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
口罩前一年,特地到东京国立博物馆参观当时在中日二地轰动一时的颜真卿的书法展。遇到了几位国内的书法大家,其中一位说:他是怀着宗教般的信仰来膜拜的! 这句话当时对我印象深刻[祈祷][祈祷]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
我是“快乐书法营”,专挑难题来回答。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千古名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颜真卿是晋唐以来第一个变法者,造就了中国书法史上,除二王书法以外的又一高峰。
颜真卿绕过二王、初唐至盛唐所有书法家的清刚俊逸一路书风,“师师之所师”,以六朝碑版为师,创造出行草书“平画宽结”的典范风格,和以二王为代表的“斜画紧结”的书法风格双峰对矗。对北宋至明清以来,大字大作品的创作,开创了新的道路。
我们把颜真卿书法,二王书法,以及《淳化阁帖》中晋唐人书法的大体面目,作个比照。
(王羲之书法选字)
(王献之书法选字)
(淳化阁帖晋唐人书法选字)
王羲之《大报、妹至帖》
(王羲之二谢帖)
从这些代表作品来看:晋唐书法,总体上,横画一般都是左低右高,笔画取斜势。从书法结构上来说,就是“斜画紧结”。
“斜画紧结”的优点是,字的造型生动;缺点是,字的结体必然形成纵势,这样势必会减弱横势,结体横向打开不够,比较拘谨。
到了明清及当代,创作纵长的大幅作品,如大条幅,中堂,对联等,纵向的字多了,字行就会形成一行一行的长条,在章法上失去了优势。
这是因为:晋唐书法,尤其是古人所说的“稿行书”,即手札,绝大多数作品,一般只有两个巴掌大小,是掌在手中,铺在案头,近距离把玩欣赏的,写的精巧而有韵味,适宜一笔一画,一点一滴的去观赏品味,二王一路书法,就显示出他们的优势;但当作品变大,大到手札作品的几十倍,几百倍,被悬挂起来,远距离,全幅面观赏,笔法,结构,章法就都要适宜大幅作品完完全全的不同要求。
石涛说:
“小品须得趣,大幅务必得势”。
(颜真卿《三稿选字》)
颜真卿《三稿选字》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而颜真卿的书法,横画比较平正,横平以后,竖画自然就比较直,横平竖直,转折处接近直角,使得字的造型堂堂正正,特别端庄正大。字的结构横向展开,宽阔,恢宏,博大。正恰适“大幅务必得势”的字法,章法需要。
二、颜真卿引篆籀笔法入行草书,开创碑帖结合的先河,和二王书法分庭抗礼。其在大字、大作品书写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从字例看:王羲之《兰亭序》那种起笔处的复杂盘绕的小动作,在颜真卿书法中被完全取消,而是代之以逆锋入纸,顶锋行笔;王羲之书法笔画中段的写法,是快速一掠而过,笔画的两边光滑。
而颜真卿书法的笔画中段,则行笔涩缓,笔画两边形成毛糙。自北宋大幅式作品渐渐兴起,颜真卿的笔法,字法,以及以横向为主的结构,厚重茂密的章法,几乎是后来所有书法家绕不过去的法源。
写大字,大纸,大笔,饱墨,从技术角度来说,绝对不可能刻画造作出细微的笔画造型;
写大字,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行笔快速,写出的笔画光滑无质感。
而颜真卿的笔法,字法,章法,正好是治愈这种毛病的一方良药。
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说:
写颜字的人,向来不曾绝迹的。宋元之世,无所谓碑学,要写大字,非用颜法不可,那时书家,没一个不从颜字转出来的。苏轼、黄庭坚,各得一体,皆是名家(黄的用笔,纯是颜法,苏是得力于《东方画赞》的),况其下焉者乎?
