然大怒,既然李好德是疯子如何能够下棋?这肯定是张蕴古拿了刺史的贿赂,徇私枉法。于是,唐太宗没有经过审判就下令将张蕴古杀了。
这个案件一出,全国的法官都惊呆了,随后对于模棱两可的案件一律重判。尤其是可以判死刑,可以不判死刑的,法官一律都判死刑,才出现这么多纵囚。
第二,犯人回家以后是不敢随便逃亡的。
中国古代社会,直到民国时期也是连坐制度,最常见的就是亲属连坐。
《水浒》中,为什么教头王进逃走的时候要带着老娘?
王进是个军人,随便逃走就是违法行为,原则上是会连累老娘坐牢的。
再说梁山派人伪装成霹雳火秦明攻打青州,知府判断秦明反叛朝廷,就将他的老婆和孩子尽数杀了,还将首级示众。
道理也是一样。
如果唐太宗释放这些重刑犯回家,他们自己跑了,对不起妻儿老小就要蹲大牢了。
有本事你就带着全家一起逃,但在古代社会基本不可能,就算跑了也很容易被抓捕回来,罪加一等。
第三,犯人未必是全部回来了。
历史资料中,只记载唐太宗在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搞了一次这么大规模的,随后就没搞了。
如果这一次搞得真的非常成功,所有人都回来了,为什么后面不搞?
唯一的解释是,还是有几个人,比如没有什么家人的犯人跑了。
唐太宗为了面子,没有让史官记载个别犯人逃走的事情,但后面不会这么大规模搞了。
其实,只要是人肯定怕死,这是基本人性。
就算是可能存在连坐殃及家人,自己逃亡也未必能够逃走,一旦想到自己可能会被处死,肯定会有人不顾一切地逃走。
说放出几百人以后一个没逃,这是不符合基本人性的。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六层砖混楼房寿命是多少?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