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们选择了环境,还是环境选择了我们?
▍是我们选择了环境,还是环境选择了我们?
谢邀!
注意到此问题下面有了近50个(其中不乏不错的)答复了,恰好从昨天开始,继续借用在得到上由路七对《怪诞行为学2》一书的解读中的部分内容,再接着回应几个和“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等相关的问题。
在昨天回应《怪诞行为学和怪诞行为心理学有什么区别?( https://www.toutiao.com/answer/7148415280527229223 )》最后谈到,总而言之,金钱对人的激励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而这一点,是我们仅凭直觉很难觉察到的。
这儿接着谈。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就是在公司里如何避免高额奖金的负面效应。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可以将奖金分散,也就是说,每次少发一点,但发放的次数更多一些;或者,可以根据员工在一段较长时间内的平均表现来发放奖金,而非短期内的表现水准。总之,关键在于避免过高的奖金分散员工的注意力或者让他们产生较大的压力。
另外,人们努力工作,有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影响员工业绩的,除了奖金,还有工作的意义感,这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研究人员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将志愿者分成两组,第一组志愿者,他们被要求将一堆零散的积木拼成机器人模型,拼好一个之后就交给工作人员放进抽屉里,随后继续开始拼下一个;第二组志愿者同样也是拼积木,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将机器人模型拼好之后,工作人员会马上把模型拆散成零件交回给他们,而不是放进抽屉里。虽然两组志愿者都有同样的一套奖励规则,或者说,他们只要拼完了同样的次数,就能够获得同样的奖金,但结果显示,第一组志愿者拼完积木的次数要明显高于第二组。
由此可以看出,一旦参与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失去了意义”,他们工作的动力就会大大降低。在薪酬规则相同的情况下,他们的表现不如“感觉工作有意义”的参与者。可见,即使工作的“意义”有时很小,但是也能对积极性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
我们从中能得到的启发又是什么呢?如今的企业流程,尤其是很多典型的外资企业,让人们能够把工作分解成非常细小的部分,就像螺丝钉一般严谨而高效。但这样做,对公司来说也是有风险的:由于员工们看不到自己工作的“最终意义”,因此,往往失去顾全大局的责任心、目标感及成就感。因此,如果企业希望员工们能够发挥更多的潜能,就需要让他们明白工作的意义,要让他们“看见”自己的工作所带来的积极结果。这不仅能让公司的生产力大大提升,还能增强员工的幸福感。
好了,前面我们介绍了一些非理性因素对人们工作表现的影响。那么,对于某项工作成果的评价,人们是不是能够永远理智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作者告诉我们:我们总是更偏爱自己的劳动结果。
比如,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有人推出了一种十分方便的“蛋糕粉”,只要将它加水调和,就可以入炉烤制成美味的蛋糕。
但是,无论它的味道与口感多么好,人们却始终很少购买它。后来,有人索性将蛋糕粉中的一部分配方去掉,让家庭主妇们在制作的过程中自己添加鲜鸡蛋和食用油。结果呢,这种蛋糕粉的销量反而立刻大增。这难道是因为产品本身变得更好更方便了吗?显然不是,家庭主妇们不仅需要额外购买鸡蛋和食用油,而且也很难持续稳定地保证美味。所以,我们不难推测,正是由于自己动手参与的那一部分环节,让家庭主妇们感觉到“蛋糕是自己的作品”,因此而给出了更好的评价。
为了证实这一点,作者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一些志愿者按照说明书叠千纸鹤,在每一位志愿者叠完之后,研究员都会要求志愿者对自己叠的千纸鹤出价。结果,志愿者们平均愿意花25美分来买下自己的这个小作品;而同时,研究员也让另一组志愿者来对这些千纸鹤出价,他们自己没有叠,仅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评判,结果,这些志愿者平均出价只有5美分。显然,人们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会更加珍视,虽然这件成果在外人看来不一定有什么实际价值。
将在回复《想学习行为心理学,不知大家有哪些书籍推荐?》中接着详谈,再将昨天的#思进每日美股点评#中的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09月28日:首先要说的是,多项技术指标似乎显示美国股市可能超卖,但我觉得投资者普遍尚未消化盈利放缓和美联储加息的影响,标准普尔500指数跌破之前的低点,显示一些股票仍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目前的股价尚未反映出全球全面衰退的结果,仍需进一步向下估值。如,在ETF期权中,看跌期权的抛售达到了四年来的最高记录,暗示市场还没有进入最悲观的时候。因此,个人认为美股尚未触底。
其次,在英国央行表示将临时购买英国长期国债后,英镑未能守住涨幅,显示出央行目前仍面临巨大的挑战。英国央行目前正与市场博弈,并未达到一个稳定的均衡。这意味着他们可能需要做更多的事情,这可能包括紧急加息。
我关注的几个焦点个股:
阿斯麦首席技术官Martin van den Brink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正在为交付首台High-NA EUV光刻机做准备,大概会在明年某个时间点完成。此外,他还认为当前光刻技术或走到尽头;
(我的前老东家之一)瑞士信贷、巴克莱银行、汇丰控股等银行股普跌。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对16家华尔街投行开出18亿美元天价罚单。
再提二点:
1、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2010年以来首次升至4%;
2、俄否认制造“北溪”管道泄漏事故,欧盟认为事故是蓄意破坏导致。顺便打个小广告,恰好今(09月29日周四)晚9点(一会儿),在我的快手直播间(陈思进),将从“能源危机背后,谁在推波助澜?” 切入,谈几个相关的热点(包括人民币汇率等)话题,我们不见不散!
并预告,将先聊能源(会带及一下货币),国庆节后的直播中,将紧接着谈粮食问题。再稍微剧透一下,货币、能源、粮食,是当下人类三大关键问题,这三个问题,甚至不能用经济学的一般常识去解释……点到为止吧。
▍是我们选择了环境,还是环境选择了我们?
是谁,不知不觉间,决定了你的选择?
今天在上班路上听了晓书童频道里的《怪诞行为学》这本书的一节,这是一本关于行为经济学的书,把心理学和经济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列举了很多利用人性的弱点和心理学原理实现经济学目的的例子,方法运用之巧妙,而且让人毫无察觉甘愿入坑,着实令人大跌眼镜。
每听一段,都会让我不禁震惊:我就是这样做的呀,之前怎么没发现有什么玄机?说的太有道理了,生活中到处都是这种现象啊!所以,我想把这部分内容以文字形式分享出来,看看到底是谁,在无形中左右着我们的选择。
1.相对论
这里所说的相对论和爱因斯坦所说的没有一点关系。这里指的是,人们都愿意在有比较的情况下做选择。
说到这,作者举了《经济学人》杂志定价的例子。价格是这样定的:电子版59元,纸质版125元,电子版+纸质版125块钱。拿给100名麻省理工的学生去选择,结果16人选电子版,84人选电子版+纸质版,没有人订纸质版。纸质版+电子版和纸质版价格一样,相当于电子版白送,当然没人单独买纸质版。这种结果应该在情理之中对吧?
可是,商家为什么会把原本知道就没人选的选项放进去呢?
那么,来看一下第二个例子:同样是《经济学人》杂志定价,价格是这样定的:电子版59元,电子版+纸质版125块钱。拿给另外100名学生去选择,结果选电子版的人从16人增加到了68个人,选电子版+纸质版的从84人减少到了32人。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纸质版这个没有人选的选项,就是商家设置的诱饵,使更多的人选择了更贵的商品,商家获得了更大的利润。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对《经济学人》定价的团队佩服得五体投地?
2.免费
作者认为,对于“免费”这种营销模式,任何人都没有免疫力。
举个例子,当你路过某珠宝店时,门口的广播正以非常大的音量宣传着促销活动:某款玉坠原价2000元,现免费赠送,只要出200元的加工费,把玉石镶嵌在链子上。第二种,原价2000元的玉坠,现1折促销。你会选择哪一种呢?实际是第一种销量远大于第二种模式。
再举个例子,亚马逊商城运费8美元,满30美元包邮。假如你买了16美元的商品,往往会再凑14美元免运费。结果亚马逊当年的销量剧增,唯独法国没什么变化,原来法国的做法是:满足30美元的商品出1美元的运费,1美元的运费已经很便宜了,可是,这一举动却并没有对销量有多大影响。你看,就这一个小小的差别,就决定了人们选择的倾向性。
有时候,我们真正选择的,并不一定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而是商家利用心理学和经济学来左右着我们的选择。也许你不相信,可是这就是事实。
所以,在我们购物时, 多思考几秒钟,想一下哪些是商家为了引导我们的选择,故意设下的诱饵。避开这些诱饵,做出理智的选择。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一个想要走出循规蹈矩生活的人,正在努力探索人生中更多的可能性。欢迎交流!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怎样把自己快速嫁出去?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