颜体风格的继承者,五代杨凝式,宋苏轼,黄庭坚,米芾,明王铎,清何绍基,数不胜数。个个声名赫赫,影响巨大。
三、颜真卿书法风格特征,在书法美学上,为“壮美”书风的代表
自古至今,传统书法风格,从有代表性的风格特征来说,有两种:“优美”和“壮美”。
颜真卿书法风格特征,在书法美学上,为“壮美”书风的代表,和二王以及晋唐以来的“优美”书风相比较,以一人之独创,这就了一个流派。从后来的书法传承上看,以二王为代表的“优美”书风,在北宋以后,基本上被以颜真卿为代表的“壮美”书风代替。
至于《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文稿就是文稿,涂抹改动,属于正常;王羲之《兰亭序》同样也存在涂抹改动,但都不会掩盖其书法风格本质上的辉耀千古。
反而,古代许多大书法家,抄写古诗文、自作诗文的作品,但为了有意求美观,写的工工整整,但其艺术水准,往往都没有“不求工而工”的稿子更有魅力。
谢谢阅读。觉回答得还行,就随手点个赞吧。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
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书法艺术境界和文章内容的艺术境界相吻合。充分表达了一种激愤的情绪。书法作品的笔墨艺术处理手法精湛。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一,悲愤激越的情感表现充分。
下图这两行字的排列由于多处涂改的影响,挨挨挤挤,大大小小,本来是两行,因为旁边附加了修改后的文字,变为四行,尽管看上去有些凌乱潦草,但乱中不乱,这几行上密下疏。恰似两枝风中摇摆的竹子,上实下虚,书法中塗改后的墨块就像聚成块面状的一簇簇竹叶。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这部分字写的一片狼藉,塗塗改改,轻重相间,枯湿浓淡兼而有之,其中有几个字份量写的很厚重,最左边及兹同还这四个字书写时一贯而下,字字相连。说明他当时的心绪不宁,很悲愤。
二,巧夺天工的章法。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为了理解整体的章法和意境,我把这幅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作了虚化处理。相当于一个远观效果。不受局部字形和其它细节影响,其目的是最直观的观察理解大的空间布白,大的视觉立体层次感。大的氛围,大的意象感觉。(见下图)并结合一张实物风景竹石图片作分析理解。
通篇章法就像一片乱石丛中的竹林。虽然看上去密密麻麻的,但疏密有致,欹侧相间,而且有前后进深感,书法作品中较浅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分布较远的竹子。颜真卿塗的墨块就像几块散落在不同位置的石头,有分量感,清代的王铎为了追求块面的效果,常常把有的字饱墨书写,把字的笔画并在一起,在作品中象一块块石头,很有分量感。
在书法作品中有几块大的空白区,和竹林中的没长竹子的大的空地面积相似。有松动感,有透气感。
我们可以通过对图中竹林意境去感应《祭侄文稿》所表现的意境,有些相似的地方。
书法作品中的字像一排排竹子昂首挺立,竿如古代长枪,有刚直不阿,顽强不屈的气节,铁骨铮铮的品质。和颜真卿书法作品中的书法之意,精神境界相对应。
三,笔调的处理。
整体精神笔调以动为主,凛然有势,无法平静的悲愤心情,使其字字发出愤怒的吼声。
局步用笔的笔调特点是点画较凝重,苍茫沉郁。以篆法入行,运笔涩进有顿挫感,有拖泥带水,不爽快的感觉,和他当时不爽的心情相合。线质如纤夫用力拉船时的长绳。圆浑有力、有质感。深得如锥画沙之妙。也有书论说笔画犹如"金刚杵"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这件书法作品很有气势,从心所欲的信笔挥写,局部变化丰富,主调一致。悲愤激昂的情绪跃然纸上,这些书写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和他多年积累的书法功夫相关。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四,强烈的节奏感。
最后这几行字节奏感很强,如果诗歌朗诵《渡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不能用柔和、舒缓的语调来朗诵。首先要领会其意境,用坚定、激昂、高亢的语调,才能表现出慷概悲壮的气氛和凛然正气。
同理,在此帖末尾这几行中,用笔果断、大气、雄强、厚重、笔速越来越快。轻细连绵的笔画和粗重的笔画形成强烈对比。也正营造出了苍凉、悲壮气氛和颜真卿的凛然正气。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下图为笔者写意习作。
(下图为局部临写。)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其上一句: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说的就是颜杲卿,而这篇被元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就与这一家有关。这篇文稿其实已经超脱了艺术品的范畴,它更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结物,是传统儒家思想忠君报国的结晶,我感觉,不管是谁,颜真卿一家的事迹应该熟知,他们是最能体现传统文人精神的人,2019年1月15日,该作品在日本东京展出,但是还引起轩然大波,这样的宝物,展示一次就损伤一次,在我看来,这样的宝物受损,就算所有台湾政府的人自裁都难以平民愤。
安史之乱,鲁公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史思明攻打常山郡。颜杲卿向王承业求救未果,只得昼夜防守,拼死作战。但城内兵员短少,寡不敌众,御敌物资全部用完。正月八日,城池陷落,颜杲卿、袁履谦被叛军俘获,送到洛阳。
安禄山见了颜杲卿,当面斥责他说:"你从前是我把你从范阳户曹任上奏请为判官,于是得以任光禄、太常二丞,便用你代理常山太守,我什么事有负你而背叛我?"颜杲卿怒目而视,对答道:"我家世代为唐朝大臣,永远信守忠义,即使得你奏请署官,难道还应跟着你反叛吗?况且你本是营州一个牧羊的羯族奴隶,因窃取皇帝的恩宠,才有今天,天子又有什么事有负于你而你竟反叛朝廷呢?"安禄山非常愤怒,命人绑颜杲卿于天津桥柱上,肢解并吃他的肉,颜杲卿骂不绝口,叛贼钩断了他的舌头,说:"看你还能骂吗?"颜杲卿在含糊不清的骂声中遇害,时年六十五岁。
这天,颜杲卿的幼子颜诞、侄子颜诩以及袁履谦,都被先截去了手脚。袁履谦见何千年的弟弟在旁边,便含血喷他的脸,于是又被更为残忍地施行碎割,过路的人见了都为之流泪。事后鲁公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此作。
时年鲁公五十岁。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本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所以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所有的竭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初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
元代张敬晏题跋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
《祭侄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的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
《祭侄稿》的线质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也唯此作品能当之。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
历史上,许多书法经典大都出自书家的信函书札,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自然也在其中。当颜公闻悉侄子去逝噩耗,悲从中来,急切而书。想想看,颜公那握笔飞书之态,令人何等动容!
那么,"凌乱潦草"的《祭侄文稿》怎么就成为千古名帖呢?
首先,得澄清一个事实,古代文人雅士大慨不会专以书法为业,来求名求利而名世。而是以清雅之士、乡绅名流、科举入仕、文武皆备者,在纵情山水之间,流连世井街巷,勤于公务仕途,同好往来书信,把酒吟咏书画时,往往即兴书就,赢得赞誉,流芳后世。巜祭侄文稿》就属于典型的书信类急就章而流传下来。
其次,颜真卿作为一介书生,平素用毛笔作书一如现代人,手握钢笔书写文章本属平常之事。恰恰是这种经年累月书写形成的惯性,即人体行为学所描述的肌肉记忆那样,有其自然的条件反射来把控其大致的书写动作。颜真卿在书写祭侄文稿时,必定被悲情所左右,其手中之笔也随着情绪的波动,而起伏流转奔泻不停。此时此刻,颜公笔下的文字自然而然急切毕现,饱含真情,那凌乱潦草的字迹便可得以佐证了。所以《祭侄文稿》除却了娇柔造作无病呻吟之态,也远离了现代人那假里假势追求名利的所谓展览体。
一言以蔽之,颜真卿所书《祭侄文稿》只需用一个字来形容:“真”!
也正是这一个“真”字,才赢得千古名帖的美名!
------------------
推荐阅读: